• 【正版书籍】指尖上的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指尖上的中国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5.8 4.5折 3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秋雨

出版社中国华侨

ISBN9787511331465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5元

货号J9787511331465

上书时间2024-06-21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指尖上的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明和社会的书。作者(余秋雨)都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们用最细腻的笔触和最独特的视角来呈现他们眼中的中国,为人们提供一场视觉的饕餮盛宴。
这些佳作名篇,让我们我们更加贴近自己的土地,更加了解周围的人。
商人经商用得到它,自省反思可以阅读它,闲聊瞎侃可以说起它,是每个中国人了解自己的地域文化符号与性格的最佳读本。

目录
【失落了上海,你就失落了一个时代】 余秋雨
【上海的百年一梦】 王安忆
【浸透六朝烟水气的南京萝卜】 叶兆言
【那年,那一场苏北的风花雪月】 孟昌明
【湿润雪花里的杭州梦】 张抗抗
【古朴秦汉风,关西有大汉】 何西来
【运走桃花的重庆】 莫怀戚
【生活在广东,真是一种福气】 梅 筇
【山歌好比漓江人】 彭 匈
【品一杯叫"福建"的功夫茶】 温金海
【闽越福地,不可错过的福州】 施晓宇
【山东好汉也柔情,齐鲁君子亦豪爽】 刘玉堂
【咂摸咂摸"京味儿"】 陈建功
【天津人说话咯嘣脆】 林 希
【火辣辣的东北人情】 程黧眉
【抱愧山西,伤逝晋士】 余秋雨
【感性合肥,案头安徽】 李洁非
【守望中原,守望故士青山】 张 宇
【大杀四方的湖南"蛮子"】 刘佑平
【刚柔并济湖南人】 王开林
【南北相争之异趣】 赵无眠

内容摘要
 《指尖上的中国》集结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描写东西南北地域文化的名篇佳作,生动地讲述了他们眼
中的中国风土人情,描述了各地有趣的人性、习俗和风貌,完整地呈现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散文大家的指尖下,或调侃,或诙谐,或温情,或留恋……流淌出的不仅是文字,更是文字后面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这里有忠厚朴实的山西、
豪气直爽的东北,有好客仗义的山东、机巧聪敏的上海,有阴柔谦和的福建、刚柔并济的湖南,有灵秀胆大的广东、有洒脱安逸的重庆……《指尖上的中国》由余秋雨编著。

精彩内容
 失落了上海,你就失落了一个时代文/余秋雨特珠的群落近代以来,上海人一直是中国一个非常特殊的群落。上海的古迹没有多少好看的,到上海旅行,领受最深的便是熙熙攘攘的上海人。他们有许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内心规范,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说得响亮一点,可以称之为“上海文明”。
一个外地人到上海,不管在公共汽车上,在商店里,还是在街道间,很快就会被辨认出来,主要不是由于外貌和语言,而是由于不能贴合这种上海文明。
同样,几个上海人到外地去,往往也显得十分触目,即使他们并不一定讲上海话。全国有点离不开上海人,又都讨厌着上海人。各地文化科研部门往往缺不了上海人。上海的轻工业产品用起来也不错,上海向国家上缴的资金也极为可观,可是交朋友却千万不要去交上海人。上海人出手不大方,宴会桌上喝不了几杯酒,与他们洽谈点什么却要多动几分脑筋,到他们家去住更是要命,既拥挤不堪又处处讲究。这样的朋友如何交得?
上海人可以被骂的由头比上面所说的还要多得多。比如,不止一个扰乱了全国的政治恶棍是从上海发迹的,你上海还有什么话好说?不太关心政治的上海人便惶惶然不再言语,偶尔只在私底下嘀咕一声:“他们哪是上海人,都是外地来的!”但是,究竟有多少地地道道的上海人?真正地道的上海人就是上海郊区的农民,而上海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于是,上海人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这种尴尬远不是自今起。依我看,上海人始终是中国近代史开始以来最尴尬的一群。剖视上海人的尴尬,是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一个沉重课题。
徐家汇文明上海前些年在徐家汇附近造了一家豪华的国际宾馆,叫华亭宾馆。这个名字起得不错,因为上海古名华亭。明代弘治年间的《上海县志》称:上海县旧名华亭,在宋时,番商辐辏,乃以镇名,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在焉。元至元二十九年,以民物繁庶,始割华亭东北五乡,立县于镇,隶松江府,其名上海者,地居海之上洋也。
因此,早期的上海人也是华亭人。但是,这与我们所说的上海文明基本不相干。我认为上海文明的肇始者,是明代进士徐光启,他可算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上海人。他的墓,离华亭宾馆很近。两相对应,首尾提携,概括着无形的上海文明。
今天上海人的某种素质,可在徐光启身上找到一
些踪影。这位聪明的金山卫秀才,南北游逛,在广东遇到了意大利传教士郭居静,一聊起来,十分融洽,徐光启开始知道了天主教是怎么回事。这年他三十四岁,对以儒学为主干的中国宗教精神早已沉浸很深,但他并不把刚刚听说的西方宗教当作西洋镜一笑了之,也不仅仅作为一种域外知识在哪篇著作中记述一下而已,而是很深入地思考起来。他并不想放弃科举,四年后赴北京应试,路过南京时专门去拜访更著名的欧洲传教士利玛窦,询问人生真谛。以后又与另一位传教士罗如望交结,并接受他的洗礼。
洗礼后第二年,徐光启考上了进士,成了翰林院庶吉士,这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来说已跨进了一道很荣耀的门坎,可以安安心心做个京官了。但这个上海人很不安心,老是去找当时正在北京的利玛窦,探讨的话题已远远超出宗教,天文、历法、数学、兵器、
军事、经济、水利等无所不及。其中,他对数学兴趣最大,穿着翰林院的官服,痴痴迷迷地投入了精密的西方数学思维。不久,他居然和利玛窦一起译出了一
大套《几何原本》,付诸刊行。当时还是明万历年间,离鸦片战争的炮火还有漫长的二百三十多年的光阴。
这个上海人非常善于处事,并不整天拿着一整套数学思维向封建政治机构寻衅挑战,而是左右逢源,不断受到皇帝重用。《几何原本》刊行二十二年后,他竟然做了礼部侍郎,不久又成了礼部尚书。获得了那么大的官职,他就正儿八经地宣扬天主教,提倡西方科学文明,延聘重用欧籍人士,忙乎了没几年,劳累而死。徐光启死后,崇祯皇帝还“辍朝一日”,以示哀悼,灵柩运回上海安葬。安葬地以后也就是他的家族世代汇居地,开始称为“徐家汇”。徐光启至死都是中西文化的一种奇异组合:他死后由朝廷追封加谥,而他的墓前又有教会立的拉丁文碑铭。开通,好学,随和,机灵,传统文化也学得会,社会现实也周旋得开,却把心灵的门户向着世界文明洞开,敢将不久前还十分陌生的新知识吸纳进来,并自然而然地汇入人生。不像湖北人张居正那样为兴利除弊深谋远虑,不像广东人海瑞那样拼死苦谏,不像江西人汤显祖那样挚情吟唱,这便是出现在明代的第一个精明的上海人。
人生态度相当现实的徐光启是不大考虑自己的“身后事”的,但细说起来,他的身后流泽实在十分了得。他的安葬地徐家汇成了传播西方宗教和科学文明的重镇。著名的交通大学从十九世纪末开始就出现在这里,复旦大学在迁往江湾之前也一度设在附近的李公祠内。从徐家汇一带开始,向东延伸出一条淮海路,笔直地划过上海滩,它曾经是充分呈现西方文明的一道动脉,老上海高层社会的风度,长久地由此散发。因此有人认为,如果要把上海文明分个等级,最高一个等级也可名之为徐家汇文明。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