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湿润的文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湿润的文明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4.8 5.5折 4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中央新影历史节目部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2988

出版时间2013-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J9787300182988

上书时间2024-06-19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燕、杨波主编的《湿润的文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从国家视角出发,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作出的全面梳理。将个体人物命运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勾连文化、生态、甚至是地质历史常识,将湿地的开发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当中去考量,个性的叙事与宏大主题的结合。既有常识,又有故事。本书也是图文并茂,生动具体。

商品简介
我国湿地资源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但是长期以来无节制地开发和城市的极速扩张,使湿地岌岌可危 将近一半的天然湿地消失。
本书从国家视角出发,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将个体人物命运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勾连文化、生态、甚至是地质历史常识,讲述湿地与人类文明的故事,讲述湿地与人不可割裂的关系。
2012年,中国政府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中国政府计划到2030年,实现湿地保护率70%。湿地流动的水系,正上演着丰富的故事……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宏大构想,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本书契合当下的宣传形势,可重点在此做宣传、营销和发行。
作者简介:
中央新影历史节目部,目前国内最大的纪录片、科教片制作基地,立足制作反映政治、经济、文化、艺术、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电影、电视纪录片。拍摄图书同名纪录片历时4年,跨越2/3中国,首次全面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作出全面梳理。
目录:
一 泽被苍生
地球之肾:湿地
河水荣枯,生命涨落
追溯黄河文明:泽薮之利
黄河流域,粟作文明
历史的哺育之地和教养之家
堤坝: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
编导手记:遥远的回响—黄河湿地的前世今生
二 孕育江河
中华水塔:青藏高原
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弯
留不住的水
汇聚:每一滴露水
危机!湿地的退化
长江之子:杨欣
长江正源的困境
星星之火:绿色江河
退让:另一种努力
编导手记:无水的“水源”—正在干涸的若尔盖湿地
三 滋生万物
湿地:滋养万物
黑颈鹤:高原的神鸟
草海大改造,绝迹的黑颈鹤
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的扩张:污染与侵略
物种多样性:人类的角色
与鸟分食:保护湿地的精灵
编导手记:敬畏生命
四 重负天下
长江流域:农业史上的传奇
养育天下:稻作文明
湖广熟,天下足
繁华不再
浩荡不再
粮食与生命的往事
被围垦的湿地
洪水的启示—为历史支付
回归:鸥鹭忘机
编导手记:鱼米之乡的“困惑”
五 守护家园
滨海湿地
海洋民族:京族
滩涂:在潮涨潮落间
近海:日益困难的捕捞
生命存在的价值
滩涂的守护者:红树林
后退的海岸线,后退的生命线
海洋文化的未来:坚守还是离开
编导手记:这儿就是家
六 生命相依
丹顶鹤的故乡
四面围堵!
馒头岗上的老人
危机—消失中的湿地
饥渴的扎龙:水主兴衰
候鸟与湿地的困境
人类的行动:湿地公约
守望未来
编导手记:地球的“眼泪”—扎龙湿地的“围城”
纪录片《湿润的文明》摄影组工作照
后记

目录
一  泽被苍生
  地球之肾:湿地
  河水荣枯,生命涨落
  追溯黄河文明:泽薮之利
  黄河流域,粟作文明
  历史的哺育之地和教养之家
  堤坝: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
  编导手记:遥远的回响—黄河湿地的前世今生
二  孕育江河
  中华水塔:青藏高原
  若尔盖:九曲黄河第一弯
  留不住的水
  汇聚:每一滴露水
  危机!湿地的退化
  长江之子:杨欣
  长江正源的困境
  星星之火:绿色江河
  退让:另一种努力
  编导手记:无水的“水源”—正在干涸的若尔盖湿地
三  滋生万物
  湿地:滋养万物
  黑颈鹤:高原的神鸟
  草海大改造,绝迹的黑颈鹤
  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
  城市的扩张:污染与侵略
  物种多样性:人类的角色
  与鸟分食:保护湿地的精灵
  编导手记:敬畏生命
四  重负天下
  长江流域:农业史上的传奇
  养育天下:稻作文明
  湖广熟,天下足
  繁华不再
  浩荡不再
  粮食与生命的往事
  被围垦的湿地
  洪水的启示—为历史支付
  回归:鸥鹭忘机
  编导手记:鱼米之乡的“困惑”
五  守护家园
  滨海湿地
  海洋民族:京族
  滩涂:在潮涨潮落间
  近海:日益困难的捕捞
  生命存在的价值
  滩涂的守护者:红树林
  后退的海岸线,后退的生命线
  海洋文化的未来:坚守还是离开
  编导手记:这儿就是家
六  生命相依
  丹顶鹤的故乡
  四面围堵!
  馒头岗上的老人
  危机—消失中的湿地
  饥渴的扎龙:水主兴衰
  候鸟与湿地的困境
  人类的行动:湿地公约
  守望未来
  编导手记:地球的“眼泪”—扎龙湿地的“围城”
纪录片《湿润的文明》摄影组工作照
后记

内容摘要
 《湿润的文明》由王燕、杨波主编。
湿地,有“地球之肾”的美誉,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我国湿地资源居亚洲第一
位,世界第四位。
《湿润的文明》从国家视角出发,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将个体人物命运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勾连文化、生态、甚至是地质、历史常识,讲述湿地与人类文明的故事,讲述湿地与人不可割裂的关系。

主编推荐
王燕、杨波主编的《湿润的文明》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次从国家视角出发,对中国湿地现状、湿地保护历程作出的全面梳理。将个体人物命运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湿地周边人物的生活,勾连文化、生态、甚至是地质历史常识,将湿地的开发置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当中去考量,个性的叙事与宏大主题的结合。既有常识,又有故事。本书也是图文并茂,生动具体。



精彩内容
 堤坝: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每天上午,刘秀英都要去晾晒棉花。一袋棉花大约50斤,老人一天要晒400多斤,这是头一天一家人摘棉花的数量。晾晒棉花的庭院是刘秀
英的儿子盖敬华6年前花24万元盖起来的新房,但是,盖敬华本人却很少回来居住。
从1998年起,盖敬华长期居住在黄河北岸这几间简陋的房子里,与母亲所在的生产村隔黄河相望,14年来,盖敬华独自在北岸开垦了30多亩黄河淤地,这里已经成为他新的安身之所。像祖辈一样,盖敬华仍旧沿袭着追随黄河新淤土地进行耕地开发的习惯,数千年前,黄河流域无数的农民正是像盖敬华一样,通过对湿地的不断开发,造就了中国农业文明的繁荣。而与祖辈不同的是,如今盖敬华新开发的土地已经很少受到黄河泛滥的困扰,不远处的黄河大坝,是他的黄河滩地持续发展的保证。
从北岸的居所到黄河大坝,走路不过两分钟,每隔三四天,盖敬华都要到这里挑水。与开垦黄河滩地的祖辈一样,盖敬华固守着近乎原始的生活方式。这些吸纳了上中游所有工农业废水的黄河水,是盖敬华饮用水的全部来源。20世纪70年代修建的黄河大坝,成全了盖敬华的生
活,也使得黄河尾闾安澜了近40年,而这些坚实的坝体,却也是黄河文明发展的双刃剑。
数千年前,黄河依靠丰沛的水源为先民们提供着
丰富的物产,也提供着可供耕种的土地,与此同时,在中下游地区黄河由于泥沙淤积而泛滥不断,为了抑制水患,从战国中期起,黄河流域开
始全面修筑大堤。
李根蟠认为,修筑堤坝在一开始是历史的进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举措。然而逐渐地,弊端显露了出来:黄河的泥沙逐步沉积下来,逐步形成地上河。汉代已经出现这个现象,有记载的汉代黄河泛滥的水灾已经比较多。
据《汉书·沟洫志》载:公元前109年卒塞瓠子决口,“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汉武帝时,黄河流域单一农耕经济确立。在这种农耕经济思想指导下,对于湿地的无序开发逐步扩大。
黄河中下游的水利与围垦,为中国创造了当时世界其他国家难以企
及的财富,盛唐时期河北河南两道粮食储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水利与农业的发展养育了更多的人口,也给黄河流域的湿地带来极
大危机,据公元6世纪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当时黄淮海平原上被称为泽、薮的大小积水洼地有180余处之多。10世纪以后,这180余处古湖几乎全部淤废。而如今,黄河中下游已经完全没有通江湖泊。
我住黄河头。君住黄河尾青海省玛多县扎陵湖乡的清晨,水草丰美,牛羊成群。
每天,去玛曲河边打水,是桑巴拉必做的工作。
甘甜的河水,可以直接被用来熬制奶茶。放牧的生活平淡到近乎一成不变,桑巴拉一家却乐在其中。大儿子三丹功刚刚两岁,2011年7月,桑巴拉的小儿子在玛曲河边出生,这是夫妻俩幸福的源泉。
桑巴拉一家所在的玛多县,是黄河源头流经的第一个县,这里生活着的1.2万人,全部像桑巴拉一家一样,依靠着黄河水。
在玛多,黄河干流会贯穿两个大湖——扎陵湖与鄂陵湖,这两个海拔4300米的高原淡水湖被称为黄河源头的姊妹湖,是黄河上游8条重要
支流的水源补给地。它们的荣枯决定着整个黄河流域
的未来。
1997年,黄河源头干流首次在玛多县断流3个月。
1997年,源头的缺水和沿河地区的大量取水造成黄河全年断流226天。就在那一年,当地政府为刘秀英这样生活在黄河人海口的人家统一
安装了自来水,由于黄河持续缺水,生产村的集中放水每隔两天进行一
次,刘秀英需要接4到5桶水,才够一家人的生活。
刘秀英说:“我直接喝黄河水,我这个自来水就是直接从黄河里抽来的,直接从沟里抽来的,黄河水……”她笑了:“黄河水甜啊。”对于刘秀英来说,黄河水,不仅仅影响着她的未来,更铭记着她的以律。
刘秀英出生前,黄河的一次改道曾将整个村子淹没,无奈之下,刘秀英的父亲带领家人远走他乡。1952年,刘秀英10岁
的时候,再次改道的黄河,在这里留下了大片新淤地,刘秀英随父母又一次回到了这里。
刘秀英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原先她的爷爷和奶奶就在这里种地。
黄河水暴发的时候,把刘秀英原来所在的村庄毁了,她就搬走了。河水退了以后她再回来时,祖坟已经看不到了,只有刘秀
英爹娘的坟还在这里。而她爷爷的坟墓则是在西边被黄河水冲塌的地方,一并塌陷了。
在丈夫从棉花地里回家前,刘秀英需要做好两人的晚饭。饭菜很简
单,1根从地里拔的萝卜,1个烤玉米,再加上些剩饭,老两口的生活简
单而快乐。做完饭,刘秀英要烧好4壶开水,大部分水老伴盖洪海第2天摘棉花时要带走。
而傍晚,将牛羊赶回家后,是桑巴拉念经的时间。
按照习俗,他要等到小儿子100天的时候,请活佛为儿子起一个吉祥的名字。
就这样,黄河将原本毫无交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P11-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