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刑法知识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刑法知识论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0.3 4.5折 4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兴良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84978

出版时间2007-09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J9787300084978

上书时间2024-06-19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刑法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刑法问题的思考都是一种政治的力量,一种意识形态的考量,因而所谓刑法知识完全混同于政治常识形态教条,刑法知识的学术化完全无从谈起。刑法知识的政治化以及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是政治对刑法学的一种侵蚀,有害于学术的独立性和知识的纯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刑法知识面临着去意识形态化的迫切性。从而实现对刑法学术的最终回归。《刑法知识论》是陈兴良教授对刑法知识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刑法学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法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4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7年修订1版,2000年修订2版,2003年修订3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初版,1998年第2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2002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体刑法学》(高务印书馆,2001),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周光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除专者外,另有文集8部,并主编著作三十余部,合著6部,合译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法这知识形态论
一、法的形态:价值、规范与事实
二、法学的形态:法哲学、法理学与社会学
三、以刑法学为视角的考察
第二章刑法学知识论
一、古代律学传统的中断与近代刑法学的诞生
二、苏俄刑法学的引入与我国刑法学的嬗变
三、德、日刑法学的借鉴与我国刑法学的突围
第三章犯罪学知识论
一、刑事一本化视角的确立
二、犯罪的知识整合
三、以犯罪概念为范例的考察
第四章刑法教义学方法论
一、法学方法探寻
二、法教义学及其方法论
三、刑法解释方法论
四、犯罪构成方法论
五、案件事实认定方法论
六、刑法论证方法论
第五章判例刑法学方法论
一、判例法的历史溯源
二、法学知识形态的类型考察
三、判例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四、判例刑法学的方法论特征
第六章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检讨
一、社会危害理论的历史嬗变
二、以形式与实质为工具的分析
三、从社会危害性到法益侵害性的转换
第七章社会危害理论的批判性清理
一、社会危害性的反形式主义分析
二、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实质概念的考察
三、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构成体系的考察
第八章违法性理论的反思性检讨
一、违法性理论的历史演变
二、违法性理论的内容界定
三、违法性理念的体系定位
第九章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双重清理
一、刑法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谱系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内容分析
三、刑法学理论的哲学访求论根据
第十章犯罪论体系理论
代跋突破与突围:刑法学前沿报告
主要参考书目
索引

作者简介
陈兴良,1957年3月21日生,浙江义乌人。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4年被评为博士导师。现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刑事法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监狱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等职。1997年法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0年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1年“中国司法制度与司法改革”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2004年经人事部等八部委批准,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很好教师;2005年“刑法课程教学方法改革”获重量教学成果二等奖;2006年作为课程负责人的北京大学刑法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主要学术成果:专著《正当防卫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共同犯罪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1994年获北京市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初版,1997年修订1版,2000年修订2版,2003年修订3版),1995年获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很好成果二等奖;《遗传与犯罪》(群众出版社,1992);《刑法的人性基础》(中国方正出版社,1996年初版,1998年第2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刑法疏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刑法的价值构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002年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刑法的启蒙》(法律出版社,1998年初版,2003年修订版);《刑法适用总论》(法律出版社,1999),2002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很好科研成果一等奖;《本体刑法学》(高务印书馆,2001),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规范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2006年获司法部法学教材与法学很好科研成果一等奖;《刑法学的现代展开》(与周光权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除专者外,另有文集8部,并主编著作三十余部,合著6部,合译5部。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二百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法学知识形态论  一、法的形态:价值、规范与事实  二、法学的形态:法哲学、法理学与社会学  三、以刑法学为视角的考察第二章  刑法学知识论  一、古代律学传统的中断与近代刑法学的诞生  二、苏俄刑法学的引入与我国刑法学的嬗变  三、德、日刑法学的借鉴与我国刑法学的突围第三章  犯罪学知识论  一、刑事一本化视角的确立  二、犯罪的知识整合  三、以犯罪概念为范例的考察第四章  刑法教义学方法论  一、法学方法探寻  二、法教义学及其方法论  三、刑法解释方法论  四、犯罪构成方法论  五、案件事实认定方法论  六、刑法论证方法论第五章  判例刑法学方法论  一、判例法的历史溯源  二、法学知识形态的类型考察  三、判例教学法的内容分析  四、判例刑法学的方法论特征第六章  社会危害性理论的反思检讨  一、社会危害理论的历史嬗变  二、以形式与实质为工具的分析  三、从社会危害性到法益侵害性的转换第七章  社会危害理论的批判性清理  一、社会危害性的反形式主义分析  二、社会危害性与犯罪实质概念的考察  三、社会危害性与犯罪构成体系的考察第八章  违法性理论的反思性检讨  一、违法性理论的历史演变  二、违法性理论的内容界定  三、违法性理念的体系定位第九章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双重清理  一、刑法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的谱系  二、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内容分析  三、刑法学理论的哲学访求论根据第十章  犯罪论体系理论  一、犯罪论体系的比较  二、犯罪论体系的阐述  三、犯罪论体系的建构代跋  突破与突围:刑法学前沿报告  一、刑法方法论的反思  二、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清理  三、犯罪论体系的改造主要参考书目索引

内容摘要
我国面临着刑法知识的重大转型,唯有完成这一转型才能使我国刑法知识适应刑事法治建设的需求。在过去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在刑法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刑法问题的思考都是一种政治的力量,一种意识形态的考量,因而所谓刑法知识接近混同于政治常识形态教条,刑法知识的学术化接近无从谈起。刑法知识的政治化以及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是政治对刑法学的一种侵蚀,有害于学术的独立性和知识的纯粹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刑法知识面临着去意识形态化的迫切性。从而实现对刑法学术的很终回归。本书是陈兴良教授对刑法知识的近期新研究成果,对于提升我国刑法学的学术水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