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书籍】高速铁路隧道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书籍】高速铁路隧道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27.3 7.3折 175 全新

仅1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何川,张志强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ISBN9787113277741

出版时间2021-06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75元

货号J9787113277741

上书时间2024-06-16

人龙正版图书批发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本书是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之一,由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写。本书结合我国大规模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实践,系统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技术创新成果;阐明了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技术标准、总体设计原则;从矿山法、盾构法、TBM法三方面重点论述了高速铁路隧道的建设关键技术,涵盖了高速铁路隧道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特殊条件下隧道建造技术、高速铁路隧道抗震设计、防灾救援与运营通风、全寿命期服役状态评估与维护等学科前沿技术;以矿山法、盾构法、TBM法建设的三座代表性高速铁路隧道为工程实例,全面反映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建设现状。本书将高速铁路隧道技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可供从事高速铁路隧道科学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何川,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首席教授,交通隧道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川藏铁路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国家铁路局专家委员会专家。从事大型及复杂隧道工程的结构分析与结构安全控制研究,主持完成973、863、科技支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省部计划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科研课题70多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张志强,工学博士、出站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NCET-10-0667);2009年创新团队“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核心成员。2008年度(第八批)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990年重庆大学地下工程系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推免攻读重庆大学“岩石力学与强度”硕士研究生,于1992年被直接攻读(硕博连读)博士学位,于1996年获重庆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96~1998年在西南交通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1998年~今在西南交通大学工作,2003年晋升为教授。从事隧道及地下工程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2005年以来,主持及主研完成15余项国家和省部级

作者简介
    何川,1964年6月出生,重庆市人,工学博士。现任西南交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地下工程系主任、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重量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担任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学部评审专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国家开发银行专家,铁道部铁路专家委员会专家、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咨询专家,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等学会理事。
    长期围绕铁路隧道、公路隧道、城市地铁等领域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重大工程建设科研课题多项。作为主要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0余项,主持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主持开发的隧道智能监控软硬件系统入选国家火炬计划重点产业化项目和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获授权发明11项、软件著作权4项,出版专著6部(合著),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先后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成就奖、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目录
1  绪论
  1.1  高速铁路隧道技术特点
  1.2  高速铁路隧道发展历史
  1.3  高速铁路隧道技术进步及其发展方向
2  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技术标准和设计原则
  2.1  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技术标准
    2.1.1  建筑限界
    2.1.2  隧道内轮廓空间设置
    2.1.3  隧道衬砌内轮廓确定
    2.1.4  单洞双线与双洞单线隧道形式比选
  2.2  高速铁路隧道设计基本原则
    2.2.1  隧道位置的选择
    2.2.2  隧道洞口的选择
    2.2.3  衬砌支护类型的确定
    2.2.4  施工方法及主要措施
    2.2.5  隧道洞门及洞口缓冲结构
    2.2.6  隧道防灾救援疏散
    2.2.7  隧道结构耐久性及建筑材料选取
    2.2.8  防水及排水设计
    2.2.9  抗震设计及国防要求
    2.2.10  运营通风
    2.2.11  洞内附属工程设置
    2.2.12  辅助坑道设置
    2.2.13  生态环境及水土保持措施
3  高速铁路隧道总体设计
  3.1  高速铁路隧道线位选择
    3.1.1  隧道位置的选择
    3.1.2  洞口位置的选择
  3.2  高速铁路隧道平面与纵断面设计
    3.2.1  隧道平面设计
    3.2.2  隧道纵断面设计
  3.3  高速铁路隧道横断面设计
    3.3.1  隧道净空
    3.3.2  隧道衬砌断面的拟定
  3.4  高速铁路隧道气动效应及缓冲结构措施
    3.4.1  隧道气动效应
    3.4.2  瞬变压力与微气压波
    3.4.3  隧道气动效应减缓措施
    3.4.4  洞口缓冲结构设置
    3.4.5  高速铁路隧道断面、间距的要求
4  高速铁路隧道矿山法修建技术
  4.1  矿山法建造理念
    4.1.1  新奥法
    4.1.2  挪威法
    4.1.3  新意法
  4.2  矿山法隧道结构设计
    4.2.1  隧道结构设计方法及选择
    4.2.2  复合式衬砌设计
  4.3  矿山法隧道防排水设计
    4.3.1  防排水设计原则及标准
    4.3.2  复合式衬砌隧道防排水体系
  4.4  矿山法隧道施工
    4.4.1  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法
    4.4.2  隧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4.3  隧道围岩变形控制技术
  4.5  超前地质预报与信息化施工
    4.5.1  超前地质预报
    4.5.2  信息化施工
5  高速铁路隧道盾构法修建技术
  5.1  盾构机种类及选型
    5.1.1  盾构机的种类
    5.1.2  盾构机的构造
    5.1.3  盾构选型原则
    5.1.4  盾构选型依据
    5.1.5  盾构选型主要步骤
    5.1.6  盾构选型主要方法
  5.2  盾构法隧道构造设计
    5.2.1  盾构管片设计基本要求
    5.2.2  管片衬砌类型
    5.2.3  管片厚度与幅宽
  ……
6  高速铁路隧道TBM法修建技术
7  复杂与特殊环境高速铁路隧道修建技术
8  高速铁路隧道抗震设计
9  高速铁路隧道防灾救援与运营通风
10  高速铁路隧道服役状态评估与维护
11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实例

内容摘要
    本书是高速铁路工程技术创新丛书之一,由国家铁路局组织编写。本书结合我国大规模高速铁路工程建设实践,系统总结了我国高速铁路隧道的技术创新成果;阐明了高速铁路隧道主要技术标准、总体设计原则;从矿山法、盾构法、TBM法三方面重点论述了高速铁路隧道的建设关键技术,涵盖了高速铁路隧道结构设计基本理论、特殊条件下隧道建造技术、高速铁路隧道抗震设计、防灾救援与运营通风、全寿命期服役状态评估与维护等学科前沿技术;以矿山法、盾构法、TBM法建设的三座代表性高速铁路隧道为工程实例,全面反映我国高速铁路隧道建设现状。
    本书将高速铁路隧道技术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用价值,可供从事高速铁路隧道科学研究、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师生参考。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