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元曲十题精装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元曲十题精装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6.9 5.4折 49.8 全新

库存2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么书仪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56300

出版时间2021-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9.8元

货号E9787200156300

上书时间2024-07-18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
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名懋循,一五五〇至一六二〇)《元曲选序》言:世称宋词元曲。夫词,在唐李白陈后主皆已优为之,何必称宋。惟曲自元始有。南北各十七宫调。而北西厢诸杂剧亡虑数百种。南则幽闺、琵琶二记已耳。
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元曲”。而“元曲”的来源和内涵应该是百度百科说得比较清楚: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随着元灭宋入主中原,它先后在以大都(今北京)和临安(今杭州)为中心的南
北广袤地区流传开来。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个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元代是元曲的鼎盛时期。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
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实际上,本书的题目、内容,大多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各类学术刊物,为了方便现在仍然对元杂剧研究有兴趣的学者,特把它们集中起来修订出版,并希望得到读者的批评指正。
么书仪,二〇一九年六月一日


【书摘与插画】

《天宝遗事诸宫调》和《梧桐雨》的内容和曲文的极其相
似,绝非偶然的巧合,而且有些内容如李、杨关于牛女和人世
情爱的比较和议论,都是前此的作品(包括《长恨歌》《长恨
传》等)中所没有的。这明显地表现出《梧桐雨》和《天宝遗
事诸宫调》之间的密切关系,当是一方受另一方的直接影响。
要么《梧桐雨》在前,王伯成将包括《梧桐雨》在内的李、
杨故事扩展,铺陈成洋洋大观、包罗万象的《天宝遗事诸宫
调》,或者《天宝遗事诸宫调》在前,是白朴将《天宝遗事诸
宫调》中的精彩部分重新创造、浓缩成四折短剧。据郑振铎先
生推测:
(王伯成)在当时的写作的时候,作者是凭着浩瀚的
才情而恣其点染的。故白仁甫的《梧桐雨》《游月宫》,
关汉卿的《哭香囊》,都不过是一本的杂剧,而伯成的《遗事》
则独成为一部宏伟的“诸宫调”。在这部宏伟的“诸宫调”
里,所受到的前人的影响一定是很不少的。例如,《哭香囊》
的一节,当然是会受有关氏(关汉卿)的杂剧的影响的。
……
从“天宝年间事一空,人说环儿似玉容”起,直说到“贪
欢未能,惊回清梦,玉阶前疏雨响梧桐”,似为一个结束
或一个“引言”。但说是附于“疏雨响梧桐”的一则故事
之后的一个结束,大约是不会很错的。伯成的“疏雨梧桐”
的节目,或甚得白仁甫的那一部《梧桐雨》的杂剧的暗示
的罢;正如《哭香囊》的一个节目之得力于关汉卿的《唐
明皇哭香囊》一剧一样。但很可惜的,“疏雨响梧桐”的
遗文,我们却已无从得见了。
郑振铎先生的这种看法,或许有他的根据。关汉卿的《哭
香囊》已经不存,自然无从考察,但把《梧桐雨》和《天宝遗
事诸宫调》的曲文做比较后,我认为,如果说《天宝遗事诸宫
调》在前,《梧桐雨》在后,可能更为合理,有一种*明显的
迹象,就是两个作品中的相似乃至相同的曲文,在情节和人物
情态的描写上。《梧桐雨》显得严密,《天宝遗事诸宫调》却
比较粗疏,甚至含混不清。例如:《梧桐雨》第三折中的〔胡
十八〕曲文就比《天宝遗事诸宫调》中的〔元和令〕更符合剧
情。两者都写陈玄礼“龙泉三尺手中拿”,〔元和令〕“龙泉
三尺手中拿,把吾当险唬杀”,似乎是陈玄礼以剑胁迫玄宗,
情理上不甚妥帖,而〔胡十八〕“见俺留恋着他,龙泉三尺手
中拿,便不将他刺杀,也将他吓杀……”,“他”指杨贵妃,
就明确而合理。因为陈玄礼是要“清君侧”,主张杀掉杨氏兄
妹后,继续保驾入蜀,而并非要“造反”,若论二者的先后,
由〔元和令〕改到〔胡十八〕的可能性更大些。由粗疏到严
密,更合常情,王伯成才力虽然不及白朴,但总还不至于把曲
词由好改糟,又如《梧桐雨》第三折中〔殿前欢〕曲:“他是
朵娇滴滴海棠花,怎做得闹荒荒亡国祸根芽……他那里一身受
死,我痛煞煞独力难加。”“独力难加”当是表现李隆基痛惜
杨玉环的难免一死,这与前面他为杨玉环开脱说“他又无罪
过,颇贤达……”是上下连贯的。而《天宝遗事诸宫调》中的
〔柳叶儿〕却作:“可怜见唐朝天下,教寡人独力难加。”这
里的“独力难加”好像是在表现李隆基悲叹自己无力扭转“大
唐天下”的乾坤。实际上,无论是在〔殿前欢〕还是在〔柳叶
儿〕中,“教寡人独力难加”的前后曲文,都是涉及杨妃之死
的,在这中间插入“可怜见唐朝天下”,行文就显得突兀,意
思也难以顺畅,而《梧桐雨》把“可怜见唐朝天下”放在高力
士把杨玉环带下去行刑之际,曲文作:“教几个卤莽的宫娥监
押,休将那软款的娘娘惊唬。你呀,见他,问咱,可怜见唐朝
天下”,“见他,问咱”云云,意为,他若问我为什么如此无
情无义,就让他可怜一下大唐的江山吧。潜台词是,如果不杀
她,将士不安,江山也就难保了,相比之下,就觉得《梧桐
雨》的曲文更顺理成章。



 
 
 
 

商品简介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分别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元曲”。一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即“元代戏曲”。这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



作者简介

么书仪,女,1946年1月生于北京。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元明清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1981年以后,在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文体丛书”《戏曲》、?《元代文人心态》、《元人杂剧与元代社会》、《晚清戏曲的变革》、《程长庚·谭鑫培·梅兰芳——清代至民初京师戏曲的辉煌》、《家住未名湖》(与人合作)、“大家小书”?《中国戏曲》等。



目录
第一题 元杂剧与正统文学
第二题 “文学史”叙述中的关汉卿评价变异
第三题 关汉卿思想和创作的二重性
第四题 怎样读《西厢记》
  附一:崔莺莺的爱情观
  附二:红娘形象的复杂性
  附三:《西厢记》在明代的“发现”
第五题 白朴剧作的社会内涵
  一、李千金性格的市井特色
  二、《梧桐雨》中的“沧桑之叹”
  附四:《梧桐雨》与《天宝遗事诸宫调》
  附五:《墙头马上》和元杂剧中的卓文君
第六题 元杂剧中的“神仙道化”戏
  附六:度脱剧中的佛道缠夹
第七题 以史写心的元人历史剧
  附七: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附八:《赚蒯通》的情节和主题
第八题 元杂剧中的社会剧刍议
  一、多数“公案剧”其实是社会剧
  二、《陈州粜米》中的“王法”
  三、《薛仁贵》中的“孝”
  四、柳毅和张生的世俗性格
第九题 元剧与唐传奇中的爱情作品特征比较
第十题 元杂剧的大团圆结局
附录 元曲赏析四篇
  一、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
  二、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
  三、白朴《梧桐雨》第四折
  四、白朴散曲《天净沙》赏析

内容摘要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约定俗成的说法,分别代表了诗、词、曲、小说这四种文体成熟、鼎盛的朝代分别是唐、宋、元、明清。唐诗、宋词和明清小说意思明确,只有元曲的情况稍显复杂。臧晋叔是直接把元杂剧称为“元曲”。一
般来说,元杂剧和散曲合称为元曲,杂剧是戏曲,散曲是诗歌,属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但也有相同之处。两者都采用北曲为演唱形式。因此,散曲,剧曲又称之为乐府。散曲是元代文学主体。
不过,元杂剧的成就和影响远远超过散曲,因此也有人以“元曲”单指杂剧,元曲也
即“元代戏曲”。这本书的书名是《元曲十题》,主体上是对元杂剧的各个方面的研究,仅仅在最后收了一篇白朴散曲《天净沙》的赏析。

主编推荐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的文学大观。本书选取《西厢记》,《梧桐雨》,《墙头马上》,《单刀会》,《赵氏孤儿》,“包公案”系列等经典剧目,进行研究,条分缕析,深入浅出。对中学生而言既是元曲小历史,也是元曲小百科。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第一题元杂剧与正统文学文学有雅俗之别已久。
“雅”的含义是“正确”“规范”“高尚”“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雅文学属于帝王和士大夫阶层。从关系着
国计民生的诏命、奏章、卜辞、史传,到士大夫文人平时所写的书信、碑志,乃至于言志咏怀、娱乐遣兴的诗词文赋,也即我们平时笼而统之地称为“正统文学”的那部分都包括在内。
“俗”与“雅”相对,意为“凡庸”“平庸”“浅陋”“鄙俚”。俗文学属于市井小民,多半是为了耳目声色之乐而作。优语、歌词、平话、说唱、戏曲、小说都属于这一
范畴。
经史要籍从发端起始,即与治国平天下有关。如《易》可“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诗》可“观
风俗,知得失”,《史》可“慎言行,昭法式”,六艺之文可以“和神、正言、明体、广听”(班固《汉书·艺文志第十》)。由于它们一直被视为经世治国之术,有着
劝化风俗的妙用,因此取得了正统地位。
几乎是在这些正统文学出现的同时,俗文学也问世了。《书经·舜典》中的“百兽率舞”、《国语-晋语》中优施以歌舞向里克进行讽示、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中“优孟衣冠”的表演,都记载了戏曲的原始形态。而《山海经》、刘安《淮南子》中的上古时代神话传说,则可视为志怪小说的远祖。
正统文学顺理成章地从诗三百、楚骚、汉赋、骈文、诗词发展下来。俗文学却总是东一下,西一下,琐屑零落,不成体系,这当然与“君子弗为”大有关系。
从整体来看,俗文学与正统文学处于殊途异域,所
属文化层次,作者、接受者的圈子都大不一样,但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俗文学与正统文学却并非永远是两条平行的河流,互不交叉。比如唐宋时期,正统文人下顾俗文学的情况,就曾经非常普遍:唐代赶考的风流举子客串写小说,拿去“温卷”;宋代文人经营笔记小说,刻绘了当时的风俗人情;元代,不少沉沦于社会底层的汉族文人写戏曲;明清不得志的文人写小说……就更使雅、俗文学一次又一次地呈现了合流交叉的趋势。
雅、俗两个层次的文学,由于各自都有着漫长的发展历史,因此,彼此都保存了比较稳定的相对独立性,之间的分野也非常清晰。如
果说属于正统文学的诗词对俗间民歌的借鉴,一直不足以使它发生质的变化,那么同样,戏曲和小说无论曾经怎样向正统文学靠近,也未能使二者合而为一。
但是,元杂剧在文学史上是这样特别,它既属于俗文学的范畴,又沾上了雅文学的灵光,竟可以说它是处于俗文学和正统文学的交会点上。
从俗文学的发展线索看,它的远祖是先秦歌舞和滑稽表演,母体是唐宋之际逐渐趋于综合的民间伎艺、表演、歌舞和说唱。而从文学的发展线索看,它又在目前已被公认的诗三百、骚、赋、骈文、诗、词、曲(主要
指元杂剧)、小说的发展进程中,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从正统文学向俗文学发展的衔接点。也就是说,元杂剧既与俗文学血肉相连,又与传统文学之间无可怀
疑地表现了一种割不断的联系,这就是元杂剧自身所具有的特征。
从这点出发,如果从正统文学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并把元杂剧的创作与诗词创作作为一个系列,观察元杂
剧与正统文学的关系,那是很有意义的。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