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珍藏中国:中国的陵墓-贝阙寿宫彩图版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珍藏中国:中国的陵墓-贝阙寿宫彩图版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9.6 2.2折 43 全新

库存174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贾文毓,孙轶

出版社希望出版社

ISBN9787537963305

出版时间2015-0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3元

货号E9787537963305

上书时间2024-07-10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中国古代陵墓属于政治性很强的大型纪念建筑,它的功能主要是体现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帝陵体现着帝王神灵不朽、法统永存,而名墓、墓群又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我国古代每个朝代修建坟墓的风气都很盛行,而且陵墓数量多、规模大,陵墓中发掘历史文物丰富、价值深远,一向为世人所瞩目。靖玉娟、陈小娟编著的《中国的陵墓(贝阙寿宫)》首先介绍了与陵墓相关的墓葬制度、陵墓建筑特点、盗墓与防盗等,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各个朝代的一些重要帝王之陵与著名的华夏名人墓及墓群。每一座帝陵、名墓、墓群都会以其不同的内容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撼!全书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目录
一、陵墓——万年寿域
  陵墓溯源
  豪华的殉葬
  惨绝人寰的“人殉”“人祭”
二、山含王气,地走龙蛇一陵墓建筑
  陵墓坟头
  陵墓建筑
三、话说盗墓与防盗
  自古盗墓为何故
  形形色色的盗墓工具
  盗墓“遭报应”的逸闻趣事
  五花八门的防盗措施
四、走进五千年帝陵
  传说中的帝王之陵
    文明始主伏羲氏太昊陵
    农耕文化创始人神农氏炎帝陵
    人文初祖黄帝陵
    陶唐氏帝尧陵
    有虞氏帝舜陵
    治水功臣大禹陵
  秦汉天下一统时期帝王之陵
    “千古一帝”秦始皇陵
    “布衣皇帝”汉长陵
    “躬修节俭”汉霸陵
    “清净无为”汉阳陵
    “独尊儒术”汉茂陵
    “中兴之王”汉原陵
  动荡中的魏晋南北朝帝王之陵
    魏武帝曹操高陵
    “薄葬典型”魏文帝首阳陵
    “昭烈皇帝”惠陵
    吴大帝蒋陵
    北魏孝文帝长陵
  隋唐盛世时期的帝王之陵
    隋文帝泰陵
    好大喜功炀帝陵
    唐高祖献陵
    千古明君唐昭陵
    风雨乾陵无字碑
    盛世桥隆
    寂寞泰陵
    唐顺陵
    藏王陵
    后周帝陵
    南唐二陵
    宋太祖永昌陵
    宋仁宗永昭陵
    南宋少帝陵
    一代天骄陵
  明清封建制极盛时期帝王之陵
    凤阳明皇陵
    一陵双冢明显陵
    明十三陵
    清陵
五、名墓掠影
  千年不朽马王堆汉墓
  中山靖王墓
  “巍巍祁连山”霍去病墓
  “青冢拥黛”昭君墓
  章怀太子墓
  唐懿德太子墓
  永公主墓
  杨贵妃墓
  圣人孔林
  屈原墓
  关陵
  岳飞墓
  郑成功墓
六、墓群概观
  辽阳汉魏壁画墓群
  洞沟古墓群
  六顶山古墓群
  龙头山古墓群
  阿斯塔那古墓群
  八岭山古墓群
  擂鼓墩古墓群
  广武汉墓群

内容摘要
 中国是一个承载着五千多年辉煌历史的文明古国,勤劳智慧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陵墓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奴隶制、封建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观念。而且陵墓数量多、规模大,陵墓发掘的历史文物丰富、价值深远,一向为世人所瞩目。
靖玉娟、陈小娟编著的《中国的陵墓(贝阙寿宫)》首先介绍了与陵墓相关的墓葬制度、陵墓建筑特点、盗墓与防盗等,然后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了各个朝代的一些重要帝王之陵与著名的华夏名人墓及墓群。每一座帝陵、名墓、墓群都会以其不同的内容给我们带来不同的震撼!

主编推荐

这套书以地理为纲,系统详细的介绍了中国的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以及行政区划、人口、民族、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带领读者对中国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接触

精彩内容
 陵墓溯源现在的人死后会有丧葬礼制,表达活着的人的怀
念和哀思。也许你并不知道,远古人对死者遗体的处置,没有特殊的尊重。他们常常弃尸荒野,甚至会分尸吃掉。那时候生活条件实在太恶劣了,为了生存,吃掉死者遗体的事是经常发生的。
在原始社会,当人们梦见死去的人,梦见他们仍在生产、生活,仍在教导儿女、呼朋唤友,就以为他们肉体虽然死了,灵魂却仍然活着。
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还会存在,还能干预人间的事,给活着的人带来灾祸或带来幸福。
丧葬习惯和风俗的产生、演变,都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
我国各个民族的灵魂观念不同。汉族一般认为每个人只有一个灵魂,生前为灵魂,死后为鬼魂;灵魂
附着在活人的身体里,鬼魂附着在尸体里或者隐藏在坟墓里。与汉族不同的是,许多民族认为每个人不只有一个灵魂。比如彝族人用三个名字代表三个灵魂,他们认为人死后有一个灵魂到阴间i一个跟随尸体进入坟墓、一个附着在灵牌上由子孙供奉。彝族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就要请巫师作法乞鬼、驱魔。云南省
的景颇族、佤族等少数民族认为,人的灵魂在人活着
的时候就常常离开肉体,认为梦境是灵魂在外游荡经历的事情,人死后灵魂会单独存在。
这种对灵魂的信奉,不仅没有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淡出历史的舞台,而且像星星之火一样愈演愈烈。
灵魂是不灭的,因此活着的人用墓葬的形式来祭奠死者,不仅仅是死亡的肉体,更重要的是死者的灵魂。
在中国历史上,人们用不同的墓葬形式,演绎着活着
的人对死者的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有了灵魂的信仰。既然人死了还有灵魂存在,那么怎样处理尸体与灵魂之间的关系呢?有些地方的人们认为死亡意味着灵魂的超脱,为了让灵魂不受已经死亡的肉体的束缚,于是就采用了天葬和水葬的形式。更多地方的人们认为,人死后还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做他生前喜欢做的事情,为了让死者在那个世界生存得更好,干百年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修饰着
那个幻想中的世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墓葬形式、墓葬制度的不断演进和完善。
最初的墓没有坟丘,只与地面平齐。东汉时期有位名叫崔实的人,在他的《政论》里写到:“古者墓而不坟,文(周文王)、武(周武王)之兆,于平地齐。”这就是说,殷周时代以前,墓是没有坟丘的,大多数是像土炕一样的墓室。
那么,现代常见的有坟丘的墓葬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在中原地区,有坟丘的墓葬出现在春秋晚期。孔子将父亲和母亲的尸体合葬在一起时就筑了一个坟丘。尽管孔子也知道墓藏不筑坟丘的习惯,但他常年离开家乡周游列国,为了防止回来后找不到埋藏父母的墓址,就把父母的墓筑高了四尺,这样就方便辨识了。这件事记载在《礼记·檀弓上》。
那么筑起坟丘仅仅是为了方便识别吗?
当然不是。春秋晚期,随着奴隶制度的没落,宗族共有财产的继承制度消失了,以宗族为单位的墓葬制度也就跟着瓦解了,而新兴的地主家族制代替了这一切。过去奴隶主墓葬等级主要体现在地下的墓室中,这时人们要求体现新的等级制,不仅地下墓室,在地上能看见的墓藏外观上也要进一步体现,所以把这种地面上的区别看得更重。对活着的人来说,为死去的人筑好墓葬就成了显扬祖德、名扬后世的事,于是有关坟墓的创新文化产生了。
P10-1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