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发现古中国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发现古中国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4.9 3.1折 48 全新

库存2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健康,王炳熹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ISBN9787513920025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E9787513920025

上书时间2024-06-09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 述
《铁血壮歌》一书的问世,了却了我五十多年来的一桩心愿,也实现了我往日的决心。一份付出,一份收获。我对自己的付出认为值得,对收获感到欣慰和满意。这是因为自己只有这么一丁点大的本事,况且这份迟来的收获却得之不易。
一九六四年秋初,我从武汉高级步兵学校毕业回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五十五军二一五师司令部继任作训参谋时,恰逢全军开展军事大比武。参加五十五军项目选拔赛前夕,我被选调到师“尖子”培训队担任步兵班进攻战术教员。一天,分管军事训练的副师长程元(原国民党上将,长沙起义负责人,全国解放后湖南省首任省长程潜之子,黄埔军校毕业生)看完我的教学示范后问我是哪里人氏,什么学历,此前任过何种职务。我一一回答后,他带着赞誉的语气说,你们凤凰可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人杰地灵,风景优美,文化底蕴丰厚。县城镇竿,城池虽小,但名气很大。这座苗疆山城独具特色,名扬中外,令人仰慕。你们凤凰人历来崇武,自古出精兵,尤其是具有“勇果名天下”之称的竿军,在中国近代史上是*被载入史册的县级地方武装。这支土著部队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它是以县城镇竿城的竿字而取名的,官兵们历来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特别擅长打硬仗,打恶仗。他们历代领军人物,其文化程度虽然不高,但都懂兵法,通晓作战指挥艺术。自清朝军机大臣,湘军统帅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军以后,在中国的历史上便有了“无湘不成军”和“无竿不成湘”的说法,后面这句话中的竿字,指的就是竿军。这是因为湘军中的核心力量,中流砥柱就竿军。他们在多年的征战中,以自己的勇武蛮悍和机智谋略战胜了诸多强敌,打出了竿军的特色和威风。远处不说,仅就抗日战争而言,从竿军中精选出来的新编一二八师和暂编第五师、第六师在淞沪、浙东、南京、武汉、九江、湘赣、长沙、湘北、衡阳、常德、鄂西会战中都打得十分出色,令国军嫡系部队刮目相看。他们分别获得了国民党中央军委会和国防部颁发的*战绩奖。尤其是新编一二八师在浙东嘉善独自阻敌一个加强军陆空立体进攻长达七昼夜之久,歼敌二千余人,创中国军队抗战之初师一级歼敌*纪录。日本侵华南路军前线指挥官手冢省三惊呼他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神兵,并被当时中外媒体誉为不可逾越的东方长城。长沙会战,暂编第五师又创竿军官兵两条腿赛过日军汽车轮子的历史奇迹。三个师的师长顾家齐、戴季韬、龙云飞都是精谋善战的悍将,战功卓著,就连国民党诸多战将都要高看他们三分。他们在民众中被誉为凤凰抗日三杰。更令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是,就连这里目不识丁的农民都懂得兵法和战争指挥艺术。清朝乾嘉年间苗民起义领袖石柳邓、吴八月、吴天半、龙六生都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他们率领不足十万,装备十分低劣的义军,根据苗疆特殊的地形、民情、天候、气象,巧妙利用敌人的弱点,活用兵法,采用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等多种战法,因敌变化,灵活机宜,以已之长,击敌之短,出敌不意,攻敌不备,以优击劣,出奇制胜等策略和战法,与五十余万装备精良的清朝官府军搏击了长达十二年之久,先后进行规模大小不一的战役和战斗多达三百余次。他们极会用兵,每次都集中*优势兵力,并视情不断变化战法和战术手段,常常打得清王朝官府军死伤屡屡,溃不成军。然而,由于双方力量悬殊太大,义军孤立无援,寡不敌众,*后虽以失败而告终,但对清王朝反动统治阶级的打击却很大。起义失败后,幸存的义军领导人龙六生将残部化整为零,分散潜藏到民间,组成“替天行道、除暴安良”的苗疆绿林军。这些分散潜藏的小股义军,犹如播撒在苗疆的星星之火,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并演变成了一支扛起枪杆能打仗,放下枪杆能种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亦军亦民的土著武装。他们在苗首兼义军总指挥的领导和统帅下,長期坚持与清王朝黑暗统治势力作不懈的斗争,并极大地威胁着反动势力的统治地位,以至在后来的清史中才出现了湘西百年匪患的传说。抗日战争时期,从凤凰走出来的三个师,其兵员和战斗骨干大部分都是苗疆原义军官兵和竿军后裔。
我听了程元副师长这段精彩的梗概讲述以后,对先人们用自己的勇武蛮悍和机智谋略为反对旧社会的黑暗统治和外来势力的侵略,驱敌荡寇,精忠报国所做出的贡献和光辉业绩油然起敬。我由此也同时想到,在这段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竿军还是义军官兵势必创造了许许多多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蕴藏着无数感人至深的精彩故事。于是,我暗自下定决心,在自己文化水平能提升到搞文学创作的程度时,一定要把尘封已久的英雄人物和英雄事迹挖掘出来,用文学的形式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国内国外,军队地方,战场、官场、市场,忽南忽北,东奔西走,四处闯荡,整天忙忙碌碌,这样不知不觉一晃就过去了六十年。退休了,也清闲了,有时间和条件去实现自己当初所定下的决心和愿望了。但搞文学创作又并非易事,尤其是对我这个仅仅只摘去文盲帽子的文学创作门外汉来说,那就更难了。我是个性格倔犟者,对已经决定了的事绝不轻易更改和放弃,再难也要写,直至实现原定的决心和愿望为止。于是,我在细读深研《三国演义》、《水浒全传》古典名著和《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长篇军事小说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基础上,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办法,先以本人在一九七九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亲自参与组织指挥本人所在的陆军*六三师主攻同登、谅山战斗为题材,试写了《疆场碧血》。由于一六三师是在这场战争中所有参战部队打得*好,歼敌*多,缴获*,*受到中共军委表扬的师。因此,涌现出的英雄集体和英雄个人也多。这些英雄集体和个人的战斗事迹也非常突出,写作内容十分丰富。加之本师的作战方案又是我根据上级和师长、政委的意图制定的,战斗过程中又亲自参与组织指挥,以及战斗范例又是我撰写的,因此,在实施文学创作中还算比较顺利。《疆场碧血》在香港出版发行后,受到不少读者的好评。周玉厚、林茂成、秦炜章、祝平良等人还为本书写了点赞。从而使我坚定了创作《铁血壮歌》的信心和决心。我通过试写《疆场碧血》,初步摸索到了一点文学创作的门路。随后,我便多次往返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凤凰县档案馆查阅、摘录史料,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深入乡村、城镇实地考查和搜集民间对竿军和苗疆义军的典型人、典型事,以及种种传说和评话。在此基础上,我根据文学创作不同于写史记、志书、传记的区别和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内容情节既要合乎客观事物的存在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又要创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感人艺术形象的要求。为此,我坚持以史实为依据,并着眼其特点和发展的原则,在不改变原型原貌的前提下,采取去粗取精,拾遗补缺,集散整合,浓缩提炼,借题塑造的办法,将史料和民间对竿军、义军的传说、评话融为一体,适当地加以扩展深化,这样,使小说的内容及其情节构成和发展变化更加符合客观实际,贴近生活。写历史小说自然离不开史实,但文学创作又并非是历史的写照,它需要创造丰富多彩、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为此,我在创作中,为使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便以传说和评话中的龙亚宜等三个苗族酋長为原型塑造了苗王龙啸天;以顾家齐、戴季韬、龙云飞为原型塑造了竿军虎威师师长凤三杰;以新编一二八师和暂编第五师、第六师为原型塑造了竿军虎威师。书中的其他人物,有的是真实姓名,有的是真姓别名或字、号,有的是取多人的姓或名实施组合。在内容和情节的构成里,我对史实事件有的在原型原貌基础上进行着色加料、拓展塑造,这样,使事件的现场环境、面貌特点,特别是战争环境和战场景况显得更加复杂和变化无穷,厮杀场面的惨烈和残酷程度更加突出,也为书中的历故事增添了不少新的色彩。
我的文化程度和文学素质都不高,也没有什么能耐。《铁血壮歌》能够问世,完全是一些热心的良师益友共同关心、支持、帮助和鞭策促成的。二O一三年春天,一六三师侦察连一九七九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友们在湖南凤凰古城聚会时,也把我这个当年的师参谋长和一九八五年大撤军前五十五军干部处长、时任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龙颂江同志一起接去参加叙旧。大家在回顾一六三师攻打越南同登、谅山时,自然而然就把我写的《疆场碧血》一书联系在一起了。他们说我写的都是真人真事,真实战况,反映了战场真实面貌和战争特点,没有一点夸张。官兵们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具有现实和历史教育意义。著书具有历史见证价值,是时代客观存在的真实事实,谁也抹杀和否认不了。叙旧中,龙颂江同志问我还在继续搞文学创作没有?我把一九六四年程元副师长对我说的那段话和我的想法告诉他以后,他表示支持,并愿意带我去州县两级档案馆查阅史料和陪同我去苗族地区搜集资料。随后,他给我送来了《一二八师血战嘉善》和《湘西读本》。在我写作感到素材不足时,凤凰县人大副主任龙治平、凤凰县公安局原局长龙金福先后给我送来了《镇竿将军谱》、《血沃武陵山》、《边城竿军》等书籍和诸多文史资料供我写作学习和参考。这些史料使我开阔了思路,扩大了用材范围。初稿出来后,著名作家、文学编辑 帮我逐章逐节、逐句逐字进行斟酌修改,使全书精炼了许多。
以上讲的是有关这本书的写作远因和近缘。至于书的内容和情节构成,是否反映出竿军和义军官兵往日那种波澜壮阔、威武雄壮、英勇善战、可歌可泣的战斗气势和光辉事迹,我不敢在此饶舌聒噪,只能由读者诸君浏览后自行作出判断了。但我十分清楚地知道,由于自己的文化水平低下,此书有如一个不足月的早产儿一样,毛病势必要比正常健康的婴儿多得多。但木已成舟,只好请读者们多多海涵和原谅了。
*后,我还要为向本书写作和促成提供帮助的湖南省委宣传部祝平良处長、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档案馆、凤凰县档案馆的领导和同志们,怀化市交通局刘低炉局长、黄跃卿副局长、怀化市交通质量安全管理处戴建军副处长、怀化市交通局罗丝、戴君怡文员等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是为序。
戴伦喜
【书摘与插画】
引 子

泱泱华夏,远古中国,悠悠历史文明深处,掩藏着一座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宝库。 
古代圣贤先哲,独领风骚,洞若观火,那些极具魅力的深邃智慧,堪称超前的治国理政观念,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超越时空的经典表达,时至今日,愈加具有普世意义的宝贵价值。
那是一座万古不息的古老灯塔,引领着人类社会拨云驱雾,扬帆远航。
那是一颗浩瀚夜空的北斗星辰,导引着华夏中国校正航向,放飞梦想。
那是一束照进人类灵魂黑屋的雷霆电光,呼唤着炎黄子民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当我们踏上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怀揣中国梦的辉煌憧憬,内心怦然涌起一股强烈的渴望,期盼轻轻敲开古中国之门,疾步走进历史文化宝库,挖掘发现治国理政的博大智慧,汲取获得推动现代社会政治文明及民主进步的丰富营养。 
这是一次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深情回望; 
这是一次华夏民族治国理政初心的精要解读; 
更是一次中华古老文化世界性价值的哲学思辨。

*集 天下之中

六千万年前,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天柱折,天倾西北;地维缺,地不满东南。”山崩地裂,天塌地陷,广泛发育而成了绵亘千里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经过强烈的地壳活动,*终形成了晋南盆地与黄河谷地之间的中条山,还有这一泓晶莹剔透的盐湖水,阡陌纵横六十里。
在中国黄土高原版图上,地处山西晋南盆地的运城,因“盐运之城”而得名。
河东盐池,远古龙山文化时期,就以盛产“解盐”闻名于世。

图片1.1、运城盐池
又称盐湖、河东盐池,位于运城市南,总面积132平方公里,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盐湖之一。运城盐池自古就以产盐著名。传说舜帝时期,人们就在夏天捞采水池内的天然结晶盐。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全国著名产盐地。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称其为“中国古代科技史的活化石”。

晋南运城,古称河东,坐落于黄河中游,北依吕梁山,东峙中条山,南隔黄河,与渭南、洛阳相望,处于伊洛河、汾河和渭河三河交界的中心地带,钟灵毓秀,肥土沃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孕育了古中国传统文化多姿多彩的璀璨瑰宝,光耀四海,享誉全球。

 这里*早叫中国

“古中国”作为华夏远古文明历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概念,始终伴随着晋南历史的前进脚步,历经五千年逶迤长河,正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
华夏上古时期,人类还处于原始蒙昧混沌状态。那时尚无严格意义上的记事文字,或许仅有的原始少量骨刻文字,难以翔实记录人类活动的轨迹。关于人类活动的史实记述,关于部落首领号令天下的治国理政之道,千百年间,形成了史诗般世代口耳相传的古老神话传说。
大约两千多年后,重要典籍《尚书》、《大戴礼记》、《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史记》等众多文献,依据民间传说或残存遗迹,开始用简约精要的文字,概略记述了三皇五帝生平轨迹的些许碎片。
西汉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开篇记述道,神农氏治理晚期,部落首领的权力已经衰落,诸候相互侵伐,天下乱世。“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轩辕黄帝乘胜兴起,得到了各路诸候的拥戴。
黄帝“北清涿鹿,南平蚩尤”,先在阪泉打败了炎帝,炎黄两个部族合二为一,后又率领诸候决战涿鹿于蚩尤。西元前2697年,黄帝通过数次重大部族战争,*终完成了华夏族的大统一。
黄帝成为中原部落联盟首领,位列五帝之首。
华夏文明,以轩辕黄帝为原始起点,开始告别野蛮蒙昧的原始状态,文明细胞急速分裂发育。氏族社会经济逐渐繁荣,文化日渐发展,部落管理渐趋成熟。仰韶文化的成熟突进,为其后龙山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经济社会基础。
司马迁记载说,轩辕黄帝之后,部落联盟首领分别是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帝同根,血脉相一,他们都是华夏民族的原始先祖。

图片1.2、盐池神庙,
供奉盐池神之庙,中国*的一座盐池神庙。坐落于运城市南2公里的土垣上,坐北朝南,临盐湖而建。始建于唐代,历代受封并受奉祀。

2005年9月23日,全国虞舜文化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先秦史学会第八届年会召开,一百三十多位先秦史专家学者,相聚“中国先秦史学会尧舜禹研究基地”运城。
这次会议,基本厘清了虞舜文化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进程。
与会专家提出,晋南是中国上古时期历史舞台的核心,从黄帝至尧、舜、禹、夏、商、周时期,文化遗址在晋南形成了一根非常完整的历史链条。古中国辉煌的历史文化,在运城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充分展现。
著名历史学家苏秉琦,在《迎接中国考古学的新世纪》一文中写道:大致在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的历史舞台转移到晋南。晋南兴起陶寺文化,它不仅达到了比红山文化后期社会更高一阶,而且确立了在当时诸方国群中的中心地位。相当于古史上的尧舜时代,亦即先秦史籍的*早“中国”,奠定了华夏的基础。
清华大学史学专家李学勤认为,先秦时期,中央政权诞生在黄河流域,中国文字也产生在黄河流域,这些事实充分说明,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从五帝以来,黄河文明始终处于中华文明的中心。运城是华夏发祥的核心区域,尧舜禹活动的中心区域。
台湾历史学家姚荣龄,经过对河东多次考察后认为,“中华”的“中”,指的是太行山系的中条山,“华”指的是秦岭山系的华山。“华夏”一词中的“夏”,指的是历史上的大夏民族,它的繁荣正是以尧舜禹的活动为特征,其史迹范围就在河东一带。
日本历史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中提出,“中国*古老的文明兴起于河东盐池附近。夏商周三代的国都大体上位于消费盐池的地区。毫无疑问,盐池就是三代文明的经济基础。”

 帝王所都曰中国

1988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试题:
史书记载,夏代以前的尧舜禹,他们的活动中心在晋南一带。“中国”一词的出现也正在此时,所以史称舜即位要“之(到)中国”。后人解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由此可见,“中国”一词*初指的是晋南一块地方,即“帝王所都”。
 “古中国”始终是一个紧紧伴随华夏民族历史进程的文化现象。

图片1.3、何尊
 1965年出土,铜尊内胆底部,有一篇一百二十二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考古出土文物中,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发现了“中国”这一词汇。

1965年,陕西宝鸡县东北郊贾塬村,出土了一件西周青铜酒器“何尊”。铜尊内胆底部,有一篇十二行,共有一百二十二个字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历史事件。
考古出土文物中,首次在何尊铭文中发现了“中国”这一词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意思是,文王受上天大命统治天下。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以此地作为天下的中心,统御民众。
这是“中国”两字作为词组,地下文物考古挖掘发现的*早记录。
“中国”一词在典籍文献中,见于《尚书•梓材》篇:“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意思是,天神已经把都城及附近地区的人民和土地,托付给周武王治理。
上古时期,华夏大地,方国林立,史称“夏有万国”,“商国三千”。
部落联盟首领的建都之地,为“万国之中”,“中央之国”,故称“中国”。
远古时期“中国”这一称谓,还不是指政治形态的“国家”。*接近“中国”本义的,应是“王国都城及京畿地区”,专指王权国家的权力中心,即为“天下之中”,中央之邦。
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刘熙,在《释名》中解释说:“帝王所都为中,故曰中国。”
《诗经•大雅》有一首“民劳”歌:“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歌词的大意是,惠及王国都城的百姓,安抚四方的人民。
 古中国时期,中国常与华夏通用。中国亦华夏,华夏亦中国。
“华夏”一词*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楚失华夏”。
唐孔颖达注疏说:“华夏为中国也”。
“华夏”所指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华夏族人,自称“中国”,而把周围四边的民族称为南蛮、东夷、西戎、北狄。
自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而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也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却将南朝叫作“岛夷”。而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
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而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据考古发现,晋南作为部落联盟的都城,起始于尧舜禹时代。
大约四千五百年前,尧舜时期,晋南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
东汉皇甫谧,专述帝王世系的历史著作《帝王世纪》,对此作了清晰表述:“尧都平阳,舜都蒲坂,禹都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统天下四方。”
 “华夏*都”古安邑遗址,就在今天的运城夏县境内。
顾炎武《日知录》中,对“冀州”解释说:“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肇始黄帝神话传说,延至尧舜禹建都,以至夏商周三朝,华夏族的部落国都,均以晋南为中心。
河东运城,作为华夏文明的中心地区,绵延不绝,六代相继,历时长达二千多年。以河东为中心,进而辐射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普天之下。

 
 
 
 

商品简介

《发现古中国》书稿作者为王健康、王炳熹。书稿围绕以发现山西运城为圆点的晋南地区即古河东是“古中国” 这一命题而再发现,即本书稿的发现,并非是发现古河东名胜风光这边独好,更非是文物古迹俯拾皆是,而是发现古河东诞生了人类光辉思想的因子,孕育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源头。书稿认为,这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之发现,是当代社会治国理政思想源头之发现,是中华文化世界性价值之发现。

作者简介

王健康,男,1957年生人,山西运城人,北京大学哲学硕士,首都师范大学理论部副教授。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北京能通(集团)公司总裁。著作有《政治文明全书》、《中国大变化》、《党政干部职业道德与行为规范》、《中国党政制度全书》等。王炳熹,男,1956年生人,山东潍坊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地方文化学者。先后出版《一字千金》、《笔墨人生》、《齐鲁文化——从辉煌到衰微》、《宫廷政变》、《中国符号》、《虞舜》等著作,连续两次获司法部第四届、第五届“金剑文化工程”优秀图书奖。

目录

序 “言必称尧舜”
一、天下之中
二、天下为公
三、天下民生
四、天下家国
五、天下归宗
六、天下大同
跋 社会主义五千年

附录 通古今 连中外 接群己 合知行 超左右
——中国梦的意义与价值

后记

【前言】

主编推荐

书稿从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中,以尧舜开创的“公天下,利民生” 思想为核心,选取了五大元素,即“天下为公”“ 天下民生”“ 天下家国”“ 天下归宗”“ 天下大同” 视为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类文明重大成果,归结为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核心价值之所在。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