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社科知行合一:王阳明
  • 【正版新书】社科知行合一:王阳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社科知行合一:王阳明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0.8 3.0折 36 全新

库存82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启超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79306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元

货号E9787511379306

上书时间2024-06-09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1890年起师从康有为。1895年在北京与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参加强学会,旋为上海《时务报》主笔。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参加“百日维新”,同年变法失败,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1913年归国,加入共和党,不久又组织进步党,并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晚年在清华大学讲学。 一生著述宏富,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法学、历史、新闻、语言、宗教等领域。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目录
第一篇 知行合一之教梁启超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知行合一说之内容
第三章 知行合一说在哲学上的根据
第四章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第二篇 王阳明生活王勉三
第一章 幼年生活与其家庭
第二章 不凡的童子
第三章 少年时代之阳明
第四章 应试生活
第五章 初入仕途的政治生活
第六章 改过自新的生活
第七章 贬谪中的虎口余生
第八章 龙场生活
第九章 谪限满期后的升迁
第十章 剿平诸寇
第十一章 讨逆戡乱
第十二章 晚年的生活
第三篇 王阳明及其思想马宗荣
第一章 阳明小史
第二章 阳明的根本思想
第三章 阳明的教育思想
第四章 阳明与晦庵
第四篇 王阳明生平胡越
一、阳明出世
二、金山赋诗
三、塞外出游
四、江西招亲
五、回姚读书
六、会试下第
七、学习兵法
八、进士及第
九、九华求道
十、筑室阳明洞
十一、始授徒讲学
十二、忤旨下狱
十三、佯狂避祸
十四、谪居龙场
十五、初讲“知行合一”
十六、升治庐陵
十七、论朱陆异同
十八、与徐爱论学
十九、遨游山水
二十、警诫学者
二十一、留居京师
二十二、巡抚南赣
二十三、江西平寇
二十四、征服三浰
二十五、布告教育宗旨
二十六、平定宸濠



内容摘要
本书收录梁启超、王勉三、马宗荣、胡越四位大师的文章和著作,从不同角度讲述王阳明的生平经历,阐释王阳明的学说精髓。一书在手,既可以了解王阳明颇为传奇的一生,亦可以了解他流传千古、响彻中外的心学思想。


精彩内容
第四章 知行合一与致良知

钱德洪、王畿所撰《阳明年谱》,说他三十八岁始以“知行合一”教学者,五十岁始揭“致良知”之教。其实“良知”二字,阳明早年亦已屡屡提及,不过五十岁始专以此为教耳。他五十五岁时有给邹守益一封信,内中几句话极为有趣。他说:“近有乡大夫请某讲学者云,‘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某答曰:‘除却良知还有什么说得!’⋯⋯”他晚年真是“开口三句不离本行”,千言万语都是发挥“致良知”三字。表面看来,从前说知行合一,后来说致良知,像是变更口号。不错,口号的字句是小有变更,其实内容原只是一样。我们拿“知行合一”那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精神的全部也可以,拿“致良知”这句话代表阳明学术的全部也可以。
“致良知”这句话,是把《孟子》里“人之所不学而知者,其良知也”和《大学》里“致知在格物”那两句话联缀而成。阳明自下解说道:
孟子云:“‘是非之心,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即所谓良知也,孰是无良知乎?但不能致之耳。易谓‘知至至之’,知至者知也,至之者致知也,此知行之所以一也。近世格物致知之说,只一‘知’字尚未有下落,若‘致’字功夫,全不曾道着此矣,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与陆元静第二书》)
观此可知致良知正所以为知行合一,内容完全一样,所以改用此口号者,取其意义格外明显而已。
“致良知”这句话,后来王门弟子说得太玄妙了,几乎令人无从捉摸。其实阳明本意是平平实实的,并不含有若何玄学的色彩。试读前章所引《〈大学〉问》中解释“致知”那段话,便可以了然,阳明自己把他编成几句口诀——即有名的“四句教”。所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见王畿《天泉证道记》)
良知能善能恶,致的功夫即是就意所涉着之事物实行为善去恶。这种工作,虽愚夫愚妇,要做便做,但实行做到圆满,虽大贤也恐怕不容易。所以这种学问,可以说是极平庸,也可以说是极奇特。刘蕺山引《系辞》中孔子赞美颜子的话来作注脚,说道:“有不善未尝不知,良知也。知之未尝复行,致良知也。”阳明亦曾拿《大学》的话来说:“‘所恶于上’是良知,‘毋以使下’是致良知。”(《传习录下》)致良知最简易的解释,不过如此。
《大学》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阳明既认致知为诚意的功夫,所以最爱用“不欺良知”这句话来作致知的解释。他说:
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快乐。(《传习录答陈九川问》)
拿现在的话说,只是绝对的服从良心命令便是,然则为什么不言良心,而言良知呢?因为心包含意与知两部分,意不必良,而知无不良。阳明说:
凡应物起念处皆谓之意,意则有是有非,能知得意之是与非者则谓之良知。依得良知即无有不是。(《答魏师说书》)
所以良知是你的明师。(《传习录上》)
关于这一点,阳明总算把性善论者,随便举一个例就可以反驳倒我们。但是,本能的发动虽有对有不对,然而某件对某件不对,我们总会觉得。就“会觉得”这一点看,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人皆可以为尧舜”的一副本钱。所以孟子说良知良能,而阳明单提知的方面代表良心之全部,说“良知者心之本体”(《答陆元静书》)。
“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或动于善或动于恶,谁也不能免,几乎可以说没有自由。假使根本没有个良知在那里指导,那么,我们的行为便和下等动物一样,全由本能冲动,说不上有责任。然而实际上决不如此。“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作贼,他还忸怩”(《传习录陈九川记》)。“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用也”(《答聂文蔚书》)。“凡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无有不自知者,其善欤?惟吾良知自知之,其恶欤?亦惟吾良知自知之”(《〈大学〉问》)。“此两字人人所自有,故虽至愚下品,一提便省觉”(《答聂文蔚第三书》)。既有知善知恶之良知,则选择善恶,当然属于我的自由。良知是常命令我择善的,于是为善去恶,便成为我对于我的良知所应负之责任。人类行为所以有价值,全在这一点。
良知虽人人同有,然其明觉的程度不同,所以要下“致”的功夫。“圣人之知,如青天白日,贤人之知,如浮云天日,愚人如阴霾天日,虽有昏明不同,其能辨黑白则一,虽昏黑夜里,亦影影见得黑白,就是日之余光未尽处。因学功夫,只从这一点明处精察去。”(《传习录黄修易记》)有人对阳明自叹道:“私意萌时,分明自知得,只是不能使他即去。”阳明道:“你萌时这一‘知’,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把那私意消除去,便是立命功夫。”(同上)假使并这一点明处而无之,那真无法可想了。然而实际上决不如此,无论如何昏恶的人,最少也知道杀人是不好。只要能知道杀人不好,“充其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最少也知道偷人东西是不好。只要能知道偷东西不好,“充其无欲穿窬之心,而义不可胜用矣”。所以说,“这一‘知’是命根”,抓着这命根往前“致”,由阴霾天的日,“致”出个浮云天的日来,由浮云天的日,“致”出个青天的日来,愚人便会摇身一变,变成贤人,摇身再变,变成圣人了。所以阳明说:
人若知这良知诀窍,随他多少邪思枉念,这里一觉,都自消融,真个是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传习录陈九川记》)
利用这一觉,致良知功夫便得着把柄入手了。他又说:
杀人须在咽喉处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私欲之萌,真是洪炉点雪,天下之大本矣。(《答黄宗贤书》)
专就“这一点明处”往前“致”,致到通体光明,如青天之日,便有“洪炉点雪”气象,便是致良知功夫成熟。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