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中国资本市场变革
  • 【正版新书】中国资本市场变革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中国资本市场变革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37.6 5.5折 68 全新

库存73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肖钢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ISBN9787521718003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E9787521718003

上书时间2024-06-05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言 / I
*章
资本市场概述
*节  资本市场的起源 / 003
第二节  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 007
第三节  我国股份制与资本市场 / 013
第四节  小  结 / 017
第二章
“牵牛鼻子”的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
*节  改革演变 / 025
第二节  注册制没有统一模式 / 033
第三节  “牛鼻子”工程 / 051
第四节  从战略新兴板到科创板 / 064
第五节  小  结 / 070
第三章
退市制度
*节  我国退市为什么难 / 075
第二节  境外退市制度 / 084
第三节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退市制度 / 091
第四节  小  结 / 097
第四章
上市公司治理
*节  公司治理起源 / 101
第二节  优化治理结构 / 108
第三节  现金分红与股票回购 / 112
第四节  塑造并购重组良性生态 / 117
第五节  规范市值管理 / 121
第六节  小  结 / 124
第五章
市场交易机制
*节  熔断机制 / 127
第二节  涨跌停板制度 / 138
第三节  程序化交易 / 151
第四节  停复牌制度 / 166
第五节  T 0 交易 / 175
第六节  开盘与收盘定价机制 / 182
第七节  小  结 / 192
第六章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节  股指期货功能 / 197
第二节  期现联动关系 / 201
第三节  问题与争议 / 203
第四节  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 214
第五节  小 结 / 218
第七章
金融基础设施
*节  特定含义与功能 / 221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228
第三节  如何改革 / 236
第四节  小  结 / 260
第八章
数字资本市场
*节  新的市场形态 / 263
第二节  挑战与对策 / 272
第三节  未来争论 / 278
第四节  小  结 / 282
第九章
市场双向开放
*节  开放新举措 / 285
第二节  为什么要开放 / 304
第三节  风险和挑战 / 309
第四节  监管能力建设 / 315
第五节  小  结 / 317
第十章
法治与监管
*节  法治建设的不足 / 321
第二节  法治建设的重点 / 324
第三节  回归监管本位 / 330
第四节  强化违法违规行为监管 / 344
第五节  监管统筹 / 348
第六节  投资者保护 / 353
第七节  小  结 / 358
后  记 / 359


【书摘与插画】

进入 2020 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一度几乎陷入停摆的困境,全球经济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峻挑战,各种逆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兴起,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治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布局重塑和价值链重构。为此,就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释放经济长期发展潜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颁布,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多个生产要素,涉及面之广,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文件明确要求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这些都给我国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确立了方向和原则。
“新冠”疫情触发了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股票、债券、外汇、期货、黄金和原油等多项大类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这一次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应对难度更大。我国资本市场也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一些波动,但相比全球金融市场表现出较稳的态势和较强的韧性,在风险之中面临机遇,有基础、有条件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之一。我们应当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市场基础制度变革,丰富市场产品与投资工具,扩大市场广度深度。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同时,应当看到,打造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我国发展既有重大利益,又有风险和成本,还需要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输入型风险。
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外市场发展不同,具有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发展初期,商业信用不够发达,契约关系不够完善,法治建设不够健全,监管体系不够到位,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政府力量起着主导作用,资本市场发展速度与成就远远超过自然演化的进程,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市场结构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波动过大。市场结构与层次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长期以来,在资本市场建设中,重场内市场,轻场外市场;重融资,轻投资;重公募,轻私募;重数量,轻效率;重现货市场,轻期货市场;重管制,轻竞争。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市场层次上,从塔尖到塔基,拓宽塔基,夯实基础。二是在市场组织上,从场内到场外,在建设场内市场的同时,有序扩大场外交易。三是在市场重心上,从融资到投资,从侧重融资功能到更多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四是在市场募资上,从公募到私募,在弥补公募短板的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市场。五是在市场质量上,从数量到效率,既要重视投融资数量增加,更要重视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以及风险对冲与管理,积极发展衍生品市场。六是在市场开放上,从封闭到开放,加大市场双向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七是在市场管理上,从管制到竞争,适当放松管制,鼓励竞争与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历史经验反复告诫我们,防范和化解资本市场风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市场的脆弱性不仅来自宏观面、基本面,而且与市场微观结构、交易机制、杠杆水平、交易技术以及工具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次“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全球资本市场恐慌,再一次提供了研究案例。以美国股市为例,10 天之内发生 4 次股市熔断,除了外生因素外,杠杆资金、量化对冲、高频交易,加上被动型基金规模巨大,使自动化交易数量在成交量中占比过高,造成庞大的交易群体的交易行为空前一致且速度惊人,势必引发羊群效应,导致相互踩踏,市场坍塌。可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必须持续关注市场创新,深入研究微观结构,探寻市场自身运行机理。
总之,构建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就是建设发达的、具有广度深度的市场,与我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高度适应,有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畅通宏观政策传导,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需要有利的宏观运行环境,比如,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健全法治环境,建立高效的监管制度,培育诚信社会,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为资本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市场本身的制度变革也非常重要,比如,证券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交易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现货与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数字市场以及市场基础设施等,这些对于驱动资本市场发展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商品简介

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
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存在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适应市场和改革需要的转变。
资本市场是一个资金场、信息场、名利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法治市场,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因此,本书选取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这个视角来探讨,回顾了若干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制度执行的利弊得失,呈现了各方面对某些制度的不同意见,提出了未来制度建设的方案设想。



作者简介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1981年开始在中国人民银行工作。1992—1996年,先后任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主任、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总经理、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司长;1996—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1998—2003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2003—2004年,任中国银行董事长、行长兼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党委书记;2004—2013年,任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2013—2016年,任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党委书记;2018年任全国政*协第十三届委员;十七大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著有《百年中行新变革:市场化与人本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型开放:构建“一带一路”投融资新体系》等著作。

目录
序言



资本市场概述

节资本市场的起源

第二节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

第三节我国股份制与资本市场

第四节小结

第二章

“牵牛鼻子”的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

节改革演变

第二节注册制没有统一模式

第三节“牛鼻子”工程

第四节从战略新兴板到科创板

第五节小结

第三章

退市制度

节我国退市为什么难

第二节境外退市制度

第三节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退市制度

第四节小结

第四章

上市公司治理

节公司治理起源

第二节优化治理结构

第三节现金分红与股票回购

第四节塑造并购重组良性生态

第五节规范市值管理

第六节小结

第五章

市场交易机制

节熔断机制

第二节涨跌停板制度

第三节程序化交易

第四节停复牌制度

第五节T+0交易

第六节开盘与收盘定价机制

第七节小结

第六章

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

节股指期货功能

第二节期现联动关系

第三节问题与争议

第四节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五节小结

第七章

金融基础设施

节特定含义与功能

第二节历史沿革

第三节如何改革

第四节小结

第八章

数字资本市场

节新的市场形态

第二节挑战与对策

第三节未来争论

第四节小结

第九章

市场双向开放

节开放新举措

第二节为什么要开放

第三节风险和挑战

第四节监管能力建设

第五节小结

第十章

法治与监管

节法治建设的不足

第二节法治建设的重点

第三节回归监管本位

第四节强化违法违规行为监管

第五节监管统筹

第六节投资者保护

第七节小结

后记

内容摘要
2020年,恰逢中国资本市场建立三十周年。三十而立,中国资本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许多机遇与挑战。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有着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存在着结构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适应市场和改革需要的转变。资本市场是一个资金场、信息场、名利场,但归根到底是一个法治市场,必须以规则为基础。打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关键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因此,本书选取了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这个视角来探讨,回顾了若干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分析了制度执行的利弊得失,呈现了各方面对某些制度的不同意见,提出了未来制度建设的方案设想。

主编推荐
1、非常不错作者。肖钢,中国证监会原主席,现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资深研究员。作者作为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发展、改革的亲历者,将自己在这三十年的所学、所见,对这三十年的所感和所思写下来,通过回顾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探讨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制度建设的方案设想。
2、契合多个经济热点。直面中国资本市场多个热点问题,如注册制、熔断机制、退市制度、资本市场监管、上市公司治理、数字资本市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等,从制度建立的来龙去脉,分析制度的利弊得失。金融行业监管者、从业者可以深化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识,普通投资者可以从中读出股市的风云变幻和人性的淋漓展现。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总结历史与探索变革融为一体。展望未来,我国资本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3、优选。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和香港证监会原主席、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定邦为本书撰写了推荐语。

精彩内容
进入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和社会生活一度几乎陷入停摆的困境,全球经济遭受历史上罕见的严峻挑战,各种逆全球化思潮、民粹主义、保护主义进一步兴起,给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治理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不可能独善其身,但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深刻把握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征,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机遇,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布局重塑和价值链重构。为此,就必须坚持市场化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加快经济增长模式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与活力,释放经济长期发展潜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正式颁布,涉及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多个生产要素,涉及面之广,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这个文件明确要求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坚持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方向,改革完善股票市场发行、交易、退市等制度,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这些都给我国未来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确立了方向和原则。
“新冠”疫情触发了全球金融市场震荡,股票、债券、外汇、期货、黄金和原油等多项大类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多项指标刷新历史纪录。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不同,这一次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伴随着实体经济的衰退,波及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应对难度更大。我国资本市场也受到疫情影响,出现了一些波动,但相比全球金融市场表现出较稳的态势和较强的韧性,在风险之中面临机遇,有基础、有条件发展成为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之一。我们应当顺势而为,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市场基础制度变革,丰富市场产品与投资工具,扩大市场广度深度。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有序推动人民币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同时,应当看到,打造全球金融资产配置中心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我国发展既有重大利益,又有风险和成本,还需要切实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防范输入型风险。
回顾历史,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与国外市场发展不同,具有明显的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发展初期,商业信用不够发达,契约关系不够完善,法治建设不够健全,监管体系不够到位,在这样的特定环境下,政府力量起着主导作用,资本市场发展速度与成就远远超过自然演化的进程,我们用三十年时间,差不多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后发优势,这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与内在需要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也应当看到,我国资本市场发育先天不足,市场结构不均衡,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市场波动过大。市场结构与层次呈现出“倒金字塔”形状,长期以来,在资本市场建设中,重场内市场,轻场外市场;重融资,轻投资;重公募,轻私募;重数量,轻效率;重现货市场,轻期货市场;重管制,轻竞争。为了适应未来发展趋势,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竞争为基础、以创新为引领,努力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在市场层次上,从塔尖到塔基,拓宽塔基,夯实基础。二是在市场组织上,从场内到场外,在建设场内市场的同时,有序扩大场外交易。三是在市场重心上,从融资到投资,从侧重融资功能到更多重视投资者权益保护。四是在市场募资上,从公募到私募,在弥补公募短板的同时,大力发展私募市场。五是在市场质量上,从数量到效率,既要重视投融资数量增加,更要重视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以及风险对冲与管理,积极发展衍生品市场。六是在市场开放上,从封闭到开放,加大市场双向开放力度,提高开放水平。七是在市场管理上,从管制到竞争,适当放松管制,鼓励竞争与创新,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历史经验反复告诫我们,防范和化解资本市场风险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市场的脆弱性不仅来自宏观面、基本面,而且与市场微观结构、交易机制、杠杆水平、交易技术以及工具创新等因素密切相关。这次“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全球资本市场恐慌,再一次提供了研究案例。以美国股市为例,10天之内发生 4次股市熔断,除了外生因素外,杠杆资金、量化对冲、高频交易,加上被动型基金规模巨大,使自动化交易数量在成交量中占比过高,造成庞大的交易群体的交易行为空前一致且速度惊人,势必引发羊群效应,导致相互踩踏,市场坍塌。可见,推动资本市场发展,必须持续关注市场创新,深入研究微观结构,探寻市场自身运行机理。
总之,构建一个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实际上就是建设发达的、具有广度深度的市场,与我国超大规模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高度适应,有效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居民财富管理,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畅通宏观政策传导,维护经济金融安全与稳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至少需要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方面,资本市场改革发展需要有利的宏观运行环境,比如,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发展,健全法治环境,建立高效的监管制度,培育诚信社会,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等,为资本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市场本身的制度变革也非常重要,比如,证券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交易机制、信息披露制度、现货与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数字市场以及市场基础设施等,这些对于驱动资本市场发展起着关键的基础性作用。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