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新千年的好莱坞
  • 【正版新书】新千年的好莱坞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新千年的好莱坞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4.8 5.5折 45 全新

库存3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蒂诺·巴里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91788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E9787301291788

上书时间2024-06-04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蒂诺·巴里奥(Tino Balio),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传媒艺术学院荣誉教授。他于2001年获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学院奖学金,是该项殊荣的首位获得者。巴里奥在好莱坞发展史及美国电影产业史领域著述广泛。代表作有《联艺公司》《宏伟构想:作为现代企业的好莱坞(1930—1939)》《美国银幕上的海外电影文艺复兴(1946—1973)》等。 译者陆嘉宁,电影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副教授。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文学专业,后获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专著有《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影评集《黑色记忆:战争创伤影像杂谈》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合并与收购:追求协同

第二章  制片:“支柱”电影与特许权电影

第三章  发行:广泛销售

第四章  放映:升级观影

第五章  从属市场:打破

第六章  独立电影:“末端之末”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内容摘要
进入新千年之后的好莱坞面临着少见的挑战——急遽而的改变已然发生。在这本关于当代电影产业的新锐专著中,知名电影史家蒂诺·巴里奥(Tino Balio)探究了互联网的发展、DVD销售额的显著下滑和消费者消费习惯变迁等现象对于好莱坞经营管理方式及整个电影产业的影响。如今,各大主流电影片厂位于其所属的联合大企业母公司产业链下游,扮演着不起眼的小角色,纷纷遁入安全区,依赖高预算“支柱”电影、特许权电影和“合家欢”式的家庭影片来维系目标观众。《新千年的好莱坞》从宏观与微观处着手,理论分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书中包含大量鲜活生动的个案研究(如《蜘蛛侠》《指环王》《哈利·波特》等系列电影,时代华纳、梦工厂、网飞、米拉麦克斯、索尼经典、狮门娱乐等知名公司,3D电影与IMAX(巨幕)影院,以及圣丹斯、诗兰丹斯、多伦多、戛纳等电影节)。对于电影理论研究、电影产业与创作研究、媒介研究、传播学研究,以及广播电视研究等多个学科领域来说,本书都是一本很好有价值的参考书。

主编推荐
“透视好莱坞”丛书,认识更加真实的好莱坞。
研究目光聚焦新千年以后,把握好莱坞电影产业发展脉络与进程。

精彩内容
制片:“支柱”电影与特许权电影媒体公司的CEO们对于他们旗下电影片厂的期许清晰明确——更多、更大排场的特许权电影,这些电影能够被立即辨识并且对总公司旗下所有部门、所有平台都有利用价值。《综艺》杂志评论说:“自从2007年编剧罢工和2008年经济衰退之后,片厂在应付母公司方面压力更大了,母公司更加在意成本控制,贪图利润。它们愈发需要制作电影观众能够即刻辨识并欣然接受的内容。”摆在每个片厂面前的问题是找到一棵能够制造10亿美元全球票房的摇钱树。新世纪那些成功的特许权电影基于幻想小说[如《指环王》(和哈利波特(]、动作漫画[如《蝙蝠侠》(和蜘蛛侠(]、主题公园设施[如《加勒比海盗》(]、少儿童话故事[如《怪物史莱克》(]、卡通剧演出[如《鼠来宝》(]、电子游戏[如《格斗之王》(],乃至原创故事[如皮克斯(Pixar)出品的动画片]而创作。华纳兄弟公司是拥抱这一策略的先行者,但到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末期,所有主流片厂都有样学样这么做。
这一制片策略其实没什么新鲜,但实施力度与以往不同。“到头来,好莱坞完全变成向钱看,”一位主流片厂老板如是说,“听起来很愤世嫉俗,但确实如此。我不得不束手束脚跟着特许权大片亦步亦趋,不再能够制作某些电影,哪怕它们很有盈利前景,而只能制作可转化成玩具的影片。”好莱坞与特许权影片的罗曼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从肖恩康纳利(SeanConnery)担纲的第一部詹姆斯邦德(JamesBond)电影推出,再到70年代的巨片,如《教父》(,1972)、《大白鲨》(,1975)、《洛奇》(,1976)、《星球大战》(,1977)和《星际迷航》(,1979),上述每一部都生成了一系列特许权影片。这些影片的成功使得华尔街和公司股东们持续期待着来自电影产业的可观回报。如今,每个主流片厂每年推出20部至30部影片,在制订年度计划时,片厂的目标是针对节假日和暑期推出少量“支柱”电影和各种各样不同造价水平的影片来取悦多元化的观众群。主流片厂不再为整个计划提供全部资金,而是减少了自家出品的影片数量,主要把钱花在高预算“支柱”电影上,这类电影主要瞄准两个观众群体——一是“青少年和青春期前的少年观众”,由10岁到24岁的热心电影观众构成;二是“有孩子的婴儿潮一代”,由孩子、父母和祖父母构成,涵盖了8岁至80岁的人群。“支柱”电影被视为稳妥投资的原因如下:(1)它们造成媒体事件;(2)它们能够参与促进捆绑销售;(3)它们在世界市场上便于推销;(4)它们具有形成衍生续集从而打造特许权电影的潜能。
主流片厂计划内的中等成本和低预算影片通常委托外来制片方制作,下文将会解释。此处只需指明一点:原创的、中等成本的独立风格影片成了“支柱”电影潮流的无辜受害者,隶属于各主流片厂的多家特别制作部的关张是活生生的事实。按照保守观点,这类影片“在观众那里不好销售”。如福克斯电影公司的比尔梅凯尼克(BillMechanic)所言:“这些影片不是靠预告片或单页宣传就能让人消化的简单概念。它们往往是生活的断片、人物驱动(character-driven)的故事,在这类影片需要的明星片酬与市场营销花费大幅上升的情况下,观众对它们的需求却没有增加。”中等成本影片仍然幸存下来,一些获得了奖项或票房胜利,但这类影片主要由主流片厂的合作制片方或独立制片商制作。好莱坞更愿意把宝押在可靠和熟悉的事物上。不难看出好莱坞为了安全起见,越发依赖续集和前传来支撑疲软的特许权电影。2011年更是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情况,美国票房最高的前七部影片都是特许权产物:从雄踞前列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和《变形金刚3》(),到《速度与激情5》()和《赛车总动员2》()。
主要制片潮流漫画书特许权影片为了贴近“青少年与青春期前的少年观众”,漫画书提供了一处特许权电影的母矿。漫画书特许权电影的两个主要来源分别是DC漫画公司(DCComics)和漫威娱乐公司(MarvelEntertainment)。两家公司的历史都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DC漫画公司如今是时代华纳的子公司,靠以超人(Superman)、蝙蝠侠、神奇女侠(WonderWoman)和绿灯侠(GreenLantern)为首的一众超级英雄扬名天下。漫威漫画公司(MarvelComics)是业内最大的漫画书出版商,新近被迪士尼公司收购,漫威的超级英雄阵容由蜘蛛侠、X战警(X-Men)、钢铁侠(IronMan)和“神奇四侠”(FantasticFour)等领衔,上述仅是几个例子。
漫画书的粉丝群体十分庞大,这从每年为期四天的动漫展(Comic-Con)挤爆圣地亚哥会议中心的盛况即可看出。《综艺》指出:“动漫展很了不起的一点在于,这是一个电影发烧友和粉丝组成的广大群体,他们对于新产品胃口大开,也能慧眼识珠。他们是电影爱好者,如果他们喜欢所看到的,就会热衷于谈论,他们绝对不会羞于在网上或当面表达观感。”好莱坞对于超级英雄的兴趣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年的制片人伊尔亚萨尔金德(IlyaSalkind)和亚历山大萨尔金德(AlexandreSalkind)从华纳兄弟公司获得了“超人”的电影权,以克里斯托弗里夫(ChristopherReeve)为主角拍摄了四部电影。理查德莱斯特(RichardLester)的两部游戏之作《超人2》()和《超人3》()是这个系列的巅峰之作。华纳公司1989年制作了其第一部“蝙蝠侠”真人长片,1992年《蝙蝠侠归来》()紧随其后。两部影片均由蒂姆波顿(TimBurton)执导,迈克尔基顿(MichaelKeaton)主演,其对英雄主人公“暗黑、神秘且忧郁”的刻画远离了20世纪60年代电视剧集中由亚当韦斯特(AdamWest)的扮演而流行的“装腔作势的披风英雄”形象。 在此之后,还有两部名气较小的续集,由乔舒马赫(JoelSchumacher)执导、瓦尔基尔默(ValKilmer)主演的《永远的蝙蝠侠》(,1995)和由乔治克鲁尼(GeorgeClooney)主演的《蝙蝠侠与罗宾》(,1997)。
华纳公司从萨尔金德处重新取得了“超人”的电影权,2005年在托马斯图尔(ThomasTull)的传奇影业(LegendaryPictures)的支持下重启“超人”和“蝙蝠侠”特许权电影项目。图尔是个风险投资家,主要对动作与冒险电影感兴趣。《华尔街日报》()如是报道:“38岁的图尔先生属于新一代电影与电视制作人,这代人在电子游戏和漫画书的滋养下长大,现在正在将儿时的迷恋转化为高预算的现实。”传奇影业的第一笔投资是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Nolan)执导的《蝙蝠侠:侠影之谜》(,2005),由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Bale)主演,以及布莱恩辛格(BryanSinger)执导的《超人归来》(,2006),由布兰登罗斯(BrandonRouth)主演。两部影片均获得了相当高的总收入,但无奈入不敷出。
此后,传奇影业改变路线,开始开发DC漫画公司不那么出名的作品。例如在2006年,传奇影业资助了扎克斯耐德(ZackSnyder)执导的《斯巴达300勇士》(),该片改编自弗兰克米勒(FrankMiller)的漫画小说,讲的是斯巴达人在塞莫皮莱败给波斯人的故事。这部电影的首映是当年最盛大的首映式之一,全球总收入达5亿美元。2008年,传奇影业重拾蝙蝠侠特许权电影,制作了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黑暗骑士》(),再次由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诺兰的暗黑系蝙蝠侠续集成了继《泰坦尼克号》(,1997)之后美国影史上总收入第二的影片,带来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收入和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收入。华纳运作这部影片的病毒式营销方式引起了关注,在影片夏季发行之前,华纳在一年时间里利用超过30家网站,留下一条虚拟的“面包屑”踪迹(breadcrumbs)来讨好粉丝们。 当代的漫威漫画公司是1961年依靠斯坦李(StanLee)的个人创作起家的,斯坦李是“蜘蛛侠”和其他大量漫画角色的创造者。漫威公司的核心业务——出版业从来不是很赚钱,直到它将自家超级英雄人物的特许使用权授予电影制作才有所改观。转变开始于1998年,当时漫威公司脱离了破产保护,由原来旗下的子公司——阿维阿拉德(AviArad)和艾克佩尔穆特(IkePerlmutter)领导下的ToyBiz公司接手。福克斯公司的《X战警》和索尼公司的《蜘蛛侠》等特许权电影的大获成功刺激了漫威,促使其于2005年以漫威片厂的名号投身电影制片业。作为特许权颁发者,漫威过去只能得到旗下资产票房收益的少量百分比分成,而作为制片方,它可以独占利润。一开始,漫威向美林证券(MerrillLynch)争取到5.25亿美元的贷款,用来资助十部影片的拍摄制作,后又与派拉蒙公司签约由后者负责发行,漫威同意支付派拉蒙10%作为发行费用,并支付其影片在美国的营销费用。漫威的试水之作是乔恩费儒(JonFavreau)执导的《钢铁侠》(,2008),由小罗伯特唐尼(RobertDowneyJr.)、格温妮斯帕尔特罗(GwynethPaltrow)与杰夫布里奇斯(JeffBridges)主演,影片获得了巨大成功,首映周周末就从4105家影院吸金1亿美元,创下派拉蒙公司真人电影最高的开画票房纪录。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