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中国诺贝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中国诺贝尔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9.6 2.4折 39.8 全新

库存177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余玮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ISBN9787512607576

出版时间2012-04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E9787512607576

上书时间2024-06-01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序 期待科技巨奖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春天
   人民大会堂。国家科学技术奖。
   自2001年始,每年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有一场汇聚我国科技工作者成就与至上荣耀的盛宴,那就是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次科技盛典上,受社会瞩目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并给获奖者颁奖。
   国家科学技术奖,是以国家名义对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授予的荣誉奖励,由国家主席签署并亲自为获奖者颁发证书。500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奖金,尽管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诺贝尔奖奖金,但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科技创新工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国家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技界的荣誉,有“中国诺贝尔奖”之誉,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位(可以空缺,例如2004年度)。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科学技术奖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显然,这些获奖科学家多是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工作的,解决了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墉……一位位曾被人忘却的科学家随着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获得,渐渐被国人了解、熟知,然而其严格的评选程序鲜为外界所知:先是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或上年度奖获得者个人,再经由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初评,对被人从科学品德、重大科技贡献、社会影响等几方面打分,继而被人现场答辩,评委又到被人工作的研究室、实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后经有记名投票,从而诞生当年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人选。随后,经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评审委员会除了严格实行专家轮换制度、回避制度外,还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能体现国家科技奖分量的地方,就是评审专家的普遍认同,即通过一次性投票,要求三分之二以上评委通过才能获得终认可。据悉,当年有个序别院士、专家评委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袁隆平院士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品质和口感有质疑,以致现场用杂交大米煮了一锅饭来品尝验证……无论从科研上还是为人上,这些科学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我们有幸采访了这些重量级功勋科技大家,直面其科研的成与败、人生的得与失、生活的苦与乐——尽管许多科学家并不擅长或并不习惯接受采访,有的甚至拿着采访提纲时仿佛学生接受面试,但是他们的科研成就、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的报国情怀、他们的治学态度、他们的学术风尚、他们的探索精神、他们的奉献品质、他们的淡泊胸襟,让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十分谦和,就像邻家的长者。可以说,强烈的知识报国情怀,是他们在科学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国家的需要”是他们科研路上的源动力!
   每一位登上国家科学技术的领奖台的科学家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动人经历,一次次深入采访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我们分享着智慧与成功,感受多多,采访现场宛若人生课堂或科普讲座,我们俨然在探究一座座高峰、一座座丰碑。在写作中,我们尽可能让科技大师富于人性与情感,让科技走下神坛、步入大众,用真诚、质朴的文字求解那一道道有关科学、人生与生活的多元方程。
   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和勇于创新的民族,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们无疑是中国科技队伍中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优秀群体。历史应该铭记他们,共和国应该铭记他们,我们合著的《中国诺贝尔》一书意在为他们立传,为他们的精神立传!
   又是一年春草绿。许多人注意到,目前国家科学技术奖更多的定位关乎“国家战略”的学科领域,但在促进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共同发展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不足。迄今,20位获得者中竟没有一位女性科学家,“中国诺贝尔奖”似乎成为了“男性世界奖”。而全球科技界的奖励——诺贝尔奖,对女性的关注和青睐似乎成为传统,且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的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加速递增趋势。为此,面对女性在科学领域的“高层缺位”或“稀缺”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委会宜对女性院士给予特别眷顾,以引领更多有潜质的女性投入科技创新事业中。
   再者,国家科学技术奖得主大多为耄耋老人,这20位院士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82.9岁,大有“国家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的味道。其实,可以转变科研评价机制,鼓励原始创新,给一些有杰出成果的青年才俊获奖机会。鉴于国家科学技术奖奖级极高,可以两年一评,且宜每5年适当提高奖金额度,目前就是设为1000万元也不为过,我们期盼中国科学的春天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媒体评论】

  你的稿子写得很好。主要是你研究了那么多材料,而领会、组织得非常得当、准确,实属不易,非常感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全书文笔很棒,极流畅。
   ——著名作家、中国现代文学馆原馆长舒乙
   余玮、吴志菲的成功并非什么异军突起,而是敏锐地感受到了时代前进的脉搏,在认识人物“解密”的时代关系和公众的需求上体现了自己把握能力。
   ——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华儿女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辑李而亮
   我感受较深的是你们善于抓住一些细节着力进行描写,使通篇人物专访具有了灵气和神韵,增强了感染力和亲和力。作者成功之处,在于善于挖掘细节、刻画细节,通过传神的细节反衬主人公的本质,打动读者。
   ——中国青年报刊协会常务理事陈安钰
   余玮同他的夫人吴志菲,是一对年青有为、勤于笔耕、讴歌时代、为名士喝彩的优秀高产作家。在他俩笔下,这些名士的心路历程、艰辛付出、成就喜悦、人生体验乃至生活情趣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份丰盛的精神大餐。
   ——著名党史学家、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陈雪薇

 

 
 
 
 

作者简介

   余玮,非虚构作家、红色文史学者、资深媒体人,在新闻出版界有“高端人物的解密者”与“为红色中华立传”之誉。湖北赤壁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有《红歌纪事》《红墙见证》《世纪小平》《敦厚朱德》《魅力陈云》《出入中南海的高层智囊》《邓小平的后二十年》《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新闻老照片的背后》等,并有作品列为中学《语文》课文,共计1800多万字。多部作品被中国作协确定为重点扶持作品或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评定为重点图书。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出席过2007年中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
   吴志菲,红色励志作家,在新闻出版界有“智囊传记专业户”之誉。湖南耒阳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会员。著有《触摸红墙》《中南海大讲堂》《中国经济前沿报告》《中国高端访问》《百岁名流》《第三只眼看人居》《红舞台下的凡人邓小平》《我们跨过鸭绿江》《芳菲年华:李菲传奇》等,在《人民日报》《新华文摘》《读者》《家庭》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800多万字。曾获“全国优秀畅销图书”奖。



目录

序 期待科技巨奖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
 吴良镛 匠心妙手忧人居
  匠心妙手添韵新古都
  “人民建筑师”缘起一个城市的危垣残壁
  “人居之父”致力中国城乡建设
  读万卷书谋万家居
 谢家麟 “乐天”院士的人生“高能加速器”
  跻身世界前沿自“先种麦子”开始
  “因陋就简”跳上“飞驰的列车”
  “乐天派”的诗意生活
 师昌绪 特殊“材料”制成的年轻长者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材料医生”破解“无头案”
  “聪明到顶”的科学战略帅才
  第二青春从80岁开始
 王振义 爱哭鼻子的院士反给力“血疑”
  险些“夭折”的学术成果开创治癌史的新纪元
  “简单而复杂”的从医之旅
  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中专生”为硕士
  爱哭鼻子的识途“老马”甘为人梯
 谷超豪 用爱解答科学与生活的多元方程
  “数学家之乡”走出出死入生的地下党员
  数学“金三角”内挖掘不尽的宝藏
  向数学王“交账”的园丁心中有“数”
  “院士夫妇”同解一道有关爱的方程
  诗意生活与数学人生皆学问
 孙家栋 笑傲苍穹
  一次吃红烧肉的经历与一枚斯大林金质奖章
  “中国航天之父”的点将和“中国星”的诞生
  客串“生意人”的“卫星之父”能感到旁人的心跳
  “铁三角”的梦想与“嫦娥奔月”的现实
  与一见钟情的“嫦娥”聚少离多
 徐光宪 爱问“傻问题”的快乐顽童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被点将领衔分离“孪生兄弟”
  “傻”孩子成为交大的尖子生
  以“回国探亲”为借口毅然回国
  化学界泰斗地位的奠定和学生的“小跑”
  “霞光”满天映后生
  “金庸迷”的“抽屉情结”和“举重若重”
 王忠诚 妙手仁心的“神刀”
  战士眼睁睁的消失与个人一辈子的追求
  一次次挑战不治之症的“神医”感谢病人
  13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站在学科前沿满意而又不满足的人
 闵恩泽 智慧催生艳丽的“科技之花”
  从一片空白突破催化剂的国际封锁
  自主创新是他毕生科研的关键词
  亦师亦友的泰斗开启中国的绿色化工时代
  巴蜀之子耄耋之年乡情难了
  恩爱的院士伉俪用自己的智慧催生着艳丽的“科技之花”
 吴征镒 为植物续“家谱”的“活词典”
  令洋人惊叹不已的中国植物“活词典”
  “摔跤冠军”“摔”出中国新纪录
  植物资源“保护神”化草木为瑰宝
  家宅后花园是他的第1位植物学“启蒙老师”
  “老革命”的后半生落户“植物王国”
 李振声 民谣“要吃面,种小偃”的背后
  多次粮食“危机”中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
  小村寨走出的大科学家当年的梦想是不饿肚子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麦草开创中国远缘杂交育种的先河
  农民的儿子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
  盛名“鸣言”: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淡然直面捐巨奖背后的是是非非
  知情人视野里的魅力“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叶笃正 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
  中国人得回去给中国做事
  结束“天有不测风云”时代
  改学气象为圆“科学救国”梦
  对滚滚黄尘费尽心思
  破解全球气候变化之谜
  大科学家爱从武侠小说中找灵感
 吴孟超 肝脏外科的“一把手”
  神奇的手:一次次让生命的希望重新点燃
  成功的“手法”:从操割胶刀到持手术刀
  难得的“种子选手”:差一点与手术台无缘的人成就“吴氏刀法”
  德艺双馨的手足情:亦师亦友不保“晚节”
  永远的“新手”:在一个又一个“”中推陈出新
 王永志 天遂人愿背后的酸甜
  “差点成为农民的大家”难忘启蒙阶段的耄耋恩师
  同“中国导弹之父”这位伯乐导师特有的情缘
  “铁杆球迷”与“身边的情报员”夫唱妇随
  “把中国人送上天”还不是终的天遂人愿
 刘东生 穿行在黄土科峰的“无人区”
  经典时刻:“环境科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记忆犹新
  薪火相传:至亲的父母年轻的弟子都是良师益友
  破解天书:踏遍千沟万壑为求破解黄土万岁之谜
  人比山高:实现从极地大穿越到自然科考大发现
  见症下药:在茫茫黄土中苦寻造福人类的大处方
  解密生活:兴趣爱好与工作事业相互交融两相依
 金怡濂 较量天公逞“神威”
  花钱买不来高技术
  “耀华”激发自己光耀中华
  与同班同学有过交往
  若痴若愚的“朝阳”缘定一生
  一语惊人定乾坤
  “年轻”的“夕阳”追求无止境
  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却乐趣多多
 黄?昆 在固体物理学“散步”
  写出“圣经”般的牛津经典
  中学时原本是个“跛腿生”
  如饥似渴吮吸物理精华
  上台执教不是额外负担
  磨难岁月的彷徨人生
  第二春天从花甲开始
  俭有风骨富有恩爱
  美莫过夕阳红
 王?选 顶天立地的“人梯”
  一鸣惊人:“领跑人”原本是个“局外人”
  独辟蹊径:无人区能出成果
  顶天立地:从逐鹿书斋到决战市场
  乐为人梯:给你我的肩
  吴文俊 生活在数学王国
  半个多世纪的数学之路
  生活中的“普通人”
  袁隆平 从“泥腿子科学家”到“中国富翁”
  自小似乎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中央的政策对我的科研影响不小
  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生活


【免费在线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