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诺贝尔文学奖经典导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诺贝尔文学奖经典导读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16.7 2.5折 66 全新

库存455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志卓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8301

出版时间2016-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6元

货号E9787511358301

上书时间2024-05-30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或许不少人会提出疑问,作为一位科学家和实业家,诺贝尔何以创立文学奖呢?对此,相关人士曾做出过这样的解释:“这项奖金授予文学界杰出的作家,他的著作宣传人类崇高的理想,帮助世人认识人的伟大究竟表现在什么地方。”

 

19世纪末,全世界陷入一种侵略和被侵略、殖民与被殖民的混乱形势,世界大战迫在眉睫。1889年,奥地利一位优秀的女作家贝尔塔·冯·苏特纳出版一部名为《放下武器》的小说,强烈号召人们放下武器,呼吁和平。作为挚友的诺贝尔读过作品后,立即去信,信中他慷慨激昂地说道:“您大声疾呼放下武器!然而,这话您说错了,因为您自己已经拿起了武器,因为您那富于魅力的风格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所带来的影响,胜过并将永远胜过步枪、机关枪、大炮以及其他一切杀人武器……但愿您的杰作问世以后,上帝能允许人类消灭战争。”

 

多么明智的见解,诺贝尔认识到文学之于人类所起到的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意义,更具有净化思想、崇尚理想的深层含义,因此,他才特意在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之后,又设立了文学奖和和平奖,分别表彰那些在文学作品中怀有理想倾向,以及对世界和平做出卓越贡献的人。

 

自1900年设奖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个世纪的洗礼,然而其宗旨初心未改,始终围绕“理想倾向”,已向一百多位人士颁发出奖章。这一百多位得主,来自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度,甚至兼负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领域,有的是历史学家如奥多尔·蒙森,有的是哲学家如鲁道夫·欧肯,甚至还有数学家罗素和政治家丘吉尔。他们虽非专攻文学,却跟文学家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即始终对人类的未来身怀理想。

 

这一百多位文学巨匠,其作品技巧精湛,无一不令人折服;而他们的生平遭遇,更令人感动落泪,无论出身富贵还是贫贱,无论遭遇坎坷还是一帆风顺,在这喧嚣尘世中,他们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一颗金子般的初心。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国内基本都有引进,但针对全部获奖作品的辅导读物至今还未见,这样的辅导读物对于了解获奖人和获奖作品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让你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了解作品。鉴于此,本书重点针对获奖人和其代表作品加以展开。获奖人主要介绍作家的创作经历、代表作品以及传达出的理想倾向等内容;作品赏析板块中我们选取了作家的代表作,有些作家的代表作可能并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获奖作品,但却是能够突出表现作家思想倾向的作品,我们在原著主题思想的指导下,将作品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情节还原,并对作品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阐释,后又从文学角度对艺术特色进行了一个探讨。有了这样的分析,相信读者能更全面和深入地了解作家和原著经典。

 

需要指出的是,1914年、1918年、1935年、1940年、1941年、1942年、1943年均因战争未授奖,1904年、1917年、1966年、1974年各有两位作家获奖。


【免费在线读】

导语摘要
 赵志卓编著的这本《诺贝尔文学奖经典导读(上下)》是一本语文学科的辅导书,本书整理了1902年到2014年100多年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品,本书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代表作品和风格等方面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能够拓宽知识面。

商品简介

自1990年设奖以来,诺贝尔文学奖历经两次世界大战,一个多世纪的洗礼,然而其初心未改,始终围绕“理想倾向”。这一百多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甚至兼负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领域,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特质,即始终未人类的未来心怀理想。

 

作者简介

赵志卓,女,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学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文学及外国文学研究。曾编译世界文学名著和《林肯传》《富兰克林传》等,多次发表学术论文。


作品赏析 ..... 003

 

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07

 

第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12

 

第四届诺贝尔文学奖(一)

作品赏析 ..... 018

第四届诺贝尔文学奖(二)

作品赏析 ..... 022

 

第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28

 

第六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33

 

第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36

第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41

 

第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44

 

第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48

 

第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52

 

第十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59

第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64

 

第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71

 

第十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077

 

……

 

第五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290

 

下册

第五十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296

 

第五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299

 

第五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305

 

第五十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311

第五十六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316

 

第五十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322

 

第五十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328

 

第五十九届诺贝尔文学奖(一)

作品赏析 ..... 334

第五十九届诺贝尔文学奖(二)

作品赏析 ..... 340

 

第六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345

 

……

 

百零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赏析 ..... 587


1839年,普吕多姆诞生于法国巴黎,父亲是个工程师,家境富有。普吕多姆是个聪慧过人的孩子,高中毕业便顺利考入巴黎大学,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工程师。然而,由于身体原因未能进入大学。一年之后,改行攻读法律并成为一名律师。这期间,普吕多姆开始了文学创作,更由此,他仿佛在他迷雾般的前方看到了一丝前进的曙光。毅然决然地,普吕多姆辞去了律师工作,一心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1865年,苏利·普吕多姆发表了部诗集《韵节与诗篇》,崭露头角。此后,他的文学创作一发不可收拾。1869年的诗集《孤独》、1875年的《徒劳的柔情》。然而,更受文学界赞赏的是两部哲理诗集,即1878年出版的《正义》和1888年出版的《幸福12首诗歌》。

1901年,当瑞典文学院正在为把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谁的问题而困扰时,他们在众多的建议书中发现了法兰西诗人和思想家苏利·普吕多姆。

那时,62岁的苏利已经步入晚年,中风后的他卧床不起已经很久了,外面的喧闹与他内心世界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他就这样借着床头边上厚厚的书稿报纸,安静地度过每一天,日复一日。他甚至从未留意过那天是个什么特殊的日子。

1901年,12月10日,对于任何热爱文学的人来说,都是个隆重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诺贝尔文学奖次揭晓的日子。俄国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手持《战争与和平》、《复活》,意大利的诗人卡尔杜齐、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德国历史学家蒙森等人齐聚一堂,激动着澎湃着究竟这项殊荣会花落谁家。

终,激动人心的消息传了出来,那个幸运儿正是卧病沉思中的苏利·普吕多姆,而他的利器正是他一生创作的诗歌选集《孤独与沉思》。在卷首的十四行诗《致读者》中,普吕多姆把自己的诗归纳于生活中的一切,而创作诗的目的和动机不过是想留下点东西。

瑞典文学院的评委们所作出的这个决定在当时却是饱受争议的。直到现在,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普吕多姆并非一位出名的作家,尤其在与跟他角逐的大名鼎鼎的左拉相比时。有人甚至说,比起法国香水,普吕多姆和他的作品在知名度上要逊色得多。

然而,大家忘了,根据《诺贝尔基金会章程》规定:诺贝尔文学奖应该“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作品的人”。这一奖项不仅包括纯文学,还包括在形式和风格上具有文学价值的其他人文作品,重要的是这些作品应为诺贝尔遗嘱中所提及的学科领域内近的成就,或那些近才显露出重要价值的较早成果。

在这一点上,普吕多姆的作品比大多数人更好地体现了立遗嘱之人曾称之为文学中的理想主义的东西。他的作品被称为“形式完美,措辞严谨,并富有一种精雕细琢的美感”、“优雅精致的诗歌语言,娴熟完美的表现艺术,……他那些玲珑剔透的抒情诗篇充满了感情和冥想,呈现出一种高贵和尊严,更难能可贵的是那种丰富的情感与细致的思考完美地融为一体,使之独具魅力”。

总之,他的作品总能反映出他拥有一个不断追寻、勇于尝试,毫无止步的灵魂,在他的精神领域中,总有着一种崇高的理想主义的东西,证明着人类归宿的非凡。

《孤独与沉思》包括了《考验》、《意大利速写》、《孤独》、《战争印象》、《沉思》5个子集以及其他优秀作品,代表了普吕多姆获奖前各个时期的作品。

另外,他的诗集还有《法兰西》(1874)、《棱镜》(1886)、《诗的遗言》(1901)和散文著述《散文集》(1883)、《诗的考察》(1892)、《从巴斯卡得到的真信仰》(1905)。1900至1901年,他将所有诗集编辑出版了《苏利·普吕多姆诗文集》。

作品赏析

1. 作品介绍

1869年和1875年,普吕多姆分别出版的两部诗集《孤独》和《徒劳的柔情》,是抒写孤寂的心境和忧郁的情调的代表作品,普吕多姆以此见长。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部诗歌有严谨的结构,精确的语言,和谐的节奏和韵脚,并限度地呈现诗歌的美感和乐感。 

这种风格还要归功于19世纪中后期流行于法国诗坛的一个唯美主义诗歌流派——巴那斯派。巴那斯派标榜“真实的美”,反映在诗歌表现中,即注重诗歌本质的精雕细琢。一般的诗歌,以单纯的表现和抒发个人情绪为主,而巴那斯派则看重的是客观世界。他们认为个人情绪应该隐藏在客观世界背后,认为客观世界才是诗歌的殿堂。

这种情调的作品在19世纪中后期,法国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文学衰退的年代是不多见的,而普吕多姆却意外地坚持着这种理想。

根据诺贝尔文学奖立嘱人的愿望,获奖人应该是那些在文学界创造出具有理想倾向的作品的人。无疑,普吕多姆是幸运的,而他的幸运正是源于他对理想主义和完美艺术不遗余力的追求。

说到底,文学的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不正应该是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和呼唤吗?只有这种符合宗教和社会道德秩序的东西,才能激发人们乐观向上的精神。而普吕多姆则一直朝着这方面努力,终当之无愧地成为文学桂冠的个幸运儿。

另外,备受文学界称赞的还有两部哲理性诗集,即1878年出版的《正义》和1888年出版的《幸福12首诗歌》。这两部诗集是普吕多姆用诗歌的形式来探讨哲学观点的初尝试,诗歌内容探讨的是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冲突,字里行间充斥着一些晦涩难懂的教条式语句。这种尝试使他后期的作品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读他的诗歌,会发现思想观念更加清晰,甚至还能从中读出一些科学理念。也正因为如此,他得到了“哲学、科学和实证主义诗人”的称号。

2. 经典聚焦

《碎瓶》是普吕多姆早期的作品,早发表在1865年出版的处女集里。这本诗集得到了伟大批评家查理·奥古斯丁·圣·佩甫的肯定,这也使得他一举成名。更重要的是,这首诗奠定了他几十年后角逐诺贝尔文学奖的基础。当时,所有评委和读者都一致认为普吕多姆好的作品就是抒情小诗。这一点曾经让骄傲的普吕多姆愤然不甘,但事实上,普吕多姆早期的作品的确是经得起岁月考验的。

或许是无意中,经受过一击的瓶子出现了一道浅浅的不被人发现的裂缝,外表看起来,瓶子依然完好无损,而事实上那条裂缝正日复一日地蚕食着整个瓶身。由此,这个花瓶再触碰不得,一旦触碰,粉身碎骨。诗人正是拿这只碎瓶比作那颗因丧失心爱之物而导致的悲伤之情,整篇诗作将诗人细腻多愁的心理感受准确表达出来,抒发了诗人内心深处无法愈合的悲伤和痛苦。作品中所透露出来的这股浓郁的哀伤、忧虑以及他无尽的精神渴求,正是它对世界正义和人类理想的强烈呼唤。



目录
上册
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届诺贝尔文学奖(一)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届诺贝尔文学奖(二)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六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六届诺贝尔文学奖(一)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六届诺贝尔文学奖(二)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十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六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二十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六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三十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二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三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五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六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七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八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四十九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五十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第五十一届诺贝尔文学奖
  作者简介
  作品赏析
下册

内容摘要
 赵志卓编著的这本《诺贝尔文学奖经典导读(上下)》是一套针对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的辅导读物。每部作品分为“作者简介”和“作品赏析”两个板块。前一个板块介绍作家的创作经历、代表作品以及传达出的理想倾向;后一个板块立足作品,有内容情节介绍,有主要人物形象分析,还有对写作艺术特色的探讨。

主编推荐

1. 品读传世经典,提升文学素养;一书在手,读遍天下。

2. 没有时间读名著?一本书帮你快速了解经典,让你爱上文学。

3. 书店不乏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但基于全部获奖作品的辅导读物不多,这样的辅导读本对于现在没时间全览诺奖文学作品的人是很有帮助的,它可以让你通过一本书快速了解诺奖作品的全貌,为你选读原著提供参考。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1.作品介绍《罗马史》描述了古罗马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
蒙森以独特的眼光,用准确、生动的笔触再现了这个历时千余年的古文明大国,详尽地叙述了它的内政、
外交、法律、财政、宗教、文学以及风俗民情,而且叙事精确生动,写人栩栩如生。
特奥多尔·蒙森的《罗马史》不单单是一部记录史实的历史巨著,更多的,他在通过这部作品传达一
个深刻的教育意义。他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统治者,那么就只不过是被治理者靠共同的道德观而聚集在一起的散沙,即便有一个高大的外观,也不过是建在沙滩上的堡垒。所以,一个民族的核心应当是每一个健康的家庭,所以他严厉斥责罗马的奴隶制度,认为拥有强大的道德力量的人民是可以同国家共患难的。自由奔放的古代雅典正是从波斯人毁灭阿克罗波利斯的烈焰中诞生的,而今天意大利的统一
则是从罗马人点燃的高卢战火中产生出来的。蒙森希望人们能从他的著作中读到这一意义。
另外,由他主持编纂的《拉丁铭文大全》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为此书所写的序文被公认为现代最精彩的拉丁散文之一。
2.经典聚焦特奥多尔·蒙森在《罗马史》第5卷中曾写道,想象力不仅是诗,而且是历史的母亲。的确,在他的《罗马史》中,我们常常能看到他是如何将这一理念灌注于这一伟大著作当中的。
古罗马,对于蒙森所生活的年代来说,已经是非常遥远的存在了,我们不难想象,他所能找到的资料少之又少。所以,在整个创作过程中,蒙森那扎实的文字功底,渊博的知识底蕴,杰出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是他那满怀激情的建筑在直觉上的想象力,让他通过各种事件再现了古罗马风云,画面生动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所以,有人说,正是他的直觉和创造性才华填平了历史学家与诗人之间的鸿沟。
罗马是如何由一个弱小的地区发展成为世界文明大国的,这个历程一定是宏伟而壮阔的,那么蒙森运用了怎样的技巧将其体现出来呢?当然,一定要通过各种历史事件、大规模的战争、政府机构进化等,但蒙森却能独辟蹊径,他还将笔墨从这些客观事实上分离出来,用来描绘罗马人的性格。他将罗马人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描写成像儿子对父亲般。是的,一个文明大国的崛起,不单是某个领袖或某些个人的功劳,它一定包含了所有罗马子民的血汗。蒙森在创作他的历史巨著时,不遗余力的将这一点表现出来。
同时,蒙森还不忽略这些问题,譬如,随着帝国的不断强大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新问题,以及旧势力的反抗,公民大会的主权是如何在蛊惑家及假公谋私
的人手中沦为了幻想,元老院是如何在旧势力的重新崛起下从一个公正严明的机构沦为一个谋取私利的场所的,资本主义是如何不顾国家利益而在政治中滥用权力投机倒把的,自由农民是怎样流失从而导致全国灾难性的后果的。在罗马帝国日渐强盛的外壳下,这些问题就像蛆虫一样蚕食着国家的根本。
另外,罗马帝国的强大注定是伴随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而一系列的政治问题又导致了执政官的频繁更换,执政官的频繁更换又影响了对战争的指挥,从而使得一些军阀将军们脱离政府,独揽军事大权。
恺撒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诞生的,而这种极权主义较之前那种被旧贵族势力所强占的寡头政治是温和而有利的。于是,蒙森毫不避讳地将高度评价给予了恺撒。
这一点让一些评论家有机可乘,他们认为蒙森的确是才华出众,但他那源于直觉的主观激情又让他有失公正。这表现在他对天才作用的褒扬以及一些观点,如大改革时代绝不容许三头政治;一位革命者必须是目光远大而值得钦佩的政治家。但我们也应当客观
公正地看到,蒙森也从不美化残暴力量,相反他是极
力赞扬那些为了国家的崇高目的而献身的人——“赞美已被罪恶的天才所败坏,被用来反对历史的神圣精神。”语言和文字的表达,在任何形式的文学作品中都应当被看成不可忽略的一点,包括历史。于是,有些人对蒙森在这部著作中的表达产生了质疑,理由是蒙森使用了许多现代术语,这显得与它们所描述的古代背景格格不入,比如这些词汇有“容克地主”、“罗马骑士”、“秘密社团”、“雇佣兵”、“将军”、
“宪兵”等。蒙森却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运用这些比较现代的词汇可以体现出某种或某些相似的历史现象是存在于不同时代的。其实这种表现手法并非蒙森纯粹出于想象力的创造,而是他为了处理各历史时期
相同点的一种方法。这些语言以及作者添加的许多叙述成分为整部作品增添了一抹清新。
蒙森以熟练而生动又带些讽刺和批判的笔触描写了罗马的内政和外交、宗教、文学、法律、财政和风俗民情,这种描写是宏伟壮丽的,诸如他对特拉西米诺湖、坎尼、阿勒里亚和法萨卢斯战役的描写。
蒙森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也是颇下功力的。笔法的精练和清晰,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