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版新书】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正版新书】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

正版图书,可开发票。

24.5 5.8折 42 全新

库存26件

河北保定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铭 李锋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9626

出版时间2017-04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E9787100129626

上书时间2024-05-30

三言正版图书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杨铭、李锋编著的《丝绸之路与吐蕃文明(精)》共包含了,第一章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第二章吐蕃与丝路交通;第三章丝绸之路上的蕃汉文化交流;第四章吐蕃文化与内陆文明的交流;第五章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文明等五章内容。丝绸之路的历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世界史,丝绸之路就是人类文明耀眼的舞台。

作者简介
杨铭,男,1952年9月生,重庆江津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出版或合作出版书籍10余部,发表文章近百篇,获直辖市、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很好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代表作品有:《氐族史》、《吐蕃统治敦煌西域研究》、《西南民族史研究》、《土家族与古代巴人》、《唐代吐蕃与西北民族关系史研究》等。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
第一节 吐蕃崛起与经略西北 / 2
第二节 敦煌西域的吐蕃部落 / 16
第三节 敦煌西域的吐蕃驿站 / 28
第二章
吐蕃与丝路交通
第一节 吐蕃——青海道 / 40
第二节 吐蕃——泥婆罗道 / 59
第三节 吐蕃——于阗道 / 71
第四节 吐蕃——勃律道 / 87
第三章
丝绸之路上的蕃汉文化交流
第一节 传入吐蕃的丝绸 / 106
第二节 传入吐蕃的科学技术 / 114
第三节 传入汉地的吐蕃文化 / 121
第四章
吐蕃文化与内陆文明的交流
第一节 吐蕃与于阗的文化交流 / 130
第二节 吐蕃与突厥的文化交流 / 141
第三节 传入吐蕃的粟特文化 / 149
第四节 丝路石窟中的吐蕃元素 / 161
第五章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文明
第一节 吐蕃与阿拉伯、波斯的交往 / 170
第二节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地理交通 / 175
第三节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气候物产 / 184
第四节 阿拉伯、波斯文献记载的吐蕃社会 / 192

内容摘要
本书以作者多年研究的吐蕃统治敦煌西域历史为基础,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内容和生动的图片,描述吐蕃进出敦煌、统治敦煌的历史,着重突出吐蕃制度文明、物质文明在敦煌宝库中留下的精华部分,以及历史影响。全书分为七章:第一章吐蕃崛起与挺进出敦煌;第二章划分部落与计口授田;第三章蕃汉交织的官吏系统;第四章虔诚浩大的抄经运动;第五章形制多变的洞窟壁画;第六章流出国门的吐蕃写本,共计约10万字,图片50余张。 丛书简介:“丝瓷之路博览”是一套普及丛书,试图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向广大读者介绍稳定可靠的古代中外关系史知识。由于涉及形形色色的文化背景,故古代中外关系史可说是一个非常艰深的研究领域,成果不易为一般读者掌握和利用。但这又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领域。从浩瀚的大海直至无垠的沙漠,一代又一代上演着一出又一出的活剧。既有友好交往,又有诡诈博弈,时而风光旖旎,时而腥风血雨。数不清的人、事、物兴衰嬗递,前赴后继,可歌可泣,发人深省。毫无疑问,这些故事可以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精彩内容
(节选)南日伦赞去世后,他的儿子松赞干布随即登上了赞普之位,吐蕃王朝崛起的重任就落在了松赞干布的身上。冥冥之中,松赞干布似乎就是带领吐蕃人民崛起的不二人选,就连他的出生都充满了神话的色彩。藏文史书记载,当时观自在菩萨看到藏地笼罩在荒凉之中,就兴起了拯救人民的想法,但是这时人们还没有觉醒。终于有一天,观自在菩萨发现调服众人的机会已经成熟,于是就从体内同时射出四种光芒,以洗涤大地。其中从胸部射出的光投向赞普王宫,赞普和他的大臣都被此光普照,然后这些光又投到赞普王妃身上,王妃顿时周身感到前所未有的安乐与舒适,瞬间就怀孕了。当时,王宫到处都充满着吉祥的征兆,胎儿在其生命成熟时就降生了,整个王宫为他举行了隆重的欢庆宴会。因为王子具有一切功德,且胸怀深不可测,于是就将王子称为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登上赞普之位时才年满十三岁,但他表现出了卓越的治国才能,吐蕃因此走上了强盛的道路。这时的吐蕃,经过了数代人的经营,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各项制度愈加完善。松赞干布在稳定了国内的局面之后,对外陆续征服了苏毗、羊同等国,从而统一了吐蕃全境(约相当于今西藏自治区)。
完成统一事业后,松赞干布意识到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吐蕃没有自己的文字,雄才大略的赞普决心创造自己的文字。于是,赞普派遣众多的聪慧大臣,携带黄金,派他们前往天竺(即印度)学习文字。但这件事始终没有成效,派出去的这些人要么被险峻的地形所阻挡,要么忍受不了恶劣的地理、气候条件,因病而亡。正当松赞干布为此事发愁之时,有人说大臣吞米阿奴的儿子吞米·桑布扎,心地纯正,机敏聪慧,吃苦耐劳,何不派他去天竺呢?犹豫不定的赞普决定试一下,于是提供给吞米·桑布扎足够的黄金,让他去天竺学习文字。吞米·桑布扎不负重托,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佛教圣地,他先跟随精通声明文字的婆罗门大师李敬学习文字,后又向天竺大师学习佛法。经过数年的努力学习,吞米·桑布扎学成后回到吐蕃,以天竺文字为基础,创制出吐蕃自己的文字—古藏文。
唐朝地方行政区划分为道(府)、州、县三级,县以下有乡、里建置。敦煌在吐蕃占领以前,属于唐朝沙州都督府管辖,为县一级政权单位。唐贞元二年(786),吐蕃攻占敦煌,废掉了当地原有的13个乡,而代之以部落制。通过对敦煌文书S.3287《子年百姓汜履倩等户籍手实牒》、P.3774《丑年十二月僧龙藏牒》的研究,学者认为吐蕃在敦煌建置部落的时间是在贞元六年(790)。敦煌汉、藏文卷子中出现的汉人部落名称有:僧尼部落。S.2729《辰年(788)三月僧尼部落米净辨牒》,内容为报告沙州龙兴寺、大云寺、莲台寺、灵图寺等僧尼 310人的名册,其中有“辰年三月某日僧尼部落米净牒”字样。可见,吐蕃统治敦煌之初,把寺院僧侣也编入部落,以便管理。行人部落。S.1864《维摩诘所说经》共三卷,其中一卷写本末有“沙州行人部落百姓张玄逸写”等字样。藤枝晃认为此卷虽然内容不多,尚不能反映出行人部落的任何实态,但它却说明这一部落设在沙州,可能写于794年。又,S.1475V7《酉年(817?)十一月张七奴便麦契》也记有“行人部落”之名。
信使是怎样传递信件等东西的呢?吐蕃王廷规定,信使在传递文书途中,由途经的驿站提供给口粮和住宿的地方。一份蛇年冬十月十九日由吐蕃文江岛官盖印发往瓜州节度衙的文书,就提到了驿站给驿传人员的配给情况。如在行经牧区时,贝玛驿站以东要供应一合面粉,一两酥油;在经过农区时,麦秀驿站以东要供应四掬面粉,一两酥油。驿站提供给驿传人员的这些物资,主要由驿站所在地的驿户供应。在沿途不适合设置驿站的路段,信使通常要自己携带口粮,解决沿途的生活所需。当然信使自带口粮是有补偿的,吐蕃王廷规定他们可以领受“信使田”,以此来维持生计。
谈到文书的传递,还必须提到一个特别重要的载体,就是供信使骑坐的马匹。信使乘坐的马基本要靠从民间征调,有些甚至是信使自己家的马匹。吐蕃政权规定,民户饲养的马匹轮流供信使使用,完成任务之后,再将马匹归还。P.T.1096《亡失马匹纠纷之诉状》提道,龙年秋季九月间,传递文书的象孔木绮骑着沙州亨子的马,去巴尔高驿站。在送完信后回来将马交给驿站的牧马人时,由于牧马人的疏忽,马被盗走,象孔木绮已无法将马交还给原主,马的主人亨子就向官府告状,说驿站官员将自己的马匹抢走,放在驿站,故意托词丢失,实际上是不想归还。
出现上面这种纠纷的话,吐蕃官员要做出认定,如果确实是造成马匹等死亡或是丢失的,驿站要承担民户的损失。新疆米兰出土的viii,92号木简提供了这方面的一些信息,说一头孕驴折银四两,一头公驴折银三两,一头小驴折银二两,雇佣费从出勤之日算起,每天粮一升,如果不付粮,也可折作应征户的户差。姜孜出的公牛和驴子已死,赔偿价格如上,应支付雇工费粮半驮。可见,吐蕃为了保证敦煌西域的驿路畅通无阻,尽可能要保障民户的一些合法权益,但是到了吐蕃后期,由于政权不稳、战争频繁等各种原因,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一些驿户因无法承受驿传带来的沉重负担,不惜以发动叛乱来表示对这种驿传制度的不满。
吐蕃在驿传方面还有其他一些规定。首先,鉴于驿传文书的重要性,为了保障文书传递的高效、安全、快捷,要求所有加急信件需要传递人妥善保管,一些重要文书有时还专门派骑士护送。其次,驿站管理人员必须谨慎、认真,配合信使完成传递工作。不论白天还是晚上,当驿递文书到达或是离开时,驿吏都要加盖公章为证。最后,信使必须沿着指定路线,按照路程的远近、文书的重要程度等因素,安排是否需要昼夜兼程。一份由文江岛官盖印发往瓜州节度衙的文书规定,夜间要经过五个驿站,白天经过四个驿站,一天行驶九个驿站按时到达瓜州。另一件从于阗驿站送往神山的信件,要求一天一夜经过五个驿站,按时送达。重要的文书在传递途中,因为传递人或是驿站人员的过错,致使文书枉道、稽延的,传递人、驿站驿丞、书吏等都会受到处罚。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