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真相语境下的网络舆情事件--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研究
¥
35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袁奂青 著
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03
版次1
装帧平装
货号100771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袁奂青 著
-
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22-03
-
版次
1
-
ISBN
9787215130425
-
定价
35.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页数
154页
-
字数
160.000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内容简介】
-
“后真相”是于当今西方国家政治现实中发端的传播现象。“后真相”舆情事件缘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闻失范。社会化媒体的兴盛是推动“后真相”舆情事件传播演变的重要力量,使之成为当下最为典型的媒介景观。在我国社会化媒体传播实践场域下,“后真相”舆情事件具有本土化特征,易发于社会公共领域,而非政治领域,并且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形成耦合关系,加之庞大的网民基数,呈现出网络围观和网民情绪化传播的狂欢现象。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网民情绪化传播的形成机制和传播影响。在“后真相”的语境下,探究我国社会化媒体舆论场中的事件客体、网民主体和媒介这三个因素是如何驱使网民将个人情绪与成见前置于事实真相,以及这三个因素的关系是如何导致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的;进而,以网民情绪为研究基点,从事件、网民和媒介的关系的角度,对网民的情绪化传播现象进行剖析,探究网民情绪化的传播机制、网民情绪对社会化媒体舆论场所施加的深入影响;通过对我国公共卫生类“后真相”舆情事件的具体分析和归纳总结,反思如何使新闻回归理性与真实,旨在为我国社会化媒体舆情事件的引导、治理提供对策。
- 【目录】
-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议题阐释
一、关于“后真相”
二、关于“后真相”舆情事件
第二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数据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
一、创新点
二、可行性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及研究框架
第一节 2016―2021年中国知网研究综述
一、文献综述样本
二、多维度可视化分析
第二节 “后真相”相关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后真相”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后真相”与政治传播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后真相”与网络舆情事件关系的研究综述
四、关于“后真相”的形成机制的研究综述
第三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的研究现状
一、关于情绪化传播概念的研究综述
二、关于情绪化传播驱动因素的研究综述
三、关于情绪化传播情绪倾向或特征的研究综述
四、情绪化传播与情感传播关系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问题
一、关于理论框架
二、关于研究问题
第二章 “后真相”网络舆情事件发展概述
第一节 “后真相”舆情事件的景观呈现
一、“后真相”舆情事件的历史渊源、概念界定及传播景观
二、“后真相”舆情事件是技术赋权下的失序产物
第二节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的本土化特征
一、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易发于社会公共领域
二、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耦合公共卫生事件
三、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易引发网络围观与狂欢
第三章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中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机制
第一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的环境因素
一、社会环境:发展不均衡诱发群体情绪
二、媒介环境:信息超载加剧社会风险
三、文化环境:文化多元与价值异化
第二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的本体因素
一、传播者视角:多利益相关方参与传播场域
二、传播者视角:“情绪设置”驱动情绪化内容生产
三、受众视角:网民有情绪表达的需求
四、受众视角:网民的认知局限与“数字鸿沟”导致“马太效应”凸显
第三节 网民情绪化传播形成的媒介因素
一、媒介发展图层化加固“刻板印象”
二、社会化媒体信息良莠不齐与“道德绑架”
三、社会化媒体技术算法推荐与“过滤气泡”
第四章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中网民情绪化传播影响分析
第一节 情绪化信息生产的传播影响
一、滋生谣言加剧群体极化
二、真假新闻交织,导致网民情绪失控
第二节 情绪化信息接收与二次传播的传播影响
一、真相反转导致舆情反转无度
二、负面情绪效应溢出导致“信任异化”
第五章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中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思考
第一节 技术赋能催发传播机制与舆论生态变革
一、网络传播机制下信息消费崛起
二、传受一体化下从“需要知道”向“需要分享”转变
第二节 “后真相”语境下的网络生存与信息传播生态洼地
一、超载的媒介信息与“数字化生存”困境
二、边界模糊的“拟态环境”与“网络化事实”迷踪
第六章 我国“后真相”舆情事件中网民情绪化传播现象治理
第一节 媒介全球化背景下网络新闻传播的复杂严峻性
一、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事件看网络新闻的全球化传播
二、“后真相”传播现象影响下我国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现实范本
第二节 “后真相”舆情事件与传播规律
一、把握传播规律,关注社会情绪
二、谋求情感共鸣,供给正能量
第三节 传播主体与传播责任
一、强化治理机制,建立运营标准
二、增强“把关人”作用,强化信息核查机制
第四节 传播渠道与平台规范
一、优化社会化媒体平台运营标准,做好网络信息监管
二、发挥新兴媒体技术的正面应用效果
第五节 受众主体与媒介素养
一、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二、培养网民理性选择认知工具的能力
结语
附录一 《后真相视角中的网民情绪化传播》
附录二 参考文献
后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