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 第二版
本店所有商品均为二手书 品相八五品左右 默认有笔记、微瑕 202400009223090
¥
6.99
1.5折
¥
48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建政 编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06
版次2
装帧平装
货号202400009223090
上书时间2024-10-1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建政 编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10-06
-
版次
2
-
ISBN
9787122077615
-
定价
48.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16开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90页
-
字数
498千字
-
正文语种
简体中文
-
丛书
环境科学与工程丛书
- 【内容简介】
-
《环境毒理学(第2版)》是针对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安全工程、环境微生物、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编写,涵盖了环境毒理学从分子到生态系统水平的大部分内容。《环境毒理学(第2版)》在阐明环境毒理学的基础、扩展概念、毒性机理和一般研究思路的基础上,分别讨论了典型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生物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环境生态行为和毒性效应以及辐射与超声波污染的毒性效应,介绍了水体、土壤、大气等复合污染的环境毒理学与研究方法论,动物毒理学、植物毒理学、陆地生态毒理学、淡水生态毒理学和海洋与河口生态毒理学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以及环境污染物的环境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环境毒理学(第2版)》有利于读者从概貌到细部、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系统学习,研究方法和实例也为实践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环境毒理学(第2版)》不仅可以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科学各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从事环境毒理、安全工程和环境保护工作专业人员以及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阅读参考。
- 【目录】
-
第1章概论
1.1环境毒理学的概念及学科地位
1.1.1概念
1.1.2学科地位
1.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内容
1.2.1研究对象
1.2.2主要任务
1.2.3研究内容
1.3环境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1毒理学溯源
1.3.2现代毒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3.3环境毒理学的发展
1.4环境毒理学发展趋势
第2章污染物的环境生态行为
2.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2.1.1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
2.1.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形态和分布
2.1.3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转化
2.2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转运
2.2.1生物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的跨膜转运
2.2.2外源化学物的吸收
2.2.3外源化学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
2.2.4外源化学物的排泄
2.3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2.3.1基本概念和一般机理
2.3.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2.3.3外源化学物对生物转化酶的诱导和抑制
2.3.4生物转化的物种和个体差异
2.4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蓄积与放大
2.4.1生物蓄积和生物浓缩
2.4.2超量蓄积
2.4.3生物放大
2.5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
2.5.1概述
2.5.2基本概念和基本参数
2.5.3外源化学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第3章化学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3.1基本概念
3.1.1毒物和毒性
3.1.2危险性与危害性
3.1.3剂量
3.1.4效应和反应
3.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作用
3.2.1毒性作用的类型
3.2.2环境化学物的毒性分级
3.2.3剂量与毒性
3.2.4环境污染物的联合毒性作用
3.3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效应
3.3.1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3.3.2种群水平的毒性效应
3.3.3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毒性效应
3.4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作用机理
3.4.1分子水平的毒性作用
3.4.2化学污染物的三致作用
3.4.3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
3.5影响毒性作用的因素
3.5.1环境污染物的结构与性质
3.5.2生物因素
3.5.3非生物因素
3.5.4接触条件
第4章环境毒理学方法论
4.1生物学指标的概念及应用原理-
4.1.1生物学指标的概念
4.1.2生物学指标的选择与应用基础
4.2生物耐受性与指示作用
4.2.1生物耐受性机制
4.2.2敏感性指示种和耐污性指示种
4.3生物学指标
4.3.1生化标志物的选择原则
4.3.2常用分子生物标志物
4.3.3指示生物
4.3.4种群和群落指标
4.4环境毒理学模型
4.4.1毒理学模型的分类
4.4.2常见的模型种类
4.4.3环境毒理学模型的优点和不足
4.5生态系统毒理学研究方法
4.5.1中宇宙和微宇宙
4.5.2全系统操控
4.6研究方法的选择
4.7复合污染的研究方法
4.7.1研究的技术路线
4.7.2试验材料的选择
4.7.3实验方法的选择及条件确定
4.7.4实验设计
第5章无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5.1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
5.l.1汞
5.1.2铅
5.1.3镉
5.1.4铬
5.1.5铜
5.1.6镍
5.1.7铊
5.2非金属污染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
5.2.1硒
5.2.2磷
5.2.3氟
5.2.4砷
5.2.5臭氧
5.2.6氯气
5.3非金属无机化合物的生态行为和毒性
5.3.1一氧化碳
5.3.2二氧化硫
5.3.3氮氧化物
5.3.4氰化物
5.4颗粒物
5.4.1性质
5.4.2污染源
5.4.3颗粒物的毒性
第6章有机污染物的毒性效应
6.1农药
6.1.1农药的环境行为和环境效应
6.1.2有机氯农药
6.1.3有机磷农药
6.1.4氨基甲酸酯类农药
6.1.5苯氧羧酸类除草剂
6.1.6二吡啶基除草剂
6.1.7三嗪类除草剂
6.2多氯联苯
6.2.1理化性质
6.2.2吸收、分布与排泄
6.2.3毒性效应
6.3多环芳烃
6.3.1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来源
6.3.2理化性质
6.3.3环境行为
6.3.4吸收、分布与排泄
6.3.5毒性效应
6.3.6致癌机理
6.4二噁英类化合物
6.4.1环境中二噁英的来源
6.4.2理化性质与环境行为特征
6.4.3吸收、分布与排泄
6.4.4毒性效应
6.4.5分子毒性机理
6.5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6.5.1来源与分类
6.5.2毒性作用机制
6.5.3对雄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6.5.4对雌性生殖系统的影响
6.5.5致癌毒性
6.6石油
6.6.1石油污染物的环境行为
6.6.2石油污染的环境效应
6.6.3原油及石油馏分的毒性效应
第7章辐射与超声波的毒性效应
7.1电离辐射的生物效应
7.1.1辐射源
7.1.2辐射生物效应的分类
7.1.3分子水平的毒性效应
7.1.4细胞与亚细胞水平的毒性作用
7.1.5个体水平的毒性效应
7.1.6生态效应
7.1.7实例研究——切尔诺贝利事件
7.2光辐射的生物效应
7.2.1光辐射及其生物吸收
7.2.2组织损伤效应
7.2.3生物大分子损伤效应
7.3电磁辐射的生物效应
7.3.1生物体对电磁能量的吸收
7.3.2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累积效应
7.3.3三致作用及对植物的诱变作用
7.3.4对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不良影响
7.3.5电磁辐射对基因的影响
7.4超声波与噪声的生物效应
……
第8章生理毒素与病原微生物的毒理学作用
第9章环境毒理学分论
第10章环境毒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第11章生态风险评价
参考文献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