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县籍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夏思痛先生的一篇佚文……胡清和先生(胡君子猷)寿序。胡清和民国八年湖南私立涵德女子初级职业学校校长,曾任酃县知事、安化县长。
¥
15000
七品
仅1件
作者夏思痛
出版人夏思痛
年代民国8年 (1919)
纸张其他
刻印方式其他
装帧线装
尺寸25.2 × 18.7 cm
册数1册
货号7号箱册
上书时间2024-07-0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七品
- 商品描述
-
桃江县籍辛亥革命著名人物夏思痛先生的一篇佚文“现身”益阳古玩市场 民八年为胡清和作的寿序[末列入夏思痛文集]
桃江爱国名人——夏思痛
夏思痛又名寿华,字卓春,桃江县武潭镇人,生于1852年(前清咸丰二年)。少年饱读诗书,博经通史。中了秀才之后,他追求新学,看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他痛心疾首,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斗争。1899年,他与浏阳唐才常谋于汉口,约于7月初赶回长沙联合哥老会举事。不料湖北事败,唐才常被杀。夏思痛便积极在湘活动,策反清延钦差团练使胡祖荫起义,没有成功,只有东渡日本。1903年,夏思痛先生从日本回国,在云南个旧与周云祥组织武装起义,不意失败。1907年,夏思痛又到东北组织了一次起义,也没有成功。再渡日本,翌年回国,四处奔走,联络同志。到1911年,全国性的辛亥革命暴发了,夏思痛跟随蔡锷将军奔赴云南。
民国成立后,夏思痛先生担任过云南副都办、湖南都督署高等顾问,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武岳招抚使。在那十来年中,国难当头,兵荒马乱。先后出现了袁世凯窃国,陈炯明叛乱,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国家、民族四分五裂,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目睹现状,夏思痛万分激愤,他奋笔疾书,写出了《性恶学》、《我之统一说》等大量文章,痛斥那些祸国殃民之辈,并积极参与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但是,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年过古稀,事业无成。夏思痛“足益萎、耳益充,而爱国之情亦益笃”,以至积劳成疾,痛不欲生。他在自己的图像上题字道:“面团团无福作富翁于家乡,躬謇謇无命作贵人于朝堂。辜负了男儿身手,菩萨心肠。爱国之余无嗜好,骂人以外少文章。至而今只赢得满头霜雪,举目豺狼。唉,冷乾坤保处洒一腔热血,破山河何处容七尺昂藏!”
1924年6月23日,夏思痛先生带着忧国爱民的满腔孤愤,在汉阳鹦鹉洲蹈江自尽,时年72岁。
夏思痛死前留一联云:
愧我无能力诛亡国妖愤而自杀提民气;
问天究何时悔绝人祸死亦难忘救世心。
夏思痛又名寿华,字卓春,桃江县武潭镇人,生于1852年(前清咸丰二年)。少年饱读诗书,博经通史。中了秀才之后,他追求新学,看到清朝政府腐败无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压迫人民。他痛心疾首,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斗争。1899年,他与浏阳唐才常谋于汉口,约于7月初赶回长沙联合哥老会举事。不料湖北事败,唐才常被杀。夏思痛便积极在湘活动,策反清延钦差团练使胡祖荫起义,没有成功,只有东渡日本。1903年,夏思痛先生从日本回国,在云南个旧与周云祥组织武装起义,不意失败。1907年,夏思痛又到东北组织了一次起义,也没有成功。再渡日本,翌年回国,四处奔走,联络同志。到1911年,全国性的辛亥革命暴发了,夏思痛跟随蔡锷将军奔赴云南。
民国成立后,夏思痛先生担任过云南副都办、湖南都督署高等顾问,孙中山先生大元帅府武岳招抚使。在那十来年中,国难当头,兵荒马乱。先后出现了袁世凯窃国,陈炯明叛乱,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国家、民族四分五裂,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目者现状,夏思痛万分激愤,他奋笔疾书,写出了《性恶学》、《我之统一说》等大量文章,痛斥那些祸国殃民之辈,并积极参与一次又一次的革命斗争。但是,每次均以失败告终。
年过古稀,事业无成。夏思痛“足益萎、耳益充,而爱国之情亦益笃”,以至积劳成疾,痛不欲生。他在自己的图像上题字道:“面团团无福作富翁于家乡,躬謇謇无命作贵人于朝堂。辜负了男儿身手,菩萨心肠。爱国之余无嗜好,骂人以外少文章。至而今只赢得满头霜雪,举目豺狼。唉,冷乾坤保处洒一腔热血,破山河何处容七尺昂藏!”
1924年6月23日,夏思痛先生带着忧国爱民的满腔孤愤,在汉阳鹦鹉洲蹈江自尽,时年72岁。
夏思痛死前留一联云:
愧我无能力诛亡国妖愤而自杀提民气;
问天究何时悔绝人祸死亦难忘救世心。
夏思痛文集》可望明年出版
2008-12-29
近日,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讲师王佩良给桃江夏思痛学术研究会会长夏正君来信,告之《夏思痛文集》计划于明年出版。
夏思痛又名寿华,字卓春,桃江县武潭镇人,生于1852年(前清咸丰二年)。他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了推翻满清的革命斗争,是一个反帝反封建反日本侵略的民主爱国人士,被孙中山称为“革命模范”。他曾刺杀过慈禧太后,也曾因出书反对袁世凯称帝而被投进香港英狱; 1924年6月23日,夏思痛先生带着忧国爱民的满腔孤愤,在汉阳鹦鹉洲蹈江自尽,时年72岁。思痛老人生前著作等身,在清末民初共出版著作20余种,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王佩良教授从事辛亥革命史研究多年,他认为“(夏思痛)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活动家,生前著述颇丰”,“关于夏思痛这位民国大佬,学界确实研究不够,可能是资料匮乏的缘故,殊为可惜!”于是,他将搜集整理出版《夏思痛文集》作为研究选题,并被列入湖南省精神文明建设"十一五"重点文化工程《湖湘文库》出版计划。
《夏思痛文集》的出版,将对于整理湖湘文化典籍和研究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提升文化综合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同时,对打造桃江文化大县,丰实桃江文化旅游资源也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悼夏思痛老人联话
夏思痛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前后,他反清倒袁的事迹和爱国精神,以及他那气壮山河的“爱国之余无嗜好,骂人以外少文章”的名言,使他名响中华,誉满神州。在辛亥革命诸先辈中,他是年纪最老的(比潭人凤还大六岁),五十七岁参加辛亥革命,六十一岁因反袁被关进香港英狱,年近七十犹为国事奔走,他“从事革命,遍走二十二行省,旁及南洋日本,求同志与孙中山、黄克强、宋教仁、蔡松坡。遇咸以师礼先生,盖年辈长与诸人。其革命亦最先也。”(见夏氏族谱罗德源文《思痛先生传》)。可见当时思痛先生影响之深远。的确,夏思痛是位头角峥嵘的旷世雄才,是位惊天地泣鬼神的名族英雄。
夏思痛,名寿华,字卓春,辛亥革命后,逐更名思痛,时人尊称他为思痛先生或思痛老人。他1854年出生于桃江县武潭镇寨子村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承家传王阳明的良知学说,以挽救世道人心为志帜,二十岁入县庠就学,二十四岁考入岳麓书院,受业于名儒王阅运,中日甲午战争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思痛愤慨清廷的腐败无能,戊戌变发运动发生后,他受维新思潮影响,便绝意功名,立志改革.然而,纵观他一生,他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1899年参加湖北唐才常汉阳兵工厂起义失败,同年策动钦差团练使胡祖荫一起失败,1902年刺杀西太后失败,1903年策划云南周云祥起义失败,1907年与革命志士罗永绍刺杀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失败,1910年参加广州新年起义失败,1911年参加同盟会的广州起义失败,1914年因草拟《套袁檄文》,袁世凯悬赏十万银圆缉拿思痛老人,与卢佛眼一同被投如香港英狱。“先生于事,重力行,不贵口说,戊戌以后,中国所有革命之役,无一役不在行间”(同上)。思痛老人是个英勇无畏的革命者,这在他的“革命诗”中多有表述:“志士壮时多辛苦,年来奔走亦匆匆”,“莫向闲鸥诉劳碌,男儿辛苦为时生”,“鸿雪模糊费揣摩,干戈满地我如梭”,他大智大勇,豪情满怀,对革命充满了信心,“我自冲寒跨岭过,满身香雪带春来”。然而,面对群魔乱舞,长夜漫漫的现实,思痛老人决心以死抗争,一九二四年农历端阳节,七十岁的思痛老人在武汉鹦鹉洲效屈原怀沙之举,蹈江自尽。蹈江前他写了首自挽联:
愧我无能力诛亡国妖,愤而自杀提民气;
问天究何时悔绝人祸,死亦难忘救世心。
夏思痛蹈江逝世的消息传开后,全国震动。孙中山在北京闻耗,特致唁电,誉之为“革命模范”.国民党元老覃振为他写了《思痛先生革命事略》,于右任为他题了墓碑;省城开追悼会时,盛况空前,革命元老与当时的“军政要人”如吴佩孚、赵恒惕等都制联哀挽或者亲林临祭奠。谭延闰派人从广州送来了挽联,唐生智将军在挽联中把他称为当代屈原,热情的赞扬了他的高风亮节。随后在他的家乡益阳也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由此可见,思痛老人家的爱国情操和革命精神,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数百首挽联中,仅举他家乡由他奖掖过的几位青年革命家的挽联,以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爱国为嗜好,骂人有文章,立儒振顽,革命精神垂宇宙;
大盗尚凶横,老成忽凋谢,开来继往,青年兄弟莫徘徊。
毛泽东的同学,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活动家夏曦,比思痛老人年龄小了近五十岁,但他们同宗同族,所以自称为青年兄弟。1925年春,思痛老人的灵柩运回家乡安葬,益阳各界召方追悼会,夏曦挥笔写下了这副挽联。思痛老人年过七十以后:“足益痿,耳益充,而爱国之请亦笃”以至痛不欲生,他在自己画像上题字道:“面团团无福作富翁于家乡,身蹇蹇无命做贵人与朝堂。辜负却男儿身手,菩萨心肠。爱国之余无嗜好,骂人以外少文章。到而今,只赢得一头霜雪,满目豺狼。唉!冷乾坤何处洒一腔热血?破山河何处容七尺昂藏?”夏曦巧用思痛老人的“自画像”,高度赞扬了思痛老人的革命精神,并表达了自己的无限敬仰之情。
同毛泽东参加过“秋收起义”,并与之一同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早期著名将领张子清,为同乡思痛老人写下了一首挽联:
奔走革命数十年,两袖清风归碧落;
发奋著书三万帙 ,一腔热血泽苍生。
思痛老人为革命奔走呼号,决非为了个人。当年袁世凯以民政总长拉拢他,嘱内阁熊希龄通其意,然而思痛老人回答道:“吾之革命,贱帝王如草芥耳,宁爱一官者!”他早年妻死子亡,辛亥革命胜利后,友人吴尧赠一妾为续嗣计,思痛老人婉言谢绝“:国难为了,何以家为!”孙中山深知他半生奔走,老境不堪,拟每月四百金妥与优抚,他亦以国家多难而坚辞不受。为革命他奔走呼号,发奋著书立说,耗尽了一生心血,为的是拯救在水深火热中的老百姓。
桃江早期著名革命家熊亨翰,悼念夏思痛的挽联是这样写的:
是老本革命大家,数十年奔走呼号,力竭声嘶终殉国;
时局极纷争现象,九万里分蹦离析,此兴彼扑孰非妖。
上联对思痛老人的一生给予了高度评价,下联对风雨飘摇、“豺狼满目”的中国现状发出了无尽的忧思。九万里喻指中国,分崩离析,是指当时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成果,导致共和国分裂瓦解,不可收拾:此兴彼仆,这个兴起,那个被推翻,指军阀间互相争夺;孰非妖,意即军阀混战,哪个不是妖魔鬼怪呢?
桃江俊杰龙逸才同样撰有一首著名挽联:
北海之北,南海之南,苏武昔忘家,麒麟阁上无遗像;
失我者先,后我者后,祢衡今骂世,鹦鹉江干不杀身。
联中用两个典故来盛赞思痛老人的爱国精神和高尚品格,上联用“苏武牧羊”的典故,西汉人苏武,公元前100年赴匈奴被扣,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惑降,又把他迁到北海(今贝尔加湖)边牧羊,坚持十九年不屈。据《汉书•苏武传》记载,汉代萧何造麒麟阁,汉宣帝时图霍光、苏武等十一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杜甫《投赠歌舒开府翰》诗:“今代亲林阁,何人第一功。”思痛老人不仅生前功高无禄,死后也是寂寂无闻。下联用“祢衡骂曹操”的典故。祢衡是汉末文学家,性刚傲物,曹操想见他,衡自称狂病,不肯见曹操,曹操进召衡为鼓吏,大会宾客、欲当众诲辱祢衡。不料,反而被祢衡大骂一通。曹操大怒,遣送荆洲刘表,反转送江夏太守黄祖,最终被杀,祢衡曾作有《鹦鹉赋》,借物抒怀,词气慷慨,表现出才智只士出身于乱世的不幸遭遇,前面提到的熊亨翰有《过祢衡墓》诗句云:“赋成鹦鹉岂难俦,博得洲名鹦鹉洲。”“祢衡今骂世”,比作思痛老人痛骂袁世凯,整首挽联用典贴切,对仗工整,意境高妙,堪称联中精品。
夏思痛墓
夏思痛墓在桃江县武潭乡东流村龙家湾,墓占地约300m2,墓台高1.5m,墓围由碎石垒砌而成,墓丘封土高1.4m,墓前坚青石碑。上刻“夏思痛老人之墓”,旁刻“二十四年一月于右任敬题”,该墓前原有华表一对,后废。夏思痛(1855~1924年),早期同盟会会员,参加过湖北起义、刺杀西太后等活动,民国成立后,任云南河口督办,1913年任湖南督府顾问,策划倒袁活动,1914年考察海南、新加坡,在东南亚筹集反袁经费,1915年11月在澳门发表《讨袁檄文》。1916年任黎元洪总统府参议,授予二等嘉禾章。1918年因护法军内部矛盾丛生,离职隐居湖北鹦鹉洲,1924年农历端午节在汉阳鹦鹉洲投江自尽,被渔民救起,苏醒后绝食而死。
少见柯罗版=夏思痛 辛亥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活动家 民八年为胡清和作的寿序[末列入夏思痛文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