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手正版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978754262738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二手正版西方哲学与人生(第2卷)9787542627384

9.6 2.0折 48 八五品

仅1件

湖北咸宁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傅佩荣

出版社上海三联

ISBN9787542627384

出版时间2008-04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8元

货号9787542627384

上书时间2024-08-05

墨语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八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
知识应该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未必是有益的。那么,什么是对人有益的知识呢?简而言之,就是智慧。然而,智慧又是什么?哲学家以“爱好智慧”为其天职,同时也谦虚地坦承自己只能保持“爱好”之心,却未必能够抵达“智慧”之境。原因何在?本书试以亚里士多德、托玛斯、休谟、怀特海为例说明。
为了配合一般读者的背景,作者刻意避开烦琐冗长的论证,以免减低了爱智的乐趣。若能把这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浏览一遍,对于西方心灵的发展主轴与特定风格,就不会觉得陌生了。

作者简介
傅佩荣,祖籍上海,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范围涵盖哲学、宗教、神话、教育、文化、心理、励志等,著作达九十余部。于深化推广哲学研究、探讨当代重大议题、促进两岸思想交流,贡献甚多。近年来专心注解传统经典,已出版《论语》、《孟子》、《老子》、《庄子》、《易经》解读著作多种,对于经典的当代诠释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目录
总序  品味西方心灵
爱智的趣味
 启发智慧——亚里士多德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人类天性渴望求知
   思想方法
   经验家、技术家、爱智者
   智慧与四因说
  形而上学的内涵
   一物之结构
   变化——潜能与实现
   存在层级与不动的动者
   上帝的意义
  人生见解
   幸福论
   善行与适中
   自由与明智
   理性的观想与自我实现
   悲剧理论
 追求圆融——托玛斯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温和的实在论
   实在论
   抽象与共相
   被动知性与主动知性
  上帝存在
   五路论证
  上帝的本性
   创造的意义
   恶的问题
  个人的幸福
   自然的法则
   德行与善恶
   灵魂与看见上帝
   永恒法则来自上帝
 惊醒独断——休谟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知识的合法根据
   知识的来源
   因果关系的问题与解消
   自然界齐一的信念
   怀疑主义
   宗教信仰
  关于人的理解
   对身体的信念
   自我只是一束知觉
   心灵与人格的同一性
   情绪,同情共感
  人生取向
   意志与自由
   道德感的分析
   仁爱与功效
   审美与品味
 相融互摄——怀特海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科学与现代世界
   科学心态
   自然机械论
   机体机械论
  历程与实在
   现实物
   摄受——主动与被动
   历程原理
   创新
  人生价值
   教育观
   宗教观
   道德与艺术
自然的魅力
 肯定自然——卢梭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人的本性
   自然状态
   自我保存
   私有财产
   良知的声音
  社会契约
   普遍意志
   全体意志
   自然的自由与公民的自由
  人生实况
   自由与枷锁
   人在社会中,被迫为自由
   人性尊严——独立、自由
  结语
 审美情操——席勒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审美教育
   康德以前的美学
   康德的美学
   审美教育与人性理想
  审美与游戏
   游戏理论
   与美游戏
   从游戏到自由
  人生实践
   从分裂到整合
   以审美点化人性
   自由、平等、幸福
  附录——《审美教育书简》内容摘要
 生命冲力——柏格森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突破既定思潮的框架
   绵延
   自由
   记忆
   直观
   演化论
  创造与演化
   生命冲力
   本能、理智、直观之差别
   图腾
   永恒的生成
  道德与宗教
   道德
   宗教
   静态宗教与动态宗教
 复构意识——德日进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人的现象
   演化的定律
   复构意识定律
   人的位格与超级位格
  神的氛围
   在活动中脱俗成长
   由物质走向精神
  人生取向
   个人的努力
   人类的前途
   入世与出世
   仁爱与和谐
理性的庄严
 理性自由——斯宾诺莎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在永恒的形相下观看
   上帝=实体=自然
   心与物——一体之两面
   偶然与必然
  思想内涵
   自由是幻觉
   欲望由被动到主动
   理解是自由之道
  人生实践
   尚智、尚爱、尚力
   幸福之道
   生活简朴,思想高贵
 道德优位——康德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纯粹理性的限制
   世界本身不可知
   人的认知过程
   康德的四大目标
  实践理性的要求
   关于理性的问题
   人的自由
   灵魂不死
   上帝存在
   以人为目的,不以人为手段
   道德自律性
   理性为自己立法
  人生实践
   自然与自由
   理性与宗教
   美是道德善的象征
 一以贯之——黑格尔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凡实在的都是合理的
   逻辑——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
   精神出现的过程
  个人与社会
   法律
   道德
   社会伦理
  艺术·宗教·哲学
   艺术
   宗教
   哲学
 提升境界——雅斯贝尔斯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哲学三重任务
   世界定向
   存在照明
   超越的追求
  人的跃升
   界限状况
   密码——统摄者的语言
   刹那与永恒
  具体参与
   自由
   四大圣哲
  结论
自我的意义
 深度自觉——克尔凯郭尔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存在与抉择
   存在
   绝望
   忧惧
  人生三阶段
   感性阶段
   伦理阶段
   宗教阶段
  有力的影响
   个人与群众
   信仰
   真理
 超越向度——马塞尔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从体验中诞生
   孤独
   战争
   信仰
  哲学的基本观点
   奥秘与问题
   是与有
   我与你,我与他
  存在就是存在得更多
   我就是我的身体
   主体际性
   忠信、创造、光
  结论
 解析存在——海德格尔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存有与时间
   存在
   存有
   此有
   此有的丧失
  人的真相
   忧惧
   挂念
   死亡与良心的呼声
  人的未来
   向存有开放——回归存有
   等待神的来临——充满希望
   启发新的文化视野
 相互感通——加缪
  引言
   时代背景
   思想背景
  从荒谬感受出发
   人的觉醒与矛盾
   如何在荒谬中生存
   反对两种自杀
  开展新视野
   我的反抗
   我的自由
   我的热情
  现代良知的代言人
   揭示困境,入世而不出世
   携手奋斗,不屈服于命运
   在作品的核心有一颗不灭的太阳
  艺术家与时代

内容摘要
 生命之域如此深广,如何找到安身立命之所该是何等重要之事。本书犹如一片桃花源,通过对西方二十四位哲学家的思想逐一打通,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像我们阐述了这些先哲们伟大的思想后面所给予的人生哲思,值
得每个人怀抱虔诚的心,品味西方伟大思想家不凡的心灵,进而探索人生
的经纬,寻找生命的定位。

精彩内容
 爱智的趣味面对宇宙万象与人间百态,我们难免觉得好奇,求知之心乃油然而生
。“求知”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动机。譬如,借着求知,增广见闻与能力,在社会上取得立足的条件,这大概是十分普遍的想法。于是,随着职业与工作的进展,知识越分越细,庄子所说的“天下各得一察焉以自好”,遂
成为无法避免的结果。
知识应该是有用的,但是有用的未必是有益的。那么,什么是对人有益的知识呢?简而言之,就是智慧。然而,智慧又是什么?哲学家以“爱好智慧”为其天职,同时也谦虚地坦承自己只能保持“爱好”之心,却未必能够抵达“智慧”之境。原因何在?本书试以亚里士多德、托玛斯、休谟、怀特海为例说明。
首先,亚里士多德肯定纷然杂陈、变迁流转的大千世界绝不是虚幻的假象,在它背后应该可以找到最基本的“原因与原理”,否则万物在生生
灭灭的过程中,不仅毫无规律,并且不可理解,最后必然陷入荒谬的结局
。只有探讨原因与原理的知识,才可以摆脱功利实用的心态,享受“为了知识而求知”的乐趣。我们所要了解的,不再是个别差异,而是异中求同,看出万物的共同面貌,也就是“存在”。凡存在之物,皆有最后基础,亦即亚氏所谓的“纯粹形式、纯粹实现、第一不动的动者”。这几个名词使人困惑,但是说明清楚之后,将能展现一幅具有深度透视效果的整体世界观。
接着,中世纪的哲学以托玛斯为集大成者。他顺着亚氏的思路,配合基督教的信仰,肯定上帝就是宇宙万有的来源。但是,身为哲学家,他依然努力证明“上帝存在”。我们中国人对鬼神与上帝这些信仰的对象,常有泛泛的认识,却较少由知识角度作系统的研究,影响所及,理性思辨在信仰世界里缺少应有的地位,以致正信与迷信容易混淆,此世与彼世界线不清。托玛斯关心的问题是:大自然与人世间必须有一个超越的、永恒的根源,然后才能据以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进而对于德行、善恶、幸福才能提出充分的说明。若不如此寻思,光是在社会或历史中打转,恐怕找不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近代的休谟深富怀疑精神,对于传统以来上帝或世界的知识,都要严格省察批判,最后还把焦点移到人类身上,大胆宣称并无所谓的“自我”。
连康德这么好学深思的人,在看了休谟的论证之后,都要虚心承认自己“从独断论的迷梦中惊醒”。然而,如果真的没有自我,或者“自我只是一束知觉”,那么是“谁”在做梦?又是“谁”被惊醒?休谟如何回应这一类质疑?他的回应充分显示了锐利的观察与周全的辩论,确实使人耳目一新。不过,在设定了理智的界限之后,他转而同意人有一些信念,可以借此维生及活动。他关上大门之后,又开了一扇窗,其间转折耐人寻味。
然后,我们翻阅怀特海的著作时,对于其中科学、哲学、宗教三者的协调并存,不免觉得佩服。当代西方能将这三门学科融于一个完整系统的,首推怀氏。稍加分析,可知他的意图在于回归传统哲学的理想,就是提出一套理性架构,涵盖全体存在的领域,兼摄变化生灭的历程,以求彻底说明一切现象的意义。别的暂且不论,怀氏主张西方科学精神起源于“悲剧、法律与信仰”这一段见解,就足以启迪世人,要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科学了。相对于此,科学家也能经由怀氏的接引,以正确态度欣赏哲学、宗教与艺术了。
回到前面所列的问题,为何没有人宣称抵达“智慧”之境呢?智慧女神的容貌并不是隐藏的或善变的,却必然是精神的与灵性的;因此,人在有生之年,以自己身心合一的处境,常在现实与理想之间挣扎,对于智慧自然是无法完全企及了。不过,爱智的趣味则是人人应有的权利,我们如
何舍得错过或放弃这样的权利呢?
启发智慧——亚里士多德引言 
时代背景亚里士多德是希腊时代的马其顿人,其父曾任马其顿国王的御医。亚氏十七岁离开故乡,赴雅典求学,成为柏拉图学院的一员,跟随柏拉图学习了二十年之久。在学院里的时候,亚氏表现了过人的精神与毅力,对一
切学科的知识,无不认真钻研,并且从不厌倦。传说他曾自己制作一个机器,用来惊醒自己,使睡魔不至于打断他研究的时间。亚氏三十七岁时,柏拉图去世,他一度有机会接掌学院,但败在柏拉图之侄史伯西普士手下,于是便离开了雅典。
亚氏后来受马其顿国王菲力普之聘,回乡担任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太子才十三岁。在哲学家之中,像亚氏能担任帝王之师,算是很幸运的。亚氏见闻广博,或许由于这一因素,使得他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眼界大开,不再局限于马其顿一地,终能兼并希腊各邦,并建立横跨欧、亚、
非三洲的大帝国。
当雅典被亚历山大征服之后,亚里士多德以帝王之师的身份重回雅典,创办自己的学院。他的学生们后来被称为漫步学派,这个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亚氏讲学的时候,经常一面说话、一面散步。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崩逝,希腊各邦掀起反马其顿的风潮,亚氏亦被波及,且被雅典人控以“渎神”之罪名。为了避免重蹈苏格拉底被判死刑的覆辙,他逃离雅典,留下一句名言:“我不要让雅典人第二次谋杀哲学。”第二年他就过世了。
亚氏的哲学虽以理论建构知名,但是对于实际人生也有明确指引。他除了启蒙亚历山大大帝的眼光与心胸之外,也对其他人物产生影响。例如
,他有一个身居城邦领袖要职的亲戚,在兵败被俘之后,坚不透露军事计划,在严刑逼供之下,未吐一言,临死前说:“请转告我的亲朋故旧,我不曾做出任何使哲学之名蒙羞的事。”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的影响力。
思想背景苏格拉底早就指出,我们不该只研究关于大自然的问题,更应该研究人本身的问题,因为无论我们对大自然研究得如何透彻,却仍然可能并不明了立身处世之道。所以,苏格拉底说:“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树木,而是城内的居民。”与其在雅典城外研究树木,还不如在街头跟一些朋友谈论人生问题,换言之,人必须将注意力由大自然转到人自身之上。
但是,当我们把焦点摆在人的身上时,却又产生一个问题,就是人类的世界是相对的。城邦之间的法律规章、风俗习惯往往大有差异,甚至人与人之间对同样一件事情的感觉和看法亦不尽相同,这时候该怎么办呢?
如何在关于人的问题上找到标准呢?针对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提出了一套辩证法,也就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在真理的追寻上,形成一套不断往上提升的历程,企图为每一件事物,找到大家所共同接受的定义或标准。常言
道:“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只要你跟一位背景不同的人讨论问题,就会发现:原来同一件事情可以有另一种想法,如此便可借此修正己见,让自己慢慢进步。通过这种辩证的形式,我们便可获知宇宙与人生中,真实而永恒的原始典型,柏拉图称之为“理型”,正确的认知活动应该以其为对象。
在一切理型中,柏拉图特别看重关于价值的理型,但对于树木、牛、
马等自然界事物的理型,则不太关心。因为柏拉图认为,关于自然物的研究对人生没有太大的用处,反之,关于节制、勇敢、正义、忠诚这些概念,则与日常生活的行为抉择有关,为人生价值之根源所在。
由上文叙述可知,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的哲学,强调先去肯定一个价值上的标准,以之作为日常生活的典范、原则。换言之,柏拉图思想是推崇一个永远不动不变的理型世界。柏拉图的理型论将价值视为理型界的事理,而非现实世界的产物,他否定了现实世界有属于真理的可能。但是亚氏认为,我们不该只肯定上层的理型世界而忽略了下层的现实世界,反而应该正视后者所有的问题,肯定其实在性。P3-8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