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柠檬桌子(精)9787544728744
¥
9.91
3.1折
¥
32
八五品
仅1件
作者(英国)朱利安·巴恩斯|译者:郭国良
出版社译林
ISBN9787544728744
出版时间2012-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2元
货号9787544728744
上书时间2024-06-0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八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柠檬桌子》讲述了关于变老的11个故事。这些故事是为逝去的青春、逝去的诺言和逝去的爱而作的美丽的悲歌。相对一向理智的朱利安·巴恩斯先生的作品,它们展现出一种新的情感深度。作者冷静克制笔触下罕见的抚慰,让长者动容,也让少年从中发现自己。
作者简介
朱利安·巴恩斯(1946—),英国当代著名作家。父母皆为法语教师,哥哥在牛津大学教授哲学,妻子帕特·凯伐纳是著名的文学经纪人。巴恩斯毕业于牛津大学,曾参与《牛津英语辞典》的编纂工作,做过多年的文学编辑和评论家。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识。八十年代他以突破性之作《福楼拜的鹦鹉》入围布克奖决选,跻身英国文坛一流作家之列。此后,获各大文学奖项无数,三进布克奖决选,并于2011年凭借《终结的感觉》赢得大奖,同年获大卫·柯恩英国文学终身成就奖。
巴恩斯也深得法国读者的好感,他是唯一一位同时获得法国梅第奇奖和费米娜奖的作家,并先后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文学艺术骑士、军官、司令勋章,堪称在法国最受欢迎的英国作家之一。
目录
美发简史马茨·伊斯拉埃尔松的故事你知道的那些事儿卫生复活警惕树皮懂法语食欲水果笼子沉默
内容摘要
《柠檬桌子》是朱利安·巴恩斯关于变老和死亡的短篇小说集。书中的人物大多已步入老年,他们一方面明白留恋激情和欲望是愚蠢的,一方面又将它们虔诚地保存在记忆中。这些自感越来越无力于追求生命之乐的人,正以各自的方式面对衰老与死亡,并越发知晓青春和生命的意味。《柠檬桌子》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精彩内容
复活一 彼得堡这部剧算是他的旧作,写于1849年的法国,甫一问世便遭查禁,直到1855年才获准出版。十七年后这部剧作被搬上了舞台,可惜在莫斯科仅仅上演了5场。距离创作这部剧三十年后的今天,她发来电报询问是否允许她改编此剧,供其在彼得堡上演。他同意了,但也委婉指出他的这一少作原本只供阅读,而非面向舞台。他补充道,这出戏配不上她的伟大天才。这是典型的恭维之辞:他从未看过她的表演。就像他的大部分其他作品,这部剧关乎爱情。如同他的人生,在他的作品里,爱情不可行。爱情可能会,也可能不会唤醒良心、满足虚荣心,甚至洁净肌肤,但是它绝不会带来快乐。爱情里永远有不对等的感情与意图存在。这就是爱情的本质。当然,在某种意义上,爱情是“可行的”:它能唤起人生中最深沉的情感,让他如春日盛开的椴树花般清新明丽,或是如叛国者般受车裂之刑。爱情能让平日里举止文雅、怯懦胆小的他鼓起些微的勇气,尽管这勇气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勇气,无法付诸行动,演出一场场的悲喜剧。爱情教会他认识了期盼的愚蠢、失败的痛楚、悔恨的怨念,还有对回忆傻里傻气的执念。他懂得爱情,也了解自己。三十年前,他把自己写进了拉基京这个角色中,拉基京向观众吐露了他对爱情的看法:“我认为,阿列克谢?尼古拉耶维奇,每一场爱情,无论是快乐还是不快乐,一旦你完全沉溺其中,它就变成了一场真正的灾难。”这一论调被审查机关删除了。他原本以为她会扮演剧中的女主角——纳塔利娅?彼得罗夫娜——一个已婚女人,却爱上儿子的家庭教师。但她却选择出演受纳塔利娅监护的韦罗奇卡,依照戏剧的套路,韦罗奇卡也爱上了那位家庭教师。戏剧开演时,他去了彼得堡;她来到他下榻的欧洲宾馆拜访他。她原本以为在他面前会拘谨胆怯,却很快发现自己被这个“温文儒雅、如同祖父般的人”给迷住了。他把她当成个孩子。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她才二十五岁,而他已经六十了。3月27日那天,他去观看了演出。尽管他深藏于导演包厢,但还是被发现了。在第二幕剧结束的时候,观众开始呼喊起他的名字。她走到包厢,想把他带至舞台,但是他拒绝了,只是从包厢里向观众鞠了一躬。下一幕结束后,他来到了她的化妆间,抓起她的手,在煤气灯下仔细端详她。“韦罗奇卡,”他说道,“我真的创作过这个韦罗奇卡吗?我写的时候从来没怎么在意过她。对我来说,这部剧的焦点是纳塔利娅?彼得罗夫娜啊。但你却是活生生的韦罗奇卡。”二现实之旅所以,他真的爱过他笔下的人物吗?舞台上被聚光灯的光环笼罩着的韦罗奇卡,舞台下被煤气灯的光照簇拥着的韦罗奇卡,他的韦罗奇卡,三十年前在他的作品里被忽视的韦罗奇卡如今却倍受珍视?假如爱情,正如一些人宣称的,只是一桩纯粹自我指涉的事情;假如爱情的对象最终是无足轻重的,因为恋人们看重的只是各自的情感,那么还有什么比一个剧作家爱上自己笔下的人物更合乎自然的事情呢?谁还需要那个真实人物,那个在阳光下、灯光下以及心目中的真实的她的介入呢?这儿有一张韦罗奇卡的相片,穿着校服,怯生生、娇滴滴,眼里却闪着热情,摊开的手掌昭示着信任。但是如果发生这种困惑,那便是因她而起。多年以后,她在自己的回忆录里写道:“我并没有在扮演韦罗奇卡,我只是完成了一场神圣的仪式……我能清晰地感觉到韦罗奇卡就是我,我就是韦罗奇卡。”所以,如果最先感动他的是那个“活生生的韦罗奇卡”,我能应能谅解;而对她来说,先感动她的可能却是一些不存在的东西——剧本的作者,也许现在已经故去,有三十年了。我们还须记得的事情是:他知道她将是他此生最后的爱。他现在已经是一个老人了,同时也是一个名人,一个时代的代表,一个已经完成使命的人,所到之处皆是赞誉之声。出访国外,人们会为他穿上长袍,戴上缎带,为他授予职务或荣誉。他已经六十岁了。衰老不再只是个轻巧的选择,也是铮铮事实。一两年前,他曾经写道:“人过四十,只有一个词能总结生活的基础:克制。”现在,这个定义人生的日子又过去了二十年。他六十岁了,而她二十五岁。在信中,他亲吻她的手,亲吻她的脚。她生日时,他为她寄去一副金手镯,镯子内侧刻上了他们两个人的名字。“我现在觉得,”他写道,“我是真心诚意地爱着你。我觉得你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这话是落了俗套。他们是恋人吗?似乎不是。对他来说,这是一场基于克制的爱情,其间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不停揣测“如果怎样怎样,事情会怎样怎样发生”。但是所有的爱情都需要一场旅行。所有的爱情同时也象征着一场旅行,而旅行是需要身体力行的。他们的旅行发生在1880年5月28日那天。他呆在他乡下的庄园里,他央求她来看望自己。但是她不能:她是个演员,在工作,在巡演;甚至她也有必须放弃的事情。但她将从彼得堡乘火车至敖德萨;她的行程将贯穿明斯克与奥廖尔。他为她仔细查阅了火车时刻表:有三列火车自莫斯科出发,走库斯科线,分别是十二点半开出的快线、下午四点开出的邮车以及晚上八点半开出的慢车,分别在当天晚上十点、次日早上四点半与九点四十五到达明斯克。浪漫爱情之外的实际问题自然也要考虑。心爱的人如何能与邮包同搭同一列车?又如何能坐“红眼”火车?他催促她搭乘十二点半出发的那趟快车,并将到达时间精确为晚上的九点五十五分。这精确的背后却有着反讽的意味。他自己是出了名的不守时。有一次,他装模作样地带了一打手表在身上。即便如此,他还是迟到几个小时才到达聚会地点。但是在5月28日那天,他雀跃颤抖得像个年轻人,准时地在明斯克的小火车站迎候九点五十五分那趟火车的到来。夜幕降临。他登上火车。从明斯克到奥廖尔有三十英里。这三十英里他一直坐在她的车厢,凝视她,亲吻她的手,尽情呼吸着她呼吸过的空气。他不敢吻她的唇:克制。或许,他确实尝试过吻她的唇,但她扭转了头:尴尬,羞辱。在他这个年纪,也是乏善可陈。也或者:他吻了她,而她也炽烈地回吻了他:惊奇,不住跃动的慌张。我们不能辨别究竟哪个版本是真实的:他的日记后来被烧毁了,她的信件也没有幸免。我们所能参考的只有他之后的信件,其中唯一可靠的信息是他们的此次五月之旅一直延续到六月。我们知道她还有一个旅伴:赖萨?阿列克谢耶芙娜。那时她做了些什么?假装熟睡?假装突然之间有了能看清黑夜的视力,一直在观看窗外漆黑的夜景?或是埋首于一卷托尔斯泰?三十公里飞驰而过。他在奥廖尔站下车。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在快车驶向敖德萨时向他挥舞手绢致意。不,即便是这块手绢也是杜撰出来的。但重点是:他们确实有过一场旅行。现在,这场旅行可以被记忆、被美化、被幻化成各种假设实现后的具象与现实。他不断怀念这段旅行,直到死亡。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人生最后的一场旅行,心的最后一场旅行。“我的人生已离我远去,”他写道,“那些我在车厢里度过的时光——那时我感觉我又二十岁了——是我人生最后迸发的火花。”他的意思是否意味着当时他差不多已经勃起了?我们这个世故的时代叱责上一个时代的陈腐与规避,申斥它的火花、辉焰、光芒和隐隐的灼热。爱情不是一团篝火,天知道,它是硬挺的阴茎,是濡湿的阴道,我们朝那些神魂颠倒、缴械投降的人吼道。继续吧!你们到底为何不继续?你们这帮怕阴茎、锁阴道的浑球!吻手!傻子都知道你们真正想吻哪里。那为什么不吻呢?坐在火车上,也一样的。你只管把舌头伸到位,让火车的震动替你做就行了嘛。卡拉哒-—卡拉哒,卡拉哒-—卡拉哒!你的手最后一次被吻是什么时候?假如是你的手被吻了,你又怎么知道他擅长吻手呢?(再说了,上次是什么时候有人给你写信说起吻你的手?)下面,为克制世界一辩。假如我们更了解完美,他们就更懂得欲望。假如我们更了解数目,他们就更懂得绝望。假如我们更了解吹嘘,他们更懂得记忆。他们吻脚,我们吮脚趾。你仍然倾向于等式中我们这一边吗?也许你很对。那么,请尝试一个更为简单的公式:假如我们更了解性,他们更懂得爱。或许上述分析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误以为对优雅风格的分级就是务实。也许吻脚就历来等同于吮脚趾。在信中,他还这么写道:“我亲吻你的小手,亲吻你的小脚,亲吻任何你允许我亲吻的部位,甚至你不允许的地方我也要吻遍。”对信的作者与读者来说,这是否已经足够明了?如果是,那么或许反之亦然:对心的体察那时也做得很粗疏,就像现在一样。然而,当我们嘲笑过去时代里那些矫揉造作的摸索者,我们也应该准备好面对下一个世纪人们的讥讽。我们怎会从未想到过这些?我们信奉进化论,至少认为进化在我们身上达到顶点。但是我们却忘了这样就必然要求进化超越与我们唯我独尊的自我之上。那些俄罗斯老人善于梦想更好的时代,而我们却漫不经心地为他们的美梦喝彩。当她的列车继续驶向敖德萨时,他则在奥廖尔的一间酒店里度过了一夜。真是冰火两重天的一晚啊,因为脑里全是她的意象而狂喜不已,却也因此辗转难眠。此时,克制的妄念向他袭来。“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喃喃自语:‘我们多么应该一起度过这一个晚上啊!’”对此,我们这一务实而又烦躁的世纪回应道:“搭上另一列火车!去亲吻她,亲吻那些你未曾吻过的地方。”这样的行为可能是过于危险了。他必须维持爱的渺茫。于是他给了她一个奢望。他承认当列车即将离开的时候,他突然心血来潮,心生想要绑架她的“疯狂”。当然他很快抵挡住了这一诱惑:“电铃打响,然后道声‘再见’,就像意大利人说的那样。”但是,假如他真的实施了这一时兴起的计划,想想第二天报纸上的头版头条会刊登些什么吧。“《奥廖尔火车站丑闻》,”他愉快地想象着。奢望啊。“昨日本地发生了一件异常事件:老作家T某陪伴名演员S某搭乘火车前往敖德萨的一家剧院为本季演出。在火车即将出站的刹那,T某有如魔鬼上身,突然将S某女士从车窗拽出车厢,S某女士奋力挣扎,仍无法挣脱……”奢望啊。真实的瞬间却是——可能有一块手绢从车窗里挥舞,可能有火车站的煤气灯光照笼罩着老人苍白的轮廓——被重新写入了闹剧或是情节剧之中,写入了新闻文体和“疯狂”之中。诱人的假设与未来无关,它安全地存留于过去。电铃打响,然后,正如意大利人那样说了声“再见”。他还有另一项策略:匆匆奔向未来,以确保现在爱情的渺茫。虽然没有“任何事件”发生过,但他已经在回顾那一可能发生的事情。“假如我们在未来的两三年内再次相遇,我就该垂垂老矣。至于你,无疑将进入了人生的正常轨道,我们的过去将不留一点痕迹……”他想,两年会让一个老人更加老朽不堪;而对她而言,轻骑兵军官丈夫带来的乏味然而规律的“正常生活”已经在等待着她,可以想见舞台下的轻骑兵军官将马鞭弄得咣当直响,如马一般发出哼哧哼哧的呼声。N.N.弗谢沃洛日斯基。气势汹汹的军服在那位憔悴驼背的小老百姓面前是多么管用啊。P104-1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