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门阀(成大事者,慢半拍。“中古家族”琅琊王氏传承千年的成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门阀(成大事者,慢半拍。“中古家族”琅琊王氏传承千年的成

9787516835739

36.22 全新

库存200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南朝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35739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货号736235388471

上书时间2024-05-14

呦呦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以实物为准)商品名称:门阀(成大事者,慢半拍。“中古家族”琅琊王氏传承千年的成开本:16开 作者:南朝页数:定价:58出版时间:2023-07-15ISBN号:9787516835739 商品类型:图书出版社:台海版次:1 作者简介:南朝,深研魏晋史十年。从《三国志》《晋书》《世说新语》等只言片语的记载,以及出土文物资料中,拼出了琅琊王氏这个中古 家族惊心动魄的崛起过程。...... 内容提要: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王”指向一个藏在历史深处的家族:琅琊王氏。他们鼎盛300多年,在幕后操纵着一个王朝的兴衰。即使高坐御塌上的皇帝,也只是他们家族的代理人。他们被誉为“中古 家族”。
    
本书钩沉史料,全景式记录这个家族的崛起之路,并揭示了他们基业长青的关键所在:成大事者,慢半拍。
    
深藏九地之下,才能蓄积冲天之势
这个家族的奠基人是卧冰求鲤的主角王祥,一千多年来,他被打上愚孝的烙印。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孝顺的名气传出去不久,他就被邀请做官。他无意于从低阶幕僚做起,隐居深山,几十年不出。直到名气传遍天下,他才接过曹魏的橄榄枝。甫一出山,就位居九卿。
    
在别人狂热的时候清醒,才能看清大局
公元307年,八王之乱引发西晋内斗。当其他豪门前仆后继地卷入混战,想要分一杯羹的时候,家族第三代的代表人物王导却冷眼旁观,悄悄把目光投向了一直被忽视的江东,开拓出全新的发展基地。
    
避其锋锐,寻机而动,才能后发制人
公元318年,靠着王导辅佐才建立东晋的司马睿,登基伊始,就打压琅琊王氏。王导不争不怒,步步退让,直到皇帝的政策伤害到几乎所有豪门的利益时,他才暗示堂兄王敦起兵讨伐, 控制王室,开创了门阀时代。...... 目录:序 章 “卧冰求鲤”的权力逻辑 / 001
 章 八王之乱与灭门危机?
王导:将相之器 / 014?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 021?
王羲之的父亲 / 026?
乱世中,百姓看到灾祸,野心家看到机会 / 031
第二章 隐秘的盟友?
司马睿:后下手为强 / 036?
找到关键角色,事就成了一半 / 041
第三章 衣冠南渡,深入江东?
深入江东 / 046?
大家族的乱世生存法则 / 048?
收服人心的艺术 / 051
第四章 江东四大家族?
华亭鹤唳 / 058
成大事者,要咽得下狼狈 / 064?
幕后高手 / 068?
如何低调地秀实力 / 070
第五章 匈奴南下,帝国黄昏?
得天下者,必先得山西 / 075?
生命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 080?
造反的理由 / 083?
豪强与部曲 / 086
第六章 永嘉乱起,中原沦陷?
致命的流寇主义 / 090?
清谈误国 / 093?
江东管仲:在别人疯狂的时候清醒 / 097
第七章 另起炉灶,经略江南?
南北之争的三条路线 / 108?
王敦:强人崛起 / 112?
以弱胜强的逻辑 / 117?
志大才疏,难将作矣 / 121
第八章 豪门当政,寒族出力?
被侮辱的江东士族 / 127?
乱世中的蝴蝶效应 / 133?
“溪狗”陶侃 / 142?
被打压的寒门武人 / 147
第九章 江东杀机?
微妙的升迁 / 150
应变的智慧: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 155
第十章 战荆州?
掌握资源分配权,才能收揽人心 / 166?
战功越高,打压越狠 / 176?
越是复杂的问题,越需要简单的解题思路 / 182
第十一章 代管天下?
跟盗墓贼抢生意的皇帝 / 190?
把 棘手的问题留给时间 / 194?
传统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合法性 / 197
第十二章 东晋立国?
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 202?
有时升迁很可能是试探 / 205?
千古风流,吹笳退敌 / 209?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 215
第十三章 琅琊王氏,功高震主?
成大事者,慢半拍 / 219?
以下治上,以贱治贵 / 224?
颍川庾氏的崛起 / 232
第十四章 重振君权,打压豪门?
“闻鸡起舞”的结局 / 238?
司马懿的血脉 / 244?
法家的底层逻辑 / 247?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 252?

第十五章 政变的 ?
王敦借荆州 / 255?
襄阳争夺战 / 259?
曹操式枭雄 / 262
第十六章 挥师东下,剑指南京?
蜂目而豺声,忍人也 / 269?
隐秘的合谋 / 272?
一个看不清自己的人,只能任人宰割 / 277?
言宜慢,心宜善 / 283
第十七章 门阀时代,政出王氏?
战争的胜负,早在开战前就已决定 / 289?
我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 294?
处柔守慈,守慈曰强 / 296
后 记 门阀时代的风流与黑暗 / 303
附 录 参考书目 / 307...... 精 彩 页:序章:“卧冰求鲤”其实是一场政治表演
东晋永昌元年(公元322年)正月,大将军王敦从 的湖北鄂州举兵东下,打败了南京城的皇帝司马睿。在他与自己的堂弟王导共同执掌朝政后,他们的家族控制了整个王朝,史称“王与马,共天下”。“马”即皇室司马氏,“王”就是两人出身的琅琊王氏。
    
唐人刘禹锡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的“王”指的就是他们这个家族。
    
根据毛汉光先生考证,仅仅是在两晋南北朝这二百多年中,琅琊王氏官居五品以上的族人就有一百六十一人,而这个时期五品以上的官员累计也就一千七百多人,琅琊王氏几乎占据了十分之一。
    
宋人《古今姓氏书辩证》也记载说,琅琊王氏有五十多人官至宰相,二十五人官至吏部尚书,做到刺史、太守等类似 省长、市长级别的官员 是不可计数。
    
为一般人所知的是,他们在书法、文学、音乐等文化领域的人才辈出,家族有一百多人名传后世,比如书圣王羲之,他是王敦、王导的侄子。这个家族被视为中国历 有权势的家族之一,人称“华夏首望”,或者“中古 望族”。
    
南朝史学家沈约曾慨叹: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
    
在将家族推上权势 的那一刻,王敦、王导兄弟或许会想起这个家族的奠基人——他们的伯祖王祥,想起他如何胼手胝足地为家族积累起原始资本的故事。
    
王祥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祖籍琅琊郡,也就是 山东省东南部的临沂市。三国诸葛亮的家族也发源于此,史称“琅琊诸葛”,但若论到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琅琊王氏可能还要远超琅琊诸葛。
    
王祥的另一个身份可能 为人所知:因“卧冰求鲤”而被画入二十四孝图的 孝子。
    
历 真实的王祥却并不是这个模样。
    
他确实有孝顺的美名,但 不是迂腐之辈,会像鲁迅先生嘲讽的那样脱光了衣服躺在结冰的河面上。
    ?
《晋书》载: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王祥的后母想吃鲜鱼,但天寒地冻,河面结冰。王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
据此判断,他只是解开衣服, 好地发力剖冰。
    
大冬天干活,是否有必要解开衣服又值得怀疑。至于鲤鱼被王祥的孝心感动到破冰而出, 是过于夸张。
    ?
整个故事中 可信的,大概就是王祥确实做出了孝顺的举动,即使在大冬天,也会想办法给经常虐待他的继母弄来活鱼尝鲜。
    ?
他因为这种孝顺而被乡里称赞,继而被州郡长官邀请当官。在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一个人可能因为孝顺而被察举为“孝廉”,进入政府做官。
    
王祥拒 了,这是 清醒的举动,那时乱世方起,进入仕途危险重重。
    
他带着继母和弟弟离开山东老家,南下安徽庐江一带隐居避乱。直到六十岁左右,他才在弟弟的劝说下出任徐州别驾。
    ?
此时曹魏早已统一北方,曹丕代汉称帝。这时入世当官在理论上风险 小。王祥的这个选择,以及后来一系列的举措都将证明,他不仅不迂腐,反而有极强的务实精神,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并在恰当的时机攫取权力。
    ?
“别驾”这个职位很重要,是州政府 行政长官的首席属官。州是当时 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 的省区。 行政长官称为刺史,别驾则辅佐刺史管理行政事务,出行时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车驾,故有此称。
    
对时代背景稍作考察,我们就能知道王祥获得这个职位并不容易。
    
东汉以来,“世家大族”这种全新的权力组织逐渐孕育成型。它以家族为枢纽,族中世代有人做官,甚至都官居三公九卿。比如袁绍出身的汝南袁氏号称“四世三公”,家族的四代人中,都有人官至三公。
    
其他如东汉司徒王允为代表的太原王氏,曹魏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荀彧背后的颍川荀氏,还有司马懿壮大的河内司马氏等等,都是名动天下的世家大族。他们掌握了上至中央的三公九卿,下到地方州郡的刺史太守等核心位置。与之相对的是,皇权不断衰落,不得不接受与世家大族共同治理天下的现实。
    
就连以用人不拘一格著称的曹操,在政治上也主要任用颍川荀氏、清河崔氏等大族名士。唐长孺先生在《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曹操仍然只能从大姓、名士中选用他所需要的人才,也仍然需要大姓、名士 他所需要的人才。
    
这些家族多是书香门第,通过对知识的垄断控制仕途晋升之道。
    
我们知道,在印刷术普及以前,知识被限定在竹简、布帛、手抄书等载体上,难以大面积传播。西汉建国后,设太学,讲授儒家典籍,功臣后代或出身低微的才华 者都有机会入学,考试通过后可入仕做官。东汉后期,太学废弛,知识传授逐渐转移到大家族内部。正像陈寅恪先生《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说的那样: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这些家族不仅藏有典籍,还有能力传道解惑。
    
而后者尤其重要。
    
秦朝焚书坑儒后,汉时的典籍大多来自民间私藏、后人传抄,版本混乱,错漏极多,需要进行勘校、考据、解读。往往几千字的原文,解读多至十万字。
    
这个专业门槛极高又耗时耗力的工作,往往只有出身大族的知识分子能够胜任。比如汝南袁氏擅长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