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第144辑)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照片(第144辑)

9787547441404

25.5 全新

仅1件

广东广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轼

出版社山东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47441404

出版时间2022-08

装帧平装

开本32

页数188页

货号717434270766

上书时间2024-02-21

呦呦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名称
老照片(第144辑)

编者
冯克力

责编
赵祥斌

定价
25.00

ISBN号
9787547441404

出版社
山东画报出版社

版印次
1版 1次

开本
32开

装帧
平装

页数
188

出版时间
2022-08

印刷时间
2022-08

本辑《老照片》中记录了梅州青春照相店、南昌鹤纪照相馆、南昌真真照相馆、景德镇受之氏照相馆四家老字号照相馆的前世今生,展现了梅州中华街秋官第(即振威将军第)的颜家兄弟们的风华正茂,以及发生在百年老校上海市上海中学的故事……

颜长江 伯父们

胡剑 “青春”永驻——梅州青春照相店的前世今生

云从龙 前尘影事——三家江西老字号照相馆述往

冬冬 我在“上中”的日子里

赵庆国 我的师范生活

晏欢 我与抗战老兵尤广才的忘年交

谭安利 老照片和书信见证赤子心

潘志豪 谁知红颜是须眉

许大昕 那时,那人……——人物旧照十五帧

朱炜 寻踪莫干山

孙国辉 1970年:草原上的人们

刘巍峰 威海塑匠的手艺活

刘鹏 一百年前的小学校园采风

邹士方 继母马志华

姚亦锋 父亲参加过渡江战役

毕醒世 关中八一剧团

何芳 一张八十年前的照片

黄建栋 南通土改工作队员的合影

冯克力 巫鸿先生如是说

封面 民国少女(云志艺术馆)

封二 乒乓游戏摄影(刘鹏)

封三 春播(孙国辉)

伯父们

颜长江

那应该是一个明亮的上午。远山秀媚,梅州城金山顶图书馆掩映在树木中。一群少年在此合影。分头,衬衣,西裤,还有墨镜。他们青春,洋气,我看了都羡慕。

那是1953年,合影的是中华街秋官第(即振威将军第)的颜家兄弟们,都是十四世亨字辈,共一个太公,即清末的颜守正,城中有名的大善人。

民国遗风而接新中国气象,这幅梦幻般的银盐作品满足了我对父辈对家乡的所有想象。太美了,说起来,我们现在哪有这样的派头呢!

这幅已经漫漶的合影(图1),让我感叹国家与青年的朝气,更感触于拍摄之后,大浪淘沙,兄弟们各自的命运,迅速在海内外浮沉展开。

我感叹呵,这么鲜活的世界远去了。

我最熟悉的基亨伯父不在此幅照片上,但梅州到底是侨乡,家族留下的老照片还有不少,我看到了基伯童年时的照片。

如果说上一幅有牛奶般的质地,此幅(图2)的技巧更让我这个专家晾叹。孩童们平均分布得宜,黑位水平够足,非常凝重。

是的,一群孩童,竟然有不同一般的气质。毕竟他们来自传承两百多年的城中世家,哪怕此时已然破落。

我一眼看出左一就是基伯(颜基亨),后来他老了也是如照片中瘦如竹竿,人淡如菊的。照片中都是他亲兄弟姐妹们,除了中间那位,是他家朋友的儿子忠古(现生活于南非),当时寄养在他家。左二是我珍秀姑妈(现居广州),右二是谋亨叔(现居中国香港),右一是远秀姑妈(嫁到毛里求斯,已逝)。

这一幅大约摄于抗战末期的照片上的孩童们,后来基本上全是大学生。虽然当时国家有难,但客家人文脉不断。

照片中其实还少了我父亲。基伯与我父亲亮亨,也许是秋官第中,如意堂下,最好的兄弟。我父亲现在告诉我,他曾一人生活在祖屋,那时只有基伯家让他来吃白饭。因为我爷爷在20世纪30年代就和另几位兄弟下南洋了,一直下到非洲毛里求斯国。

1947年。我亲伯父接亨也到了次毛里求斯国,跟我爷爷过活。一间小店,生意也不好,接伯还去照相馆当了学徒。

1952年,我奶奶也要出国与爷爷会合,要带父亲出去。父亲给老师写信,表示自己作为新中国的少年不出国。结果校方把他的信贴了出来,那就真出不去了。临上车时,父亲躲起来了,跑到一家面馆——“我在那里吃face(面),吃得very饱”。奶奶等不到她儿子,托人找到后,我父亲也只是挥手说个再见,没有安慰的话。奶奶只好抹泪远去。

这一别,三十年。

父亲如此爱国,与基伯有关。他们相差仅半岁,如同亲兄弟。父亲说,过年那天,基伯就会搞来狮子,他执头,父亲执尾,跟上几个小弟兄,逢店就去贺,基伯手从狮子口中伸出,抓人家贡品桌上的香肠。过年嘛,店家总会给两个钱物。这是他们度过贫穷生活的一个办法。

基伯又是颜屋第一个看《毛泽东选集》的人,还曾弄来著者的像,像是给老屋注入了光辉。父亲最难忘的是,他们参加抗美援朝演剧队,扮演角色到松口等村镇做宣传。父亲扮地主,基伯扮特务,很受欢迎。

这张老照片(图4),说明了他们那种革命兄弟情。1951年的这一天,一群少年居然很有雅兴,拍下了“胜利归来”。左二为我父亲,右一很像基伯,但父亲认为不是,他也记不得其他人了,也不记得为何要拍这照片。可怜父亲鞋也没有。

父亲的革命意识,还与尤亨伯有关(与父亲是同一太公)。1948年末,尤伯高中没读完,“投共”去了。几个月后,回到了老屋。父亲当时十三岁,说“共产”不好,尤伯脱口而出:反动派!这可是新词儿。

父亲还有两位异姓好友,朱玉生、李腾杞。三人仿桃园三结义。那两位进了颜府,也管我奶奶叫阿妈。1952年,朱伯伯下印尼去了。这一别,就是四十来年。朱伯伯出洋后,跟潮经叔(我爷爷辈)学摄影,然后为乡民拍照。客家人出南洋,大多有成,90年代归来,已成富豪。朱伯伯令我叫其伯父,他讲起印尼华人,那是另一部史诗,不多提了。

父亲没走,他哥哥又想回新中国。奶奶后来常骂父亲:“你不跟我走,你哥又硬要回唐山(指祖国)!否则兄弟齐心,我和你爸何至于那么惨!”

《老照片》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照片并辅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以独特的视角回望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可看、可读的历史读本。

《老照片》已成为全体国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会在其中找到既属于亲属、又属于国家的记忆。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