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扶贫开发新探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农村扶贫开发新探

全新正版图书 可以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的联系客服!

38.74 6.7折 58 全新

库存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立雄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76102

出版时间2008-1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0468713

上书时间2025-01-05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出发,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全面、稳定地消除农村贫困是曲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积极创新,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是曲靖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构建和谐曲靖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全书还对曲靖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工程的决策由来、基本内容、实践过程、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阐述。

作者简介
赵立雄,男,白族,1957年1月生于云南大理,研究生文化,现任中共曲靖市委书记。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他,自小常攀苍山打柴,真切体验到农民的艰辛。恢复高考,被录取在云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大学四年,勤学好思,全面发展。毕业后,先在大理卷烟厂工作,任副

目录
导言
 一、农村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二、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已有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三、曲靖扶贫开发的创新实践
 四、本书概要及写作框架
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演变
 第二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
 第三节统筹城乡发展与农村扶贫开发战略思路
第二章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
 节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严峻形势
 第二节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有利条件
 第三节  曲靖农村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
第三章  “866”工程的内容与做法
 节  “866”工程的内容
 第二节  “866”工程方案设计
 第三节  “866”工程的具体操作
 第四节  “866”工程的检查验收
第四章  “866”工程的理念创新
 节  创新的战略意义及扶贫开发理念创新
 第二节  “866”工程思路创新
 第三节  “866”工程投入机制创新
第五章  “866”工程的运作创新
 节  领导体制创新
 第二节  操作方式创新
 第三节  激励机制创新
第六章  实施“866”工程的主要成效、经验与前景
 节  实施“866”工程的主要成效
 第二节  实施“866”工程的基本经验
 第三节  实施“866”工程的前景展望
附录
 户“8有”中的几家人
 村“6有”和路、水、电的故事
 会泽县乐里村实施“866”工程纪实
 曲靖“866”大扶贫在继续
 表一表我们的心声
 领导、干部、群众评说“866”工程(摘编)
 媒体对曲靖扶贫开发创新的报道(选编)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关于作者

内容摘要
本书从扶贫开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组成部分的基本原理出发,从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全面、稳定地消除农村贫困是曲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积极创新,加快扶贫开发进程,是曲靖率先在全省完成农村扶贫开发目标任务,构建和谐曲靖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全书还对曲靖市委、市政府提出并实施千村扶贫、百村整体推进的“866”工程的决策由来、基本内容、实践过程、实施效果进行全面的阐述。

主编推荐
赵立雄,男,白族,1957年1月生于云南大理,研究生文化,现任中共曲靖市委书记。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他,自小常攀苍山打柴,真切体验到农民的艰辛。恢复高考,被录取在云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系学习,大学四年,勤学好思,全面发展。毕业后,先在大理卷烟厂工作,任副

精彩内容
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村普遍处于贫困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收人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受历史与自然、客观与主观多重因素的影响,贫困一直是农村发展中的一大难点和突出问题。基于对国情的深刻把握,特别是对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实际情况的认识,中国政府制定了符合国情的扶贫开发政策,把扶贫开发的基本目标和中心任务放在主要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上,从紧迫的问题人手,量力而行,突出重点,分阶段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
  节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战略的演变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发展生产、消除贫困的工作。但力度空前的扶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提出并实施的。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我国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大规模扶贫行动。在政府强力推动和社会积极参与下,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概括起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阶段,1978年到1985年,是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开发的阶段。1978年,按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标准统计,我国农村有贫困人口2.5亿,占当时农村总人口的30.7%。导致农村大面积贫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僵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奠定制度基础。1978年11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的建立、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大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农民人均纯收人大幅度提高,使农村贫困问题大面积缓解。1978-1985年的短短7年时间,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人猛降到1.25亿人,下降了50%,平均每年减少1786万人。同期的农村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14.8%。
    第二阶段,1986年到1993年,是大规模扶贫开发阶段。经过农村体制改革和采取相关措施,全国大多数地区的农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仍然有一部分地区发展缓慢,相当落后,一部分群众依然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房不安居的生活,处在贫困之中。1986年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将扶持老、少、边、穷地区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况,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民经济第七个五年发展计划。自此,我国开始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国务院正式成立国家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省、州市、县分别成立专门的扶贫开发机构。同年国务院制定了国家贫困标准,确定了331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各省另外,确定了368个省级重点贫困县。国家设立了专项扶贫资金,制定了一系列扶贫优惠政策,明确提出开发式扶贫方针,组织和动员党政机关和社会各界支持帮助贫困地区的开发建设,扶贫工作取得新的进展。1986-1993年,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6元增加到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从1.25亿减少到8000万,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到8.72%。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20世纪末,是扶贫攻坚阶段。1994年3月,国务院召开次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4月15 E1,国务院正式颁布《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计划调整了贫困县的标准和范围,重新确定了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592个,其中西部地区307个,占总数的50.26%;明确要求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用7年时间,解决全国农村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个有明确目标、明确对象、明确措施和明确期限的扶贫开发行动纲领。此后,扶贫目标开始从以扶持贫困地区为主,转为重点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除了坚持以往的成功做法之外,党中央、国务院还采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特殊的政策和措施:一是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工作责任制,明确资金、任务、权利、责任“四个到省”的扶贫工作责任制;二是大幅度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改革资金管理使用方式;三是更加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党政机关、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四是规范机关定点扶贫,建立东部沿海地区支持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扶贫协作机制;五是发展和扩大与国际社会在扶贫领域的合作与交流。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00年年底,除了生活在生存条件极其恶劣地区的约3000万人口没有脱贫外,国家“八七”扶贫攻坚目标基本实现。国家确定的592个贫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3年的483.7元增加到2000年的1321元,贫困人15由8000万人减少到32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714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左右。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至今,是城乡统筹推进扶贫开发阶段。完成《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只是我国扶贫开发的一个阶段性胜利。在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15温饱问题后,扶贫开发工作并没有结束,而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2001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_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继续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在中西部地区确定592个县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将低收入贫困人口明确为工作对象;扶贫的目标瞄准逐步由县级瞄准转移到村级瞄准,在全国认定148051个贫困村(占全国行政村的21.4%);把参与式村级扶贫规划作为推动“整村推进”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各省(区)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扶贫开发继续向纵深推进。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扶贫开发在过去主要依靠经济增长拉动和专项扶贫计划推动的基础上,全国逐步形成了一个集区域政策、行业政策和社会政策于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扶贫开发工作明确提出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产业化扶贫作为工作重点,改革资金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快扶贫开发步伐。2007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农村贫困人15下降到147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下降到2841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
    经过30年的不懈奋斗,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效。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低收入人口从2000年的6213万人减少到2007年的2841万人。2007年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0元。与此同时,贫困地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指标已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状况明显改善。一些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整体解决了温饱。贫困人口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二、“十五”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方针与扶贫开发政策演变
    进入21世纪,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央先后提出制定了一系列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2002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次正式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思想,并置于“五个统筹”之首。2004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按照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中央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农村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是“多予、少取、放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2004-2007年,中央连续下发5个“一号文件”,分别就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统筹创新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了“到2020年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奋斗目标,指出:“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对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作为长期历史任务抓紧抓好”,提出了“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实现农村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有效衔接”等重大政策部署。
    由以上方针政策推动,“十五”以来,我国开发式扶贫政策发生了两方面的重大变化:一是对贫困地区的辅助,由过去的瞄准扶贫县向瞄准贫困村转变,主要表现为大范围“整村推进”项目的实施,这种瞄准目标的下移使得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更加贴近贫困人口;二是开发式扶贫项目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增加了有利于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提高自身能力的项目,主要表现为增加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资和外出劳动力的培训。除此之外,近几年其他的一些惠农政策纷纷出台,也对农村减贫起到了积极作用:农业税免除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负担,特别是贫困人口的税费负担;粮食补贴政策普惠了从事农业经营的农民,而他们又是容易陷入贫困的人群’;农村中小学学杂费减免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教育负担,另一方面增加了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机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全面推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中因病致贫人群的生活和就医条件;农村低保政策的逐步实施,为从根本上消除农村贫困提供了可能。据统计,全国农村居民生活保障人数从2000年的300.2万人发展到2007年的3566万人。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