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生所爱(海天译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一生所爱(海天译丛)

全新正版图书 可以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的联系客服!

14.32 3.4折 42 全新

库存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法] 茱莉亚·凯尔尼侬/著 台学青/译

出版社深圳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50726215

出版时间2019-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7884742

上书时间2024-12-3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黑发、清秀、瘦削,1987年出生于法国南特的朱莉娅·凯尔尼侬,似乎就是我们口中的“80后美女作家”,不过照片中的她,看上去少了这个标签暗含的脂粉气,眼神中多了些疏离感。译完了这本《一生所爱》,又上网搜了搜她前面写的两本书的介绍,我猜想她跟许多文学天才一样,曾经是个早熟的孩子,在文字和思维的世界里游刃有余,在现实的生活中天真笨拙。

我还没有跟她本人交流过,这个猜想有待证实。我这种印象其实也来自本书的主人公,海伦。以人称叙述,同时包含大篇幅心理描写的小说,总让人疑心其中或多或少有作者的影子。作家的履历又强化了我这种印象:朱莉娅拥有美国文学博士学位,27岁时出版的部小说《吸墨纸》,斩获多个文学奖项,包括分量十足的弗朗索瓦兹·萨冈奖,第二本书《阿提拉·吉斯后的爱情》又获得了专注女性文学的“丁香园奖”。朱莉娅·科妮南大概是那种“除了写作,没有其他可能”的人吧,跟本书中的海伦一样。

2018年8月出版的《一生所爱》是凯尔尼侬的第四本书,一上架就获得了不俗的评价。法国《世界报》的评论文章把本书概括为:“老妪对老翁倾诉衷肠,昔日激情与伤痛重现。细腻之作。”魁北克著名日报《责任报》则评论说,《一生所爱》是一本让人“读完了还放不下,发誓要再读一遍”的书。

弗兰克与海伦都是英国外交官的孩子,出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相识于五十年代的罗马,少年时结下友情,其后分分合合,纠缠一生。小说原文题目是Madévotion,“dévotion”在法文中原本是个宗教词汇,有“信仰”“奉献”的意思,它点出了海伦对弗兰克感情的基调:从初相见起,海伦就确信,弗兰克是她“一生的使命”。而弗兰克却始终像个没心没肺的孩子,心安理得地享受海伦的照顾,把她当作根据地、避风港,在她的奉献里养精蓄锐,然后去征服外面的世界,以及其他的女人。这是一个关于“不对等的爱”的故事,两人之间情感的不平衡也终铸成了悲剧结局。

故事的倒叙结构,以及人称内心独白的叙事样式,使小说从一开始,就在看似松散的行文底下有隐隐约约的紧张悬疑气氛,让人禁不住一口气读完。用半天的时间粗略读完遍,我在心里把小说简单粗暴地归结为“怨妇控诉自私男人”的故事。我先看到的是女主人公哀怨外表下的自负与自恋,她似乎通篇在不遗余力地贬低负心郎,证明自己的正确,这让我不喜欢。然而书里又有些东西处处引起我的共鸣,给我知己般的亲近感,我几乎没犹豫就决定接受这个翻译工作。

翻译完了,发现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其实有丰富的内涵,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这几乎不能算是一个爱情故事,很难用某个词来定义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弗兰克对海伦,看似不是爱情,却难说没有爱情的成分,或者是某一类型的特别的爱情;海伦对弗兰克,看起来无疑是爱情,但仔细研究,却难说她爱的究竟是弗兰克,还是别的什么,她强烈的感情里掺杂了多少占有、控制,和其他的隐秘成分。

从这个角度看, 故事无关男女, 研究的是两个“人”的关系。而一切都不是表面看上去那么单纯:扮演“保护者”“大姐姐”角色的海伦,在内心世界里更像一个祈求爱的孤儿,她对弗兰克的奉献,未尝不是一种掩盖的索取,她痛苦的根源,似乎是弗兰克的自私、自恋、自我中心,而她对弗兰克那种使命般的保护情结,又何尝不是出于深刻的自恋,她对弗兰克的需要,并不比弗兰克对她的需要少。海伦真正珍视的,也许只是她与弗兰克两人这种“共生”的局面,她会不惜一切代价,甚至犯罪去维护它,连她深爱的养子,在她内心的位置也要排在她与弗兰克的关系之后。

两位主人公与父母、家庭的关系也是很有意思的心理学案例。两人的个性、人生态度,特别是弗兰克对婚姻的厌恶,对女性的态度,无不与原生家庭密切相关。

从两性关系的角度来看,本书又带着强烈的女性身份自觉。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一个西方社会女性地位及两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年轻时的海伦不想嫁人只想读书,她的举动几乎称得上离经叛道。她少时与父亲、哥哥们的关系,母亲及周围人看待她的眼光,处处透出女性要发扬个性、成就自我的艰难。长大成人后,弗兰克是她的一切,是她生活的主题,而在弗兰克的世界里,海伦却只是一部分,就算她像故土一般重要,引得他时时回归,他却永远跃跃欲试想远走高飞。

海伦聪明严谨,有天才,有追求。弗兰克还过着游手好闲的公子哥儿生活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有自己的事业。弗兰克的成名她功不可没,但她终成了著名画家背后的女人。书中君特用电梯与摩天大楼的比喻指出了这层意思:没有电梯就没有摩天大楼,但人们只看见摩天大楼,电梯却被遗忘了。男权社会的不公?这不禁让人想起罗丹背后的卡米耶·克罗戴尔。

“宿命”是小说隐藏的一条主线。男女主人公一生中所有的选择和决定,看似偶然,实则都是命运的驱使,万千个“细节协同配合”,终促成结局的发生。为了表达这层含义,作者在叙事中埋伏了很多细节,如关于诺曼底的“树”,初次提起不动声色,读者到后才明白“树”在故事中扮演的角色,方觉暗流涌动般惊心动魄。强烈的宿命感贯穿叙事始终,给了时间跨度很大的故事紧凑的内在结构,有命运步步紧逼之感,这也是读完后令人回味的一点。海伦对弗兰克的情感,又令

人想到佛家所说的“执念”。

作者简介
茱莉亚·凯尔尼侬(Julia Kerninon),法国“80后”作家,美国文学博士,27岁出版处女小说《吸墨纸》,获2014弗朗索瓦兹·萨冈文学奖、沃邦文学奖等五个奖项,第二部小说《阿提拉· 吉斯很后的爱情》获2016丁香园文学奖。2017年出版《备受尊敬的工作》,讲述自己走向文坛的曲折道路。

目录

 


罗 马 / 


阿姆斯特丹 / 


绘 画 / 


安 娜 / 


诺曼底 / 


续 / 


后来和现在 / 


译后记 / 

主编推荐

1.  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一对男女因为“原生家庭”的伤痛,彼此治愈却又总是无法走近。一个曲折的情感故事,带我们探讨了爱情、自我、创伤等等因素和主题究竟是如何的影响我们的人生,


奉献一生却遭背叛  爱到尽头恨从心生

精彩内容

我喜欢森林显出的红晕和新鲜的苹果,喜欢路德维克,还有我们的家、农庄周围的虎斑猫以及木柴燃烧的味道,这气味粘在我所有衣服的纤维上,看来是再也去不掉了。可随着时光一天天过去,面包师女儿的圆脸成了我每天睡觉前脑海里想的后一件事。自从那一次在院子里碰到,我把她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之后,有整整一个礼拜我都没再见过她。她的形象渐渐从我的脑海中隐去,仿佛是一个特别不起眼的小角色,在说完了的台词后,就慢慢退到舞台后方了。可有一天早上,在

缕晨曦里,我惯例下楼烧水沏茶,却撞上你们在那里—她和你,横躺在我们的餐桌上,一丝不挂,裹在那条淡粉色床单里,兴高采烈,正在大口喝光一瓶李子陈酒。那是一个月前,我过五十六岁生日时,洛朗斯送我的礼物。

    我全身的血仿佛凝固了。不过,看到你们的样子,我立刻明白,对我来说,发火不是合适的反应—我的年纪,我刚起床一脸的倦意,连我的长袖睡衣,所有这一切都提醒我,不可以勃然大怒,不可以表现得像一个吃醋的老女人。“想做了吧?”你会这么说我,不是吗?这是你爱说的法语字眼。我只好忍气吞声,踩着我加毡的软底鞋,小心翼翼地后退着回房间,免得被你们发现我的存在。我很生你的气—我口渴得厉害,干等着喝不上每天杯的黑茶,这让我异常恼火。我在自己家里被囚住了,一筹莫展,只能待在房间里,怀着屈辱,躺在已经冷了的被窝里,透过地板上缺了木条的地方,听着你们的嬉笑、喘息,耐心地等待。过了一段似乎异常漫长的时间后,我透过窗子上挂的钩花窗帘,瞥见你们冒着蒙蒙细雨,颠簸着走向谷仓。你们试图步调一致,因为两人仍然裹在同一条床单里。那天剩下的时间,你们都待在谷仓里醒酒,听着你的布鲁斯·斯普林斯汀的专辑。而我终于回到了厨房,揉面准备烤面包,我的泪水一颗颗滴在手中的面团上。

媒体评论

老妪对老翁倾诉衷肠,昔日激情与伤痛重现。一部细腻之作。

——法国《世界报》

 

一个伟大的文学时刻,一部精湛的作品,让人想起茨威格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值得一读!

——法国FNAC书局

 

茱莉亚·凯尔尼侬的这部小说为读者展现了一个诱人的世界,那里的人物个性十足,充满矛盾,但也不乏真美。一本让人读完了还放不下,发誓要再读一遍的书。

——加拿大《责任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