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季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王希季

全新正版图书 可以开电子发票 有需要的联系客服!

24.15 3.6折 68 全新

库存16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大耀,纪明兰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11637277

出版时间2018-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25333854

上书时间2024-12-31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王希季,白族,空间技术专家和航天学家,云南大理人。1921年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相继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入空间技术研制开发部门。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相继为中国科学院一OO一设计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所长。1979年以来,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技术顾问,相继兼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并先后当选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二至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96~1999年)和名誉理事长(1999~2001年)、第六至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7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1月改称为院士)。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在火箭探空、航天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等方面卓有贡献。是中国自行研制发射成功的*枚单级液体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核试验取样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中国的无控制探空火箭技术和航天器返回技术两门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负责提出中国*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过“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作为研究院的小卫星首席专家指导并参与中国现代小卫星按系统工程和集同工作方法快好省地发展。作为中国“双星”工程总设计师负责进行和完成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系统的研制。领导过中国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力主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应从飞船起步,为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发展提出过很多建议。他提出了太空资源、空间技术体系和空间基础设施等新概念,主持完成了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和编制,负责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国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天基综合信息网、中国发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应采取的对策等关系到中国航天前景的课题研究。他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于1985年、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于1987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于1996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9月18日,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他撰写和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著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工程设计学》、《卫星设计学》、《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等10余部,论文有《论空间资源》、《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等40余篇,研究报告有《2000年中国的航天技术》、《快好省完成卫星任务》、《国际载人航天活动的调整和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讨论》、《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和对策研究》等20余份。 

内容摘要
王希季,白族,空间技术专家和航天学家,云南大理人。1921年7月26日出生于云南昆明。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9年12月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获科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相继在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调入空间技术研制开发部门。曾任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前身相继为中国科学院一OO一设计院、上海机电设计院、第七机械工业部第八设计院)总工程师、所长。1979年以来,历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第五研究院(即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技术顾问,相继兼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并先后当选为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二至第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1996~1999年)和名誉理事长(1999~2001年)、第六至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1987年7月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9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4年1月改称为院士)。是中国空间技术的创始者和组织者之一,在火箭探空、航天运载火箭和返回式遥感卫星、载人航天器、现代小卫星等方面卓有贡献。是中国自行研制发射成功的*枚单级液体火箭及其后的气象火箭、生物火箭和高空试验火箭、核试验取样火箭的技术负责人,倡导并参与发展中国的无控制探空火箭技术和航天器返回技术两门学科。他创造性地把探空火箭技术和导弹技术结合起来,负责提出中国*枚卫星运载火箭的技术方案。主持过“长征1号”运载火箭的研制。作为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总设计师,负责制定出立足国内技术和工业基础、又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研制方案。作为研究院的小卫星首席专家指导并参与中国现代小卫星按系统工程和集同工作方法快好省地发展。作为中国“双星”工程总设计师负责进行和完成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系统的研制。领导过中国载人航天的预先研究,力主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应从飞船起步,为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发展提出过很多建议。他提出了太空资源、空间技术体系和空间基础设施等新概念,主持完成了中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实施方案的论证和编制,负责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进一步发展、建设中国的空间基础设施和天基综合信息网、中国发展太空太阳能电站应采取的对策等关系到中国航天前景的课题研究。他作为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之一,于1985年、1990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于1987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于1996年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9月18日,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他撰写和与合作者共同撰写的著作有《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空间技术》、《工程设计学》、《卫星设计学》、《20世纪中国航天器技术的进展》等10余部,论文有《论空间资源》、《建设中国空间基础设施》等40余篇,研究报告有《2000年中国的航天技术》、《快好省完成卫星任务》、《国际载人航天活动的调整和中国的载人航天》、《发展中国载人航天的讨论》、《空间太阳能电站技术发展和对策研究》等20余份。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