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正版】 安静 周国平 9787533935047 浙江文艺
二手正版教材欢迎同学们选购
¥
9.6
3.2折
¥
29.9
九品
库存6件
作者周国平
出版社浙江文艺
ISBN9787533935047
出版时间2013-03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9.9元
货号9787533935047
上书时间2024-12-2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成功的真谛》;《好梦何必成真》;《小康胜大富》;《一个人和三个人称》;《丰富的安静》;《安静的位置》;《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精神拾荒三步曲》……《安静(周国平经典散文)》收集了作家周国平自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是他的第三本散文集。
作者简介
周国平,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著有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安静的位置》,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岁月与性情》,随感集《人与永恒》《风中的纸屑》《碎句与短章》,诗集《忧伤的情欲》等。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成功的真谛
好梦何必成真
小康胜大富
一个人和三个人称
丰富的安静
安静的位置
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为某报“书人档案”栏目写
精神拾荒三步曲
第二辑
灵魂的在场
智慧和信仰
——读史铁生《病隙碎笔》
灵魂的在场
让世界适合于小王子们居住
——为《小王子》新译本写的序
最后的滋味是无奈
探险:用身体实现的精神事业
上帝眼中无残疾
——在《上帝在哪里》出版座谈会上的发言
临终的尊严
——山崎章郎《最后的尊严》中译本序
神圣的交流
——《亲历死亡丛书》总序
平凡生命的绝唱
——《我们在天堂重逢》中文版序言
第三辑
读《圣经》札记
不可发誓
恨是狭隘,爱是超越
天上的财宝
伺候哪一个主人
行淫的女人
精神领域里的嫉妒
本乡人眼中无先知
奥秘和比喻
一天的难处一天担当
舆论的不宽容
小孩、富人和天国
狂妄者最无信仰
不见而信
拒绝光即已是惩罚
不可试探你的上帝
不仅是靠食物
神圣的休息日
安息日是为人而设的
种子和土壤
不要把珍珠扔给猪
虔诚不是目的
耶稣的命运
第四辑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在维纳斯脚下哭泣
能使男人受孕的女人
欣赏另一半
爱使人富有
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可能性的魅力
亲密有间
婚姻如何能长久
恋家不需要理由
夫妻问的隐私
用什么报答母爱
沟通、隔膜和关爱
第五辑
精神寻找形式
写作的理由和限度
在失语和言说之间
这里的景色无限
答《诗刊》杂志问
诗歌创新和诗人使命
——在一次研讨会上的书面发言
答上海美术出版社《创意》杂志问
外行的点评
纯粹艺术:精神寻找形式
一个现代主义者对后现代主义的感想
零度以下的辉煌
摇滚的真理
——《自由风格》序
灵魂似乎还活着
——读崔健的歌词
个性、传统与流行
唯有生命本身是体
——为张丽达CD专辑写
第六辑
中国人缺少什么
纪念所掩盖的
人类的敦煌
读鲁迅的不同眼光
诚信、信任和人的尊严
中国人缺少什么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意识形态与精神生活
——对现代中国精神层面变化的回顾
第七辑
向教育争自由
向教育争自由
父母们的眼神
记录成长
——《孩子怎样长大》丛书总序
关于《成长》
发现的时代
从小培养主动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邓琳采访周国平
哲学系学生的素质教育
——《新世纪中国大学生优秀毕业论文评点·哲学卷》序
休闲的时尚
个性、人性与榜样
辩论何为
医学与人文关怀
不再轻信
第八辑
灵魂只能独行
南极素描
孤岛断想
香格里拉纪行
第九辑
自序辑录
释“回家”
——《记住回家的路》小序
朝圣的心路
——《各自的朝圣路》序
没有人是专门写散文的
——《周国平散文》自序
惭愧中的反省
——《周国平哲理美文》自序
我没有意识到我这是在写作
——《人与永恒》香港版自序
海滩上的五百六十二枚贝壳
——《妞妞》新版自序
介于辞典和文摘之间
——《人生哲思语编》编选说明
第十辑
讲演辑录
哲学是永远的追问
哲学与精神生活
人生的哲学难题
尼采的哲学贡献
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与中学生谈写作(提纲)
内容摘要
《安静(周国平经典散文)》收集了作家周国平自1999年至2002年8月的散文,是他的第三本散文集。这几年中,作者强烈感受到为盛名所累的不安宁,因此逃离了镁光灯的追逐,为自己的心灵保留一个自由安静的空间。《安静(周国平经典散文)》中用细腻的文字向读者展现了作者所追求的平静而丰富的生活,畅谈了他对人生、婚姻、家庭、教育等的思考,充满人文关怀和思想智慧。作者笔下的文字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安静、自由的空间,让读者在此思考人生,追问灵魂,反省自我,找寻自己的心灵家园,并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升华。
精彩内容
对于各种热闹,诸如记者采访、电视亮相、大学讲座之类,我始终不能习惯,总是尽量推辞。有时盛情难却答应了,结果多半是后悔。人各有志,我不反对别人追求和享受所谓文化的社会效应,只是觉得这种热闹与我的天性太不合。我的性格决定我不能做一个公众人物。做公众人物一要
自信,相信自己真是一个人物,二要有表演欲,一到台上就来情绪。我偏偏既自卑又怯场,面对摄像机和麦克风没有一次不感到是在受难。因此我想,万事不可勉强,就让我顺应天性过我的安静日子吧。如果确实有人喜欢我的书,他们喜欢的也一定不是这种表面的热闹,就让我们的心灵在各自的安静中相遇吧。
世上从来不缺少热闹,因为一旦缺少,便必定会有不甘心的人去把它制造出来。不过,大约只是到了今日的商业时代,文化似乎才必须成为一
种热闹,不热闹就不成其为文化。譬如说,从前,一个人不爱读书就老老
实实不读,如果爱读,必是自己来选择要读的书籍,在选择中贯彻了他的个性乃至怪癖。现在,媒体担起了指导公众读书的职责,畅销书推出一轮又一轮,书目不断在变,不变的是全国热心读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读相同的书。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这些年来,学界总有一两个当红的热门话题,话题不断在变,不变的是不同学科的学者同一时期仿佛全在研究相同的课题。我不怀疑仍有认真的研究者,但更多的却只是凭着新闻记者式的嗅觉和喉咙,用以代替学者的眼光和头脑,正是他们的起哄把任何学术问题都变成了热门话题,亦即变成了过眼烟云的新闻。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我也不是现在有些人很喜欢标榜的所谓另类,因为这个名称也太热闹,使我想起了集市上的叫卖声。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这就好像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如果从我写第一本书《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1986)算起,我的所谓学术生涯迄今刚好是十五个年头。在这期间,我做了两件事。一是研究尼采,除了上述这本书外,还出版了博士论文《尼采与形而上学》(1990),翻译了尼采的若干著作。这些可以算作学术成果。此外还啃过胡塞尔和伽达默尔的原著,就他们的意义理论写过很长的论文(1995)。在做西方哲学研究时,我重视的是对原著的消化,力求弄清相关的思想家所欲解决的问题,这问题在哲学上的价值,解决这问题的思路,以及在何种程度上解决了或尚未解决。我不承认那种生吞活剥的概念拼贴或牵强附会的意识形态演绎是学术。二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写下来,这些文字后来被人称作哲理散文。其中,完整的结集是《守望的距离》(1996)和((各自的朝圣路》(1999)两本书,还有随感录《人与永恒》(1992)和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1996)亦可归入此类。这些作品为我在专业范围之外赢得了广大读者,同时也使我在一些专业人士那里遭到了不务正业的讥评。好在我对两者都不太在意,当我做着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时候,别人的褒贬是不重要的。
不过,我要立刻说明,我不是一个自信的人。问题正出在我常常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么,因此而对我以往所做的事情发生了怀疑。许多事情似乎是自己想做的,其实可能是受了外来的诱惑或逼迫去做的。生命有限,我害怕把精力投错了地方,致使不再来得及做成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我现在便处在这样一种反省和犹豫之中。所以,我没有任何新作品可以向读者预告。我能够说的仅是,我本来就不是一个爱热闹的人,今后会更加远离一切热闹,包括媒体的热闹和学界的热闹(我把后者看作前者的一个类别),在安静中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至少把自己真正想做什么的问题想明白。其实,真想明白了,哪有做不成之理呢?好了,祝世界继续热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前一句好理解,“罔”即惘然,亦即朱熹所解释的“昏而无得”。借用叔本华的譬喻来说,就好像是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任人践踏,结果当然昏头昏脑。可是后一句,思而不学怎么就危险了呢?不妨也作一譬喻:就好像自己是一匹马,却蒙着眼睛乱走,于是难免在别人早已走通的道路上迷途,在别人曾经溺水的池塘边失足,始终处在困顿疲惫的状态了。句中的“殆”字,前人确有训作困顿疲惫的,而倘若陷在这种状态里出不来,也真
是危险。
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即使有价值也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遇见这两种人,我总不免替他们惋惜。我感到不解的是,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不妨说,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
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便会流
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不但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而且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P13-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