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工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宗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创新工程)

可开发票 欢迎书友选购 正版全新图书

81.75 6.4折 128 全新

库存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卢国龙 主编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16141656

出版时间2014-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28元

货号23557088

上书时间2024-12-2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概括介绍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国家颁布的数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大宗教的发展状况,包括宗教职业者和普通信教人数的统计与区域分布、信教者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变化,信仰的状况,宗教仪式仪轨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宗教信仰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变化等,深入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宗教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宗教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目录


 总报告——变革社会中的宗教角色

 一两种质疑、一条出路

 二一种特性、两重作用

 三面向社会、各展所长

 四结语

 总报告的阶段成果及学术梳理

 一清代宗教文化及其对当代宗教格局的影响

 二宗教生态话题背后的现实宗教问题

 三隆礼以率教邦国之大务

第二编

章佛教现代化转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

 (一)译传阶段(前2-580)

 (二)创造阶段(581-998)

 (三)融合阶段(999-1898)

 (四)超越阶段(1898-)

 二佛教的现代化转型——百年沧桑

 (一)1911-1948传统文化批判浪潮中的幸免者

 (二)1949-1978海峡两岸不同取向的现代化历程

 (三)1978-2011从不自觉到自觉的现代化转型

 三佛教在现实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举足轻重

 (一)改革开放后的大趋势——落实政策与稳健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中国佛教

 四佛教在文化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邦国大务

 (一)现代中国是否需要建立具有文化战略意义的“教体系”?

 (二)佛教在现代中国教化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是什么?佛教如何适应这个位置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即加速现代化转型?

 (三)中国佛教在新世纪应该树起“人本佛教”的旗帜

 (四)佛教能否为政治信仰与宗教文化取向的并行不悖提供可能性?

第二章中国南传佛教在文化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南传佛教文化主体性30年发展状况

 (一)佛学建设

 (二)出版物

 (三)会议及其主题

 (四)仪式活动

 (五)宗教教育及信徒文化素质

 二中国南传佛教实体量30年发展状况

 (一)活动场所的数量及规模

 (二)信徒数量及分布

 (三)社会服务、公益等事业

 (四)中国南传佛教的机构组织及管理模式

 (五)中国南传佛教经济状况

 (六)与海内外的社会联系

 ……

第三编

第四编

内容摘要
本书概括介绍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民间宗教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根据国家颁布的数据,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这几大宗教的发展状况,包括宗教职业者和普通信教人数的统计与区域分布、信教者职业与文化程度的变化,信仰的状况,宗教仪式仪轨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宗教信仰表现出的不同特点以及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的变化等,深入探讨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条件下宗教在社会各个层面所起的作用,宗教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

精彩内容
(四)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自唐代传人中国,随着侨居的商人使节等逐渐在中国扎根繁衍,形成一个有着特殊宗教认同的文化群体。这个新生地的社会经济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许许多多不同于原生地的东西,他们要生存和发展,必然面临着如何适应这个社会,如何与非穆斯林打交道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形成了在全国范围内“大分散”,但在特定区域内又是“小聚居”的格局。由于小聚居,信奉伊斯兰教的群体可以保持其传统的信仰、礼仪和生活方式;但是“大分散”的格局又使他们始终生活在一个更大的文化共同体内。在此过程中,作为外来宗教的伊斯兰教,与汉代传人中国的佛教一样,也开始经历其本土化的进程。至明代,随着“回回”民族的逐渐形成,中国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进入新的阶段。明清之际,这种本土化的进程又有所加速。从外在的形式说,突出的代表是建于明清的清真寺大多采取了中国寺庙式的建筑格局,而且巧妙地用中国式的楼亭实现“呼拜”的功能。从教义学说的建设来看,明末“回儒”王岱舆①所开辟的汉文译著事业,在清代的张中②、伍遵契③、马注④、刘智⑤、马德新⑥等人的大力推进下取得显著成就。他们在其论著译著中“以儒诠经”,大量引用中国文化中的道、真、一等概念,将伊斯兰教的“真一”与程朱理学的“太极”结合起来,将儒家“格物致知”的修养学说用于伊斯兰教“认主独一”的修道过程,认为回儒“道本同源”,主张穆斯林既要坚守“人道五典”,又要坚守“天道五功”等。“汉文译著的大批出现,打破了伊斯兰教与儒佛道长期隔阂的状态,使它进入中国学术交流渠道之中,一方面推动了伊斯兰教中国化的过程,另一方面,也促使伊斯兰教理论超出教内局限,在社会生活的更大范围内起作用。中华民族多样性的文化由此而更加丰富和繁荣。”①
  伊斯兰教在清代的另一变化是门宦的兴起。伊斯兰教从唐代传人中国到明末,既无教派之争,又无门宦。在信仰与组织活动上属于逊尼派,即遵循传统的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在教团组织中实行互不隶属的单一教坊制(以清真寺为中心,由周围的穆斯林居民组成地域性的宗教团体)。教务管理上采取教长或阿訇聘请制和“三掌教”制。②随着“苏非”(Sufi,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派别,产生于7世纪末期)的传人,逊尼派的一统格局被打破。明清之际,一方面是教长的个人财富日益增长,另一方面是苏非在西北地区扎下根来,它所倡导的神秘主义、顺从和克己学说,使教主具有了无上权威。
  这两种情况的结合,便产生了中国的门宦制度……其特点是各门宦教主兼宗教领袖与大地主,形成高门世家、教权世袭,具有种种封建特权,在宗教等级制下实行封建剥削压迫;上有教主、道堂,下有清真寺,组织严密,各清真寺教长由教主委托[派]和领导,上下是隶属关系;教徒要服从和崇拜教主认为教主是引导他们进入天堂的人,教主死后在教主坟地建立亭屋,教徒上坟念经,顶礼膜拜。③西北地区逐渐形成“四大门宦”:①虎非耶,又称“低声派”,有20多个支系(主要有花寺、穆夫提、北庄和胡门);②嘎的林耶,又称格底林耶,其下分大拱北门宦、香源堂、阿门、七门、韭菜坪等支系;③哲赫林耶,又称“高声派”;④库不林耶,亦称“张门”。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