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成长型养育(父母的语言开启孩子终身成长力)

正版全新图书 书友可以放心购买!!

23.88 4.1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汤维

出版社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1319373

出版时间2021-09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8元

货号29299372

上书时间2024-11-23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推荐序

中科院心理研究员,知名教育心理学家张梅玲教授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自古以来从没达到像今天这样的程度。但是,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应当如何教育?思考的人恐怕并不是很多。

如果不明白教育的目的,那么我们在教育上所做的一切真的值得我们这样投入吗?孩子在这样的教育之下,是获得了真正的成长,还是成了按照我们意愿塑造的人?他们的未来真的会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吗?抑或我们的期待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呢?

其实,无论是当前大众普遍存在的教育焦虑,还是教育理念上的各种冲突,都迫使我们不得不回归教育的本质来看待所有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我很认同卢梭提出的观点: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里所谈的生长有很多方面的内容,我是研究儿童思维的,只就思维这个方面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认为,孩子就是一个未长大的成人,认为教育就是学习知识,为他们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准备。这实在令人感到可悲,因为这意味着儿童期是没有价值的。但事实恰恰相反,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是孩子思维和认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阶段,教育重要的不是灌输各种知识和技能,而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影响人生成败的关键因素,左右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和方式就不同,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也会不同,面对机遇的选择也就不同,终在人生路上的收获就有天壤之别。如果父母或教育者在儿童阶段能给予孩子思维方面积极的引导和支持,那么对于孩子的一生都会起到重要的影响。这本书所讲的成长型思维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方式。

成长型思维可以让孩子认识到,他的能力就如同他的身体一样,是可以不断成长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他现在不懂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只要他愿意学习,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是可以解决的。当孩子具备了这样的思维,无论他将来面对什么样的未知和困难,他都能不畏惧,都能想办法去认识和解决。这种思维的培养比起学多少技能、获取多少知识储备都更有助于孩子应对未来的一切。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需要父母运用智慧和恰当的方式,这就是成长型养育。成长型养育的步,就是要求父母具备成长型思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其实是需要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成长型养育》这本书不仅能够帮助父母认识到成长型养育的重要性,也提供了不少成长型养育的方法,很值得广大父母和教育者学习、借鉴和思考。

 

自序

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献给了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将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地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一块璞玉要想成为国之重器,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先天的材质和后天的雕琢。

长久以来,研究者们都在围绕一个话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即孩子的成长到底是受天赋影响更大,还是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更多。

有的学者认为,“后天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几乎是且确定的。行为主义学派创始人,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的约翰·华生(John Watson)就曾放言:“请给我一打健康、体型良好的婴儿。只要在我自己所指定的世界以我的方式抚养他们,我保证将他们中任何一位都训练成专家—医生、律师、画家、商人、领袖人物,甚至是乞丐和小偷,无论他的才华、爱好、倾向、能力、职业和祖先的种族如何。”

也有学者认为,天赋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刘易斯·特曼(Lewis Terman)就认为,他所开发的斯坦福智力测试量表能甄别出不同智力的孩子,以将其输送到适宜的工作岗位上去。

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天赋和后天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都很重要。身为父母,既然我们不能改变孩子与生俱来的基因,那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

是花一大笔钱购置学区房,让他们在课堂内就接受优质的教育?还是给他们报名各种早教班、辅导班、兴趣班,让他们在课堂以外还能获得额外的教育资源?

是给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让他们建立足够的安全感,能更好地迎接外界的疾风骤雨?还是从小就给他们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跌倒后站起来,以免受挫之后一蹶不振?

是顺应他们的天性,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性格自由发展?还是给予他们严格要求,让他们成为能适应学校和社会生活的人?

然而,即使父母已经尽力而为,孩子却不一定能让父母美梦成真。同样获得了优质的教育资源,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却有高有低;同样接受了挫折教育,有的孩子愈挫愈勇,有的孩子却始终畏首畏尾、害怕失败;同样受到了严格家教,有的孩子尊重规则,有的孩子却背着父母肆意破坏规则。

20世纪后半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提出“成长型思维”,在教育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成长型思维”的系列理论认为,如果父母希望孩子持续进步,就不能光靠奖罚,而是应当改变孩子对学习、对困难的态度。

在本书中,我们提出了“成长型养育”的系统专题,它基于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个体心理学,以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由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发起的积极心理学,以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Dweck)近几十年来对“成长型思维”的研究和实践为主线,并结合中国家庭独有的特点,以期更好地帮助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

 



导语摘要

这是一本用成长型思维养育孩子,并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实现终身成长的亲子家教书。

影响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因素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孩子面对困难时,往往不是不可以,不是做不到,而是他的思维可能是消极的,会觉得很难,无法逾越,所以选择放弃。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成长型思维的理念,然后告诉父母如何在养育中使用这种思维,结合儿童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给出了七大工具,无论是生活、学习、社交,还是品格养成,都能灵活使用,并取得成效。



作者简介

汤维(萌妈Cecilia)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积极教养讲师,知乎母婴类大V,知乎儿童教育话题优秀答主,“丁香妈妈”平台签约作者。《幼儿教育》特约撰稿人, 《父母世界》年度影响力父母。“萌妈小教室”创始人,帮助百万妈妈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与迷茫。



目录




目录


第1章 成长型思维:突破先天智力的局限


智力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改变父母的养育方式,就能改变孩子对失败和挑战的看法,从而让孩子不断重塑智力的上限,成为更优秀的人。


智力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吗


智力是可塑的    


改变智力的关键因素    


成长型思维:重塑后天智力


 


第2章  成长型养育


一个充斥着责罚和羞辱的环境无疑令人恐惧,一个满是赞美和表扬的温室也无法育出良种。唯有成长型养育的土壤才能育出一棵内心强大、不断适应环境和追求卓越的树苗。


为什么需要成长型养育


成长型养育的关键要素


成长型养育的挑战     1


成长型养育的三大典型误区   


 


第3章  成长型养育的七种方法


成长型思维不是盲目地相信努力就有回报。成长型养育是帮助孩子突破过去的认知,促进道德感的建立和内化,更好地面对失败,同时掌握必要的学习技巧的一种养育选择。


方法一:让孩子知道大脑是可塑的


方法二:给予积极且具体的鼓励  


方法三:帮助孩子勇于承担责任  


方法四:掌握失败后的沟通技巧


方法五:拆解难题,建立信心


方法六:培养受挫能力和心理弹性


方法七:探究式学习


 


第4章  学习中的成长型养育


成长型思维并非孩子成绩提升的灵丹妙药。家长必须先对孩子的作业进行仔细指导,并提供适合的“脚手架”,再来称赞他们为解答问题而付出的努力。这种将成长型养育和具体的学习策略相结合的方法,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并主动学习。


学习周期


成为“脚手架”


因材施教


在玩中学


循序渐进


 


第5章生活中的成长型养育


成长型养育不仅是为了塑造学习上积极努力的孩子,更是要培养终身成长的人。在学习之外,培养成长型思维的机会无处不在,更是需要父母的用心和付出。


成长型的积极关注


成长型的亲子交流


四周入门的实操指南


 


后记 为人父母,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修行


 


 







内容摘要

这是一本用成长型思维养育孩子,并帮助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实现终身成长的亲子家教书。


影响一个人一生成就的因素就是他的思维方式。孩子面对困难时,往往不是不可以,不是做不到,而是他的思维可能是消极的,会觉得很难,无法逾越,所以选择放弃。


本书首先系统介绍了成长型思维的理念,然后告诉父母如何在养育中使用这种思维,结合儿童心理学、脑科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给出了七大工具,无论是生活、学习、社交,还是品格养成,都能灵活使用,并取得成效。



主编推荐

汤维(萌妈Cecilia)美国正面管教协会注册讲师,积极教养讲师,知乎母婴类大V,知乎儿童教育话题优秀答主,“丁香妈妈”平台签约作者。《幼儿教育》特约撰稿人, 《父母世界》年度影响力父母。“萌妈小教室”创始人,帮助百万妈妈走出亲子沟通的误区与迷茫。



精彩内容

精彩书摘:

成长型养育的关键要素

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并不是简单一句“没关系,我们可以继续努力”,或者“这个过程已经很好了,不必在意结果”就可以了。成长型养育的关键要素是直面问题,并在诸多养育选择中艺术性地取得平衡。

 

提供足够的安全感

成长型养育的基础是父母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因为,孩子只有在获得安全感,与父母产生信任、建立起亲密关系的基础之上,才有勇气去暴露自己的缺点,和父母一起坦率地面对问题。

知乎上曾有一个屡上热搜榜的问题:“成长过程中是什么导致了孩子不愿再跟家长沟通?”这个问题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和共鸣,恰恰说明了当代养育中的问题之一,即很多父母没能让孩子建立起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能够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坦诚地告诉父母。

高三的化学期末考试,优优只考了43分,距离90分的及格线还差很长一截。她不敢告诉父母,因为她知道父母只会责怪她:“为什么你没有好好学习呢?”“同样一个班里,为什么别人就能考高分,你就不能呢?”

后来,她思索良久,模仿父母的签名在试卷上签了字。

家长会的时候,优优因为顶替父母签名被老师点名批评了,她的父母回家以后盛怒,一方面是因为优优考试不及格,另一方面则因为优优居然开始欺瞒父母,于是将她打了一顿。

从那时开始,优优确实痛下决心好好学习了。但当她进入社会工作,开始经济独立后,就和父母的联系越来越少了。

几年后,优优结婚生子。孩子2岁时把卫生卷纸拽得满地都是,她生气地冲孩子大吼,眼看就要打上去。在那一刻,孩子露出惊慌的眼神看着她,她猛然停了下来。当年,她也是用这样惊慌的眼神看着自己父母的吧!现在的她,虽然表面看起来经济独立,也开始经营起自己的小家庭,但是留在她内心里那不被认可的恐惧,还是会让她偶尔在工作中“作弊”以迎合上司和客户的需求,她每天都活得很累。

 

在遇到问题时,父母很容易扭转自己的态度,把自己从“帮助孩子成长的人”变成“指责孩子错误的人”,并心安理得地认为:“指责错误不就是帮助孩子成长吗?”

但是,在孩子3岁前,父母需要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建立起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才是更重要的。这种安全感会成为成长型养育的基础,即孩子愿意并勇于和父母一起直面问题,商量解决方案。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著名的视崖实验

研究者将婴儿置于玻璃平面的一侧,下方是以不同深度的红白方格图案营造出的不同高度“悬崖”的视觉效果,然后让婴儿的妈妈在另一侧呼唤孩子。

研究发现,6个月的孩子尚未形成深度感知,会直接往前爬;8个月左右的孩子可以看到这种差异,并拒绝往前爬。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孩子面对视觉上的悬崖感觉害怕,但当妈妈在另一侧招手呼唤时,部分孩子仍然能鼓起勇气往前爬去。父母给予的安全感以及孩子对父母的信任能帮助他们有勇气去面对挑战。

安全感到底有多重要?

20世纪上半叶,许多心理学家认为父母对孩子表示爱只是一种情感上的姿态,并没有任何目的。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行为学派的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甚至警告父母:“当你试图抚养孩子时,请记住母爱是一种危险的工具。”

当时,心理学家都在力图证明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行为主义运动主导着心理学的发展,并督促研究聚焦那些可以被观察和被测量的行为。显然,母爱是一个不太容易被量化和计算的话题。

20世纪60年代,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与人类基因相似度高达99%的恒河猴身上进行了一系列有争议的实验

实验中,研究人员设计了两个“替代妈妈”。其中一个由柔软的绒布制成,但不为孩子提供食物;另一个由恒温的铁丝制成,但胸前挂着奶瓶。实验表明,尽管恒河猴会找铁丝妈妈吃东西,但在它们不饿时,却花了更多的时间和柔软舒适的绒布妈妈在一起。

此后,哈洛选择了一系列令恒河猴感到害怕的刺激,例如移动的玩具熊等。结果发现,当恒河猴感到害怕时,通常会优先选择绒布妈妈来获得安全感。

接下来,哈洛将恒河猴放入一个可以自由探索的房间里。他们发现,当“替代妈妈”在场时,恒河猴会以“替代妈妈”为中心来探索房间;而当“替代妈妈”不在场时,这些恒河猴往往会停止探索,甚至蹲下、摇摆、尖叫和哭泣。

由此,哈洛提出,母爱的本质之一,在于能为婴儿提供安全的避风港。

当我们谈到哈里·哈洛时,不可避免地会谈到依恋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英国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从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哈洛和鲍尔比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哈洛从鲍尔比的思想中受到了影响,而鲍尔比则从哈洛关于恒河猴的实验中获得了启发。

鲍尔比所提出并被广泛认可和引用的“依恋理论”主要分为四个组成部分:安全避风港、安全基地、接近原则和分离痛苦②③。根据依恋理论,当婴儿感觉受到威胁,出于危险或恐惧而哭泣时,照顾人给予他们及时的安慰,并试图消除威胁,为婴儿提供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这种父母通过及时回应提供给婴儿的安全感,在孩子出生后的年至关重要。如果这个阶段的婴儿通过正常的哭声(1岁以前,大部分婴儿还不太会说话)表达需求,但需求却没有得到满足,成年以后,他们可能会丧失向亲近的人寻求帮助和安慰的能力

安全基地的理论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哈洛的实验中,恒河猴在妈妈身边能够自由探索房间的景象。尽管婴儿仍然会不时回到父母身边,以确保父母在场,但他们感到足够安全时,可以在房间里自由探索,甚至与陌生人待一段时间。这种安全基地可以让婴儿尝试探索新的事物,并且在回来时不会感到被拒绝。

相反,如果父母没有在童年早期为孩子提供足够的安全感,那么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时间就不会向父母求助,更不会轻易地将自己遇到的问题坦诚地与父母沟通。表面看来,父母会变得很轻松,因为孩子自己就能处理和解决问题;但事实上,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不予理会,是拱手让出了自己原本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机会。

当我们想给予孩子成长型养育时,请记住,亲子关系的重要前提是安全感和信任。只有当孩子感觉自己在父母面前足够安全,可以将自己的弱点和问题清清楚楚陈列出来时,他们才会向父母求助,并且尊重父母所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直面压力和拥抱挑战

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面临着压力。对待压力的态度和反应,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到底能够坚持多久、走多远。

进入斯坦福大学的新生们常常会听到“鸭子综合征”的说法。

一只鸭子正优雅地在水面上游动,它的双脚却在水底下疯狂地划着,以确保自己一直前进而不会沉下去。即使考入斯坦福大学,学生们也大多像水面的鸭子一样,表面上看似沉着、自信满满,但实际上他们在暗中努力想要追赶上周围的人。

现实中,这种“鸭子综合征”不仅存在于斯坦福大学,也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认为,毫不费力的“优秀”会让人看起来更厉害,而努力工作则意味着本身能力不足,需要靠努力来补上。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班级里的学霸们经常在考前告诉同学,自己前一天晚上打游戏、看动画、读小说到很晚,而不是在努力复习。但在考试成绩公布以后,他们往往能拿到高分,并为自己不努力就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而沾沾自喜。

大多数人的朋友圈都在晒碧海蓝天、金色沙滩、无边泳池、五星级酒店,但他们的真实生活是天天如此吗?很多妈妈的朋友圈晒的都是带孩子轻松自在地玩耍,其实这背后日复一日地努力练习、亲子阅读、做题,才是带孩子的真实生活状态,然而又有几个人会分享出来呢?

“鸭子综合征”其实早已深入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了。实际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训练也是向周围人尽可能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而非缺陷或失败,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甚至赞扬。

这样的心态正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当我们避免将自己的努力和辛苦展现给别人时,往往也就不愿意去挑战新的项目和领域,因为有风险就意味着我们可能会失败,而风险越大越容易暴露出我们原本没有那么聪明,从而失去我们身上的优秀标签。

生物学研究发现,短期的压力会导致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产生特定的反应,让我们选择逃离或者战斗,以应对当下所面临的危险局面。例如,当我们突然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条蛇,此时我们的下丘脑会做出反应,皮质醇急剧增加,使我们能够承受压力,从而逃跑或者与蛇战斗。长期的压力则会对我们的血压、免疫系统、记忆、情绪等产生负面影响。成长型养育则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应对压力。

对那些追求完美的孩子来说,成长型养育能让他们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完美,可以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缺点,承认自己的成功也需要努力。这是一种能够帮助他们缓解压力的良性心态。对那些害怕失败的孩子来说,成长型养育会让他们意识到,失败和错误正是学习的机会,甚至能让他们更进一步。

其实,拥抱问题的心态,古已有之。《史记·留侯世家》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沛公刘邦率领十万义军攻入秦朝的咸阳宫后,战斗意志被消磨,不愿再出去。此时张良入宫觐见,对刘邦直谏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于是刘邦才将大军调出咸阳,并明令不许扰民。

 

张良这句话,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建设性的批评。面对批评、目标和期望,我们难免有压力;但成长型养育鼓励孩子直面压力,将其视作机会,并获得成长。

大多数人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会选择直面压力,而是采用一些消极和错误的方式来缓解压力,如吃东西、喝酒、购物、看电视、玩游戏等,这些活动虽然会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从而令我们感觉良好,但通过让自己失控来缓解压力,这种方式显然并非良性的。

真正能缓解压力的并不是靠物质上的奖励促使大脑释放更多的多巴胺,而是积极面对压力的心态和关注问题的解决所需要的血清素等化学物质。血清素和多巴胺一样,属于神经递质,它的分泌有助于减少身体中的压力激素,产生有治愈效果的放松反应。由于血清素等化学物质的作用在于让人缓解焦虑、放松心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