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大夏书系
正版全新图书 书友可以放心购买!!
¥
21.71
5.5折
¥
39.8
全新
仅1件
作者李镇西 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35923
出版时间2015-08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9.8元
货号23750069
上书时间2024-11-23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前言
序 中学教师李镇西
常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事物的初始往往包含着事物发展的重要的质素。镇西老师是这样开始他的教师生涯的:
学生们陆陆续续进校了,我朝教室走去。“老师好!”一个声音响起。我没有反应,继续朝前走。“老师好!”声音大了一些,我仔细一看,是迎面而来越走越近的一个男孩发出的,他分明是在叫我。啊?原来是在向我问好啊!我赶紧很认真地大声回道:“你好!”
这是我听到的声对我说的“老师好”,那份激动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这声问候提醒我,我已经是老师了,以后所有学生都会对我说:“老师好!”那一刻,我的眼前春暖花开。
33年后的今天,我问自己:“我还保持着初的童心吗?我现在已经是许多人眼里的所谓‘专家’了,可是,我内心深处还拥有当年次走进校园踏上讲台的那份纯情,那份憧憬,那份真诚吗?”然后,我又无愧地回答:“是的,我依然保持着!”
从教30多年,依然能清晰地回忆起次走向教室时学生的问好声,记得当时就对这朴实的问好产生了一种源自心底的感动,并且把这份初朴的感动保持至今。能够被一个人铭记30多年的事物一定是足以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生涯的重要的事物。李镇西之所以成为李镇西,正是从那一刻,从与学生相遇的那一刻所激发、展现出来的生命深处的感动,所昭示出来的生命气质,影响着李镇西的人生之路。
那种素朴的感动何以可能?那种感动的产生正是一个人基于自我淳朴生命的向着学生的无条件的认同与开放性,直白地说,就是基于李镇西之自然天性的对孩子们的爱与无条件的接纳。
2014年12月24日,我在北京和镇西老师一起参加“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会议中间,偶然看到李镇西在微信上新发的一组和学生一起欣赏深秋银杏叶的照片,心底特别温暖。他在博客上以“冬日里的灿烂青春”为题,这样描述:
今天,成都冬日融融。银杏树金黄的叶子还没完全褪尽。午后,我拿着相机在校园捕捉美的镜头。本来我正专心拍银杏,结果呼啦啦跑过来一群孩子,争着要和我照相,还要我和他们一起抛银杏叶。我和他们跳着闹着,一个孩子在旁边用我的相机给我们拍照。一个女孩说:“李老师,你好有童心啊!”一个男孩说:“李老师,你好平易近人,我们好喜欢你呀!”孩子们叽叽喳喳,嘻嘻哈哈,我感到特别快乐!满目金色,但灿烂的还是孩子们的笑脸。
这组照片跟他30多年前与首届学生在一起的照片几乎没什么质的分别,都是师生彼此的无挂碍,也就是无隔。他跟学生在一起的快乐,完全是一种怡然自得的快乐,是一种基于自我生命本真的快乐,是一种无需理论支撑的快乐,是一种真实地享受着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正是在与学生相遇的真实的快乐中,李镇西找到了教育的真谛: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里的关键词是两个:
一是幸福,教育当然不止是单纯的幸福,教育实际上也不可能允诺每个孩子幸福,但好的教育一定要让人体验到幸福,找到内心的幸福,即找到自我在教育情景中的真实而愉悦的存在,由此而激活个人对教育的真情投入与对自我成长的美好期许,即使是冬日,也要真实地感受到自己青春的灿烂。个体成长的道路可谓漫长,但缺少了内心愉悦和充实,即幸福的体验,则个体成长就失去了灵魂。李镇西的所有努力,归结起来无非就是让孩子在日常教育生活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灵魂,即找到自我生命本真的幸福感。
二是他人,每个人的幸福都跟他人分不开,幸福真实的源泉正是来自与他人的相遇,好的教育正是在他人之中,并且通过他人来敞开自我。李镇西的努力无非就是努力以自我真实而完整的存在朝向学生,并由此而开启学生向着他人的存在,让师生彼此活在他人之中,活在彼此的共同存在之中。如果说幸福代表着教育的方向与主旨,那么和他人在一起,让他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就代表着教育的方法与路径。所谓的教育方法,或者说所有的教育方法,不过是让师生找到彼此共同存在,彼此激励,相互促进,终彼此达成幸福体验的过程。在李镇西这里,教育的艺术其实就是跟学生在一起,带着童心,以及对学生的真诚的爱,全然无隔地融入孩子的世界,和他们一起发现美的事物、欣赏美的事物、创造美的事物、展现美的事物,进而以周遭美的事物来深深地唤醒、启迪学生的生命世界,也提升自我生命世界,并获得自身作为教师生命的成全与本真的幸福。正因为如此,从教33年的李镇西并没有总结出班主任兵法三十六计,他是在以自己朴实的行动诠释直抵学生生命的本真的方法与路径。李镇西自身活生生的生命整体就是他的教育实践的重要的、根本的方法。
镇西老师爱学生而不滥爱,有童心而非幼稚,因为他还有一种难得的独立思考的特质与理性精神。换言之,作为优秀教师的李镇西不仅有其与当教师契合的天性与童心,同时还有不断增长着的不可缺少的反思意识与理性精神。他清楚地意识到爱的方向:“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由爱升华为责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他对自身身份有恰切的意识:“先为人,次为知识分子,再为教育者,终为语文教师。”他特别关注批判意识与创造立场:“知识分子的特质是思考,是批判,是创造。高素质教师应该是一个思想触觉十分灵敏的人;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独立思考,保持个性,应该是每一个教育者坚定的人生信念。”他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的基础乃是心灵的自由,“心灵自由,就意味着独立思考,意味着不迷信任何权威,意味着让思想的火炬熊熊燃烧”。不迷信权威,却不拒绝学习,恰恰相反,镇西老师总是在不断地亲近大师,走向先哲,理性精神的孕育源于其开放的心态与坚持不懈的学习、借鉴、思考。这其中不能不提的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从李镇西的办公室到家里的书房,到处都摆着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他曾在三峡旅游的轮船上走进《帕夫雷什中学》;曾坐在医院的病房里,一边守候病中的妻子,一边和苏霍姆林斯基一起进行《关于人的思考》;曾因阅读了《给青年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坚定了一辈子做教师的信念。苏霍姆林斯基带给李镇西的当然不止是从教的信念,更重要的是爱心的启迪与立足学校细微的教育生活,踏实地观察、思考、探索,一点一滴地解决实际教育问题的能力。
如果说爱心乃是要保持教育实践的生命立场,即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成全鲜活的生命,爱是对生命好的激励;童心是要保持教育实践的儿童立场,让我们任何时候都站在孩子的视角和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思考、选择我们的教育行动方式,保持教育实践的儿童趣味与审美品格;那么,独立思考与理性精神则是要保持教育实践的文化立场与文明视域,即教育培养人乃是要培养朝向文化与文明的现代个体,不是培养孤芳自赏的神仙高人,教育也不是个人任性的行动,而是基于文化与文明的人类、民族的精神实践。在这个意义上,镇西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位优秀教师的人格范例,即永怀教育的爱心与童心,以独立思考、理性探究的方式,持久地在与一拨又一拨的孩子们相遇的过程中践行合乎人性的教育。
李镇西所写的并非什么高深莫测的大道理,他的所思所行不过是——确切地说是应是——教育的常识,孩子的成长需要成人世界的爱心与童心,儿童的理性发展离不开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这里的关键不在于他用了何种严密的理论来论证这些主题,而是他在真切地实践。他并非单纯地想想这些教育的基本问题,而是全身心地去做,也就是用自我生命来诠释教育的理论常识。镇西兄著作良多,在我看来,有价值的也许并不是他写了多少本书,而是他写的这些书背后所承载的饱含着师生倾情交往的生动的生命故事,这些故事中所蕴含的一拨又一拨儿童生命的健全成长以及这种成长中蕴含的美好教育的踪迹。他的著作不是给人以教育教学的秘笈,而是切身性的故事。与其说他是要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毋宁说他是要把他所做的、所经历的呈现给大家,和我们一起思考。他带给我们的不是作为匠人的教师技艺,尽管他的诸多技艺也足以参照,但更重要的是故事中的他如何带着初朴的感动,以真实而完整的自我进入到当下的教育情境之中,以全身心开放的姿态,随时准备着进入与每一个儿童生命的整体相遇的情景之中。他所达到的高度不是或不只是用文字书写出来的,而是用他质朴而温暖的生命情怀与执着坚定的教育理想所抒写出来的教育实践的精神高度。
教师的价值在于我们自身,在于我们自身所抵达的教育的高度。堪称优秀的教师在自我抵达中不仅获得了自身存在的优秀,同样也获得了自我生命的完满,获得了教师的幸福。作为教师的李镇西是幸福的,这种幸福写在他的脸上,在他跟学生在一起的真实笑容里,在他谈论起教育问题时的热情与激昂里,他的幸福正是他作为优秀教师的自我酬报。一位优秀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不需要别的尺度来衡量的自主性价值。教师发展的基本方向是成为更优秀的教师,成为卓越的教师,而不是依靠当校长、局长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成为好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今日李镇西也是一位普通中学的校长,但他的本色就是一位老师,一位离不开学生、离不开教室的中学教师。李镇西用他的生命实践来阐释什么是教师,什么是好的教师。
李镇西向老师们提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其中所传递的意蕴就是,一个人不断地追求自我存在的优秀,但任何优秀的实践,都需要不断地回到自我本身,回到自我生命的充实与愉悦,即回到自我人生的幸福体验。唯其如此,这样的优秀才是建基于自我生命的,因而是真实的而非表演性的,是可以凭借自我生命的幸福体验而持久地坚持的,而非为了取悦于人,以致弱化了自我在教师生涯实践中的存在,因而无法长久坚持。镇西老师的名气越来越大,即李镇西越来越优秀,但这种优秀的本源正在于中学教师李镇西始终坚持的自我本色,在于他中学教师的身份与世界中所释放、感受到的生命的充实与愉悦。换言之,正是他在学校生活中,在跟孩子们的生动交往中,在他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细微的教育实践中,所释放、展现出来的自我生命的真实的爱与创造力,滋养着他的名声与气象,他的名与气也就始终有着生动而真实的生命底蕴,他幸福地践行着带有李镇西生命痕迹的教育实践,同样他也在带有李镇西生命痕迹的富于爱与智慧的教育实践中幸福着。我们每个人的名声与气象都植根于我们自身的生命实践,当我们在优秀中幸福着,在幸福中优秀着,我们就在我们的优秀与幸福体验中抵达教育的真谛,生命的真谛。
正如阿伦特所言,每个人都具有开端启新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的中心。一个优良的社会正是有无数个中心,每个人都向着世界散发出自己尽可能耀眼的微弱的光芒,这个世界就充满了光;每个人都尽可能地照亮力所能及的他人,每个人的前程便都会闪耀出希望;每个人自我的改变都是社会变革的一部分。李镇西就是以自己长期不懈的努力不断地让自己成为社会的微中心,影响着他所能及的人们,影响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教师,他在以自己弱小但不可忽视的努力奉献于这个时代与社会。
近年来,一直感怀于鲁迅所写:“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心中逐渐明白鲁迅所期待的“韧性”的坚持,我们身边“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民族的进步与社会的改进,绝不是靠一朝一夕的呐喊所能达成的,需要的正是无数像李镇西一样的,33年不改初衷、坚持不懈、持续地往上走,而且能不断地享受这种坚持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中华民族真正的希望与脊梁所在。
收到镇西兄的微信,是在腊月二十八:“华东师大出版社要给我出一本教育随笔,我想请你帮我写个序言,怎么样?”心中真的有几分忐忑:我究竟该说些什么?羊年的春节就一直记挂着这份忐忑。今日勉强成文,心中所想的是说出我对李镇西何以成为李镇西的理解,以阐释我对作为我们的兄弟、朋友的李镇西的意义的一点思考。
刘铁芳
2015年2月21日初稿
3月24日改定
导语摘要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是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33载的李镇西老师教育实践与思考的汇集,是他日常笔耕不辍的硕果,涵盖教师职业心态、教师专业成长、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
他在书中倡导一个理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认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作者简介
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2月 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目录
序 中学教师李镇西
平和心态
3 是否还保持着初的童心?
5 宽容与妥协
9 请谦逊一点
11 享受教育
17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
22 都不容易
向我看齐
27 请走进我的青春时代
30 谈 心
33 小何老师的郁闷与幸福
36 课堂的魅力就是教师的魅力
42 我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人物和关键书籍
49 得失寸心知
72 “请像我一样做教师!”
引领成长
77 教师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功
81 我是这样引领我校班主任队伍的
94 破除不读书的“理由”
98 为了孩子的快乐和教师的幸福
101 在新教育中成长
109 我们一直在行进
校长现场
115 开学天
125 童心万岁
131 朴素而热烈的校庆
135 走进孩子,影响教师
139 “售后服务”
142 在初一(6)班
146 毕业典礼
编织童话
153 班庆筹备
156 喷薄的记忆惊涛拍岸
166 青春可以万岁
188 我们的青春与未来
190 舒德君:从故事中走出来和我重逢
193 永远感谢谷建芬老师
199 教育:我永远的“初恋情人”
师生之间
219 被欢乐淹没
228 百感交集的聚会
231 以耿梅为镜
236 教育:关注每一个人
246 谁是我“秀”的学生?
内容摘要
《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是在基础教育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33载的李镇西老师教育实践与思考的汇集,是他日常笔耕不辍的硕果,涵盖教师职业心态、教师专业成长、和谐师生关系等方面。
他在书中倡导一个理念——“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认为“优秀”教师是有限的,而且往往和机遇甚至人际关系有关;但幸福的教师有千千万万,而且就在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
主编推荐
李镇西,一位深受孩子喜爱也深深爱着孩子的老师。1982年2月 参加教育工作以来,先后供职于四川省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盐道街外语学校和成都武侯实验中学。长期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短暂担任成都市教科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等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是:“朴素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精彩内容
谁是我“秀”的学生
这个问题源于一次记者对我的电话采访:“李老师,怎样的学生才能算您秀的学生?”当时我没正面回答,而是说:“这个答案不言而喻吧?——德智体全面发展呀!”我这不是敷衍应付,因为“德智体全面发展”难道还不优秀吗?但显然也没认真回答。因为我想,如果我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一定相信。
我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
在今年我的个毕业班——乐山一中未来班毕业30周年聚会上,我说了这样一段话:“从教30多年来,一批又一批学生毕业后来看我,我从来不主动问学生是做什么的。也许你们的职业不同,收入不同,或者从世俗的眼光看,你们之间的所谓‘社会地位’也有所不同,也许有的是局长或其他什么长,有的是普通劳动者,但我不想知道这些,因为在我的心目中,只要你善良、正直、勤劳,你就是我秀也令我的自豪的学生!”
事后有学生给我写信说,她当时听到这话很感动,眼眶都湿了。
在一些记者、教师和学生家长心目中,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是秀的学生,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的孩子是秀的学生,当上总裁或局长、厅长的孩子是秀的学生……如果你跟他说,善良的孩子才是秀的学生,他可能不但不会相信,还以为你矫情,或者以为你培养不出“精英”,便自己给自己台阶下。
不要以为我把别人想得很功利。我们的教育,不,首先是我们的时代早就功利得让我目瞪口呆了——以成败论英雄,以成绩论教育,这已经不是潜规则而是明规则了。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早已不是什么“德智体全面发展”了(当然,这依然写在各种文件中),而是出类拔萃的考分和名牌大学的通知书;评价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尺度,也早已不是什么善良、正直、诚信、勤劳,而是看他是不是成了“家”成了“长”。你看大家都是这么个观念,我却在那里说什么“善良”云云,真是太苍白啦!
不是我的学生中从没有所谓的“出类拔萃”者,相反,按世俗的标准,从教30多年来,我送毕业的学生中,后来成为各行各业佼佼者的人还为数不少呢!县委书记、公安局长,还有这个“长”那个“长”,真还不止个别。这且不多说。我学生中后来成为行业翘楚的更是不少。我是经常从媒体上看到有关这些学生的报道的。比如十多年前,许多报纸都在炒作一个大学在校女生,说她还没毕业,就因为学业优异、能力出众而被某国际跨国公司聘为该公司亚洲地区副总裁;又如也是十多年前,一位青年作曲家夺得,据媒体说这是我国作曲家次荣获此殊荣;还有去年,也是媒体炒作了一阵某青年企业精英被派往北美担任高管的事……读者可能已经猜到了,这些新闻的主角都曾经是我的学生——注意,我说的是他们“曾经是我的学生”,而没有说他们“是我培养的”。但当时这些新闻被炒作时,记者都来采访我,问我的感受,我的回答很是让记者们扫兴:“和我没关系的!他本身天赋就很高,再加上人家的家庭教育非常好!他不过是在我的班上读过几年书而已。我对他影响实在不大。”但这话又被记者视为“越有成就的人越谦虚”。其实我说的是大实话,比如那个青年作曲家,我又没教他作曲,怎么是我“培养”的呢?至于我学生中后来成为博士、教授和博导的——听说还有正在申报院士的……这样的学术人才那就更多了。但我也不认为他们是我培养的,甚至“参与培养”都谈不上。天才到哪里都是天才——郭沫若不进乐山一中,而进了眉山一中,一样会成为文化大家的;钱学森就读的不是北师大附中,而是南师大附中,一样会成为科学巨匠的。
别说我偏激,事实就是这样。
当然,我刚才说我对这些学生“影响实在不大”,就说明多少还是有点影响的,只是“不大”。什么影响呢?就是爱的感染,善的引领,童心的保持,做人的导向——这才是教育的根本。孩子的天赋和老师没关系,但人生的走向却和教育有直接的关系。我当然认为上面例子中那些学生是我秀的学生,但所谓“秀”首先不是因为他们是“业界英雄”,而是因为他们保持着善良、宽容、正直、勤奋、诚信、谦逊、平等、向上等品质。我还想说的是,这些品质并不能说是我给他们的,或者说这些品质仅仅是我教育的结果,不不不,不是这样的。我在教他们的几年里,给过他们关于真善美的教育,但这种教育并不是往他们“空荡荡”的大脑中“外加”一些“美好的品质”——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也是善良的,哪需要我给他们“灌输美德”呢?因此,我要做的更多是帮助学生保持善良,保持童心,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将这份善良在不同的领域呈现出来,将这颗童心在更高层次上展现出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要相信孩子》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
我认为,这就是教育。
任何一个班级,任何一个学校,天才孩子毕竟不多,日后能够成为栋梁之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毕业生,将来是普通的劳动者。可是这些“大多数”,在一些学校的校史陈列馆里,在隆重的校庆典礼上,他们大多是不会被归入“杰出校友”之列的。但在我看来——我愿意再说一遍,只要善良、正直、勤劳,都是我们秀的学生!
在拙著《爱心与教育》中,我写到一个叫宁玮的学生,她是我高90届的学生,当年参加高考却差几分落榜,家住农村的她走上了打工的路。20多年来,她先后辗转全国各地,从餐馆端盘子做起,一直到后来自己开了一家小馆子。她每到一地,都以自己的善良受到周围人的尊敬和称赞,因而赢得信任与帮助。她的故事并不曲折,不过就是在一个个普通的日子在每一件事情上自然而然地展现出细微甚至琐碎的善良,但却感动了许多读者。后来,我多次把她作为秀的学生请到我的学校、我的班级,让她讲自己的故事,用爱传递爱。
还有一个叫伍建的学生,是我教的个班“未来班”的孩子。当年在班上就学习成绩而言他并不优秀,但他纯朴、善良、勤劳,而且懂得感恩。因为父亲病逝,他曾经想过辍学回家干农活,但同学们给他捐款,鼓励他克服困难。在同学们的鼓励下,他留在了班上,并完成了学业。后来他没考上大学,但他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得很正。这次聚会,他在回忆自己的30年的经历时说:“我打过石头,在冷冻厂分割过猪肉,制过药,做过泥水匠、钢筋工,挑过灰浆……好像没有一个地方不欢迎我的,因为无论做什么,我始终坚守着善良、勤奋和认真。”让我感到特别亲切的是,他还当过五年乡村代课教师,而且凭着爱心和勤奋,他的教学成绩突出,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说:“那时的我,与自己的学生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摸爬滚打,在峨眉山顶雪地里和学生一起喝酒,一个班就是一个整体了。为了自己的学生,我不惜与亏待我学生的老师翻脸!其实,我水平有多高呢?但我有爱,而爱让我认真,让我动脑筋去研究,去探索……我传承了李老师的教育方法,包括也给学生读《爱的教育》,还有李老师写的《青春期悄悄话——致中学生的100封信》。后我成功了,所以收获了类似于我们给予李老师那样的尊重和爱戴!”
关于未来班,还有一件小事让我感动而又惭愧。30周年聚会结束后,同学们商议着编印一本图文并茂的纪念册。这就涉及费用问题,主事者黄杰同学说每个同学平均分摊费用,我则提议,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多捐一些,困难的同学可以少出甚至不出经费,我还带头表态捐一笔钱。但黄杰说了一段话:“我和几位同学也谈到过捐助赞助的问题,但我们一致否定了这个想法,因为同学们都是平等的,我们不想在哪怕一件小事上,伤害了任何一个同学平等的尊严。”我当即承认我错了,我没想那么深。同时,我为我的学生保持了这么一份纯朴的善良而欣慰。
像宁玮和伍建,以及有着25年当兵经历的黄杰,并没有在媒体中“显赫”过,他们至今默默无闻,可这样的学生就是我秀的学生。1994年9月1日,是我所教的高95届(1)班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