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的勇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存在的勇气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0.69 6.4折 48 全新

库存28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 著 成穷 王作虹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56721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29408532

上书时间2024-11-15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1886-1965),美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与存在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的施塔泽尔德。父亲是路德教会的牧师。早年就读于哥尼斯堡-纽马克古城人文中学。先后在柏林大学、图宾根大学和哈雷大学学习过。1910年以一篇关于谢林的论文在布列斯劳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年又从哈雷大学获神学硕士学位。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德军随军牧师。战后在柏林、马堡、莱比锡、德累斯顿、法兰克福等大学讲授神学和哲学。由于对希特勒和国家社会主义不满,1933年被解除教职。旋即离德赴美,在纽约协和神学院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55 年退休。1962年迁居芝加哥大学。1965年病逝。

蒂利希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古希腊的柏拉图主义、中世纪后期波默等人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近代德国唯心主义尤其是从克尔凯郭尔到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但他思想的基调是基督教新教与存在主义的结合。  

蒂利希著述甚丰。主要著作有:《当代的宗教处境》(1932)、《根基的动摇》(1948)、《系统神学》(1951-1963)、《存在的勇气》(1952)、《爱、权力和正义》(1954)、《新存在》(1955)、《信仰的动力学》(1957)、《文化神学》(1959)、《政治期望》(1971)等。   

《存在的勇气》成书于1952年,是一本专论勇气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挑选“勇气”来作他的论题,是因为他认为这一概念能够突出地揭示出人的处境;通过对“勇气”的深入开掘,可以把“存在一本身”(being-itself)的结构加以敞开,但这样一种勇气,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超出了伦理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   

什么是勇气?概言之,就是不顾非存在的威胁而敢于对存在进行自我肯定。这一界定主要受斯宾诺莎关于勇气看法的影响。何谓“自我肯定”?何以它与“存在”和“非存在”有关?所谓“自我肯定”(self-affirmation),就是使每一存在物(包括人)成为其所是的那种努力。如果此努力消失,存在物便不再能保其所是而趋于瓦解。这一努力是从“存在”那里获得支持的,因为“存在”就是使一切存在者存在起来的力量。所以,自我肯定也就是对“存在”本身的肯定。但这样的自我肯定并不容易,而是一种克服威胁的艰难努力。威胁来自何处?来自“非存在”(non-being)。“非存在”不是虚无,而是对“存在”的否定,对生命的瓦解。“非存在”不在别处,它就包含在“存在”本身之中并通过“存在”而显露出来。“存在”是生命,是绵延,是创造;而“非存在”就是包含在生命中的死亡,包含在绵延中的停顿,包含在创造中的毁灭。“存在”不是僵死抽象的同一,而是肯定自身的不断奋求,是克服“非存在”的卓绝斗争;对“存在”的肯定同时也是对“非存在”的肯定,对生命的肯定同时也是对属于生命的死亡的肯定。这样的肯定是一种具有“不顾”(inspite of)性质的肯定。所以说勇气是一种不顾“非存在”威胁的自我肯定。这种肯定亦是对“存在”本身的肯定。   

由“非存在”对“存在”的威胁而造成的人的心理状态,叫作“焦虑”(anxiety)。所谓勇气,也就是承担焦虑的能力。“焦虑”有两种:病理性的和存在性的。病理性焦虑(如神经症性质的焦虑)只是存在性焦虑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状态,即自我未能把焦虑勇敢地承担起来的结果。“焦虑”不同于“恐惧”(fear):恐惧总有一个确定的对象,这对象由于能与人相遭遇,故人总可对之作出某种反应;而焦虑则无具体对象,因为发出威胁的乃是“非存在”本身。“焦虑”总是力图转化为“恐惧”,但由于“焦虑”根植于存在之中,这种想通过转化来克服它的努力终是徒劳的。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种方式,“焦虑”也可分为三类:如果威胁实体上的(ontic)自我肯定,则产生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如果威胁道德上的(moral)自我肯定,则产生对罪过和谴责的焦虑;如果威胁精神上的(spiritual)自我肯定,则产生对空虚和无意义的焦虑。这三种焦虑虽有所不同,但又不可割裂。其表现常常是以一种为主而兼有其余两种。由三者共同造成的一种境遇叫作“绝望”(despair)。



导语摘要

《存在的勇气》成书于1952年,是一本专论勇气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挑选“勇气”来作他的论题,是因为他认为这一概念能够突出地揭示出人的处境;通过对“勇气”的深入开掘,可以把“存在-本身”(being-itself)的结构加以敞开,但这样一种勇气,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超出了伦理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



作者简介

[美]保罗·蒂利希(1886-1965),美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当代的宗教处境》(1932)、《根基的动摇》(1948)、《系统神学》(1951-1963)、《存在的勇气》(1952)、《爱、权力和正义》(1954)、《新存在》(1955)、《信仰的动力学》(1957)、《文化神学》(1959)、《政治期望》(1971)等。


译者简介:


成穷,本名成先聪,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美学、宗教学、伦理学及存在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意义寻求与宗教信仰》等。译著有《人:游戏者》《存在主义神学》等。


 


王作虹,成都大学教授。译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人:学术者》《存在与在》等。



目录

章 存在和勇气
节 勇气和坚毅:从柏拉图到阿奎那
第二节 勇气和智慧:斯多亚学派
第三节 勇气静自我肯定:斯宾诺莎
第四节 勇气和生命:尼采

第二章 存在、非存在和焦虑
节 焦虑的本体论
第二节 焦虑的类型
第三节 焦虑的历史分期

第三章 病理性焦虑、生命力和勇气
节 病理性焦虑的性质
第二节 焦虑、宗教和医学
第三节 生命力和勇气

第四章 勇气与参与
(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
节 存在、个性化与参与
第二节 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的集体主义和半集体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的新集体主义表现形式
第四节 民主顺从主义中的作为部分而存在的勇气

第五章 勇气和个性化
(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
节 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和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
第二节 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的浪漫主义和自然主义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作为自我而存在的勇气的存在主义诸形式
第四节 当代存在主义和绝望的勇气

第六章 勇气和超越
(接受“被接受”这一事实的勇气)
节 作为存在的勇气的源泉的存在之力
第二节 作为理解存在一本身的钥匙的存在的勇气
索引
译后记



内容摘要

《存在的勇气》成书于1952年,是一本专论勇气的著作。作者之所以要挑选“勇气”来作他的论题,是因为他认为这一概念能够突出地揭示出人的处境;通过对“勇气”的深入开掘,可以把“存在-本身”(being-itself)的结构加以敞开,但这样一种勇气,正如作者所说,已经超出了伦理学的范畴而进入了本体论的领域。



主编推荐

[美]保罗·蒂利希(1886-1965),美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存在主义哲学家。主要著作有:《当代的宗教处境》(1932)、《根基的动摇》(1948)、《系统神学》(1951-1963)、《存在的勇气》(1952)、《爱、权力和正义》(1954)、《新存在》(1955)、《信仰的动力学》(1957)、《文化神学》(1959)、《政治期望》(1971)等。

译者简介:

成穷,本名成先聪,四川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期从事美学、宗教学、伦理学及存在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著作有《从红楼梦看中国文化》《意义寻求与宗教信仰》等。译著有《人:游戏者》《存在主义神学》等。

 

王作虹,成都大学教授。译著有《我们内心的冲突》《人:学术者》《存在与在》等。



精彩内容

对死亡的焦虑是永恒的地平线,对命运的焦虑就是在这条地平线以内起作用的。因为对人实体上的自我肯定构成威胁的,不仅有死亡的威胁,而且还有命运的相对威胁。诚然,对死亡的焦虑笼罩着所有具体的焦虑并给予它们以终的严酷性。然而,这些具体的焦虑毕竟具有某种独立性,其影响通常也要比对死亡的焦虑直接得多。用来指称这一类焦虑的“命运”一词,强调了它们的一个共同因素,即偶然性、不可预见性,以及不可能显示其意义和目的的性质。人们可以用我们经验的范畴体系来对该因素加以描述。人们可以指出我们时间存在的偶然性这个事实,即我们存在于此时而非彼时,始于某一偶然时刻,止于某一偶然时刻,其间充满了在质上和量上都是偶然的诸多体验。人们还可以指出我们空间存在的偶然性(我们发现我们存在于此处而非彼处,发现此处的陌生,尽管我们也熟知此处);指出我们自己和我们借以观察周围世界的那个地点的偶然性质;指出我们观察的现实即我们的世界的偶然性质。两者可以是不同的:这就是它们的偶然性与由这种偶然性产生的对于我们空间生存的焦虑。人们还可以指出因果相互依存的偶然性,在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原因或结果都只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双方都牵涉到过去和现在,即牵涉到来自我们世界的变迁,以及我们自我深处的种种隐匿力量。偶然并不意味着不受原因的制约,而只是意味着那些决定着我们存在的原因并没有终极的必然性。这些原因是被给与的,不能按逻辑推导出来。我们被偶然地抛入了整个因果关系的网罟。我们在每一时刻都偶然地为这些关系所决定并在后一刻为它们所抛弃。
  命运是偶然性的法则,而对命运的焦虑乃是建立在有限存在者对一切皆为偶然即一切皆无终极必然性的意识之上的。在无法逃避的因果决定的意义上,命运通常也被等同于必然性。可这种必然性又不是那使命运成为焦虑问题的因果必然性,而是终极必然性的缺乏即非理性,是命运之不可穿透的黑暗。
  非存在对于人的实体上的自我肯定的威胁,在死亡的威胁方面是的,在命运的威胁方面是相对的。但这相对威胁之所以是一种威胁,只是因为有威胁作为它的背景。没有死亡伫立其后,命运就不会产生出无法逃避的焦虑。不仅在一个人被抛出存在的后时刻,而且在其存在的每一时刻,死亡都站在命运及其偶然性的背后。甚至在没有死亡的直接威胁的地方,非存在也无处不在并产生焦虑。它就站在这一体验的后面:我们和所有别的事物一道,被飞快地从过去驱向将来。它就站在我们社会存在与个体存在之不安全的、无家可归状态的后面。它就站在虚弱、疾病与偶然事故对寓于我们肉体和灵魂中的存在之力所施加的攻击的后面。命运在所有这些形式中实现自己,而对于非存在的焦虑则通过这些形式紧紧地攫住我们。我们力图将焦虑转化为惧怕并无畏地面对那含有威胁的对象。
  ……



媒体评论

勇气可以说是自我肯定的高级形式,只有高度自我肯定的人,才能在面临“非存在”威胁时,鼓起勇气,战胜焦虑,展现冒险的气概,并调动-切资源,战胜不确定性,终能在威胁中安全着陆。

  一黄怀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