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在与时间(汉译名著本16)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存在与时间(汉译名著本16)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66.72 7.0折 96 全新

库存120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德]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 著 陈嘉映 王庆节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63545

出版时间2019-03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96元

货号29378901

上书时间2024-11-15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20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熊伟先生在60年代初曾译出本书的一些重要文节,第四、六、九、十四、二十六、二十七、三十八、四十、四十一、五十三、六十五、七十四诸节,收入商务印书馆1963年出版的《存在主义哲学》一书中。全书的翻译工作始于1981年,至1984年年底基本译就。所根据的先是1960年的第九版,后是1979年的第十五版(Max Niemeyer出版社,图宾根)。翻译中还经常参考John Macquarrie 和Edward Robinson的英译本,并从英译本选用了几条脚注。熊伟、刘全华、王炜、杜小真及美国学者Joseph Kockelmans都曾为这个译本提供中肯的意见。
  经过甘阳、赵越胜等友人和三联书店的共同努力,在熊伟、贺麟、王玖兴、王太庆、杨一之、周辅成等老先生的支持下,译本1987年由三联书店出版。
  《存在与时间》思想深奥,颇多费解之处,而且文字极为艰涩。书中术语不少是海德格尔生造的,有些虽是传统的哲学概念,却被赋予不同以往的意义,此外,书中的概念之间盘根错节,又往往利用语义上或字形上的关联来做文字游戏,凡此种种,都增加了翻译的困难。若译得太“硬”,由于中文没有冠词、词尾、大小写等手段,势必使文句无法读通;若译得太“活”,一个术语依上下文便宜译作不同的中文词,译文虽会流畅些,读者却又无法知道好几个译名其实对应的是同一个德文概念。我们的方针是尽量使重要译名一一对应,宁调整句型,不调整译名,这和海德格尔极重视术语概念的关联是相适配的。
  我们对几组重要的译名做了些讨论,以“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为题收在书后作为附录一。我建议读者在研读正文之前先读一读这个附录。值得单独列出来讨论的概念很多,我只能选出这么几组做较充分的讨论,并通过这种讨论表明我选择译名的一般原则。我们借中译注讨论了另一些译名,以及只在局部出现的一些文字游戏。另有些文字游戏,我们只在正文里标出德文原文词,读者可以看出这里有个文字游戏就行了,不再另行加注说明。关于译名,读者还可查阅附录二“德一汉语词对照表”和附录三“汉一德语词对照表”。
  1987年出版的这个译本,译文不尽如人意,排版印刷方面的讹误尤多。翌年,台湾桂冠出版社要出版繁体字版,我借此机会做了一些修订。此后十年间,我对此书理解和研究多少有点儿长进,对重要的译名也反复考虑,译本东一处西一处不断修改着。去年,三联书店有意再版此书,于是我重新校读,做成这个修订本。



导语摘要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作者简介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译者简介: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目录

1953年第七版序言


导论  概述存在意义的问题


章  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结构和优先地位


  节  突出地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第二节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


  第三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第四节  存在问题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优先地位


第二章  厘清存在问题的双重任务;本书的方法及构架


  第五节  此在的存在论分析——崭露用以阐释一般存在意义的视野


  第六节  解构存在论历史的任务


……


〔部  依时间性阐释此在,解说时间之为存在问题的超越的视野〕


篇  准备性的此在基础分析


章  概说准备性的此在分析之任务


第二章  一般的“在世界之中存在”——此在的基本建构


第三章  世界之为世界


第四章  在世作为共在与自己存在。“常人”


第五章  “在之中”本身


第六章  操心——此在的存在


第二篇  此在与时间性


章  此在之可能的整体存在,向死存在


第二章  一种本真能在的此在式的见证,决心


第三章  此在的本真整体能在与时间性之为操心的存在论意义


第四章  时间性与日常性


第五章  时间性与历史性


第六章  时间性以及作为流俗时间概念源头的时间内状态


附录一  一些重要译名的讨论


附录二  德汉语词对照表


附录三  汉德语词对照表


附录四  人名索引


 



内容摘要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1926年写就,翌年出版。它也是本世纪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不仅影响了此后多种重要哲学流派和重要哲学家,而且在文学批评、社会学、神学、心理学、政治学、法学等多种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存在与时间》一书批判了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把哲学当成知识,把存在当作存在者来研究的传统。同时抛弃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哲学研究中以认识为起点的方法。海德格尔哲学是从人的存在——此在入手,在对“存在”的追问中达到存在的意义的澄明。他在对人的存在状况的分析中为现代人的根本情绪提供了一种把非理性的东西理性化了的形而上学的解释。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所奠基的存在哲学无论在研究宗旨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意味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变。



主编推荐

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译者简介:

陈嘉映,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王庆节,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

 



精彩内容

《存在与时间(中文修订第二版)》:
  他人的共同此在的展开属于共在;这展开等于说:因为此在的存在是共同存在,所以在此在的存在之领会中已经有对他人的领会。这样的领会和一般的领会一样,都不是一种由认识得出的知识,而是一种源始生存论上的存在方式,唯这种源始的存在方式才使认识与识知成为可能。自我识知以源始地有所领会的共在为基础。此在同他人一道在周围世界中寻视着有所发现有所操劳;按照作为共同存在者而在世的切近的存在方式来看,自我识知首先就活动在对上述这些被发现被操劳的东西的领会中。有所操持的操劳是从被操劳的东西方面并随着对被操劳的东西的领会而得到领会的。所以,他人首先是在有所操劳的操持中展开的。
  但因为操持首先与通常滞留在残缺的方式或者至少是淡漠的方式中,滞留在陌如路人的无所谓中,所以切近的、本质的自我识认需要自我结识。而如果自我识认竟丧失在矜持、隐秘、乔装这些方式中,那么共处就需要特殊的途径,以求接近他人或者“深入他人背后”。
  公开自身或封锁自身都以当时共处的存在方式为根据,而且本身就是共处的方式。但与这种情形一样,明确地操持着开展他人的活动也总是只有从那基本的和他人共在生长出来。这样开展他人,虽说是一种专题的开展,毕竟还不是理论上心理学上的开展。当人们从理论上提出如何领会“别人的心灵生活”这一问题的时候,专题地开展他人的活动很容易成为首先映入眼帘的现象。如此这般从现象上“首先”以领会方式表现出来的共处,同时却被一般地当作“初”而源始地使向他人存在成为可能的东西,当作“初”而源始地组建这种存在的东西。于是乎,这种并不很恰当地被称为“移情”的现象就仿佛在存在论上首次搭了一座桥,从首先被给定为茕茕孑立的自己的主体通到首先根本封闭不露的其他主体。
  向他人存在从存在论看来却与向现成之物存在有别。这个“其他的”存在者本身就有此在的存在方式。因此,在共他人与向他人的存在中,就有一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联。人们还会说:不过,对各是自己的此在来说,这种此在对此在的存在关联已经发挥其组建作用了,因为每一此在都从它本身而具有存在之领会,从而就是同此在发生关联。于是对他人的存在关联变成了一种投射,把自己对自己本身的存在投射“到一个他人之中”去。他人就是自我的一个复本。
  但很容易看出,这种貌似不言而喻的想法立于软弱的基地上。这个论证所需要的前提是:此在向它本身的存在就是向一个他人的存在;而这个前提是靠不住的。只要这个前提还没有被明白地证明为正当的,那么它如何把此在对其本身的关联向他人之为他人开展出来,就始终还是个谜。
  向他人的存在是一种独立的不可还原的存在关联。不仅如此,这种关联作为共在已经在存在者状态上随此在的存在而存在着。固然不能否认,以共在为基础的生动贴切的相互认识自身常常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各自在何种程度上领会了自己本身;但这只是说,取决于自己的此在在何种程度上使本质性的与他人共在对自己成为透彻可见而无所伪饰;而这只有当此在在世总与他人同在才可能。并不是“移情”才刚组建起共在,倒是“移情”要以共在为基础才可能,并且“移情”之所以避免不开,其原因就在于占统治地位的乃是共在的诸残缺样式。
  “移情”正如一般认识一样绝不是源始的生存论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根本没有关乎移情的问题。移情特有的诠释学将不得不显示:此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存在可能性如何把共处及其自我认识引入歧途,并设置了重重障碍,以致真正的“领会”受到压制而此在却逃避到代用品中去了;它还不得不显示:为了能够正确地领会别人,须把何种积极的生存论条件设为前提。整个分析已经显示:共同存在是在世的生存论组建因素之一。共同此在表明自己具有世内照面的存在者的存在方式。只消此在存在,它就有了共处的存在方式。共处不能被理解为总计许多现成主体的结果。发现一定数目的“主体”摆在那里,这本身只有通过下述过程才可能:在其共同此在中照面的他人首先只还被作为“数字”对待。这样一个数目只有通过共处与相向的某种特定的存在方式才能被揭示。这种“无所顾惜”的共在把他人作了“计量”,却没有认真把他人“算数”,甚至没打算和他们“打打交道”。
  自己的此在正和他人的共同此在一样,首先与通常是从周围世界中所操劳的共同世界来照面的。此在在消散于所操劳的世界之际,也就是说,在同时消散于对他人的共在之际,并不是它本身。那么究竟是谁把存在作为日常共处承担过来了呢?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