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党史(龙新民新作)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29.23
6.4折
¥
46
全新
仅1件
作者龙新民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38893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6元
货号23650982
上书时间2024-11-04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本书对党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做了高屋建瓴的解读,对当代党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是作者近年来具体指导党史研究工作经验的总结,从中不难发现党中央对党史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以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此外,本书稿还荟萃了近年来作者本人研究中共党史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书稿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既有对全国党史研究工作的宏观理论指导,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对于广大读者正确理解和学习中共党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者简介
作者龙新民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导工作,著述颇丰。
目录
目 录
前言 1
*党史综论* 1
从党史学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2
深刻的启迪 宝贵的教益 8
——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的体会 8
认真贯彻全国党史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党史事业发展繁荣 17
党的历史与文化建设 24
发挥党史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2
完成国庆60周年重点党史工作任务的回顾与体会 42
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 50
对外宣传介绍中共党史的一点思考 53
构建“三支队伍”共同做好党史工作新格局 60
发挥地方党史工作的特色和优势 66
以史鉴今 资政育人 74
——接受深圳特区报记者专访记 74
*党史研究* 80
的光辉业绩和不朽功勋永载史册 81
高举党的先进文化旗帜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86
——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 86
文艺思想对当代文艺工作的指导意义 96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启示 105
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及基本经验 116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是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129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理论基石 137
——学习邓小平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想 137
弘扬秋收起义的光荣革命传统 148
湘南起义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颁布功在千秋 151
牢牢把握党史重大题材创作的正确导向 153
缅怀党的重要创始人李达 157
弘扬“支部建在连上”的光荣传统 160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史上的光辉一页 163
弘扬李大钊精神 永葆党的纯洁性 167
红船精神光耀千秋 171
发挥八路军文化在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75
弘扬孙中山文化,高起点建设翠亨新区 178
*党史广角* 181
周总理关怀北京广播事业 182
永恒的旋律不朽的歌 186
为人民服务 对人民负责 191
——回忆段君毅主政北京时的几件事 191
饱含激情回到党的怀抱 198
——个采访丁玲 198
任继愈与《中华大典》 202
北京早期的电视剧创作和引进 207
从失利走向胜利 217
——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片断回忆 217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230
——亲历台湾三个政党大陆访问团访问北京 230
*党史随笔* 238
在抗震救灾线写好这段党史 239
生机无限 魅力无穷 242
理论宣传的精品力作 24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246
把党史学习宣传不断引向深入 248
党史宣传的新阵地 250
一部学习宣传党史的好书 252
努力创作反映“双百人物”主题的油画艺术精品 254
永远铭记党的“母亲船” 256
让井冈山红色文化世代相传 258
一览石狮六十年 261
一部记录土地改革的珍贵史料 264
祝福与感谢 267
“信心满满”与“钱包鼓鼓” 269
谈笑凯歌还 272
为国歌增辉 为国旗添彩 274
“伯乐相马”与“赛场竞马” 276
建章立制贵在实 278
想念我的老师们 280
内容摘要
本书对党史研究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做了高屋建瓴的解读,对当代党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是作者近年来具体指导党史研究工作经验的总结,从中不难发现党中央对党史研究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以一以贯之的指导方针。此外,本书稿还荟萃了近年来作者本人研究中共党史的一系列重要成果。书稿结构严谨,内容丰富,信息量较大。既有对全国党史研究工作的宏观理论指导,也有对具体问题的微观研究。对于广大读者正确理解和学习中共党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主编推荐
作者龙新民为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领导工作,著述颇丰。
精彩内容
从失利走向胜利
——北京两次申办奥运会的片断回忆
1990年9月22日—10月7日,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我国举办的次综合性的国际体育大赛,也是亚运会诞生以来40年间次由中国承办。来自亚奥理事会成员的37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代表团6578人参加了这届运动会,开创了亚运历史的崭新篇章。北京也因成功举办这届以“团结、友谊、进步”为宗旨的体育盛会,赢得了亚洲和国际体坛的关注与赞赏。
燃起申奥的热情
还在亚运会开幕前两个多月的1990年7月3日,86岁的邓小平来到亚运村视察,他站在体育场的高架桥上,兴致勃勃地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便问陪同视察的伍绍祖和张百发:“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这是一个发问,也是一个信号,更是一个号召,邓小平说出了大家埋藏在心中已久但还不敢说出的心愿。有了邓小平的提议与激励,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经过充分的研究酝酿,北京市提出了举办2000年第27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申请。
1991年2月26日下午2时,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会上中国奥委会主席何振梁兴奋地宣布:中国奥委会本次全体会议的议题就是审议北京市申请举办2000年第27届奥运会一项内容。84位中国奥委会委员认真仔细地听取了时任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代表市政府和1000万北京市民宣读的申请书;时任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在会上介绍了北京市举办奥运会的有利条件。随后委员们进行表决,在中国体育史上这一庄严的时刻,齐刷刷举起的手臂表明了各位委员的共同心声,北京市人民政府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被中国奥委会全体会议一致通过。
1991年4月11日,国务院批准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陈希同任申办委员会主席,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任申办委员会执行主席。
1991年12月4日,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北京市常务副市长张百发率领申办委员会代表团,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向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面呈交了申请。萨马兰奇高兴地从张百发手里接过了申请书,他说:“你们从此开始了一个很艰难的历程。你们面临的对手很多。我祝愿你们的申请走好运。”
在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中,北京奥申委积极做好申办工作,把申办奥运会的过程作为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全面推进首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同时,北京市还对比赛场馆、市政设施、广播电视通讯、文化节活动、市场开发、奥运村建设以及交通、市容环境等作出了全面的规划。应该说,北京是具备举办2000年奥运会的条件的。北京人民、全国人民对申办成功寄予很大希望,甚至抱有“志在必得”的信心。国际社会也看好北京。
欢呼之后的苦涩
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第101次会议在蒙特卡洛举行,这次会议将在北京、悉尼、伊斯坦布尔、柏林、曼切斯特五个申办城市中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城市。
按照国际奥委会的规定,投票决定奥运会举办城市的国际奥委会会议要进行电视直播,其中申办城市要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国际奥委会要分别转播各申办城市的群众文化活动镜头。9月23日之前,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作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负责人陆续奔赴蒙特卡洛。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长李志坚留在北京主持申奥这方面的工作,他把23日晚上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交由我牵头,于是各项筹备工作迅速启动。我召集市里各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开了两次大的协调会,就会场的布置、供电、交通、安保、群众组织和文化活动安排、电视转播等事项作了全面部署。经过商量,场地就选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楼的会议大厅,会场的布置、文艺节目的组织和电视实况转播任务都交给了北京电视台,由市有关方面和国际会议中心提供协助。经过十多天紧锣密鼓的筹备,我们制定了晚会的全套方案,并报李志坚和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批准同意。
9月23日下午,我作为这场活动的总指挥,早早就来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进行检查,并再三对晚会的文艺节目特别是主持人的主持词进行审查修改。主持词和节目的安排都作了两手准备,申办成功有一套热烈欢庆的节目方案,申办失利也有恰到好处的节目布局。
晚会是在晚上八点钟开始的,会场布置得非常喜庆红火,会场两侧各装有一块大屏幕以收看国际奥委会投票结果实况。按照预定计划,主持人余声、田歌、王刚、张帝或集体或分别上场主持,以歌舞为主的节目异彩纷呈,一大批著名的歌星、影星、笑星都上台献艺,台上台下,气氛极为活跃、热烈。
我坐在会场的桌,王光美、荣高棠等名人和我坐在同一张桌子,苏小明等几个演员也坐在这一桌。演出过程中,我不断接到蒙特卡洛前方记者团打来的电话,会场上也不时有人来向我传递信息,都说北京已经稳拿了。可以说,整个晚会现场从一开始就沉浸在一种志在必得、北京必胜的气氛中。
大约11点,我们的大屏幕镜头切换到了国际奥委会会场,很快就要到萨马兰奇主席宣布投票结果的时候了。这时我从大屏幕上看到,北京、悉尼、伊斯坦布尔等5个城市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面一一在电视里播放,每个城市转播30秒左右,北京在国际会议中心的活动场面在电视屏幕上显得十分壮观。接着,我又从大屏幕中看到李铁映、陈希同、伍绍祖、李其炎、张百发、何振梁、万嗣铨等人走进会场的镜头,他们的神情都很严肃。不久,萨马兰奇主席站起来宣布投票结果,他先讲了几句感谢北京等五个城市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话,当他讲到“Beijing”这个单词时,北京国际会议中心的两千多观众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以为北京获胜了,顿时欢呼起来,掌声、欢笑声、口号声响彻全场,全然不顾萨马兰奇在讲什么。
我发现有点不对劲,,萨马兰奇讲了一大段话,点了几个城市的名;第二,我们的有关领导人在国际奥委会会场表情十分严肃甚至有点沮丧,不像是北京获胜的样子。这时我就站起来使劲挥动双手往下压,意在让大家不要盲目欢呼。果然,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悉尼,电视大屏幕也开始转播悉尼群众欢呼雀跃的镜头了。而此时我们一些人还在欢蹦乱跳,我迅速和有关同志一起,把现场欢呼的情形控制住。不一会儿,大家终于清醒过来了,原来是北京输给了悉尼,悉尼取得了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顿时,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二楼大厅里,叹息声、哭泣声又响成一片。
为了尽快把现场的气氛引导过来,我让主持人马上按原定的第二方案即申办失利的主持词上台继续主持节目。但此时余声、田歌、王刚也哭成泪人,根本上不了台。幸好我们请的台湾主持人张帝还算沉着冷静,他立刻走上台去,按我们预先写好的主持词讲了一番话:“我们不要悲伤,我们不要气馁。申办奥运,重在参与,我们参与了,我们学习到了不少的东西。综观奥运会的历史,没有几个城市是一次申办就成功的。北京这次申奥失利,但我们崇尚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不会放弃,中国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举办奥运的百年梦想。”接着,张帝唱起了他自己的一首歌。王刚、余声、田歌也逐渐平静下来,他们按照原定计划一一主持完了这台节目;演员们也以饱满的情绪为观众演唱。20分钟后,晚会在平静、理智的气氛中结束。带着无尽的遗憾,也带着对未来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憧憬和祝福,两千多名观众秩序井然地走出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
这次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晚会上发生的群众欢呼的一段插曲,还引来了国外一些媒体的一番炒作。英国路透社在一篇报道中说:萨马兰奇宣布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时,北京人欢呼了一分多钟,后来他们才发现欢呼错了。
北京的次申奥,以两票之差败给了悉尼。北京表现出了泱泱大国首都的气度,对悉尼获得2000年奥运会的举办权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而此时此刻,全国人民、社会各界对北京奥申委表示了极大的理解,纷纷打电话或致函北京奥申委和北京市委、市政府,向为申奥付出辛勤劳动的北京奥申委全体同志表示亲切慰问,赞扬北京奥申委推动奥林匹克精神在中国和世界的传播功不可没,同时也表达继续支持北京申奥的决心和信心。
1993年10月18日,、李铁映、等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北京奥申委召开的总结大会并讲了话。会上,北京奥申委发出致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朋友的感谢信,感谢信说:
“在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工作已告结束。尽管北京以两票之差未取得举办权。但中国人民坚持和维护奥林匹克运动宗旨的原则精神,愿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做贡献的热情和决心已为全世界人民所瞩目,得到了广泛的赞赏和支持。
在两年多的申办过程中,北京奥申委先后收到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寄来的数以万计的信函、电报、签名册、横幅、照片和捐款、捐物等,表达了他们对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热情支持与良好祝愿。特别是在9月23日以后,短短几天内,我们收到了一批又一批的慰问信、慰问电及慰问电话,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慰问者,那激动人心的场景,感人肺腑的语言,使我们深受感动,永远难忘。
在此,北京奥申委特向一切理解、关心、支持、帮助北京申办工作并为申办工作付出辛勤劳动和做出贡献的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外国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深的感谢!”
再次踏上申奥之路
走出1993年9月23日晚上北京申奥失利的阴影,经过将近8年的“卧薪尝胆”,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市重振雄风,又一次踏上了申办奥运会的艰难历程。
2001年1月,是北京奥申委向国际奥委会正式提交申办2008年奥运会即第29届奥运会报告的日期。17日上午,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秘书长王伟一行5人,在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候选城市关系部主任杰奎琳·布拉特女士递交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申办报告》。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时任北京市委书记为组长的申奥领导小组和时任北京市市长刘淇为主席的北京奥申委,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申奥工作的重要指示,制定正确的申奥工作方针、原则和策略,充分吸取次申奥时的经验教训,扎实有效地开展了申奥的各项工作。
申办奥运会,既是北京人民和全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为国际社会所关注。申奥期间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是整个申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次申奥的宣传工作,总体上把握得是好的。但事后总结起来,我感到有一些教训值得汲取,这就是:内宣调子过高,外宣着力不够。内宣调子过高,舆论上志在必得的气氛很浓,群众对申办不能成功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外宣下的功夫不够,对申奥过程中国际社会可能提出的问题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尤其是面对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前一些西方媒体的突然发难,思想准备不足,处置不够及时,给申办工作带来被动。吸取了次申奥失利的教训,我作为北京奥申委的副主席,在负责申奥的新闻宣传和文化工作中,与市委宣传部的蒋效愚、蔡赴朝,国家体育总局的何慧娴等同志一起,坚决按照北京奥申委确定的方针、原则,全力做好申奥的对内对外宣传工作。
客观地看,这一次申奥比起次申奥来更富有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如果次申奥带有试验性,即便不成大家还可以理解,而第二次申奥如果还是不成,势必在群众中引起更多的议论。所以,在正式递交申奥报告之后,北京奥申委的所有工作都是十分注意稳妥把握的。“不提志在必得,但要努力争取”,这就是北京奥申委按照中央精神确定的基本方针。应该说,这两句话非常科学、准确、全面,既留有余地,防止把群众胃口吊得太高;又瞄准目标,严格要求,奋发努力,争取成功,有利于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申奥工作的积极性。“不提志在必得,但要努力争取”,这就是我们在整个申奥宣传中始终遵循的方针、原则,也是申奥宣传的基本口径。我们有关申奥的宣传工作全部是按照这样一个方针、口径来安排和部署的。
对内宣传,主要是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动员和引导全市人民积极投身首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同时大力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为申奥成功创造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条件,营造有利于申奥成功的社会氛围。为此,我们从申奥一开始,就制定了宣传报道工作的总体规划,明确了申奥不同阶段对内宣传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和需要把握的政策、口径等。在日常情况下,申奥宣传保持低调,整个宣传工作按照中央宣传部关于国内各项重点宣传工作的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和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首都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宣传首都城市建设发生的日新月异的变化,宣传各条战线广大干部群众立足本职工作,为首都建设争做贡献的先进事迹和模范人物。也就是说,宣传工作保持常态,不把申奥炒得太热。
在国际奥委会派团来北京考察和北京奥申委要去国际奥委会汇报申办工作情况的特殊时期,我们则有意识地加大申奥工作的宣传力度,适时升温加热,形成全市人民关心申奥、支持申奥、参与申奥的较强的舆论阵势。凡是国际奥委会来北京考察的时候,我们都事先专门做出宣传报道安排,及时召开新闻单位的吹风会、协调会,统一协调北京各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好考察团关注的热点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宣传报道,并积极争取中央媒体的支持配合。平时保持宣传常态,遇有适当时机,申奥宣传及时升温,这种宣传节奏的部署和把握,实践证明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对外宣传,主要是客观、全面、真实地向外界宣传中国,宣传北京,广交朋友,争取支持,营造对申奥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按照国际惯例,我们大力加强北京申奥工作的对外透明度。奥申委在新侨饭店建立了新闻中心,接待境外媒体记者的采访,回答他们关心的问题,提供必要的宣传报道材料。同时我们广交朋友,认真做好境外媒体的接待工作。北京奥申委的主要领导都亲自出面接待过外国记者团的采访和境外重要媒体的专访,面对面地向他们介绍北京的情况,介绍北京奥申委的工作。事实上,对境外媒体和记者,我们越是主动做工作,效果就越好。2001年5月16日,我会见了美国“社论撰稿人新闻代表团”,代表团有10多位成员,都是美国一些有影响的大报的社论撰稿人。一见面,他们当中就有人提出了“人权”问题,我向他们介绍了我国在保障人权方面所做的工作,特别讲到,我国政府面对的是13亿多人口,首先要保障这13亿多人的吃饱饭、穿暖衣、住上房,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重要的人权保障。北京申奥,可以更有力地促进我国和北京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促进我们的人权事业。同这些美国报纸的社论撰稿人一边聊、一边喝着茶,慢慢地他们也表示理解了。好几位撰稿人都提出回国后要更多地介绍北京的申奥工作,临别时他们都说:祝北京好运!
对外宣传工作的成效如何,很难用什么数字或指标来衡量和统计。尽管北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给过我一个数字称:申奥前期,对北京的报道正面的占30%,负面的占70%;经过做工作,申奥后期,这个比例正好倒过来了,客观、正面的报道占70%。我不敢说这个统计数字准确。但有一个对比可以说明问题。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0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前的三、五天,国际舆论突然制造所谓“北京市如果申办不成功,将抵制奥运会”的耸人听闻的“新闻”,对北京的申办造成极坏影响。而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投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之前的几天,国际舆论对北京申办奥运会的反应非常平静,没有出现任何恶意炒作的情况。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