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生活
  • 新生活
  • 新生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生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3.64 3.9折 35 全新

库存18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捷克)博胡米尔·赫拉巴尔 著, 译

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0213940

出版时间2015-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23639626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赫拉巴尔传记体三部曲之二。《新生活》以妻子的口吻,描写赫拉巴尔婚后到处女作《底层的珍珠》(1963年)问世之前的生活。小说还描绘了形形色色数十位底层人物的辛酸经历:穷得住在地下室的画家;贫病交加的歌唱家以及他们那一伙食不果腹的巡回剧团演员;痨病缠身累得婚后半年就一命归天的墓碑石匠;人还没死就已将自己卖给了医学院等着人家来解剖他心脏的砌炉工……都是一些“被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赫拉巴尔在谈到“巴比代尔”(Pabitele)这一概念时,不仅说过哈谢克笔下的好兵帅克是“巴比代尔”,他还说:“我的老师哈谢克的生活,乃至我自己的生活,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巴比代尔’式的。”所谓“巴比代尔”就是善于从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十分浪漫地找到欢乐,“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尽力装点自己的每一天,即使是悲痛的一天。”

作者简介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四十九岁时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国内、国际奖项有三十多个。他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外语片奖。根据另一部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影片金熊奖。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捷克味的作品。





目录
正文

内容摘要
本书是赫拉巴尔传记体三部曲之二。《新生活》以妻子的口吻,描写赫拉巴尔婚后到处女作《底层的珍珠》(1963年)问世之前的生活。小说还描绘了形形色色数十位底层人物的辛酸经历:穷得住在地下室的画家;贫病交加的歌唱家以及他们那一伙食不果腹的巡回剧团演员;痨病缠身累得婚后半年就一命归天的墓碑石匠;人还没死就已将自己卖给了医学院等着人家来解剖他心脏的砌炉工……都是一些“被抛弃在垃圾堆上的人”。赫拉巴尔在谈到“巴比代尔”(Pabitele)这一概念时,不仅说过哈谢克笔下的好兵帅克是“巴比代尔”,他还说:“我的老师哈谢克的生活,乃至我自己的生活,都是令人不愉快的‘巴比代尔’式的。”所谓“巴比代尔”就是善于从眼前的现实生活中十分浪漫地找到欢乐,“善于用幽默,哪怕是黑色幽默,来尽力装点自己的每一天,即使是悲痛的一天。”

主编推荐
   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Bohumil Hrabal,1914~1997),这位法学博士为自己设计的一生是这样的:大学毕业后服兵役,做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废纸回收站打包工、舞台布景工……四十九岁时部作品才得以出版,而此后获得国内、国际奖项有三十多个。他的作品多数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与小说《严密监视的列车》同名的电影于1966年获奥斯卡*外语片奖。根据另一部小说《售屋广告:我已不愿居住的房子》改编的电影《失翼灵雀》获1990年柏林影展*影片金熊奖。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即将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窗口坠落身亡。
赫拉巴尔的作品大多描写普通、平凡、默默无闻、被抛弃在“时代垃圾堆上的人”。他对这些底层人物寄予同情与爱怜,并且融入他们的生活,发现他们心灵深处的美。他的小说是*捷克味的作品。



精彩内容
 这个春天特别美,因为沃拉吉米尔来到我家。他是我丈夫的朋友,关于他,我听过好多介绍。他是一个高个子男人,样子像打过篮球或排球的。他一见到我便感到有些不知所措,管我叫年轻的太太,立即向我丈夫说:“博士,我们还去散步吗?然后还去哪儿喝点儿啤酒吗?您太太会放您去吗?”我丈夫说:“哪能不放呢?沃拉吉米尔,把她也带上吧!好让我们身边有只漂亮的小猫咪。”我马上看出来,沃拉吉米尔并不高兴这样做,他更愿跟我丈夫单独去,可是我已经拿出我的外出衣服、雨伞,还有那双红高跟鞋。我靠那敞开的衣柜门扇遮挡着换衣服。我丈夫和沃拉吉米尔站在院子里,沃拉吉米尔在小心翼翼地掰着掉下来的灰泥块儿,他用指头把它夹起来,然后放到手心里,一边还认真地跟我丈夫讲述着什么。他们站在院子里望着那堵高墙,这堵让我睡不着的墙,因为墙后有个研究所,那里面有座重型机器轰隆响着,活像一座巨大的锯假牙的车间在磨牙,这些机器的嗞嗞声把我们炉灶上的小锅震得哐啷直响,有时那声音高得连我的耳朵都在嗡嗡叫。我们那张四条腿上有小轮子的青铜床也从墙根儿移动开了。我对这声音仍不习惯,可我丈夫他恰恰相反,一听到这声音就兴奋,半夜里从床上爬起来,挨墙站着,将耳朵贴到墙上去听墙那边大概在干什么。当我打发他去隔壁看看,去抱怨一下说我们受不了时,他却拒绝说:“这么一来我不就失去秘密了吗?我要
是去看,回来再给你讲那里在干什么,这不就没什么秘密可猜的了吗?”等我来到院子里,他们俩仍旧站在那儿望着那面大墙,望着那面至少有十米长六米高的墙。这两个爷们儿表情严肃,连眼睛都不眨一下地望着这面已经露出了砖块的墙壁
。我丈夫还将指头贴在唇边,继续瞧着。对,现在又有一块灰泥剥落下来,掉在旧板棚上,立即扬起一股像擦脸粉一样的米色尘雾。
我们连忙躲进敞着门的洗衣房里。灰泥被风刮向门槛那儿,沃拉吉米尔激动地流出了眼泪,说:“博士,这面墙简
直是一幅行动版画①,我住在这里的时候,足足有半年之久,打它旁边走过,可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份奇特的美。博士,直到如今我才看到,我从这幅版画里已经找到了通向平庸的钥匙,也只有我能用这把钥匙达到形而上学的效果。”我则耸耸肩膀
,已经站到第一级台阶上。我第一次地瞅了瞅这面大墙,也第一次地按照沃拉吉米尔眼泪汪汪地所谈到的这样来看这面墙。
我丈夫却像一个乡下老大爷那样站在沃拉吉米尔身旁,而沃拉吉米尔此时此刻俨然一副帅哥儿的风度,他所说的话使他自己得以净
化,他手心里一直放着那块跟教堂里给的圣饼差不多大的灰泥块儿。有一次,我到教堂里接受圣饼之后又将它吐到手心上,夹在祈祷书里带回了家。后来我们一起走到我们这座破楼的过道上。沃拉吉米尔和我丈夫又回过头来瞅着那块相当破旧的天花板,它也在褪色和掉灰泥,上面满是脏兮兮的圆点儿,像鸡腿上的疙瘩点儿。略呈蓝色的灰泥渣儿像绵绵细雨静悄悄地落成一堆堆像油酥面团似的东西。灰泥还从天花板上掉到这两个男人的脸上。他们邀我出去散步,如今却死活都离不开这块潮湿的天花板。它的潮气喷到灯泡上,顿时变成水点像在溶洞里一样滴到镶着石块的地板上。谁走进我们这个过道都冷得打战,恨不得立即跑到街上或我们院子里去暖和暖和,用手指头拈起那些像从犹太教堂洋槐树上掉下来的落花似的灰泥块儿扔到地上。当我们终于离开了这座楼房,得以在我们巷子里的太阳下暖和暖和时,沃拉吉米尔还在为这面米黄色的墙壁和我们过道上方的蓝色天花板而激动不已。直到现在我才注意到他来的时候还拿着一个提包,如今他正双手拿着它放在身前。我立即明白,沃拉吉米尔不知将他那双长胳膊摆到哪儿是好,他之所以拿着这提包只是因为他不知怎么摆弄他的这双手。我对他微微一笑,重又看着他那个提包对他说:“我明白,我也常爱带个小手提包什么的,只因为我不知道把我的手摆在哪儿好。
您以为怎样?P3-5

媒体评论
赫拉巴尔,他是乡愁的作家,他属于闪亮慧黠的布拉格,他是日常生活的诗人。——克里斯多夫·基雅 法国《观点周刊》
 这确实是卡夫卡笔下的布拉格……这本书在边缘、欢闹的叙事方式下,自有其趣味。随着主角汉嘉不停地阅读、牛饮着啤酒,加上贯穿全书的语调既尖刺又让人微醺,压力机碾磨压缩着废纸,醉醺醺的汉嘉在文明的破布堆里翻找搜寻,读者会以为自己也身陷在那地下室的空间。——《纽约书评》双周刊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