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纸上长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行走纸上长城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5.29 4.8折 32 全新

库存60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苏叔阳/著

出版社天天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501621972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29743676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苏叔阳(1938—2019),笔名舒扬、余平夫,河北保定人。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享受国务院终身津贴。主要作品有《中国读本》《我的母亲叫中国》《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中华美德故事》等,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文华奖、金鸡奖、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2010年6月获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2010年11月获世界知识产权金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捷克、波兰等文字。



目录

引    子


第一章  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字


一    方块汉字的发展史


二    汉字的优点和历史功绩


三    汉字的前途


 


第二章  传统的宇宙观、伦理与道德


一    传统的宇宙观


二    关于理想社会的学说


三    传统的伦理和道德价值观


第三章  古老独特的生活方式


一    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核心——家庭


二    独特的饮食与保健文化


三    生活方式的内涵与情趣


 


第四章  传统的经济文化及其影响


一    漫长的商品经济传统


二    中国传统的经济文化


三    中国经济文化的影响


 


后    记



内容摘要
本书由苏叔阳老先生用近两年时间,踏遍了除西藏、青海之外各省区博物馆,查阅众多史料,收集海量数据,精中取精倾心完成。他以独立的创作视角、内在的创作激情,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的文字、哲学、经济和传统美学:方块汉字的由来及发展史、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传统的经济文化等。在对各领域的客观描述中不失真情感,令人心生感悟;在对各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真实呈现中不乏再审视,引人忖度深思。全书语言轻松且颇有文采,开创苏氏“读本体”文学样式,图文结合相辅相成,数十幅精美图片勾勒出漫长悠远的历史画卷。

主编推荐

苏叔阳(1938—2019),笔名舒扬、余平夫,河北保定人。当代著名剧作家、作家、文学家、诗人,享受国务院终身津贴。主要作品有《中国读本》《我的母亲叫中国》《大地的儿子——周恩来的故事》《中华美德故事》等,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文华奖、金鸡奖、华表奖、夏衍电影文学奖等。2010年6月获联合国艺术贡献特别奖、2010年11月获世界知识产权金奖。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俄、日、捷克、波兰等文字。



精彩内容

一    传统的宇宙观

 

“世界”这个词语或概念来自佛学。古代的中国更多用“宇宙”来表达无穷无尽的天地时空与万物。

宇宙是什么?人和宇宙的关系应当是什么样子的?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最基本的范畴。从西周的周公姬旦直到近代的章太炎,几乎所有的重要思想家都把研究“天”和“人”的关系摆在极高的位置。

宇宙观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氏补天”只是神话。宇宙究竟是什么样子,必须给予哲学的回答。古老的答案从来都认为宇宙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神的意志的产物,又受神的主宰。第一个从自然界本身来解释宇宙而不求助超自然主宰的意志的哲学家,在中国是春秋时代的思想家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陈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生卒年已不可考,约生活在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只知道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日国家图书馆馆长,必定看了许多通常别人看不到的典籍和文物,有别人不可企及的知识素养,熟知兴亡衰替的沿革,谙掌故,悉礼制,所以才配称作“老子”。中国的汉语里,“老”字含义颇广,有尊崇、长幼顺序等意蕴。在兄弟姐妹的顺序中,又常以“伯(孟)、仲、叔、季”四个字镶嵌在名字之中以表示他或她在兄弟姐妹中属于第几位。比如,古人伯夷便是大哥,叔齐就是老三;老子名李耳字伯阳,是老大哥。孔子名仲尼,是二弟,他一定有位大哥。大画家唐寅又名唐伯虎,因为他生在寅年,那年是虎年他又排行大哥,因而称作伯虎。这习俗延续至今。而“子”是古代对杰出男性的尊称。中国古代诸子,皆以姓氏列在“子”前,如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唯有老子不称李子,而称“老子”,是极表尊敬之意,视他为中国哲学之第一人,或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长于孔子约20岁。孔子曾经求教于老子,老子赠言给孔子,要他谦虚谨慎,勿骄勿躁,老子很有点师长的样子。老子的道学后辈同孔子的儒学后生在治国之道上曾发生激烈的论争,但老、孔之间还有挺不错的私人关系,彼此尊重。后来,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避祸隐居,西行秦国。那年他路经函谷关,关令尹喜强留软扣非要老子写点留言不可,老子遂写了《老子》一书(后世又称其为《道德经》)。据说,老子写完这本书,带了一点尹喜送的干粮、瘦肉之类的礼品,骑上青牛,飘然出关而去,从此不知所终。

 

1.老子的“道法自然”

老子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始无终,“道即自然,自然即道”。“道”这东西,自身就存在,无恃于其他事物的意愿与主宰。所以道是无限的,无处不在,无处不有,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完全由自身的规律所决定。道生万物,宇宙间的一切都来自“道”。“道”是宇宙的母亲、父亲。

老子认为,宇宙是一个大环,环中充满着运动的气。大至不可量数的星系,小至最小最小的粒子,山河大地,草木禽兽,都是环中气化之物,也就是说,自然界的一切都是自然界本身的产物,无天帝,无神祇,无超自然的力,无“道”外之物。这种天道自然观产生于2500多年前,先贤睿智的光芒穿越时空,不能不使后人肃然起敬。

按照这种看法,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正与《易经》内容相合,即“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

老子借“道法自然”说出一个平常而又深刻的道理,即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社会与人,都有“自然”这种本性。只要“圣人”即理想化的统治者“守道”,那么臣民就会按照“自然”本性化育自己,并按照“自然”本性安于臣服的地位,这便是老子的“道法自然”在现实层面上的显示。

理想的人,组成理想的人群;理想的人群又组成理想的社会;理想的社会同生生不息的自然界组成一个完整的宇宙。这便是中国先贤对美好世界的描述。这种描述难道不是整个人类对美好世界的概括吗?

从老子“道法自然”的学说,可以逻辑地引出人类要遵从自然的法则,不能总向自然索取的观点。

因此,一切破坏、违背自然规律的言行、准则都是错误的,都将给人类社会及自身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于是“顺天应人”的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宇宙观的主流观念和文化建构中的重要思想支柱。

“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也有浓重的敬天保民的意识。中国文化中早就有重人事的思想,把人看成与天相齐,是天的一部分,而不是天的奴仆。中国先民重要的思想家,如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都不承认有至高无上的“上帝”,这种重视人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不过,中国文化中所说的“人”更多的是指人的群体,即“民”。中国文化中多“民本主义”而少“人本主义”(并不是没有人本主义,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把个人的修养摆在第一位的)。因此,吸收西方近代文化中的“人本主义”、个性解放、重视个人的人权等思想,也是丰富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课题。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