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仪式:岁时礼俗之美
  • 仪式:岁时礼俗之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仪式:岁时礼俗之美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43.65 5.5折 79 全新

库存9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华诚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7203638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9元

货号29725861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好雨知时节。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也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中国人老早就懂得这个道理,懂得与四时光阴、天地万物一起过日子。

老辈人讲,“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老辈人的生活,是跟土地上的劳作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按照季节变化来播种和收获,也按照季节变化来安排一整年的生活。什么时候挥汗如雨,什么时候休养生息,都有规矩,都有仪式。

这种规矩和仪式,是一代代人留下来的生活经验,是一代代人总结出的生命印记,也是一个族群在自然界生存的脉络和节奏。

在《中国廿省儿歌集》(黎锦晖、吴启瑞、李实编)中翻到一首浙江儿歌,讲述的是一年时节的过法,抄录于此:

“正月正,麻雀飞去看龙灯。二月二,煎糕炒豆儿。三月三,荠菜花儿上灶山。四月四,杀只鸡儿请灶司。五月五,年糕粽子过端午。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洗浴。七月七,七样果子随你吃。八月八,大潮发,小潮发,城里老娘活俏煞,城外老娘活急煞。九月九,打老菱,过酒吃。十月朝,打儿骂女捆柴烧。十一月雪花儿飘飘,十二月家家磨粉做年糕。”

另外,还有一首童谣,流行于巴蜀一带:

“说个子,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飘坟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房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躲债主子。”

据我所知,各地都有类似的儿歌,总结传唱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随着时代的更迭、社会的发展,这些儿歌的内容已不一定全然符合当下生活实际,读来依然很是有趣。因为这样的儿歌童谣里,藏着当地民众生活的密码,说是文化基因,也并不为过。

中华民族一路走到今天,五千年薪火相传,是什么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靠的是传统文化的力量。在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当下,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我们有必要把目光投向那些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

我们现在倡导“传统文化之美”,希望更多人践行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生活方式。节气、节日,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因为文化的基因、生活的仪式感,就藏在这些日常的细节里。只是,民俗文化永远处在变化中,我们现在的岁时礼俗、节气生活,很多已经越来越简化,有的时候就简化为吃吃喝喝,很多仪式的细节已经消失在记忆中。

在老家乡下种田的数年中,我发现,许多与劳作相关的日常生活极具仪式性、审美性,那些与四时礼俗相关的活动,也富有生活的哲学和生命的智慧。多年来,我也写下不少散文作品,都与传统文化生活有关。

因此,我梳理出《仪式》两本书,分为《节气风物之美》《岁时礼俗之美》两册,分别从节气、节日两个角度,用散文的方式,呈现以故乡浙西常山为主体的江南日常生活,以及相关的文化习俗。

中国人度过时间的方式,多数是在劳作之中完成的,而节气、节日是在生活的刻度上结绳记事。我们在今天重温节气、节日之美,不仅是追溯传统文化的因子,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生活的传承,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发扬。在这种继承和发扬里,我们从而确认自己的身份与故乡。

是为序。

 

周华诚

癸卯年正月二十日

于常山稻之谷



导语摘要

记忆中的“岁时广记”,文字里的“故乡时间”

日子美好,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

 

本书讲述藏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生活美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作者多年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生活,细心留意岁时变迁,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这样的光阴里,自有一种生命的哲学,对万物心怀体恤,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作者文字风格活泼灵动,注重当下体验。吃茶且看花,日长如小年。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文字空灵温暖,令人感动。



作者简介

周华诚


 


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汇报》等刊。已出版《不如吃茶看花》《德寿宫八百年》《流水辞》《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陪花再坐一会儿》等二十余种作品。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目录

元旦


新年试笔:肉与书


新年试笔:煮水煎茶


元旦试笔:读书喝茶



 


花朝


垂丝海棠、野草莓及阿拉伯婆婆纳


被一树梨花挡住去路


一枝簪不住


 


上巳


水边一席茶


棕鱼


 


寒食


苏东坡的寒食节


杭州赏春妙趣


 


清明


西湖龙井


喝不完绿茶


紫云英


 


端午


古典主义的端午


端午与灰汤粽


蕨叶、杨梅与酒


端午节的食饼筒


 


六月六


晒书


醅糕


 


七夕


笔墨间的情意


 


中元


七月半


焐酒记


 


中秋


月光满怀


赏一轮南宋的月


吃蟹


 


重阳


浅酌茱萸杯


桂花饼及其他


 


寒衣


路上的寒衣


 


十月十


丰收的节日


获稻记


 


腊八


一碗粥


 


腊月


甜夜录


烟火之神


大扫除


乱来


杀年猪


大吉大利


门窗上的花花


天上人间


 


除夕


春联


插了梅花便过年


所有的年,都在故乡


隆重的一餐


除夕夜


 


正月


正月初一


索面帖


拜年帖


初三琐记


初四琐记


初五琐记


初六琐记


初七琐记


初八琐记


初九琐记


初十琐记


请紫姑


搭灯棚


张灯记


临水娘娘


 


上元


元宵节


看花灯


 


后记



内容摘要

记忆中的“岁时广记”,文字里的“故乡时间”


日子美好,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


 


本书讲述藏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的生活美学,既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活之美的追寻,又是对当下社会发展的珍贵记录。作者多年践行江南传统文化与生活美学生活,细心留意岁时变迁,与大地贴得更近,感知一地风物流传,草木盛萎,动物来去,风霜雨雪。这样的光阴里,自有一种生命的哲学,对万物心怀体恤,与古人心意相通,对生活满腔热爱。作者文字风格活泼灵动,注重当下体验。吃茶且看花,日长如小年。光阴短长,皆在字里行间。文字空灵温暖,令人感动。



主编推荐

周华诚

 

浙江常山人。稻田工作者,作家,出版人。作品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散文》《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文汇报》等刊。已出版《不如吃茶看花》《德寿宫八百年》《流水辞》《春山慢》《寻花帖》《廿四声》《陪花再坐一会儿》等二十余种作品。部分作品获三毛散文奖、草原文学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精彩内容

焐酒记

 

大暑将至,父亲在家焐酒。荞麦酒纯酿,出酒一百六十斤,装了四坛。

夏焐酒,冬来喝。酒要存一存才好。其中两坛,我想最好存它五年十年。以后,每年焐酒,每年部分地存起来,存的时候,搞个封坛仪式。以后,我是说譬如明年吧,可以接受大家定制,新焐的酒,坛子小一点,十斤装;来五六人,写字弹琴,自己写的封条,丁酉年丁未月丙午日,写好,贴起来,搁在我家后院。每年封一次,每年启一次,都过成节日,聚饮。啊呀呀,就这么想想,忍不住要醉。

大忽兄说,最好,还要有一棵芙蓉花,埋坛酒在芙蓉花下,岂不妙哉。

当然好。我家不缺芙蓉花。大理小云又出主意:种棵桂花树,埋坛桂树下,八月桂花落,满院桂酒香。好。我家不仅不缺芙蓉花,也不缺桂花。梅花、桃花、梨花、柚花、杜鹃花、百合花、山莓花、板栗花、石榴花,都有。每株花树下藏一坛,四时花开,日日有酒喝。

此事可为。我藏好酒,就等大家来喝。在北京的编剧先生牛凳说,这件事有意思,有念想,常相聚。行,既然大家说有意思,那就先约起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待到重阳日,头戴一枝花。你帮我割稻,还来就菊花。

 

 

获稻记

 

毛豆的收获很简单,稻子的收获就颇不容易。以前乡下一年到头有几件大事,收稻子算得一件。种两季稻的时候,“双抢”是在最热的大暑里,算是一年当中农人最为辛劳的时节。双抢,是抢收和抢种,抢的也就是时间。农人素来平淡,有什么好抢,抢到一个好天气,抢到两天时间提前把农事做完,就是幸甚幸甚的喜事。

现在我们是只种一季稻了,节奏也就悠缓许多,并不急着在两三天里收割又赶着把秧插下去。收割过后,是漫长的冬闲,把田闲下来,什么也不管它,或者种上一季紫云英——这就是一种保养。休养生息。田也是需要放空的。什么事情也不干,看起来是懒散,其实张弛有度,是令生命悠长的方法。

    远人兄,我们以前收割稻子,用打稻机——今秋在兰溪的梯田里收获,农人们搬出了最古老的稻桶,那是我从前没有用过的农具。有勇猛的朋友,光了膀子,把稻穗一下一下地挥舞起来,击打在稻桶的壁上,天地之间发出“咚咚咚”的声响。稻粒飞溅,好看,也令人欣喜。

远人兄,我们今天的人,可以这样地感受一下劳作,是多么难得。即便稻叶把肚皮划出一道道浅浅血痕,即使手臂痒上几天,那也是无碍。这样的痒,这样的挥汗如雨,是生命里珍贵的体验。离开了这片田野,离开了这一天,走千里万里,过五年十年,也不大会有这样的体验。

——人活着,不就是想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活着么。痒也好,痛也好,那就是活着。

 

 

清苦清苦的味道

 

1

上次去苏州玩,胥门老城墙门洞里有人担了苦瓜来卖。苦瓜小小的,短而肥,像一个手雷。艳丽之红。像苦瓜,又不像苦瓜。

是什么名字,我已经忘了。只知道当地人是作为一种水果来吃的。

后来问了一位植物学家,说是“金铃子”,有的地方叫“癞葡萄”。其实也是苦瓜的一种。

苦瓜我知道,故乡的菜园子里常常会种一些。苦瓜的藤在竹篱笆上攀爬,垂挂着一条条白色的苦瓜。我喜欢白色的苦瓜,颜色真好看。

看一本闲书,才知道温州人把这种苦瓜叫做“红娘”。

 

2

苦瓜是什么时候进入中国的?我翻了好几本饮食的古籍,都找不到线索——本想顺藤摸瓜,藤却不知道藏在哪里。

后来动用了一位朋友提供的古籍检索系统,查到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有“锦荔枝”:

“又名癞葡萄,人家园篱边,多种苗引藤蔓,延附草木。生茎长七八尺,茎有毛涩,叶似野葡萄叶,而花又多。叶间生细丝,蔓开五瓣,花碗子花结实如鸡子大,尖稍纹皱,状似荔枝而大。生青熟黄,内有红瓤,味甜。”

有学者考证,苦瓜并不是原产于中国,而是从东南亚热带地区,也有说是从非洲带回来的——明代以前,我国没有栽种苦瓜的记录。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带回来。郑和的翻译官费信撰写的《星槎胜览》中记载:“苏门答剌国一等瓜,皮若荔枝,未剖时甚臭如烂蒜,剖开如囊,味如酥,香甜可口,疑此即苦瓜也。”

郑和下西洋,先后七回,估计有一回上了苏门答腊岛。岛上有苦瓜,他把种子带了回来。明朝中期,苦瓜在南方开始广泛栽种。

清嘉靖进士王世懋,有《瓜蔬疏》,提到“锦荔枝”,也即是苦瓜——

“吾地有名锦荔枝者,外作五色蜂窠之状。内子如鳖虫人甚恶之,不知闽广人以为至宝。去实用其皮肉煮肉味,殊苦广人。亦谓凉多,子京师种摘而自供食,往在泉州见城中遍地植之,名曰苦瓜。形稍长于此种耳。”

广东人善吃,还讲究养生。譬如凉茶,就是广东人日常喝的饮料。苦瓜与凉茶一样,也是消暑佳品。

 

3

苦瓜和尚石涛,一定很喜欢吃苦瓜。

石涛不仅爱吃苦瓜,还把苦瓜供奉案头朝拜。

苦瓜有此君子之德,受人称颂。因苦瓜虽苦,苦自己而不苦他人。若用苦瓜炒肉,肉是绝不苦的。

我读过《苦瓜大和尚百页罗汉图册》,画中三百余位罗汉神情高古,气象万千。

诗文也好,画作也好,我喜欢读古人的东西。古人的时光过得慢。种田种菊,吃茶吃苦瓜,他们都比现代人做得好。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情感是不受进化法则支配的。不能说现代人的情感一定比古人优美,所以不能说现代人的艺术比古人进步。”这话是梁启超说的。

苦瓜和尚的画,到现在看,还有苦瓜味——这清苦清苦的味道,至今没有褪色。

 

4

青蛳的味道,也是清苦清苦的。

小暑过后,一场雷阵雨下得酣畅淋漓。再晴上几天,又叫人大汗淋漓。黄昏时候到桃花溪里去歇凉,顺便拾一把青蛳带回去。小暑过后的桃花溪清幽极了,夹山两岸,草木葱茏,鸟声也清幽。在水里泡一会儿,遍体清凉。

 

5

做青蛳最繁琐之处,在于剪螺蛳屁股。青蛳小小的,人俯身水面捡拾青蛳,倒不觉得枯燥。拾回家后,剪青蛳屁股却着实需要一些耐心。

如没有这道工序,青蛳肉将无法吸出,只能用牙签挑取,这是善食青蛳的人所不能接受的。

读《日本味道》一书,作者北大路鲁山人说到香鱼的吃法,极是讲究。他说:“香鱼如果不是在水清、流急、河床比较宽的河中生育的,发育就不会完全,香气品味都不会太好。这就是决定香鱼好坏的大致条件。”

其实青蛳更是如此。

青蛳的生长,对于溪水的纯净度要求极高,至今只有浙西地区的开化、常山两县出青蛳。除此之外,我还没有吃过别的地方的青蛳。

吃青蛳,也讲究一个鲜味。青蛳本来就小,没有多少肉,但吸食的过程却极美妙,小小的肉连汤带汁,堪可回味。青蛳肚子里带着碧青色的肠子,也是可以吃的。

青蛳的鲜味里还带些清苦,也是山里人说夏天吃青蛳可清凉败火的原因。

青蛳也属于山里人夏天的河鲜吧。

山里人炒青蛳,一定要用到紫苏。紫苏去腥。

紫苏也可以用来渍黄瓜、渍嫩姜,这是夏天清凉过早粥的良物,也是很开胃的小菜。

 

6

苦瓜这时节,大大小小,已挂满藤蔓。白色的苦瓜挂在碧绿的叶间,很是漂亮。

苦瓜用一点黑咸菜炒起来,青蛳用一点紫苏炒起来,都是很可口的小菜,实在与小暑大暑的天气相宜。山里人都相信夏天吃点苦意的食物,是很好的。

按说还有一种苦的东西,苦丁茶,也是很苦的,却实在没有什么鲜味,只剩下苦了,也就没有什么可取之处。

有一次翻书,钟叔河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周作人文类编·人与虫》,知堂也谈到苦茶,有朋友特意送他一包苦茶,“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苦丁茶,我好些年前喝过,可能多放了两根,泡开以后苦得咂舌。只放半根茶,也仍然是苦,实在不怎么好喝。苦瓜和青蛳,我却一直喜欢。

想来我还是喜欢有一些活泼之气的鲜苦与清苦。若只是一味的苦,这样的人生,未免太单调了些。



媒体评论

华诚的文字,也是得到了江南那方水土的滋养。清,淡,灵,秀,雅,品出万般滋味,真正能称得上美文。他对岁时与节气的诗意书写,让我恍惚想起张岱,那个在湖心亭看雪的风雅文人。张岱若是读了,也一定认他作知音。

——《海南日报》

 

我想,能把茶喝出酒意的,也就只有他这样懂生活、爱生活的人了。难怪华诚说,喝茶要喝那个类别里最好的茶,看花也要看世上最美的花。

——《中华读书报》

 

这是故乡的风景,也是我们向往已久的生活。好文字还是要有亮光通透,汪曾祺的文字就好在时有亮光烁烁,川端也这样。华诚的文字也时有亮光烁烁,无一点陈腐气,且都是一手货,俱从自家心上手上来,从不炒卖二手陈货,是为一等文字。

——《文汇》APP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