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82.88 4.9折 ¥ 169 全新
库存37件
作者宋刚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49441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69元
货号29720010
上书时间2024-11-04
哲学家尼采说:“没有了音乐,人生就是一场错误。”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音乐。各个门类的音乐,包括欧美当代流行音乐,都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值得所有人珍惜和花时间探索。
幸运的是,我们正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大音乐时代”中。
本书之所以把流行音乐在当代的进程称为“大音乐时代”,不仅是因为这个时期星光灿烂、人才辈出,音乐作品的深度和广度、艺术的革命性,以往任何时代都无法企及;还因为这个时期流行音乐的传播范围之广,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之深,还有产业规模之庞大,与技术结合之紧密,都是空前的。如果说古典音乐是皇家宫廷和贵族庄园里规整的园艺,民间音乐是路边一丛丛的野花,那么当代流行音乐就是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森林。其演进场景之波澜壮阔、激荡人心,在音乐史、艺术史上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在文化学、社会学上也值得进一步研究。
美国著名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直言:“音乐是人类的共同语言。”
“摇滚之父”查克·贝瑞(Chuck Berry )如是说:“音乐可以让人们忘记他们的烦恼,尽管只是很短的时间。”
“摇滚常青树”布鲁斯·斯普林斯汀(Bruce Springsteen)也曾说:“最好的音乐本质上是为你提供面对世界的勇气。”
美国音乐教育家大卫·李·乔伊纳(David Lee Joyner)这样描述流行音乐的重要性:“流行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以其特有属性愉悦我们,并与我们产生联系。”
在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音乐学院讲授音乐理论的副教授理查德·兰德尔(Richard Randall)在其文章《一桩音乐隐私案》(A Case for Musical Privacy)中写道:“作为人类的普遍性文化,音乐可以说是我们物种发展和生存的核心。”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University of Exeter)哲学系副教授乔尔·克鲁格(Joel Krueger)也指出:“ (音乐)是培养和调节我们社会生活的关键工具。”
其他研究者也进一步阐述:“人们通过听音乐来实现自我意识和社会相关性,以及唤醒和情绪调节。……音乐提供有价值的陪伴,有助于提供舒适的激活水平和积极的情绪……”,“音乐会刺激控制肌肉运动的大脑部分。音乐还能刺激大脑中与语言相关的部分,这就是人们经常随着歌词一起唱歌的原因。音乐还刺激大脑中已知对奖励、动机和情绪很重要的部分,听音乐会促使大脑释放多巴胺。”
另有研究表明,音乐可以改善心血管功能,帮助癌症患者重拾希望,给中风患者带来积极的情绪,甚至产生“刺激运动”。给年轻人上音乐课程可以提高他们的非语言记忆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流畅性,并增强他们处理声音的能力。
2014年秋,英国的一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聆听流行音乐,特别是贾斯汀·比伯的歌曲,提高了执行一系列重复的办公室任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尤其是文件处理速度,这就是所谓的“贾斯汀·比伯效应”。负责这项研究的Mindlab国际公司的大卫·刘易斯(David Lewis-Hodgson)博士解释说:“音乐是提高劳动效率的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强大管理工具,它可以对员工的士气和主动性产生非常有益的影响,帮助提高产出,甚至提高公司的利润。”
综合多项研究,普通人或群体主动播放音乐时不外乎下面几个目的:
心理建设
释放情绪,比如失恋、怀旧,反复体验喜怒哀乐,彻底释放感情;
排解无聊或孤独,放松心情,减轻抑郁,激励斗志。
调节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锻炼的效率,比如作为背景音乐;
分散注意力,比如开车时减轻焦虑、减少路怒等;
转移注意力,助眠、催眠,缓解疲劳、疼痛等。
营造预设的氛围
使全体在场人员立即融入一个集体主义氛围,比如播放国歌或球队队歌,或胜利时播放《我们是冠军》这类歌曲;
用于特殊场合如婚丧典礼、生日聚会,或者需要增进亲密感的时刻,如约会;
纯粹作为舞会时的伴奏、伴唱。
文化和艺术素养的培育
欣赏音乐,提高和涵养自己的艺术品位。
展示个人身份
给自己贴上一个社会或文化标签,以期得到群体认同,促进人际关系。当两个人试图了解彼此时,音乐偏好是最常见的话题,人们仅根据其音乐偏好就能对他人的性格形成非常准确的评估。
另一项全球性研究还证明音乐能够稳固家庭关系,增进家人之间的感情。成立于2002年的美国著名智能扬声器系统生产商Sonos集团的“音乐铸就家庭”(Music Makes It Home)项目研究发现,大声播放音乐会带来更牢固的关系、更亲密和更幸福的家庭以及更多的美好时光。调查结果显示:
在家中与家人一起听音乐的人每周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会比那些独自听音乐的人多出3小时13分钟;
那些说他们一起聆听音乐的夫妇的身体亲密程度提高了67%;
在家中播放音乐后,43%的参与者表示感到充分被爱,这一人数比在家中播放音乐之前增加了87%;
在家里时,有三个场景会让人们特别渴望听点音乐:做饭、洗澡和健身。音乐使无聊的事情变得更有趣。该调查发现,83%的人认为听音乐时做家务更容易,50%的受访者更喜欢边听音乐边做饭。
毋庸置疑,在所有我们日常听的音乐中,“流行音乐”仅就它的词义而言,必然是当代人们最喜爱、最常听的门类。
本书写作的冲动是基于笔者近几年来一直希望能把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欧美当代流行音乐的各个方面都梳理清楚的愿望。目前国内外相关著述多数集中在回顾音乐流派发展历程,主要是介绍20世纪的乐队和歌手,很少涉及21世纪最新的音乐产业进展,可能因为之前的资料更翔实完整,能参照的研究也更丰厚。但是很多论著对流行音乐风格分类和谱系关系各执一词,基本术语也莫衷一是,对于笔者这种爱较真儿的人来说,仿佛是啮檗吞针。
本书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从甲壳虫乐队组建的1960年到2020年一个甲子的跨度内;更早的历史溯源仅作为背景简要介绍。主线是欧美国家的流行音乐,但也包含了同属英语文化圈的澳新两国,还有与美国地理位置上最接近、对美国文化影响日益显著的加勒比海地区的流行音乐。
2020年音乐产业由于新冠疫情风云突变,笔者特意采撷了大量疫情以来的资料,因而具有更强的时效性。本书不是单纯的流行音乐编年史,也不属于音乐分析、音乐评论或音乐批评,而是整个产业的侧写或漫谈,试图建立一个基础的、全视角的当代流行音乐的场景。故而本书较少涉及音乐艺术的讨论,从乐理层面分析音乐作品,既非兴趣所在,也非能力所及。
本书不是终极的答案,而是提供线索,引发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所以更像是一个旅程的起点。
因为流行音乐源自欧美,相关词语的精确翻译就至关重要,但“在目下的国内学界,对音乐学文献的翻译,相对于其他人文学术领域,就质与量而言,还存在一定差距。……即在对大量专门性术语的翻译上,不同译者的理解往往并不统一。”有的外文专著翻译成中文时,书名明明是“流行音乐”,正文却通通替换成“通俗音乐”;又比如在文中“摇滚乐”和“摇滚”两个词不加区别来回换用;有的严重依赖机翻,比如把美国著名嘻哈团体“武当派”(Wu-Tang Clan)直译为“吴唐家族”,其实稍作搜索研究就不致贻笑大方。
有鉴于此,为确保信息准确,本书主要直接参考英美等国外的文献资料,并且尽量争取做到转译的“信、达、雅”。为不致混淆和误导,同时方便读者进一步查找相关信息,很多人名、名称和专业词汇在后面的括号里附英语原文。同时,为避免叙述中反复使用同一词汇而致读者厌倦,书中对于“音乐风格”这个概念,会轮流采用“风格”“流派”“曲风”“体裁”和“音乐类型”等词语替换。不过当说到音乐“门类”时,肯定是与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或民间音乐这三个最大的音乐领域相对应。
还有一个枝节问题,就是一部分外国人的姓名拼读并不是依照英语习惯,对于偏差明显且没有统一标准的译名,本书尽量按原发音翻译,比如其中就有这两个典型情况:原译“碧昂丝”(Beyoncé [bi:?j?nsei] ,正确读音接近“bee-YON-say”,注意重音在第二字)改为“碧扬赛”;原译“席琳·迪翁”(Céline Dion [sei?li:n di??n],正确读音接近“say-lin-di-ON”,注意重音在第四字)改为“赛琳·迪昂”。为尊重艺术家起见,纠正读音,从你我做起!
因专门研究人类大脑、身体和行为的极端问题而获奖的英国科学作家大卫·罗伯森(David Robson)指出:“‘社会环境导向’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思考推理的基础层面。生活在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当中的人们,遇到问题时,倾向于思考得更‘全面’,着眼于问题所处情境的大背景及其中的相互关系;而生活在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中的人们,则会着重分析各个不同影响因素,认为所处情境固定不变。”
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也认为,“知觉过程受文化的影响。西方人倾向于通过关注独立于其上下文的各个对象来分析与上下文无关的感知过程;而亚洲人倾向于通过关注对象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并借助上下文相关的整体感知过程来定位对象。”
诚如上面两位外国学者指出的那样,中外的文化和思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书在组织篇章架构和优化表达方式方面不遗余力,以便国内读者理解并内化。另外,“一图胜过万语千言”(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书中部分内容也适当以图表来表达,这样也能有效节约篇幅。
第一章里部分内容是比较学究的讨论,对于本书立论应属必要,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但读者尽可以绕开,并不影响阅读其他章节。
为了满足读者刨根问底的探索精神,书内背景知识根据内容长短分别以注释、小贴士、附录或番外篇的形式供读者深度了解。书中诸多掌故也都是为了增加趣味性。附录中“中英文人名、乐队名对照表”中列有本书提及的大部分艺术家和乐队的简介;又因为本书主题侧重产业与文化,所以这些词条的主要内容是艺术家的所处时期、风格和成就,而具体作品、乐队成员组成等细节内容因篇幅所限一般予以省略。
本书是从产业、技术和流行文化几个方面对流行音乐进行跨学科的审视和剖析,需要对巨量信息进行搜集、筛选、解构和重组,也需要多个专业的知识储备,这对笔者的学习、研究和写作能力是前所未有的锻炼和挑战。但毕竟道行微末,百密一疏,如有错误和缺漏,诚恳欢迎批评指正。
本书力争能够兼顾学术性和趣味性,不仅针对从事流行音乐创作、表演和制作的专业人士、音乐院校(系、专业)的师生,也面向希望在流行音乐产业发现商机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潜心流行文化的艺术家和设计师、流行音乐和流行文化的研究者,以及所有对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感兴趣的读者。笔者近年由于工作关系,深感研究城市的文化个性、历史沿革和产业发展的必要性,所以本书的相关内容,特别是第八章“音乐城市和音乐旅游”,或可供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和城市管理的读者旁鉴。欢迎各年龄段读者一起加入这个轻松有趣的发现之旅。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笔法,描绘了当代欧美流行音乐的全景图。作者全面、系统介绍了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和重要的流行艺术家;剖析了流行音乐产业的运行机制、流行音乐与技术和设计的互动,以及欧美流行音乐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书中附带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逸闻趣事,最后展望了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本书娓娓道来,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不仅是流行音乐产业相关专业人士和音乐院校师生的参 考资料,也是普通流行乐迷深入了解欧美当代流行音乐的有益向导。
宋刚,博士,高级工程师,一级注册建筑师。著有《北美当代展陈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现状与发展》(其中之“中国注册建筑师制度对建筑创作的影响”一节;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引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 / 1
1 流行音乐概述 / 7
欧美流行音乐与名人 / 9
“流行音乐”这顶“大帽子” / 9
流行音乐面面观 / 16
尘埃落定:当代流行音乐的新定义 / 21
流行音乐这锅“大杂烩” / 23
流行音乐“谱系考” / 30
流行音乐的哲学和美学初探 / 36
参考文献 / 38
2 欧美流行音乐的主要脉络 / 41
欧美流行音乐的时间线 / 43
“摇滚乐”生死簿 / 51
“摇滚乐”的衣钵传人:“摇滚” / 53
“城市音乐”的前世今生 / 57
“俏也不争春”的“独立音乐” / 62
代际间的音乐偏好差异 / 63
流行音乐的现状与发展态势 / 66
参考文献 / 71
3 各领风骚——各类音乐风格 / 75
各类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演进 / 77
孤独求败的“摇滚”与长盛不衰的“通俗” / 77
关于生与死的思考——金属和哥特 / 82
如泣如诉的R&B和灵魂音乐 / 87
想说爱你不容易:嘻哈与说唱 / 89
民间音乐、民谣、世界音乐和乡村音乐 / 94
舞曲绝不是“动次打次”那么简单 / 96
热力四射的拉丁音乐 / 99
Reggae是“雷鬼”,那reggaeton又是什么鬼? / 100
古典与流行的结合 / 101
音乐塑造了我们每一个人 / 102
参考文献 / 103
4 其他各国流行音乐简述 / 107
瑞典:“蕞尔小邦”的音乐逆袭 / 109
卧榻之侧的加拿大 / 115
孤悬海外的澳洲流行音乐 / 118
不灭的凯尔特之魂——爱尔兰流行音乐 / 121
势不可摧的“条顿军团”——德国流行音乐 / 123
引吭高歌的“高卢雄鸡”——法国流行音乐 / 125
地中海风情——希腊和意大利的流行音乐家 / 125
参考文献 / 127
5 特定应用场景的音乐 / 129
节日或庆典音乐 / 131
健身和治愈音乐 / 133
堪比MTV的游戏音乐 / 134
预告片音乐 / 137
竞选活动中的流行歌曲 / 140
年轻人在不同场景选择的音乐 / 143
参考文献 / 145
6 跨界与翻唱 / 147
游走在流行音乐的边缘 / 149
到底是好的音乐成就了歌手,
还是歌星带红了不知名歌曲? / 153
音乐剧与流行音乐的互哺 / 156
参考文献 / 157
7 音乐的搬运工——欧美流行音乐产业揭秘 / 161
什么是流行音乐产业? / 163
2019—2020年的产业数据 / 165
2021年:流媒体霸业已成 / 167
音乐产业对欧美经济的作用 / 167
音乐版税相关法规的更新 / 168
唱片公司的角色 / 169
歌星璀璨光芒背后的真相 / 173
流行音乐的深阅读:传统专业杂志 / 176
新型互联网技术的加持 / 178
新冠疫情的阴影 / 185
2021—2030年流行音乐产业趋势 / 186
参考文献 / 190
8 音乐城市和音乐旅游 / 193
美国的音乐城市 / 195
其他国家的音乐城市 / 200
如何成为音乐城市? / 202
各国的流行音乐博物馆 / 205
“凝固的音乐”与“流动的建筑” / 208
参考文献 / 209
9 流行音乐是棵摇钱树 / 211
音乐家形形色色的收入来源 / 213
音乐行业中其他职业的收入 / 218
流媒体经济下的贫富差距 / 219
从收入排名变化看流行音乐趋势 / 220
参考文献 / 225
10 技术进步对流行音乐的影响 / 227
音乐消费端的技术进步 / 229
音乐生产端的技术进步 / 238
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挑战传统音乐产业 / 248
拥抱即将到来的新体验时代 / 255
参考文献 / 258
11 流行音乐的创作和制作大师们 / 261
流行歌坛的尤达大师:马克斯·马丁 / 263
深藏功与名——其他卓有成就的音乐制作人 / 265
文武双全的创作型歌手 / 270
参考文献 / 286
12 金榜题名时——排行榜、音乐奖和电视选秀 / 289
欧美的流行音乐排行榜 / 291
从回溯性的排行榜看当代流行音乐的态势 / 293
排行榜上昙花一现的艺人 / 296
欧美各国重要的流行音乐奖项 / 299
造星神器——音乐选秀节目 / 300
其他判定音乐家成功与否的指标 / 301
参考文献 / 302
13 现场的魅力——流行音乐演唱会、音乐节
和音乐剧 / 305
空前绝后的慈善演唱会——“拯救生命”
(Live Aid)大型摇滚演唱会 / 307
其他值得铭记的流行音乐会 / 309
欧美重要的流行音乐节 / 310
音乐节和现场演唱会的安全问题 / 315
金曲串串烧——点唱机音乐剧 / 315
参考文献 / 318
14 流行音乐与影视文化 / 321
音乐IP——影视主题曲和插曲 / 323
007系列电影中的流行金曲 / 329
有关欧美流行音乐的电影 / 332
主演电影的流行歌星 / 336
参考文献 / 339
15 流行音乐对当代文化的影响 / 341
并蒂莲花:流行音乐与时尚文化 / 343
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与时尚 / 344
引领时尚潮流的流行明星 / 349
流行音乐对语言的影响 / 350
嘻哈音乐改变了美国英语 / 351
流行音乐与当代舞蹈 / 352
街头涂鸦和文身文化 / 353
流行音乐对青少年的影响 / 356
音乐偏好与成年人的消费观念 / 361
历史上改变社会的流行歌曲 / 361
用音乐说“不”——反暴力、反不平等
和控诉犯罪的歌曲 / 362
参考文献 / 366
16 流行音乐的视觉表达 / 369
音乐的第二层表达:音乐视频 / 371
漫画中的流行歌星 / 375
流行音乐与平面艺术 / 376
参考文献 / 384
17 新媒体时代的欢喜冤家:偶像及其粉丝 / 387
明星养成记——凯蒂·佩里 / 389
歌星的形象塑造和团队管理 / 390
艺人、粉丝和社交媒体 / 398
音乐收藏品市场 / 401
参考文献 / 403
18 结语:路向何方 / 405
疫情中的流行乐坛 / 407
“Z世代”的流行音乐图景 / 411
未来欧美流行音乐的趋势 / 416
参考文献 / 419
后记:经典被时间沉淀 / 421
附录 / 425
本书以生动有趣的笔法,描绘了当代欧美流行音乐的全景图。作者全面、系统介绍了欧美流行音乐的历史脉络、主要流派和重要的流行艺术家;剖析了流行音乐产业的运行机制、流行音乐与技术和设计的互动,以及欧美流行音乐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书中附带了大量的背景知识和逸闻趣事,最后展望了未来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
本书娓娓道来,兼顾学术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不仅是流行音乐产业相关专业人士和音乐院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广州
¥ 94.68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广州
¥ 94.67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广州
¥ 94.66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广州
¥ 94.72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广州
¥ 94.70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保定
¥ 118.30
大音乐时代——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成都
¥ 84.38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广州
¥ 94.32
大音乐时代: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佛山
¥ 95.80
大音乐时代 欧美当代流行音乐漫谈
全新北京
¥ 94.5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