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2.73 6.3折 ¥ 99.9 全新
库存19件
作者汪若菡 李国卿 著,湛庐文化 出品
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72267277
出版时间2024-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9元
货号29698554
上书时间2024-11-04
这是一本阐释空间对于创意的影响的作品。作者研究/发现,空间的舒适程度对于创意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企业应该通过哪些独特的空间设计,激发创意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近年来大家对于工作环境的理解的变迁。第二部分深入阐释了能够激发创意的空间必须具备的5大功能区,以及必须采用的独特运营模式。第三部分则从创意空间扩展到创意社群,创意街区,给出了通过改变空间设计,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汪若菡
财经记者及作家,曾担任《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企业家》《第一财经周刊》《全球商业经典》等财经媒体主笔、编辑等职务。著有《ERP中国企业成败实录》《微笑力:如家创造卓越服务的方法》《创造共享价值》。
李国卿
资深媒体人,曾任机构投资者专业期刊《投资家》主编和《全球商业经典》副总编辑。
推荐序一 从创意园区到创意城市
推荐序二 科学智慧空间助力美妙的发生
自 序 空间成就自我
引 言 一位创意工作者的办公室流浪记 001
01 理想的创意空间应该是什么样 017
第三空间与办公空间的进化 019
打造理想创意空间的理论基础 025
02 创意空间设计底层逻辑 033
超级用户视角:发现真实需求 036
灵感源于自由:潜意识舒放设计 038
功能服务体验:人性化演进设计 050
万物有灵共生:人居大自然设计 055
03 打造理想创意空间的方法 063
五大场景:为用户解决痛点 066
灵活使用五大场景模块 083
空间生产力:潜意识创造 084
04 如何运营创意空间 089
做好用户服务:秉持人性关怀 092
促进用户交流:轻公司生态圈 102
收获价值黏性:赢得忠诚的创意型客户 121
园区运营要进行“社群创新” 127
05 从创意园区到创意街区 131
创意人士与创意社区的双向选择 133
创意社区水波效应 136
打造多元文化街区 148
创意企业集聚生态 154
流动的盛宴:共创是活力之源 160
06 创意中心:未来城市竞争力 165
存量改造:盘活地产市场 169
城市更新:老物件里有故事 177
流程再造:避免过度设计 185
万亿市场:城市更新还有巨大空间 194
何以聚才:城市竞争就是人才竞争 198
建设人才通道:上海—全国—世界 199
结语 同频共振的涟漪
致 谢
参考文献
这是一本阐释空间对于创意的影响的作品。作者研究/发现,空间的舒适程度对于创意工作者的创新能力的激发,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企业应该通过哪些独特的空间设计,激发创意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近年来大家对于工作环境的理解的变迁。第二部分深入阐释了能够激发创意的空间必须具备的5大功能区,以及必须采用的独特运营模式。第三部分则从创意空间扩展到创意社群,创意街区,给出了通过改变空间设计,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力的有效途径。
汪若菡
财经记者及作家,曾担任《21世纪经济报道》《环球企业家》《第一财经周刊》《全球商业经典》等财经媒体主笔、编辑等职务。著有《ERP中国企业成败实录》《微笑力:如家创造卓越服务的方法》《创造共享价值》。
李国卿
资深媒体人,曾任机构投资者专业期刊《投资家》主编和《全球商业经典》副总编辑。
空间成就自我
在结束记者职业生涯,成为自由撰稿人之后,我在最近几年时间里,至少换过六七间办公室。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想找到一个让自己在其中感到舒服的办公空间,居然如此困难,这也让我开始第一次认真思考生活、办公空间和人的关系。
媒体行业是创意行业,传媒机构通常会选用开放、宽敞的办公空间并按内容制作流程划分出不同的工作区域,编辑和记者们可以在这些区域间随意走动、闲聊和交流,大家随心所欲地在工位上摆放书籍、资料和私人物品,让工作空间变得更个人化。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办公室管理者来说,这种拥挤、吵闹、等级制度松散,且全员经常要超时工作的环境,看上去既“混乱”又不能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但媒体人能在混乱的表象下,在此类办公空间中梳理出一个井然有序的工作流程,并持续创造高质量的内容产品。
在离开媒体行业之后,我和合作者们租用过所谓的传统办公室。这种办公室的格子间限制了人的自由活动,也妨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我们这些习惯了随意走动的媒体人感到窒息。即便是 5A 级写字楼,一旦身处其中,我便意识到,这些空间的设计者考虑的是如何将人牢牢地固定在工位上。其实,看到租用这些传统办公室的“邻居”后,我也意识到自己找错了地方,这些“邻居”大都西装革履,从事金融、会计、贸易或法律等工作,奉行朝九晚五的办公原则,与衣着随意、上班时间不固定、常常需要熬夜的创意工作者有着天壤之别。
媒体人其实已经培养出了自己对办公空间的某些偏好。比如,开放的布局、舒适的公共区域和自由随意的氛围。以 WeWork 为代表的共享办公空间品牌,恰好融合了这些元素。于是我又试着租用了几个品牌的共享办公空间,这些品牌包括 WeWork 和它的中国竞争者们。
由于 WeWork 的设计理念风靡全球,许多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者都在努力模仿它,用一些显眼的元素讨创意工作者喜欢。比如,它们都有开放的布局、舒适的公共区域、大量的休闲娱乐设施、绿植与具有现代艺术氛围的内部装饰等。这些办公空间乍看上去大同小异,但只有长时间在其中工作的人才能分辨出优劣。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在这些相似的办公空间中找到真正让人感到舒适的设计元素。比如,在办公空间 A 的公共区域里,一个巨大、豪华的共享吧台前总是空无一人,而在办公空间 B 的公共区域里,永远有人围坐在只有 6 个座位的吧台旁聊天、吃东西。在这两个办公空间都待过之后,我发现出现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办公空间 B 的吧台旁配备有洗手池和密闭的垃圾桶,以便人们洗手、清理自带的杯子或饭盒,而办公空间 A 只是设置了一个不走心的吧台“符号”而已。我甚至能想象出豪华而无用的吧台是如何诞生的,设计师在参考了众多的共享办公空间的设计之后,认为这里应该放一个吧台,以便让用户在这里偶遇和交流,但设计师没考虑到这里唯一的洗手池远在楼层尽头的洗手间里。在午休和下班这种高峰时段,想清洁茶杯或咖啡壶的人在窄小的洗手间外排起了长队,很多赶时间的人会去使用其他楼层的洗手间——这让在邻近楼层办公的几个公司不胜其烦,终于给洗手间装上了专用的密码锁。
在挑选合乎心意的办公空间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人们对办公空间的要求折射出了很多东西:空间能够反映出人们确认自我身份的诉求,也是信息、想象力的汇集地。好的空间设计,不仅要让人感到舒服,还要能帮助人们找到自己独有的工作节奏,让创造力获得成长。这一系列切身体会与思考,成为眼前这本关于创意空间的图书诞生的关键。
在和上海德必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必)的设计师们深入讨论了德必园区空间设计的底层逻辑之后,我对创造力和空间的关系有了新的发现。首先,就像设计师们强调的那样,好的设计并不一定是昂贵或精美的,而要看设计师是否能真正站在用户(创意工作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只有充分与用户共情,才能在空间中为他们提供恰到好处的服务。其次,一个鲜活的空间应该由设计者和使用者共同创造,设计师必须深刻地理解创意工作者的工作特点,放弃一些规划和控制的欲望——设计师只需要提供激发创意工作者创造力的最基础和最关键的元素,创意工作者会自行运用这些工具,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心情,找到自己独有的工作节奏。比如,某个共享空间朝西的公共会客区域,上午还冷冷清清,但每到下午便人满为患,不少创业公司的程序员们甚至愿意趴在不那么舒服的小咖啡桌上工作。我出于好奇问了其中一个人原因,这位程序员回答说:“这里有大片的落地玻璃窗,我一抬头就能看到天空,在这里工作效率很高。”显然,沐浴在阳光下,时不时俯瞰街景或眺望这个城市的天际线,比枯坐在办公桌前更能帮助程序员转换心情、获得灵感。
这些发现首先对我自己的工作产生了影响——要想充分发挥个人创造力,最重要的办法是自我审视,找到工作流程背后蕴含的规律,然后对应现有的空间,思考它们是否适合自己的节奏,要不要做出改变。
这些发现也让我读懂了德必设计师们在空间设计中嵌入的理念。他们坚信,搭建一个开放、自由和多元化的办公空间,能够使创意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具创造力。一个能够让人产生创意与认同感,且兼具创新性和凝聚力的办公环境,会让个人、企业乃至整个园区受益。
最终,我们——使用者和设计者,共同创造出的是一个“帮助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的环境。这就是空间的力量。
本书包含了大量翔实的案例调研和细节展示,并有从设计师到企业客户的现身说法,有效诠释了“何为空间生产力”“打造创意空间的底层逻辑”“创意经济是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几个关键命题。期待这本书中的经验和观点,能够成为全行业的有益借鉴。
范周
中国传媒大学
文化发展研究院创建院长
《唤醒空间生产力》是一本很有启发性的著作,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还有充足的实操案例。它展示了空间环境如何成为提高企业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德必集团的经验和洞察力,使得这本书成为所有关注空间管理和企业战略的人的经典读物。
魏超英
戴德梁行中国区
项目及企业服务部总裁
这是一群既精通专业技术,又深谙商业规律的创意精英们共同探索的设计之道,他们既是空间的使用者,又是产品的缔造者,因而能扭转单纯追求美或功能的传统设计理念,重新回到源头思考:从社会、功能和情感层面,去不断理解和及时回应创意工作者真切的需求,从而产生了创意空间明确的底层逻辑,也为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喜的创意园区的诞生提供了不断延续的传承密码。
蔡青
上海都市再生实业有限公司
副总建筑师
空间,对于孕育、催生创意创新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如何唤醒空间的力量?汪若菡和李国卿两位作者,怀着对空间力量的强烈好奇心,走入德必集团的数十个文创园区,通过对空间设计者和使用者们的访谈,寻找心中的答案。这就是《唤醒空间生产力》的诞生,我们共同期待着答案。
贾波
德必集团董事长
本书的亮点在于:它是从空间到思想的一次次审美创造,着重构建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美好共生关系,让身在其中的人,在不知不觉中幸福指数飙升。
司译云
德必集团首席文化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