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版 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新版 探索与创新: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解读与实践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4.32 3.4折 42 全新

库存15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建业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97458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42元

货号29688423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实践者
一苏霍姆林斯基是 20 世纪苏联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俄国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成为20世纪震撼人心的伟大事件。苏联人民在列宁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十月革命”后的第2年,他在童年时代就耳闻目睹了祖国百业待兴、蒸蒸日上的崭新局面。1926年他进入本村七年制学校学习,毕业后进入乌克兰克列明楚格师范学院预备班学习。17岁时,他因病中断学业,回到母校担任小学教师。1936 年,他进入马卡连柯的母校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函授班学习。1938年开始,他到奥努弗里耶夫斯克中学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后兼任教导主任。1941年6月,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德国闪电式入侵苏联,苏联卫国战争随即爆发。在上级安排下,苏霍姆林斯基也拿起武器,投入保卫祖国的战争。经过短期培训,他应征参加苏联红军,并任作战部队某部连政治指导员。1942年2月,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身负重伤,治疗5个多月后基本痊愈,然而他的右臂比原来短了6厘米,胸腔中还留有一块无法取出的弹片,他因此获得二等伤残证书。带着对敌人的无限仇恨和对人民、对孩子的无限热爱,苏霍姆林斯基于1942年6月返回学校。1948年,他辞去当地教育局局长职务,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进入学校之后,他面临着一个残酷的现实——不但校舍破旧不堪,而且孩子们还受到严重伤害:“在270个孩子中,有189个失去父亲,只有孤独的母亲;有77个孩子,家庭破散了;只有4个孩子,一眼看上去家里情况很正常。”战争不但造成了无数的孤儿和单亲家庭,即使在有父亲和母亲的家庭中,大人的心灵和身体也深受战争的伤害,造成了许多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不闻不问,导致学校里产生了一大批不能教育的儿童,这使学校的教育受到了更严重的挑战。他重返学校之后,所做的件工作就是搜寻战争后遗留下的孤儿,将他们带进校园,把满腔的爱心奉献给他们,千方百计地把学校建成儿童快乐成长的温暖家园,创造了中外教育史上的奇迹。1978年,波兰学者奥孔在《1900—1975年世界上的实验学校》一书中,将帕夫雷什中学列为 20 世纪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战争带来的一个个畸形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再加上许多家长并没有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导致当时不少的家庭出现了许多教育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还十分严重,令许多家长非常苦恼。于是很多本地和外地的家长亲自来找苏霍姆林斯基或写信求助。近两年来我接到你们寄来的数千封信。对来信逐一回复是不可能的,但又非复不可。每当我打开放着许许多多父母来信的文夹时,我觉得好像触摸到一颗颗赤诚的心——一张张的信纸都诉说着父母们遇到的痛苦和悲伤。我读着读着,心里充满了别人的痛苦。不,不是别人的痛苦。如果对一张张的信纸无动于衷,如果不设法帮助来信的每一个人,那么又由谁来帮助呢?这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充满感情的语言,是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一书开篇的话。家长们从内心发出的无助的呐喊,深深地触动了作为教育者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责任心。面对这些家长几乎处于绝望中的哀求,每一个富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都不会无动于衷。于是苏霍姆林斯基下定决心来帮助这些家长们,并从根本做起,研究并指导家长们做好家庭教育工作,亲自为家长们专门撰写《家长教育学》,编写家长教育读本,开办家长学校,大力提升家长的教育学素养。从此之后,家庭教育成为苏霍姆林斯基日常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苏霍姆林斯基在家庭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辉煌的业绩,除去他个人的辛勤工作、同事和家庭的大力支持外,还得益于他对苏联和外国教育家先进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扬光大。他曾指出:“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卢梭、乌申斯基、第斯多惠等都主张引导学校、教师和学生去考察周围世界,教导他们去研究和解释人所能见到的事物。”这些教育家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形成都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产生直接而重大影响的杰出教育家当属马卡连柯,特别是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思想,对苏霍姆林斯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曾深情地说过:阿·斯·马卡连柯是我爱戴和敬重的一位教育实践家。我在学校工作了32个年头,在32年里我竭尽努力从他的教育实践中探索各种理论结论。我赞叹他对空话和大话的强烈憎恶,也钦佩他在教育事业中敢作敢为的胆识。我爱他,因为他具有一种真正的、严格要求的仁爱心,也因为他对人怀着深刻的信念。我爱他,还因为他在建立苏维埃学校的艰难年代里挽救了数百名儿童,并以自己的经验证明了,苏维埃教育学乃是真正富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学。对于我来说,他并不是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楷模,而是一位友人和为了人而进行斗争中的战友。安东·谢妙诺维奇·马卡连柯(1888—1939)是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家和作家。他于1888年3月13日出生于乌克兰的一个铁路工人家庭。17岁(1905年)成为小学教师,1914—1917年进入到波尔塔瓦师范学院深造。1920年组建了以培养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为对象的“高尔基工学团”,后组建捷尔任斯基公社。马卡连柯坚持以下教育原则:“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通过运用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式方法,在16年中,马卡连柯和他的同事们把近3000名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教育成为有道德有文化的新型公民,不少人后来成了教师、医生、工程师、卫国战争英雄等。他善于用文学形式总结自己的教育经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主要代表作有教育小说《教育诗》《1930年进行曲》《塔上旗》等。结合长期对流浪儿童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研究,马卡连柯还实践和总结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经验,创作了教育小说《父母》,应全苏广播电台“家长教育宣传”节目约稿而撰写了《儿童教育讲座》,还撰写了家庭教育工作经验总结《家庭和儿童教育》《家庭与学校的儿童教育》等一系列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家庭教育是马卡连柯努力探索并取得成功的一个方面,他的出发点是把整个教育问题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积累了关于家庭教育的大量印象、感官、经验和思想的基础上,他提出: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因此家庭教育是极其重要的。在进行家庭教育时,马卡连柯认为,父母不应溺爱子女,不能做子女的奴隶;父母要以身作则,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他反对父母对孩子进行体罚,严厉批评了父母体罚孩子的错误行为,认为应该给孩子必要的自由,指导孩子跟不好的影响去斗争。正因为马卡连柯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教育成就,他才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敬重和爱戴。难能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并不唯马卡连柯教育思想是从,而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思想,修正了马卡连柯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失误,从而建立了丰富且富有特色的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相比于马卡连柯,苏霍姆林斯基对家长的尊重、期待、组织、教育和培养,他在其中投入的献身精神和教育智慧,他与家长的精神交往与和谐默契,他创办家长学校的教育经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苏霍姆林斯基在学习和继承前人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人才的教育学说。并通过自己30多年的教育实践,建立了系统而卓越的教育理论,先后撰写了50余部教育专著和小册子、600多篇论文、1500 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和短篇小说。他的著作中有论文、研究报告、散文、小说、随笔、诗歌、童话、书信、答问、谈话录等各种文体,被译成3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发行,在我国也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对世界教育的贡献,主要是他针对当时苏联社会与教育的现实,大胆地提出了“人是的价值”这一论断,并倡导学校要培育“大写的人”“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写的人的时代。”“世界正在进入人的时代。”这在当时苏联忽视人性教育的情况下不啻为一声惊雷,他并且预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21世纪仍然是“人的世纪”。在苏霍姆林斯基丰富而全面的教育思想中,既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综合理论,又有关于德育、智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美育、劳动教育的理论,也有关于集体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等方面的观点。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父母和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实践、思考、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苏霍姆林斯基努力挖掘各方面的教育因素,调动各方面的教育积极性,其中家庭教育也是他关注的教育因素之一,他的家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也是他教育思想中闪光的部分之一。苏霍姆林斯基在致力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尤其强调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协调一致。他定期进行家访活动和组织家长会,经常和家长们共同研究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学会做父母。他非常重视教师同家长的联系,他本人每周都要和家长亲切谈心,向他们提出建议和忠告,他还同许多家长保持通信联系,成百上千封的家长来信向他诉说他们在管教孩子问题上遇到的困难和苦恼。他和教师们一起办了一所“父母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状况分成不同的班级,系统地对家长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素养的培训,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和丰富的教育经验。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核心理念是让家长掌握的教育学素养,他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合格的父母。学校和父母应当通过艰辛的共同努力,把孩子们培养成为好学上进、聪颖智慧、心地善良而又品格高尚的好公民。这些理论和做法,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而且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仍然是一座尚未完全开发的宝藏,非常值得我们的教师和父母来学习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形成于60年代。在当时苏联的教育现状下,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样的成就在他之前的教育家是几乎没有做到的,因此他的家庭教育工作是一项带有探索性的创举。从另一方面来说,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取得的突出成就,本身就是对学校教育工作方面的一大创新。因此,“探索与创新”是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特色。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和教育思想传播到了中国。早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引入中国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杜殿坤教授,他于1979年在《上海教育》杂志第十和十一两期上连续发表文章,题为《校长的主要工作是什么?——介绍苏霍姆林斯基的〈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从此拉开了传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序幕。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一部分,也是随着他的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而逐渐引起中国学者和教师重视的。1980—1985年,中国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热情达到一个高潮,无论是出版的相关译著还是直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论文数量都比较多。初版于1981年11月的《给教师的建议》受到读者们的热烈欢迎,其中有很多涉及家庭教育的内容。1982年8月,中国学者杜志英等翻译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又译作《睿智的父母之爱》,在中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此书后被多次改版,成为许多学校研究与开展家庭教育的经典之作。1994—1999年,中国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研究再度回升,主要表现为论文研究的形式,而更与这一时期中国学习和研究苏霍姆林斯基的方向转换有关,即较多地转向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进行教育实践的尝试。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也受到中国学者和教师们的关注。20世纪90年代是中国当代教育发展历史中“模式”研究起始和蓬勃生长的时期,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更是如火如荼。可以说,尽管这一时期出现的许多教育模式并没有十分明确地标示自己是在践行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但从其所遵循的教育理念以及所追求的教育理想上,都能看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影子。2000—2004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国又一次大量出版、再版或重印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及研究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著作,其教育思想的传播与研究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出版于2001年8月的《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收录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代表作,其中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受到教育界的普遍重视,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也成为广大教育者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内容。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在传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杜殿坤、王义高、唐其慈、毕淑芝、姚光智、吴式颖、王天一等学者起了十分突出的作用,他们翻译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许多著作,并撰写了大量评介文章和研究专著。在促进中国教育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交流方面,朱小蔓、顾明远、吴盘生、李镇西、孙孔懿、冉乃彦等人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们的带领下,参与传播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人越来越多,而学习和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已经成为不少中小学校的自觉行动。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作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继承者和传人,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世界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创办了国际性的《教师之路》杂志,从1996年10月赴北京参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国际研讨会”开始,不辞辛苦,多次来到中国,传播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加强与中国教育界的合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在中国的迅速传播,有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进入了特殊的历史发展时期。作为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展教育走的是追赶型路径。但在追赶型的特殊时期,中国学校教育不断显露出许多矛盾,包括数量与质量、公平与效率、人的全面发展和升学、教育与教学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焦点集中反映在素质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之间的冲突上,也体现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冲突上。可以说,素质教育理念和行动从其产生与开始之时起,就投入到与片面应试教育的斗争中,至今仍未平息。这种在矛盾中发展的状况,使人们不断地光顾、诉求、深思国外教育家的思想和做法,而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以其独特的实践特征赢得了中国教育界的青睐。特别是中国教育在探索家庭教育方面,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几十年来,经过无数教育者的共同努力,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界已经深入人心,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大地上已经生根开花,并结出累累果实。中国一次次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各地纷纷成立苏霍姆林斯基研究学会,召开学术研讨会,交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成果。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践苏霍姆林斯基,超越苏霍姆林斯基,已成为无数中国教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一名外国教育家,他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界的影响力,至今无人能够匹敌。
三中国历来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家庭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除了先秦的礼法、汉代的家法,六朝以后出现的家训、家规、家仪等,都有对家庭教育的专门论述。还有大量散见于经史子集中的有关家教的名言、名篇和大量的古代传统家书以及传播于世的教子诗文等,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家庭教育思想,阐释了世人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创立了“家国同构”的教化模式,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来承担,把家庭这个社会基层的单位及人所依赖的生活环境变成了道德教化的组织机构。《三字经》中提出的“养不教,父之过”,就是社会向家庭分摊教化任务的明证。先秦《大学》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观点,说明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齐家既是修身的目标,又是治国的基础。所以“齐家”便成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根本追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著名的家教典故,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都是著名的家教论述。这些传统的家庭教育理论对今天我们的家庭教育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虽然这个章程在内容上有些封建思想的残余,且仅仅流于形式,但它的颁布标志着家庭教育次被列入我国的国家教育体系中。1925年,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出版了《家庭教育》一书,成为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创性著作,对我国以后的家庭教育研究产生了一定影响。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教育主管部门颁布过《推行家庭教育办法》,并在一些地区推行实验,但由于处于战争时期,并没有推广开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长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较为缓慢,理论研究也相对匮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对人才质量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受到高度重视。1980 年开始,国家实行“一对夫妻只允许生一胎”政策之后,独生子女家庭成为我国家庭的主流形式,家庭教育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各地的家庭教育研究机构陆续涌现,家庭教育也由原来的“粗放式”转变为“集约式”,对家长的教育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成立家庭教育领导机构,加强家校沟通工作,举办家长学校,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形成家校共育合力,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为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不懈的动力和保障。总书记对加强家庭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家庭教育美德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展,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受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与思想的影响,加上新形势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的影响,在家庭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学校对家庭教育的管理与指导,还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之处。许多学校没有将家庭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对主管部门的家庭教育要求落实不到位,不注重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没有形成系统化和整体性的家长学校教育工作规划,不能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由于受经济、科技多元化发展的影响,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孩子的成长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很多家长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识与素质,根本不会教育孩子,因家庭教育不力导致出现问题的孩子层出不穷。由于学校与家长之间缺少协作与交流,导致家庭与学校经常发生矛盾,甚至学生出现问题后经常发生“学闹”现象。因此,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今天,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面对学校和家庭中暴露出的种种教育问题,我们应当调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深入进行研究,制定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要从中华优秀教育传统和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中汲取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理论与实践,同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有许多相通之处。我们现在家庭教育的许多方面,还远远没有达到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的高度。至于对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研究,多数家庭教育研究者只是关注其“家长学校”的基本做法,对其整个家庭教育思想体系的研究还远远不够。通过系统研究发现:我们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往往都能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家庭教育思想中寻找到解决的答案。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深入研究,努力寻找其家庭教育思想与我们家庭教育的契合点,积极运用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成果,解决当前我们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的中小学教育发展也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学校教育无论如何发展,都离不开与家庭教育的紧密结合,而且家庭教育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建立理想的家庭,建立父母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理想关系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坚定地相信,家庭——这是海浪中美丽的神话般的浪花,如果没有这种人类的美的神秘力量,学校的作用将会永远停留在初级教育的水平上。在各种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的教育思潮和教育思想的干扰之下,不少教育者似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针对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我们要正本溯源,回归初心,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调动家庭教育的积极性,才能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研究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目的,就是学习他科学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走出我们的家庭教育误区,探索建立符合我们实际的家庭教育策略,争取的教育成效。本书既是对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全面总结与解读,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的指南。本书主要是针对学校和教师如何指导开展家庭教育的“家长教育学”;对于家长和父母来说,也是一部如何提升家庭教育素养的“家庭教育学”。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们研究和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主要是学习和借鉴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对于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一些具体的做法,需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能原样照搬,更不能生吞活剥。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大力支持,也借鉴了一些关于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和我们家庭教育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书中的许多纰漏和错误之处,恳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郑建业2018年7月



导语摘要

教育家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家怎样教育家长教育孩子?教育家怎样教育教师和家长一起合作教育孩子?教育家怎样教育现在的孩子做未来合格的父母?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环境,本书通过解读苏联教育大师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的思想及呈现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及自己孩子的画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校和家长正视:作为孩子的首席教养者,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活动中各自承担的责任与角色,父母应当具备的教育学素养,父母相亲相爱的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家庭要培养孩子的道德情感和知识技能,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父母帮助孩子适应生活的需要,让孩子学会做父母。学校要重视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家长建立良性的沟通,使家长和学校的立场一致,以达到的教育效果。



作者简介

郑建业:山东省寿光市人。1987年7月参加教育工作,历任中学语文教师、初中校长等职。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教育经典阅读和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取得显著成绩。致力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近20年,为全国各类学校和教育团体作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推介报告50余场,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苏霍姆林斯基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核心成员。先后有30余篇研究论文在《人民教育》《班主任之友》《中小学德育》等刊物发表,著有《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读书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就恋这方故土》等。



目录

第一章 在孩子身上重现自己 
第一节 不要忘本:来自长辈的家庭教育影响
第二节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为孩子树立榜样 
第三节 对儿女的教育:做一个真正的人
第二章 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
第一节 家庭教育重要作用:教育学应当成为众人的科学 
第二节 家庭是所学校:父母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职责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