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182.04 6.1折 ¥ 298 全新
库存96件
作者陈从周,刘天华,姜汉椿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28287
出版时间2024-0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29679172
上书时间2024-11-04
序
园林立体画本也,予人以游,游必有导,导必有书,无书等园盲。故历来有文有诗,固人尽知者。园可游,游中有赏,解其美,赏其美,往往一言道破,史实景美之特点,游者从中得之,斯者真游园也。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约予主持《中国园林鉴赏辞典》,实乃有心者也。予以病衰之体,勉为其难,约众同志,数易寒暑,草成此书,为游园者所作之功尚矣。书可为导游,可作卧游,人手一册,在家可读,入园可作导游,助人实多。半生湖海,日步名园,今见是书,欢喜无量,读毕,为序数语,以告读者,读者当不以予言非也。梅雨江南,花飞春尽,梓园岑寂,梓翁书此。
陈从周 甲戌四月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现代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名园鉴赏”和“品园杂识”两部分。上篇“名园鉴赏”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品园杂识”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字从周,书房名梓室,自称梓翁,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绍兴。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能诗善画,亦精昆曲,博学多识,才艺非凡。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说园》《扬州园林》《中国园林》《园林谈丛》《梓室馀墨》《书带集》等。
刘天华,1944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后又师从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教授研读古典园林,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主任。主要从事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中西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有《园林美学》《旅游美学》《巧构奇筑》《华夏园林》《中西建筑艺术比较》《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等十数种。
序 陈从周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代前言) 陈从周
编写说明 刘天华
私家园林
皇家园林
纪念园林
寺庙园林
名胜园林
品园杂识
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
后记
补记
《中国园林鉴赏辞典》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现代中国园林之父”陈从周主编。全书在结构上分为“名园鉴赏”和“品园杂识”两部分。上篇“名园鉴赏”由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五部分组成,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景点;下篇“品园杂识”系统介绍我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与品园知识;后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本辞典条目完整,内容详尽,是一本既有鉴赏价值,又具专业背景的实用鉴赏辞典,亦是园林艺术和美学的集大成之作。
陈从周(1918—2000),原名郁文,字从周,书房名梓室,自称梓翁,生于浙江杭州,祖籍绍兴。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家,能诗善画,亦精昆曲,博学多识,才艺非凡。曾任同济大学教授,并担任中国园林学会顾问、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委员会副主任、美国贝聿铭建筑设计事务所顾问等职。主要著作有《苏州园林》《说园》《扬州园林》《中国园林》《园林谈丛》《梓室馀墨》《书带集》等。
刘天华,1944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后又师从著名园林家陈从周教授研读古典园林,1981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退休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美学室主任。主要从事园林美学、建筑美学、中西建筑文化的研究,著作有《园林美学》《旅游美学》《巧构奇筑》《华夏园林》《中西建筑艺术比较》《画境文心:中国古典园林之美》等十数种。
中国的园林艺术与美学
(节选)
陈从周
我国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它涉及建筑,也涉及美学,同美学的关系很深。而建筑、园林毕竟是一个单独的学科,所以我只能从园林的角度,从建筑的角度,把自己学到的一点东西,与君略话。
自旅游事业兴起以来,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掀起一阵中国园林热。1979年我去美国纽约帮助筹建了一个中国园林,影响很大,深感那里的人士对我国园林推崇备至。
大家都知晓中国园林好、漂亮。到底好在哪里?为什么漂亮?这个问题同美学有关系,同情感有关系。过去我国有句话说“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为什么在后花园私订终身?为什么不在大门口私订终身?花园里有诗情画意,有情感。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有这个条件就促进了他们的爱情。
对于中国人欣赏美的观点,我们只要稍微探讨一下,就不难看出,无论我们的文学、戏剧,还是我们的古典园林,都是重情感的抒发,突出一个“情”字。所以“私订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他们就在这个花园里有了情。中国人讲道义,讲感情,讲义气,这都同情有关系。文学艺术如果脱离了感情的话,就很难谈了。中国人以情悟物,进而达到人格化。比如以园林里的石峰来说,中国园林里堆石峰,有的叫美人峰,有的叫狮子峰、五老峰,名称各异。其实它像不像狮子呢?并不像。像美人吗?也并不像。还讲它像什么五老。为什么有这么多名称?这是感情悟物,使狮子、石头人格化,欣赏的是它们的品格。而国外花园中的雕塑搞得很像很像,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审美习惯不同。中国人看东西,欣赏艺术往往带有自己的感情,要加入人的因素。比如,中国的花园建造有大量的建筑物,有廊柱、花厅、水榭、亭子,等等。我们知道一个园林里有建筑物,它就有了生活。有生活才有情感,有了情感,它才有诗情画意。“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里最关键是后面那句,“人倚西楼”。有楼就有人,有人就有情。有了人,景就同情发生了关系。所以中国园林以建筑为主,自有它的道理。原始森林是美,大自然风光也美,但大自然给人的美同人为的美在感情上就有区别。为什么过去中国造花园,必先造一个花厅?花厅可以接客,有了花厅以后,再围绕花厅造景,凿池栽树,堆叠假山。所以中国的风景区必然要点缀建筑物,以便于游览者行脚。比如泰山就有个十八盘。登泰山开始,先要游岱庙;到了泰山脚,还有一个岱宗坊,过了岱宗坊还有大红门;再到中天门,中天门上去才到南天门。在这个风景区也盖了大量的建筑物。这样步步加深,步步有景。所以中国的园林和风景区,同建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美学观点看就是同人发生关系,同生活发生关系,同人的感情发生关系。
中国的园林,它的诗情画意的产生,是中国园林美的反映。它同文学、戏剧、书画,是同一种感情不同形式的表现。比方说,明末清初的园林,同晚明的文学、书画、戏剧,是同一种思想感情,只是表现的形式不同。明末的计成,他既是园林家,也是画家。清朝的李渔也是园林家,又是一个戏剧家。中国文化是个大宝库,从这个宝库中可以产生出很多很多不同的学问来。而中国文化又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联系,互相感染。可以说中国园林是建筑、文学艺术等的综合体。
中国建园叫“构园”,着重在“构”。有了“构”以后,就有了思想,就有了境界。“构”就牵涉到美学,所以构思很重要。中国好的园林就有构思,就有境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要有境界,晏几道有晏几道的境界,李清照有李清照的境界。所以我就提出八个字:“园以景胜,景以园异。”面对众多慕名而来的国外游客,中国导游讲花园,却讲不出境界。外国人看这个花园有景,那个花园也有景,有什么不同?导游讲不出,他不懂得“园以景胜,景以园异”的道理。我们造园林有一条,就是同中求异。同中求不同,不同中求同,即所谓“有法而无式”。“法”是有的,但是“式”却没有,没有硬性规定。有许多人造园,就好像庸医,凡是发烧就用一个方子。如果烧不退,另外方子就拿不出来,这就说明他没有理论上的武装。有了园林的理论再去学习园林设计,那个园林才是好的。我们有些风景区所以搞不好,就是因为不懂园林美学,例如泰山造缆车。泰山,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们国家的山、民族的山,是风景区,是国宝。要在那里搞个缆车,原则上讲不通。我们知道,旅游旅游,一个是旅,一个是游。旅要快,游要慢。国外旅游是旅的时间少,游的时间多。我们是登山唯恐不高,入山唯恐不深。你这个缆车一装以后,泰山就不高了,根本违反旅游原则。另一方面,人家一游就跑了,我们还有什么生意买卖可做呢?这叫愚蠢之极。日本的富士山是他们的国宝,他们就不造缆车。日本人到中国来做生意,要造缆车,他们算计得很精。如果我们在泰山装缆车就上当了,就得不偿失,就等于从上海到北京,坐上飞机一
下子就到了,还搞什么旅游?
编写说明
刘天华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唐代大诗人杜甫这两句诗中所描绘的园林佳景,在我国不可胜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园林与诗文、绘画等艺术紧密结合,互相影响,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富有诗情画意的中国园林,其在世界艺术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为了适应近年来国内旅游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了推动全社会审美水准的提高,我们在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的主持下,编纂了这本信息量较大、条目较全、图文并茂的《中国园林鉴赏辞典》。
本辞典按内容可分为两部分,其中“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这五辑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四,重点介绍国内现存园林及园内主要景点;“品园杂识”约占总篇幅的五分之一,系统介绍中国园林的文化内涵及品园的相关知识。
“私家园林”等五辑条目收编标准有如下三条:1.由于本辞典内容是关于中国园林审美鉴赏的,因此,近代建造的受西方造园艺术影响较大的各类园林,如城市公园,动物、植物园等均不收录。2.传统的名山胜水风景区从宏观上讲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一部分,但它们占地较大,又远离城市,且多以自然山水林泉风貌为观赏主题,为了突出本辞典的艺术鉴赏性,对此一般也不收。本书所收的名胜园林仅指那些离城市较近的,又结合农田水利建设,经过艺术家全面规划整饬的山水名胜园林,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3.中国名园从古到今数量极多,本书所收以现在基本保留完好的为主,有些园林虽已毁(如北京圆明园),但遗址尚存,且影响很大,也酌情收入,对于最近兴建的仿古典式园林,以营造精良、构思新颖,且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者入选。在设计本辞典的总体框架时,我们对上篇条目的分类有过反复周详的考虑:为了方便人们旅游揽胜时查阅,开始曾设想按行政区划来排列,但这样往往使各种不同性质的园林混杂在一起,忽略了园林的艺术特征,不利于系统地鉴赏分析。我国古典园林常常因为其服务对象的不同而出现各异的风貌,因而园林史的研究主要亦以园林的使用性质来分类。从艺术性及鉴赏性考虑,我们决定将条目分成五大部分,依序排列即私家园林、皇家园林、纪念园林、寺庙园林、名胜园林。
就我国现有的传统园林而言,私家园林留存最多,分布亦最广,艺术水准也相对较高。在古代,园林营造实际上是较为大众性的环境美化活动,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无论是官僚还是百姓,都会在宅旁屋后栽花点石,构筑小景。有的地方官员在任上所居衙署,虽不是私家邸宅,但在某一时期内,亦为家庭使用,此类衙署官府花园,姑且归属本类。另外在皖南丘陵地区,山水风光秀丽,百姓对花园甚为钟爱,有些村落小镇的居民并不重视各家小花园的营建,而是注重村落整体花园环境的建设,这类园林化的村落颇具特色,从严格意义上讲,它们不能算作私家花园,但其服务对象还是村中每家每户,本辞典依然将其归入第一类中。
皇家园林泛指那些为皇帝及朝廷使用的花园,它们小的仅是宫内一隅,大的山水苑囿可达数千近万亩,规模相差悬殊。还有一些专供帝王祭天祭祖的园林,按往常将其归入坛庙园林,它们数量不多,同时其景观特色及风格与一般皇家园林亦相差无几,本辞典将它们一并归入皇家园林。
纪念园林这一名词的使用是鉴于如下考虑:在古典园林分类上,有部分园林很难准确归入其他类中。如以彰扬某历史名人遗迹为主的园林,纪念古代先贤高士的园林,以及墓园、祠堂园地等,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均有强烈的纪念意义、常与历史上某一名人或重大事迹相关,故本辞典将其集中在一起,并冠以纪念园林之名。
寺庙园林是指那些附属于宗教寺庙的园林。我国宗教除了道教外,均从国外传入。其中佛教自东汉就传入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辞典的寺庙园林条目,主要收入佛教寺院及道教宫观的园林。清真寺也有我国传统形式的,如明代营建的西安化觉寺等,它们也有自己的园林,但因为这些园林往往比较规正,受伊斯兰教影响较大,本辞典没有收入。
名胜园林主要指紧邻城镇,百姓经常能去游览的山水风景名胜地,如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等。它们一般均有真山真水,地域较大,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是古代大众游玩的好去处。名胜园林还包括那些以某一名胜古迹为观赏主题的城市园林,如南昌的滕王阁、武汉的黄鹤楼等。这些名楼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身就是古迹名胜。当初建造这些景点,主要是为了观赏四周的自然景色。
需要说明的是,园林艺术上的任何一种分类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各类之间不可能有一个恒定的分界线。有许多园林既具有名胜园林的特点,又有很强的纪念意义;有些园林是完全按私家园林风格来建造的,但却为寺庙所拥有,允许寻常人入内游览,带有某种公共园林的性质。因此本辞典这五辑亦只是一种相对的、较为适合艺术鉴赏的划分。
由于现存各类园林的分布很不平衡,如私家园林大多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的江浙两省,皇家园林则集中在北京与河北省。因此本辞典名园鉴赏类的分类条目不按以北京为中心的行政区划排列,而是按该类园林留存的数量、知名度及观赏性来确定大致的次序,然后按地区作相对集中的排列。这些条目主要由各地的园林工作者提供稿件。
“品园杂识”条目的撰写基于如下考虑:我国传统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非仅土木绿化之事,不少古园建造年代久远,或者出于某一大家之手,要全面欣赏把握它们的美景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及审美能力。因此“品园杂识”较全面地介绍了我国园林艺术的历史发展,各时期各朝代园林的不同特点,历代著名造园家、重要园林论著及园林文学瑰丽篇章。为了提高读者对园林具体景致的品评能力,还介绍了中国传统的造园理论,园林构成要素,各种景物诸如假山石峰、溪流池塘、林木花草、亭台楼阁甚至风花雪月等虚景的艺术特征和鉴赏方法。
中国园林鉴赏讲究意境,讲究内在的审美体验与外在的美丽景色相沟通、融合,讲究“以情悟物”和“以情看景”。这就必须了解园林同古典诗文艺术、绘画雕刻艺术,甚至与戏曲音乐艺术的关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传统艺术的表现主题常常是相通的,园林中有诗情画意,绘画中有园林美景,诗中文中也常常描绘园林,三者互相影响、相得益彰。因此“品园杂识”还专门介绍了园林与诗文、绘画及音乐、戏曲的关系。
在古代士大夫知识分子的闲情文化中,除了园林文化之外,还有酒文化、茶文化,因此“品园杂识”条目最后也简要介绍了园林与茶、酒的关系。
“品园杂识”条目主要约请从事中国园林艺术研究的学者撰写,以体现当前国内园林审美研究的水准,条目行文尽量做到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以满足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园林爱好者的需要。
正文后附有较为详细的中国园林历史大事年表,以备查。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