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润舆地问学集(凤凰枝文丛)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朗润舆地问学集(凤凰枝文丛)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0.97 4.6折 68 全新

库存1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孝聪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ISBN9787550638945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68元

货号29674731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这本小书是我40年来的一些学术性文章的结集,分为区域观察、水利审视和田野踏查三个主题。
1982年6月,邓广铭先生将刚刚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古代史专业毕业的我留在新创立的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任教。我边研读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试作《宋史·河渠志》考证,边准备在历史系讲授中国历史地理课程。初涉该领域,审视河渠水利,观察和思考中国区域历史地理,成为学习的主线。1984年暑假,恭三师出于厚爱和鞭策,从中心有限的经费中慷慨解囊,资助我全程参加中国唐史学会组织的唐宋运河考察。从浙江宁波三江口启程,沿着唐宋运河故道水陆兼程,直到河南荥阳汴口,总共43天的田野实地踏查唐宋运河旧迹让我受益匪浅。考察结束后,我撰写了两篇论文《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和《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第二篇已经编入《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此处仅选前一篇。1975年8月,河南连降大雨,共造成驻马店地区26座水库崩裂垮坝,板桥水库以下沿汝河两岸宽15公里、长55公里的广大地区几乎一扫而空。这场灾害引发人们持续思考广建水库的得失,垮坝究竟是天灾所致,还是因管理者维护不当?基于上述思考,中国青年报记者刘啸约我合写一篇探讨中国古代陂塘水利工程堙废原因的文章,在水利史专家周魁一先生指导下撰就。本书收入两篇与黄河、运河和古代陂塘水利有关的论文,以体现我对水利问题的审视。
具有区域观察的视角和分析能力是地理学者的基本素质,也是从事历史地理学教学与研究时必须时时把握的功力。以往开设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或为专题课程,讲述者往往不太注意对我国宏观大区的区域性讲授,我在讲授“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时,开设了“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作为姊妹课程,受到学生们的欢迎。我从现代中国自然地理区划入手,将我国分为8个宏观大区,按区域复原历史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景观,以历史地缘政治结构为切入点,阐述8个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现将我的区域性思考收入本书,期待读者的反馈置评。《历史时期欧洲地域的界定》一文的撰写,适值欧洲统一使用“欧元”货币之际,自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解体以后,欧洲的分与合一直备受关注。那段时间我刚好应邀在荷兰、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做学术调研,走访过欧洲十几个国家,亲身感受到20世纪末欧洲国际局势大演变之后欧洲社会对历史上的分与合以及对现实走向的看法,受此启发写成该文,也可以视为用区域地理学的视角观察历史上的欧洲。
如果迈不开腿,不愿意到田野中去观察地理现象,则很难被认为是真正的历史地理学者。记得1982年,当我第一次向侯仁之先生表达想当他的研究生、学习历史地理学的愿望时,侯先生以为我作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的毕业生,只熟悉文献史料,不具备野外观察的能力,所以未表露愿意收我入研的热情。后来,侯先生得知我曾经在西藏地质队工作过10年,再见面时就问了一些与我在藏北高原工作地点相关的地质和地貌问题,脸上开始浮现些微笑。我意识到先生一定是对我的回答并非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而是讲出了自己对羌塘高原的野外观察感受,表现出野外考察的实践经验,故而比较满意。被侯仁之先生收为入室弟子以后,协助先生编纂《中国国家历史地图集·城市遗址与布局图》,自己的学术志趣渐渐集中在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和古地图的调查、整理与研究,凡有机会去田野考察,观察点也必然会聚焦于古代城市的选址、形制、功能以及它们与周围交通道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本书选入两篇文章:一篇是我在2002年和2013年先后两次去山西东南部考察后撰写的《滏口、太行二陉考察散记》;另一篇是我在2006年于山西右玉、2008年于山西左云,考察苍头河流域的古城址和明长城之后撰写的《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孔道与平台作用——兼谈山西右玉的地缘政治形势》。两篇文章观察、叙述的角度有所不同。2007年8月1日至18日,我协助日本中央大学妹尾达彦教授组织中、日、韩三国学者组成的“农牧交错带的城址与环境考察队”,从北京出发,经山西大同、朔州、偏关,陕西神木、榆林、靖边、定边,宁夏盐池、银川、吴忠、固原,甘肃平凉、泾川,陕西彬县,至西安结束,两个多星期之内仔细踏查自汉代以来的十六国、北魏、唐、宋、西夏、元至明清的数十座古城址,三国学者就古城的选址、形制及其周围环境的演变,边观察边讨论。考察结束后我完成了《东亚农牧交错带的城址与环境—基于田野考察之思考》一文。2009年7月20日至8月1日,我邀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数位教授和友人,从兰州出发,翻越乌鞘岭,经河西走廊武威、永昌、山丹至张掖;而后向南穿行扁都口,翻越祁连山,经门源到达青海西宁。沿途若逢遇古城址、长城、石窟寺,必登临。考察青海湖后休整一日,再启程自西宁南进,逾拉脊山至贵德,沿黄河南岸东行,越坎布拉下至尖扎,经化隆至循化、同仁,考察积石山以西黄河南岸的唐、宋古城址;再转向甘南高原,经夏河、临夏,在积石山东麓癿藏镇找寻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二月知河州景思立与青唐羌鏖战败死的踏白城址,最后考察队回到兰州,实现了跨越甘肃、青海两省探寻古代道路与城址的田野学术考察。在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一文是全部考察的前一程。回顾以上考察,其中最大的收获是订正了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某些城址位置,并发现了一些失载的城址,而且多数城址经过GPS定位,位置精准。通过这四篇学术性考察随笔,读者或许能够体会到历史地理野外考察的艰辛与乐趣,以及学术界对古代城市选址、功能、形制和兴衰的思考。现一并收入本书,以飨读者。
 李孝聪
 2023年1月



导语摘要

本书是李孝聪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分为区域观察、水利审视和田野踏查三个主题。区域观察收录三篇文章,为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和欧洲历史进行总体观察。其中一篇以地缘政治结构为切入点,阐述中国各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观察视角独特。水利审视部分,则探讨了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堙废原因以及大运河的作用,水利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水利工程的兴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朝的兴衰。第三部分反映了李孝聪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理念,作者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材料,实地考察中国北部及西部重要的古代交通遗迹,展现了不一样的边疆历史风貌。



作者简介

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外比较城市史研究,中国地图学史、古代地理图籍和中国地方志的教学与研究。撰写《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辑 区域观察
003 历史地理学对区域的观察与叙述之方法
017 关于中国区域历史地缘政治结构的思考
110 历史时期欧洲地域的界定
第二辑 水利审视
133 论我国古代陂塘水利堙废的原因
160 唐宋运河在中外交流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辑 田野踏查
189 滏口、太行二陉考察散记
205 杀虎口在历史上的孔道与平台作用
              ——兼谈山西右玉的地缘政治形势
228 东亚农牧交错带的城址与环境
              ——基于田野考察之思考
281 甘、青地区考察所见古城址初识



内容摘要

本书是李孝聪教授的一部学术随笔集,分为区域观察、水利审视和田野踏查三个主题。区域观察收录三篇文章,为作者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对中国和欧洲历史进行总体观察。其中一篇以地缘政治结构为切入点,阐述中国各区域的历史发展过程,观察视角独特。水利审视部分,则探讨了中国古代水利设施的堙废原因以及大运河的作用,水利与中国历史息息相关,水利工程的兴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朝的兴衰。第三部分反映了李孝聪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理念,作者依据文献记载及考古材料,实地考察中国北部及西部重要的古代交通遗迹,展现了不一样的边疆历史风貌。



主编推荐

李孝聪,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古代史专业博士生导师,曾任jiaoyu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历史地理与古地图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区域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外比较城市史研究,中国地图学史、古代地理图籍和中国地方志的教学与研究。撰写《中国区域历史地理》《中国城市的历史空间》等多部著作,发表论文百余篇。



精彩内容

历史地理学对区域的观察与叙述之方法
从区域的角度,以中国区域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互动关系为视角,观察大地域、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形成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缘政治结构;思考在区域地理环境制约
下,水陆交通线与城镇聚落的分布、地区开发的模式、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扰动。从区域内族群的文化习俗特征的角度,阐述地方文化的扩散与融合,可能是关于区域、民族与中国历史比较好的叙述方式。区域性研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是对以往不能自圆其说的整体性、概括性描述的批评和补充,也是学术研究与现实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接口”。
传统地理学就其研究主题——地理本体(geographic substance)——的性质,分为部门地理(topical geography)与区域地理(regional geography),也有学者将其分为“系统的”(systematic)和“区域的”(regional)。其实,这只是地理学在观察世界的角度、研究和表达方法的差别,不应当将其视为“两分”(或“二元”)。实际上,部门地理与区域地理有着紧密的关联和不同的表述a。美国地理学家R.哈特向(Richard Hartshorne)极力主张地理学的焦点是区域差异,即地球表面上各个景观的嵌合。因此,他强调对区域差异的事实作出解释,这种区域差异不仅仅是某些事物在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差异,而且包括每个地方地理现象的总体组合与其他地方地理现象总体组合之间的差异b。
关于区域历史地理研究,侯仁之先生的思路是通过区域性的专题研究,提供地理学上的透视,与政区沿革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一系列历史地图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区域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剖面,构建一种完全可能的研究框架结构。谭其骧先生则认为:以中国疆域之辽阔,要想一动手就写好一部完整、全面的中国历史地理著作,大概是不可能的。只有先从区域历史地理入手,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先做好具体而细致的研究,才有可能进一步综合概括,
a〔美〕R.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128—141页。
b〔英〕R. J.约翰斯顿著,唐晓峰等译:《地理学与地理学
家》,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5页。
从而成为一部有系统有理论的中国历史地理学a。谭其骧先生更加明确了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在整体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体系中应当是研究的基础。
从事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工作的起点应当先确定所要研究区域的界线,然而区域的界定则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因为区域本身意味着综合性与可比性。区域本来应当是自然形成的,不是人为事先划定的。可是,在人文地理研究中(无论历史的或现代的),“区域”往往是由研究者来划定的。其界线的划分,既有按综合自然区划,也有按现代行政区划,或者按现代经济区划。例如,以现代省区界线来描述古代的农业地理或文化地理,不能说这样的区域界定没有道理,因为现代省区界线的形成有着历史演进的规律性与合理性,与历史上的经济区或文化区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无论农业区界线、文化区界线与行政区界线是否吻合,都值得研究。但是,按现代省区来研究专题性部门历史地理问题,容易人为地割裂长期自然形成的区划。或者说不是从事物的本源出发,使读者不易体察在发展与流动中是否逐渐形成了某种区划,是否体现出地理学家强调的区域间的差异。
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来看,区域是地理学的基本分析
a  参见谭其骧为《东北历史地理》撰写的序文,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
范畴。R.哈特向认为:“区域是一个具有具体位置的地区,在某种方式上与其他地区有差别,并限于这个差别所延伸的范围之内。”因此区域往往是具体的。本质上讲,区域是地理空间的一种分化,分化出来的区域一般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或整体性。这里的结构包括空间结构、城乡结构、资源环境结构乃至于行政结构、文化结构等。区域作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理现象,有其本质的而非人为赋予的性质。
区域包含若干景观单元,景观单元在空间相互配合形成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的数学形式通常称为空间格局,区域的结构特性或称为区域的差异性。区域结构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区域的层次性。由于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区域内可以划分为自然带、亚地带、自然大区、自然区,以及不同的水热结构单元或土地类型单元,形成一个层次系列。地域分异中,层次性的存在使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原则来划分区域的层次。区域在自然状态或物理结构方面是稳定的,而在人文状态或结构方面是不断演化的。
区域存在中心——腹地结构或核心区与边缘区的划分。中心的意义在于它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方面比腹地更占有优势,从而将区域按一定的层次和规模等级关系组织起来。不同的地理类型区,如文化区、经济区,可以具有不同的中心——腹地结构,而政治、文化对经济又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使许多不同性质的中心——腹地结构有重合性,核心区与边缘地带是互动的。
地理属性的一致性,使空间划分为不同等级的区域;依据属性的不同,又可以把空间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例如:自然区、经济区、行政区、文化区、气候区、农业类型区、地貌区、生态区等。其基础是地域分异性。各类型的区域可能有不同的边界,也可能有相同的边界,依地域分异的性质而定。不同类型的区界一般不重合,但是也有可能相重合。将地球表层划分出若干区划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手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也是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最频繁的地方,“城市是历史上形成的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的高度聚集的人口、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物质系统”(周一星)。古代社会的城市可能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城市的判识条件,可是至少在某一方面成为一个区域内的核心。城市的自然、生态、经济和文化过程,构成了一个综合的地理环境。城市的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城市拥有山丘、河流、阶地、海滨等自然景观,也体现在城市的建筑、园林、服饰、饮食、习俗、语言等人文景观方面。
地理学与科学、社会的关联是从一套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产生的,地理学家通过这种视角观察他们周围的世界,这种独特而综合的视角也可以应用于观察古代的历史与社会。正像所有的现象都在时间中存在而有其历史一样,它们也在空间中存在而有其地理。因此地理和历史就成为了解世界的核心。地理学的视角包括三个方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