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用神经病学
  • 实用神经病学
  • 实用神经病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实用神经病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12.21 7.1折 298 全新

库存27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如训,彭英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353526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精装

开本其他

定价298元

货号29668352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命科学成为世界各领域科学家关注并投入的研究热门,随着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等的应用,极大推动医学的快速进步。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形成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两者紧密相连,互相促进,其中作为生命科学中一个极为重要学科———神经科学(neuroscience)备受瞩目。神经系统具有最精细和极复杂的结构及功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同神经活动紧密相关的骨骼肌系统,组成机体统一且完善的网络,调节人体的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并形成语言、意识、思维、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即脑功能。这些是神经科学的重要部分,涉及多个领域,且有其相应的分支学科,包括神经解剖学、神经组织胚胎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物化学、神经病理学、神经药理学、神经流行病学、神经免疫学等,并成为神经科学的基础学科,属神经科学的基础医学部分。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遵从科学发展和临床工作的需求,分科进展极为迅速,在内科系统的临床分科发展中,较早专门分出的神经病学,属于神经科学的临床医学部分。
并将主要研究大脑功能紊乱所致感知、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障碍综合组成精神病学,成为与神经病学有明显区别且独立设置的学科。由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范围甚广,种类繁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病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交叉、渗透而又派生出不少新的边缘学科,加速了许多专科的形成。开始为适应临床医学发展及客观需求,在神经病学领域中进一步细分为多种专业小组,最早设置的是神经外科学,其后的发展相继衍生出儿童神经病学、老年神经病学、神经心理学、神经眼科学、神经耳科学、神经内分泌学、神经影像学等,有的也已经或正在形成独立的专科。由此可见,神经病学的领域十分广阔,发展空间巨大。同各个临床分支学科或专科的关系极为紧密,有许多共同或相似问题,需加强沟通、借鉴,才能更有利于相互促进,迅速发展。纵观临床神经科学的进展和分支学科的衍生过程,都以神经系统疾病为轴心,显示出以神经系统疾病为基本内容的神经病学是临床神经科学的基础。
目前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类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但是,目前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年龄增大密切相关的脑血管病、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等神经科常见病,在短期内还难以控制下来,反而有增加的趋势,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加速神经病学发展,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随着时代前进,为适应客观急速增长的需求,我国大力加强神经病学的学科建设,在医疗机构中设置独立的专科,并逐步扩展至不同类型或级别的医院;大量培养研究生和进修医师,培育多种专业人才,技术队伍日益壮大;积极开展多种类型的学术会议、论坛、讲座、培训班等,相继编写出版有关的系列教材、专著、论文汇编等,学术极为活跃,总体水平迅速提高,推动临床神经科学的发展,为保障人民健康作出了贡献。经过多年实践,取得了丰富经验,也发现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专业人员同临床实际需求还有某些差距,有过于偏重书本或文献的知识、理论联系实践不够紧密、注重实验研究等倾向,不少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停留于对理论或文献的了解,虽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掌握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表观遗传学以及宏基因组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但是实际工作能力有些欠缺,对复杂的人体疾病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在繁重的医疗工作中常感力不从心,面对不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问题容易产生困惑。因此,这种现状也日益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为了尽早摆脱此种尴尬局面,更好满足社会对卫生健康事业飞速发展的强烈需要,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提出了许多的良好建议,其中强调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是培育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促进神经病学发展的根基。 
纵观神经病学的发展历程,大量实践反复证明,能适应临床医疗、教学所需的高素质、高层次、创新性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是学科快速发展的中坚力量,并且,在客观上必须有切合实际规范培训的专业教材或参考书。为此我们组织造诣深、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学者,分工负责各自专门研究、体会最深的领域,共同编写《实用神经病学》以满足目前的客观需求。在人体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中,神经系统(尤其是脑)最复杂,其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征象等的多样性,加上多种不同形式的组合,呈现出类型变化甚多或差异极大的疾病,要达到全面、熟练掌握,获得准确的客观判断,必须具有良好的基本功和精准临床思维。临床医疗实践不断显示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认识、诊断、治疗等过程中有其较恒定的程序和规律,因此只有明确较为独特的临床思维,才能真正全面理解、掌握相关知识,有较好的基础去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难题,促进学科发展。在长期的临床及教学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基本功和临床思维的核心应包括:
1 基础理论 其中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病原、病理、药理等理论知识,属基础医学;神经系统各部位(大脑皮质、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小脑、脊髓、网状结构,新旧纹状体、周围神经、骨骼肌等)以及之间相互关系,当不同部位和组织发生结构和生理功能受损时,形成各类疾病的特征,呈现临床复杂性,是临床医学范畴。基础和临床的紧密融合,构成全面认识神经系统疾病的复杂性及显著多特征的神经病学理论基础。
2 基本知识 主要是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等的全面、系统内容,结合正确辅助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构成判断各种神经疾病的依据,为完成日常医疗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是诊断和治疗的根本保证。
 3 基本技能 真实、客观的病史,准确的临床体征,是临床工作的根基。主要是采集病史和临床体格检查(以神经系统为中心),前者要求详细、客观真实的病史,注重诱因、起病形式、进展过程,尤其是神经疾病的症状特征,为判断疾病性质的重要依据;后者基本是神经系统检查,要求全面、系统、方法正确,以获得真实阳性体征,成为神经组织功能受损的客观证据。两者均要有扎实的基础和熟练的技巧,才能获得疾病的发生、演变进展过程,以及所有症状和体征等信息,即明确疾病的全部临床征象,为分析、判断疾病提供客观根据。
临床上应用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对集合成的完整临床征象,推断引致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病变部位、性质、原因,进一步指导选择相适宜的辅助检查。最后以唯物辩证法综合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论证等临床思维,获得有充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为依据的疾病诊断,制定治疗及预防的方案或措施。在整个临床过程中,不断显示神经系统疾病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基”)的重要地位,是神经病学的根基。只有牢固掌握“三基”即神经科的基本功,持之以恒的实践,经常总结,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科水平,推动神经病学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三基”是在日常医疗工作中,不断反复应用的,符合临床的最大需求,突出实用性的价值,是实用性的完整全面体现。本书在内容上重点突出常见病、多发病,适量的少发或罕见病,以满足医疗所需,进一步增强临床实用性。通过仔细阅读文献,综合基础和临床研究成果,深入思考,对某些诊断、防治中的热点、难题,从临床实际应用出发,提出必须注意事项及可操作方法,以增加实际应用的价值。总之,强调实用性保证实现本书的宗旨。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十分重视科学性,首先体现在系统论述疾病的发展规律及本质,高度地概括且具有逻辑性,客观及准确地呈现相关的理念或观点。在收集、整理、参考文献资料时,取精华去糟粕,注意修正、改错,例如脑卒中是十分复杂的一大类疾病(脑梗死是一组疾病)的总称,不是综合征,而脑动脉(颈内、大脑中、小脑后下动脉)闭塞的所固有的症状和体征才是综合征;脑卒中的中外文均有急性发作的含义,其前不应再冠“急性”,只能用急性期;动脉的闭塞,引起缺(贫)血性梗死,其后继发出血属梗死性出血,而静脉闭塞是淤血形成的出血性梗死,在病理上应严格区分梗死性出血和出血性梗死,临床疾病诊断上不能混用;闭锁综合征、木僵等疾病的意识存在,不属特殊意识障碍;眩晕有明确的解剖、病理生理、临床征象等,简化归为头晕、后循环缺血(共识)缺乏充分证据;眩晕不等于头晕,椎基底动脉有多种缺血性损害,有共识主张不必细分,简化或单纯归于后循环缺血,这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化。由此,本书十分注重科学性,倡导客观准确的表达,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在客观真实的科学性基础上,本书在编写过程中还十分注意先进性,着重证据确实、论述客观和逻辑性强的先进理念或观点,以促进启发思考,开拓思维,发现新问题,深入探究,推动学科发展。与此同时,十分重视客观评估新理念、技术、方法等的实际应用,以增强临床的可操作性,尽力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在全书编排上,力求条理清,层次明,可读性强。各章节的内容避免重复,如鉴别诊断在临床诊断上是不可缺的,然而常有不同章节都须鉴别的同一种疾病,且该疾病已在单独一节详述,则在其他章节的诊断中就只提疾病名,既可减少重复和节省篇幅,又能规避不一致性或消除相互矛盾。同时,注意规范用词,文字简洁,尽量减少繁文缛节,叙述通顺,准确表达,利于学习、理解、记忆、思考,牢固掌握更多知识。尽管我们有良好的心愿,对全书精心编排,逐章逐节反复修改3~6 次,力求准确无误,但由于神经科学博大精深、文献卷帙浩繁,诊断技术进步极快,加上知识、经验及时间有限,难免有疏忽、不当,甚至错漏之处,恳切希望得到更多的斧正,不胜感激。
黄如
2022 年3 月



导语摘要

《实用神经病学》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黄如训和彭英教授担任主编,编委均为造诣深、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学者。本书按脑、脊髓、周围神经、肌肉等系统,以多发病和常见病为主,重点分述各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病因、机制、病理、临床征象、诊断、治疗、预防等),适当介绍少见病,以满足临床需求。旨在提高临床一线医生基本功和临床思维等的诊断能力,满足日常医疗需求,突出其"实用"特点,是一本匠心打造的全面、实用、权威的经典著作。



作者简介

【1】黄如训  中山大学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广东省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著和主编多部精品学术专著,如《脑水肿》《血脑屏障》《急性脑衰竭与复苏》《脑卒中》《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临床基础》等。主要科研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总结提出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2】彭英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及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16年,脑血管病专科主任8年。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医工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脑与脊髓损害学组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卒中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脑损伤机制及干预研究,所涉猎的临床疾病包括: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毒性脑损伤、放射性脑损伤及神经胶质瘤等。


 



目录

第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 / 1
第二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学/ 43
第三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辅助检查/ 99
第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和程序 / 145
第五章  神经系统的常见症状与综合征/ 165
第六章  脑神经疾病 / 251
第七章  脊神经疾病 / 307
第八章  脊髓疾病/ 331
第九章  脑血管疾病 / 357
第十章  颅内肿瘤/ 503
第十一章  颅脑损伤 / 531
第十二章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 563
第十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 / 605
第十四章  运动障碍性疾病/ 635
第十五章  癫痫/ 667
第十六章  神经系统遗传病/ 691
第十七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 753
第十八章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 / 775
第十九章  骨骼肌肉疾病 / 791
第二十章  自主神经系统疾病 / 829
第二十一章 神经系统先天性疾病及其他疾病/ 845
第二十二章  神经系统中毒和物理因素损害 / 867
第二十三章  各系统疾病的神经系统损害 / 901
第二十四章  神经康复治疗/ 943
第二十五章 神经系统疾病的科研与转化医学/ 967
索引 / 971



内容摘要

《实用神经病学》由我国著名神经病学专家黄如训和彭英教授担任主编,编委均为造诣深、临床及教学经验丰富的相关学者。本书按脑、脊髓、周围神经、肌肉等系统,以多发病和常见病为主,重点分述各种疾病的基本知识(病因、机制、病理、临床征象、诊断、治疗、预防等),适当介绍少见病,以满足临床需求。旨在提高临床一线医生基本功和临床思维等的诊断能力,满足日常医疗需求,突出其"实用"特点,是一本匠心打造的全面、实用、权威的经典著作。



主编推荐

【1】黄如训  中山大学特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山医科大学(现中山大学)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主任、广东省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编著和主编多部精品学术专著,如《脑水肿》《血脑屏障》《急性脑衰竭与复苏》《脑卒中》《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临床基础》等。主要科研方向为脑血管病的临床实践和动物实验,获得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总结提出有指导意义的观点。

【2】彭英  中山大学二级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研究生导师。担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神经科主任及神经病学教研室主任16年,脑血管病专科主任8年。兼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中西结合学会神经内科分会常委、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医工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分会脑与脊髓损害学组组长、中国卒中学会卒中康复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脑损伤机制及干预研究,所涉猎的临床疾病包括: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毒性脑损伤、放射性脑损伤及神经胶质瘤等。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