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大夏书系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5.29 6.4折 55 全新

库存59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凌宗伟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42924

出版时间2023-1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5元

货号29662573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教学理解是贯通教师知与行的关键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承担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责大任,其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所在学校、区域乃至中国教育的办学水平。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的急剧变化正重塑着教师所处的环境,让教师面临着新的工作挑战,比如,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培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如何在人工智能高度发达的技术世界里培养具有创新性和主体性的人,如何在强调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情境里培养具有包容、关爱社会他人之移情性理解能力的人等。

这些涉及培养目标等深层次问题的挑战,提醒人们要把变革重心更多地放在学校和教师身上,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中所指出的那样,“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预测新的专业和相关技能需求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要采取更加弹性的教育系统,要优化过多的基于标准化思维的绩效考核措施,充分发挥每一所学校及其教师的变革能动者的作用,让学校成为联通学生不同生活世界的生命成长之所,让课堂教学真正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帮助其成为胜任未来工作、坦然面对变迁、关怀民族命运、体认生活意义、释放自己情感和潜能的完整的人。

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诉求,正通过新高考、新课改、新 课标、新教材等新的教改政策及其措施体现出来。2014年上海、浙江启动新高考改革,引发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就是切实发展核心素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其带来的是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以及教材、教学评价等各环节的系统变化。

从教改工作进程来看,普通高中的课程修订工作自2014年启动,至2017年底、2018年初基本完成。随后,高中教材也全部修订完成。2022年秋季开学时,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启动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到2025年,新课程新教材的理念、内容和要求要全面落实到普通高中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修订工作自2019年启动,于2021年先后经过国家教材委的专家委员会审议和教育 部党组审定,并由国家教材委员会进一步审定。同时,国家启动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修订。2022年教育 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语文等16个课程标准,并要求做好义务教育的教材修订与投入使用。

这次改革能否取得预期效果,有赖于广大教师的专业支持和情感投入程度。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可以清晰地看到,课程内容有了非常重大的变化,构建了18个学习任务群,新增了三类课程的学习要求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凸显了高中语文的综合性、人文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这些变化将挑战广大教师的教学认知,期待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做出行为改变。如,在教学目标的认知上,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核心素养养成之间的关系,避免割裂知识与能力之关系的事件重演。又如,在教学方式的采用方面,教师们需要在充分发挥教师讲授功能的同时,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习科学、脑科学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落实,改变“以教定学”的教学过程,变革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就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工作”,需扎实推进,丝毫不能松懈。

教学情境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教学活动不是按部就班的标准化操作。而层出不穷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在客观上加剧了教学工作环境的复杂化。一定意义上,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现场的需要,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以灵活应付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意外。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教师成长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艰难的。荷兰学者柯萨根提出了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洋葱圈模型,形象地呈现了教师在外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外到内涉及的行为、能力、信念、认同与使命五个层面的反应与改变。显而易见,随着洋葱圈被一层层剥开,教师改变的难度也更大。

一项研究表明,教师们在教育创新项目中主要在四个方面发生了变化:知识和信念的变化,实践意向的变化,教学实践的改变,情绪的变化。而从参与调查的教师所汇报的1287项学习成果来看,50%的教师认为自己在知识和信念维度上发生了变化,35%的教师在情绪维度上发生了变化,13.5%的教师在实践意向维度上发生了变化,1.4%的教师在教学实践维度上发生了变化。换言之,在各种学校变革和教师专业发展项目的洗礼下,教师们对项目目标和内容知之甚多,也对自己的专业信念进行了审视和反思,但真正产生变革意向的寥寥无几,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的更是屈指可数。

何以如此?肯•布兰佳等人在《知道做到》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有益的讨论。他们认为有三大原因阻碍了人们将“所知”转化为“所为”:(1)信息超载。相较于应用已有的知识,人们觉得获取新事物更有趣,于是热衷于接受各种新的信息,以至于经常出现信息通道堵塞的现象。(2)消极过滤。消极的成长氛围加剧了人际关系的隔膜,促使人们相互建立防御机制,并在面临新知识、新事物时产生消极过滤系统。(3)缺少跟进。很多人会在初次接触新事物时被触动,但由于没有制订一个跟进计划,结果很快就故态复萌,没有任何行动和改变。

这就启示我们在实施教育变革项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时,要认真设计教师学习内容和方式,更要考虑促进教师将所学内容转化为实践行为的切实举措。为此,要确立指向学生成长的教师发展价值观,实实在在地改变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要精选有助于教师对话反思的课程内容,方便教师形成认知框架,自觉与各种新知进行对话,避免陷入碎片化、混杂化的知识状态;要培养开放的学习心态,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帮助教师走出舒适地带,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新事物;要注重后续跟进与反馈,加强教师与有关专家的伙伴关系的构建,鼓励教师分享实践经验,将教师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突破“知道”与“做到”的瓶颈。

令我高兴的是,上述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看法,与宗伟校长大作中的宏论不谋而合。《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是宗伟校长的近作,是他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的最新结晶。全书共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教学的内涵进行了分析,通过一篇篇文字回答了何为教学、何为教师、何为学习、何为教学理解等一系列问题,说明了“教学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第二部分论述了教师理解教学的重要性,集中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教师理性反思能力,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等具体内容的理解等问题,并以教学案例现身说法,呈现基于深刻理解的教学该有的样态。第三部分细致地分析了对教学活动组织的理解,包括教学规范的遵从与改变、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教学目标的微调等问题,让教学理解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第四部分强调了要加强对教学的研究,“要借助有关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中理解教学”。整本书,观点明确,要言不烦,论述风格亦如作者性格,快人快语,不拖泥带水。

认识宗伟校长多年了,刚开始接触时,知道他是一位资深的教育工作者,有着一线语文教师、学校中层管理干部和校长的丰富实践经验,也有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等响亮的名头。后来看到他不间断地在微博和朋友圈发的文字,深深为其旺盛的求知欲、敏锐的观察力和犀利的批判精神所折服。他读书之多、反思之深、写作之勤,都非常人所能及。他非常善于捕捉教学实践中的关键问题,条分缕析、娓娓道来,让读者充分领略其论述功力与魅力。如果说好的选题多得益于他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教育智慧,那么,引人深思的理性分析则得益于他博览群书后的厚积薄发。

宗伟校长知我一直从事教师专业发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嘱我为该书作序,诚惶之余,不敢违命,乃勉强为之,是为序!

操太圣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陶行知教师教育学院
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导语摘要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是作者近年来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的心血结晶。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通过一篇篇文字回答了何为教学、何为教师、何为学习、何为教学理解等一系列问题,说明了“教学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的道理。第二部分论述了教师理解教学的重要性,集中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教师理性反思能力,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等具体内容的理解等问题,并以教学案例现身说法,呈现基于深刻理解的教学该有的样态。第三部分细致地分析了对教学活动组织的理解,包括教学规范的遵从与改变、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教学目标的微调等问题,让教学理解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第四部分强调了要加强对教学的研究,“要借助有关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中理解教学”。整本书观点明确,要言不烦,适合中小学一线老师研读。



作者简介

凌宗伟,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第十届“园丁奖”获得者,《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著有《好玩的教育》《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教育的积极力量》《语文何为》《学会管理》等。



目录

序 教学理解是贯通教师知与行的关键 / 1
前言 / 7


第一辑 教学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
 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理解“减负增效” / 3
 学习无非就是重复 / 11
 老师无非就是个搬运工,怎么搬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 16
 成“经师”易,为“人师”难 / 20
 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为“人师” / 23
 跳出各种理论制造的认知混乱 / 27
 警惕影响专业发展的偶像崇拜 / 34
 解决线上教学带来的困扰 / 37
 教学是一种善意的干预 / 41
 教学理解与教学决策 / 44
 态度改变,行为才能改变 / 47


第二辑 有怎样的教学理解就有怎样的教学
 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实践只能是盲人摸象 / 53
 每个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思考 / 59
 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回归教学常识 / 63
 “学习”是怎样的事,“教学”又是怎样的事 / 70
 理解教学从理解教学目标的设定与陈述开始 / 73
 “教学目标”为什么要转化为“学习目标” / 93
 教学理解与教学设计 / 99
 为什么要由教案设计走向教学设计 / 109
 “LOTIAR”教学设计框架与教学实施 / 113
 教学理解与课堂观察 / 126


附1:杰拉尔德·C·厄本恩等《校长论:有效学校的创新型领导》中关于教学观察流程的建议 / 135
附2:《如何调动与激励学生:唤醒每个内在学习者》中关于教学环境设计的建议 / 137


第三辑 教学理解与教学活动组织
 先从教学规范开始,然后再谈教学改革 / 141
 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 / 144
 关注学生课堂上细微末节的反应 / 148
 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 150
 及时给学生提供支持,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 154
 为什么必须走到学生身边去 / 159


第四辑 在教学研究中理解教学
 为什么要读一点书 / 165
 为什么要认真研究课标与教材的关系 / 169
 如何用教材教 / 171
 为什么要有学习者视角 / 174
 如何理解“以教促学” / 179
 教学目标何以达标 / 181
 为什么说课堂管理不仅是技术,更是学问 / 185
 尊重差异是理念还是策略 / 187
 为什么教学目标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 192
 课型与教学 / 195
 小组学习、合作学习如何才能有效 / 197
 为什么要降低教学难度 / 202
 为什么要坚持“‘教—学—评’一致性” / 205
 “新高考”“新 课标”“新教材”背景下课堂如何转型 / 210
 如何理解“教学主张” / 219
 为什么要逃离“叙事陷阱” / 228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是“关键人群” / 232
附:《让天赋自由》读书摘录 / 250



内容摘要

《让学生爱上你的教学》 是作者近年来理论与实践融为一炉的心血结晶。全书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教学的内涵进行分析,通过一篇篇文字回答了何为教学、何为教师、何为学习、何为教学理解等一系列问题,说明了“教学是简单的,更是复杂的”的道理。第二部分论述了教师理解教学的重要性,集中回答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强化教师理性反思能力,以及对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观察等具体内容的理解等问题,并以教学案例现身说法,呈现基于深刻理解的教学该有的样态。第三部分细致地分析了对教学活动组织的理解,包括教学规范的遵从与改变、教学态度与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关注与支持、教学目标的微调等问题,让教学理解体现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第四部分强调了要加强对教学的研究,“要借助有关理论的指导,否则就有可能永远停留在经验主义的层面中理解教学”。整本书观点明确,要言不烦,适合中小学一线老师研读。



主编推荐

凌宗伟,江苏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江苏省南通市第十届“园丁奖”获得者,《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现任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苏省南通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导师团导师。著有《好玩的教育》《你也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教育的积极力量》《语文何为》《学会管理》等。



精彩内容

从课程与教学的视角理解“减负增效”

教师都明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无论从什么价值观出发,教学一定是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取决于过程,通过过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才可转化为被学生具体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关注教学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当然前提是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确定与选择。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确定后,如何有效实施就是一个过程的问题,因为这个过程决定了学生接受信息,获得知识,形成价值观及技能的实际状况或水平位置。因此,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目标和内容,更应考虑这些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如何达成。教师作为专业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更好地组织学生的学习;如何确保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有效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关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诊断帮助更多的教师改善教学;如何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形形色色的热闹的、看似高大上的各种改革的声音或经验的推广下守住底线,不跟风。

教学包括备课、上课、辅导、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组织相关活动等,这些受过师范教育的人应该知道如何做,从事了多年教学的资深教师更应该知道如何做。但现实情况是,教师们存在“应知”与“已知”的冲突,更存在“个人认知”与教学伦理之间的冲突,否则就不会有要不要写教案与教案怎么写、写在哪里的争论了。从教学的专业性立场出发,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如果从“教”的视角来审视课堂教学,都会认识到教师一定是,也必须是课堂生活的灵魂,要使课堂生活有灵气的前提是教师教学能力的显著提高。因此,“双减”背景下的学校教学管理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师教学的基本规范与基本要求的校本培训,包括基本的课程论、教学论知识,课堂教学技能与教学伦理知识。

约翰•I•古德莱得在《一个称作学校的地方》中有这样的观点:教学改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当教师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时,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但“从整体上看,各学校的教师显然不懂得如何使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他们不想做,或者做起来有某种困难”,“全面调整学校和课堂时间的利用率,这对校长、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合作性挑战”。我认为古德莱得的观点适用于当下基础教育学校的教学实际。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在今天的“双减”背景下帮助师生“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生活质量;作为教师,要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评估自己的课堂,否则教师会认为“减负增效”未能见效是因为其他方面的问题,如绩效考核不公、职务晋升不畅、学校繁冗的教学管理,而非自身原因。以备课为例,从教学常识的角度看,要不要备课是不存在疑义的。但一所学校的备课要求是什么,是可以协商的,比如,是写纸质教案还是电子教案,是写在教本上还是写在备课本子上,是写详案还是写简案,需要“协商”,而不单单是“制定”与“设计”,更不能只是“要求”或“布置”,这大概就属于“现代性”了。至于教案有没有用,也是可以讨论的,首先要界定一下何为“教案”,然后再讨论什么样的教案是有用的,什么样的教案是无用的。如果要“写”教案,就要思考怎么“写”,然后才是“创新”。我主张要备课、写教案,我也主张新手教师要写详案;必要的时候,从管理的规范性来看,也需要有检查,至于怎么查,则需要协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这背后受契约与人文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说这些并不是说学校在这些方面没有问题。这里强调的是学校管理出了问题并不代表着教师自身没有问题。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自己,我们更多的是要审视自己有没有问题,如此,改善才有可能。

“当教师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时,学生对此的反应是积极的”。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个相对具体并可行的计划来改进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学方法”。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要提升师生的课堂生活质量,出路就在静下心来研习教学方法。我们要明白,“有一些教学的技巧是可以教会和学会的,例如使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运用诊断性测验,为学生提供他们学习的表现信息,以及表扬优良的功课”。“只要了解这一点需要发扬光大的教师品质,并获取一些资源将自己的教学摄下来以进行反思,教师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自我改进。”

这就要求教师研习时,一方面要静下心来学点理论,另一方面要有勇气反思和诊断。反思的方法之一就是将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摄录下来,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过程,改掉自己身上的恶习,从自己身上寻找宝藏,挖掘潜力,而不只是鹦鹉学舌,模仿别人。上述两方面相结合,我们期待的成效也就有可能出现。可是,一些学校或教师因为“某种困难”和“不想做”的缘故,或者是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总希望能从其他学校和其他教师那里直接拿来一种可以复制或操作的模式与方法,而不是用真心学习的态度和反思的勇气去研习。这样的学校和教师个人会渐渐失去个性,磨去棱角。

“课堂生活的质量”与“课堂教学的质量”虽是一词之差,其内涵却相去甚远。“课堂生活”绝不仅仅只是教学的生活,它还包含了课堂上的人际交往、课堂与现实生活等更为丰富的内容。也就是说,课堂除了教授与受授知识,还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所以,“要提高课堂生活的质量,最好以每个学校为基础,在教师互助之下来进行”,即要提升课堂生活质量,仅凭一己之力是有困难的,需要合作,需要平台,需要机会,这当中尤以教师之间的合作为最。因此,提升课堂生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的积极性上来了,改善才有可能。

如果教师不熟悉课标,不熟悉教材,如何可以教学?如果不认真研究课标和教材,如何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教学中把一些具体的问题慢慢化解掉?教学是个性化的创造劳动。就教师个体而言,要“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改善课堂生活质量,不仅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及教材提出的教学要求,更要研究所教的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的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与实际情形,在课标、教材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形之间权衡教学目标与要求,进而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达成学习目标。教学目标(用加涅的话来说,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单单关乎教学的效果,更关乎教育的目标,马虎不得。目标定位不准,不仅会影响教学效果,更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教学目标只有在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内在需求时才可能发挥作用,过高的要求会让学生望而却步,过低的要求则会导致他们不屑一顾。雅斯贝斯说过,教育要指向“具有冲动和理想,同时也需要教诲的人”,教育,只对有需要的人发挥可能的作用,这就是常识。

教学如果不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与可能,就不可能发生,也就谈不上有质量。现在的问题恰恰就出在教学目标与要求定位不准确上。关于这一点,还涉及课堂上例题的选择、训练的安排,以及课后的作业与检测等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每一个教师个体在教学准备过程中,要从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出发,通过恰当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