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50.24 7.2折 69.8 全新

库存31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炎、王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643876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657943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需要的变化反映了财富概念的变迁,人民对“美”和“好”的向往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美好生活建立在生活美学的观念之上,这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后呈现出来的一种全新的生存状态。文化将回归本质,将普照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产业的文化化将是大势所趋。这是全新的精神经济时代,文化在经济生活中将拥有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 
在此前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的进步更多体现在文化的产业化方面。从广州白天鹅宾馆的音乐茶座开始,“文化产业”这颗种子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破土而出,历经各种障碍,最终长成伟岸的大树和茂密的森林。我们都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也正因为此,很多人以为,文化产业是最近几十年的事,并且将文化产业的学术源头追溯到法兰克福学派。的确,法兰克福学派最早从学理上分析了 cultural industries(文化工业、文化产业)这一概念。但这些研究是从哲学层面、从文化批判的角度进行的,并没 
有研究文化产业自身的产业特性。这与我们今天所要从事的研究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其实,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化,或者是产业化的文化,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新石器时代的大规模玉器雕琢、交易,青铜器生产的全流程管理,到周代对艺术品市场的管理,再到汉唐的碑铭市场,宋代的瓦肆勾栏,元代的杂剧和青花瓷,明代的小说出版,清代的绘画市场和京剧戏园,直到民国的电影,等等,无一不是文化产业的生动例证。这一切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分析文化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和文化自信。 
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对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的研究都是严重滞后的。1987 年,钱学森在谈到精神经济理论时说过:“这个大问题,我国经济学家也出不了多少力,他们也没有研究过。还望有志于此的同志继续努力!”这是老一辈学者对我们的殷殷嘱托! 
进入 21 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产业研究者从文学、艺术、经济、历史、伦理、社会学,以及哲学的角度,对文化产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解读,为推动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总体看,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落后于如火如荼的产业实践,相关研究也大多局限在政策研究和规划的层面。加上研究者不同的专业背景,文化产业研究难以形成最大公约数。也正因为此,文化产业作为学科的面目并不清晰。目前将文化产业管理作为二级学科归入工商管理的一级学科之下,只能说是权宜之计、无奈之举。 
学科认知上的错位反映了理论的贫瘠。缺乏理论的学科是肤浅的,更不用说在其上构建学术殿堂。正是学科定位上的不确定性和诸多专家五花八门的专业话语,给人一种文化产业管理是一个没有门槛的学科的错觉。但是,文化产业管理并不是一个不需要工具的学科。我们需要整合大家的理论贡献,并且凝聚共识,打造文化产业理论的中国学派。 
从 21 世纪初国内开始有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本科专业以来,发展到现在全国已经有上百所高校开设了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涵盖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全部教育层次。此前,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也先后组织出版了相应的文化产业系列教材,为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由于各高校开设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归属千差万别,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老师会什么就教什么,而不是根据专业需要,设置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这既不利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也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的文化产业人才。当然,这也并不是一所学校、一位教师所能解决的。 
应当看到,经过 30 余年的探索,尤其是近 20 年政策和实践的推动,以及 20 余年持续不断的人才培养,文化产业学科已经聚集了大量的从业者。教学科研队伍也因为专业多样性而显示出新文科和交叉学科的特点。我们对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的观点也是有价值的,对中国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2017 年,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这是我国文化产业 学科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术组织,发起单位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高校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聚集了国内研究文化产业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代表了从事文化产业教学和科研的主流力量。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大家一方面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学科建设和智库建设,一方面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管理的专业建设,希望能够联合起来,形成一些较为规范和成熟的本科专业教材。 
在这样的动议下,中国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了由会长、副会长及常务理事组成的教材编纂委员会,负责教材的遴选和把关。教材建设拟分步实施,成熟一本出版一本。计划通过几年的努力,完成 30 本左右的规范教材,推荐给全国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同学们。 
在教材的编写中,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博采众家之长,反映课程思政的最新成果。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我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高质量发展成为社会的最强音。文化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任重道远。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南,以生动宏伟的文化产业实践为归依,努力编撰出反映文化产业学科特点和水平的系列教材。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任重道远,还望同行们共同努力! 
李向民 
2021 年 6 月于南京 
2023 年 7 月修订 

 



导语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外延以及历史和当下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理论研究;阐释了在全球化时代和文化多样性世界格局的诉求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功能;概括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态、空间分布及其特征;并结合保护与发展的具体诉求,借助国内外经典和**案例,分析在全球化、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语境下以及在城市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和保护发展的路径与模式。本书中外兼顾,融理论性、知识性与个案实践分析于一体,努力突破传统教材单一知识性架构的表述方式,引导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研究的能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发展》可作为普通高等院校艺术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以及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的从业者和热爱文化遗产的普通读者阅读参考。



目录

导言  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缘起 1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意义  4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方法  4 
四、本教材框架内容与编写的特点  5 
第一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时代语境  7 
学习目标  7 
导言  7 
第一节 文化多样性诉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7 
一、文化多样性的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  8 
案例/专栏 1-1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摘录  9 
案例/专栏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性本真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 
发展》摘录  12 
二、文化交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12 
案例/专栏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义  14 
第二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区域社会发展  15 
一、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的研究回溯  15 
二、全球化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区域社会发展  19 
案例/专栏 1-4 文化遗产保护的可贵探索  21 
第三节 从精英文化转向大众文化:消费社会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再生产  23 
一、精英文化  23 
二、大众文化  25 
案例/专栏 1-5 狂欢式理论  26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社会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28 
案例/专栏 1-6 北京故宫博物院“数字故宫”  29 
本章小结  31 
综合练习  31 
第二章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33 
学习目标  33 
导言  33 
第一节 发现“非物质文化”—从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演进说起  33 
一、认知革命:从物质文化形态到非物质文化形态  34 
二、东方智慧:地域文化特质与无形文化形态  37 
三、美国实践:从非物质文化形态中寻找历史根源  39 
第二节 社群、认同与传承—世界公约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41 
一、保护框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  42 
二、世界理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要素  43 
第三节 根脉、资源与权益—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  46 
一、保护范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态分类的精细化  46 
二、中国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48 
案例/专栏 2-1 科尔多瓦庭院节给西班牙旅游经济带来高收入  51 
案例/专栏 2-2 贵州省借力“非遗”助推脱贫攻坚  52 
案例/专栏 2-3 苗族古歌和藏戏—流布多地、多个代表作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  53 
本章小结  53 
综合练习  54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与特征  55 
学习目标  55 
导言  55 
第一节 眼中万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  55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原则  56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行分类体系介绍 57 
三、非遗分类实践的启示  66 
第二节 心所归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67 
一、无形性  67 
案例/专栏 3-1 在时间里流淌的蒙古长调  68 
二、活态性  68 
案例/专栏 3-2 口述剧本在“秦腔”传承中的价值和意义  69 
三、传承性  70 
案例/专栏 3-3 宣纸制作技艺如何传承  70 
四、流变性  71 
案例/专栏 3-4 《阿诗玛》众多的民间异文  72 
五、地域性  73 
案例/专栏 3-5 地方特色饮食健康非遗项目—凉茶  73 
六、集体性  74 
案例/专栏 3-6 格萨尔王传—多民族共同的文化情感记忆  74 
七、整合性  75 
案例/专栏 3-7 妈祖信俗—文化的交融与整合  75 
八、系统性  76 
案例/专栏 3-8 送王船习俗体现人与海洋之间的可持续联系  77 
本章小结  78 
综合练习  78 
第四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历史脉络  79 
学习目标  79 
导言  79 
第一节 所见到所思—非遗研究的肇始  80 
一、以歌谣运动为起点的“前非遗阶段”研究  80 
案例/专栏 4-1 《歌谣》创刊号发刊词摘录  81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非遗保护研究  84 
案例/专栏 4-2 《建立民俗学及有关研究机构的倡议书》摘录  85 
案例/专栏 4-3 《民俗文化学发凡》摘录  86 
第二节 保护到生产性保护—非遗研究的高热阶段  88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念的认识  88 
二、对非遗保护重要性与紧迫性的研究 89 
三、对非遗保护方式的研究  90 
四、“生产性保护”的提出与实施  91 
案例/专栏 4-4 “生产性保护”的提出  91 
第三节 传承以魂、利用为器—当下非遗研究的理性思考  95 
一、提高非遗的社会参与度  96 
二、健全非遗的制度保障  97 
三、推进非遗的学科专业建设  98 
本章小结  100 
综合练习  100 
第五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101 
学习目标  101
导言  101 
第一节 遗产视角—基于非遗本体的传承保护研究  101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研究  102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价值与意义研究  103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对象研究  104 
案例/专栏 5-1 关于申报中常见提问的答疑  105 
四、非遗保护的主体研究  106 
第二节 发展视角—基于非遗经济价值的生产性保护和创新利用研究  107 
一、生产性保护的狭义与广义研究  107 
二、对生产性保护和创新原则的研究  108 
三、对生产性保护和创新路径的研究  109 
案例/专栏 5-2 乡里有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  110 
第三节 社会视角—基于非遗意义与功能的文化与社会研究  111 
一、“以人为本”视角的研究  112 
二、“文化共享”视角的研究  113 
案例/专栏 5-3 全国将办 6200 余项活动,2022 年“文化和自然 
遗产日”拉开非遗大幕  114 
三、“资源均衡”视角的研究  115 
第四节 方法视角—基于非遗多样形态的实证观察与理论梳理  116 
一、普查视角下的方法技巧  117 
案例/专栏 5-4 传承人访谈问题(示例)  118 
二、抢救性记录视野下的调查方法  120 
三、资料分析与应用方法  121 
四、非遗保护成果的传播与展示方法  123 
本章小结  123 
综合练习  124 
第六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实践  125 
学习目标  125 
导言  125 
第一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实践  125 
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提出  126 
案例/专栏 6-1 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27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演进  127 
案例/专栏 6-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在中国  128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构建  129 
案例/专栏 6-3 UNESCO 非遗名录体系与中国  130 
第二节 日本、韩国的实践  131 
一、日本的实践  131 
二、韩国的实践  134 
案例/专栏 6-4 日本“狂言”人间国宝—野村万作  135 
第三节 澳大利亚的实践  136 
一、澳大利亚的非遗概念  136 
二、澳大利亚的非遗管理机构及法案  137 
三、从“具有文化意义的地方”到“文化景观”  138 
案例/专栏 6-5 乌卢鲁—卡塔曲塔国家公园  141 
第四节 欧洲代表性国家的实践  142 
一、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概况  142 
二、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  143 
三、欧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案例  145 
案例/专栏 6-6 法国阿尔萨斯生态博物馆  147 
案例/专栏 6-7 英国的创意产业与苏格兰格子  149 
第五节 中国的实践  149 
一、中国的非遗管理体制  149 
案例/专栏 6-8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151 
二、非遗保护发展实践  151 
案例/专栏 6-9 贵州黔东南:非遗助力乡村振兴  154 
案例/专栏 6-10 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156 
本章小结  157 
综合练习  158 
第七章 传统与现代—文化急遽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159 
学习目标  159 
导言  159 
第一节 作为文化遗存的非遗保护  159 
一、从“遗留物”到“非物质文化遗产”  160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常生活”取向  162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性  164 
第二节 融入现代文化生产的非遗  165 
一、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立场  165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化生产中的应用  168 
三、“征用”与“创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生机  171 
本章小结  172 
综合练习  172 
第八章 生存与生活—社会生境转换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  173 
学习目标  173 
导言  173 
第一节 生存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功能  173 
一、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经验的积累 174 
二、传统生活方式和群体关系的协调  176 
三、传统社会制度的维系  179 
第二节 生活旨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代效用  182 
一、文化符码:意义的维系  182 
二、差异想象:精神的满足  184 
三、美学追求:审美的诉求  186 
案例/专栏 8-1 汉服的服章之美  187 
第三节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