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91.68 5.9折 ¥ 156 全新
库存47件
作者曾仕强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33393
出版时间2023-1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156元
货号29653342
上书时间2024-11-04
《人际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引言
中国人的思想源自伏羲氏,伏羲氏所创的八卦一直都对中国人有深刻的影响。中华文化是在《易经》的影响下形成的,《易经》的主要思想就是“人本位”,这与西方人所倡导的“神本位”截然不同。西方式的管理始终离不开“神本位”的思想,而中国式管理重视“人本位”,以人为本。
不要以为中国人的言行乱七八糟、模棱两可,如果用《易经》所阐述的道理来考察,就会发现,中国人的所作所为非常有道理。可惜近几百年来,我们经常用西方人的观点和标准来考察自己的行为,因此才会认为中国人的一切都是乱七八糟的。更有甚者,喜欢拿中国人的缺点与西方人的优点去对比,因而更觉得中国人一无是处。
这些做法大错特错。如果真要比较世界各个民族的优劣,首先要有一个公平的标准,不能拿自己的缺点去跟别人的优点比。这样做,不但有失公平,而且容易导致我们丧失自信心。
中国人有一套自己的东西,这些东西别人学不去 ;我们也不能去学别人,否则只会自讨苦吃。所以,我一直强调,管理中国人要靠中国式的管理,而中国式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人际关系的管理。
正因为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才导致中西方的管理大相径庭。西方的人际关系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中国人则普遍认为人与人是不平等的,如果人人讲平等,那就是没大没小,而中国人非常讨厌别人没大没小。
现在有个怪现象,很多人喜欢看书,但是看的书越多,自己越倒霉,因为他们看的都是西方人写的书 :西方人的技术是值得学习的,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并没有错,科学无国界。可是与文化有关的东西,就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掉入西方文化的“陷阱”,离中国的实际越来越远。如果这些人从此生活在西方人的环境中,那问题不大 ;如果继续生活在中国人的环境中,就会发现自己时时吃亏、处处碰壁,这就好比在清朝末期,很多人留着长辫子却穿西装,到哪里都显得不伦不类。
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大不相同
人际关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课题。宇宙万物之中,人类的关系最为复杂,而且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人际关系的表现也不一样。
一般而言,西方的人际关系以个人为主。西方人认为,社会由个人构成,个人自由独立,但是必须加以适当的规范,也就是实施法治,才能够维持整体的秩序。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自由、平等、独立,是西方的人际基础。
中国的人际关系以伦理为主。中国人认为社会固然由个人所构成,但是个人却很难离开社会而生存,个人的自由实际上相当有限。人与人的互动,也不能完全由法律来控制。人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衡情论理,以伦理来弥补法律的不足,才是我们的人际基础。
正因为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基础不同,所以二者的人际关系存在很大差别,了解二者的差别,有助于认清我们的人际关系。中西方的人际关系差别如下:
第一,西方的人际关系是“神本位”的,中国的人际关系是“人本位” 的。西方人认为上帝高高在上,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子民。中国人则不同, 伏羲氏一开始就让我们认识到,宇宙之间最了不起的不是神,而是人。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得弄一个神来做自己的主宰呢?
中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所有的宗教都是外来的。中国人只崇拜自己的祖先,而不去拜什么神——中国人不拜神、拜佛,而只礼神、礼佛,就是看到神、佛时,走过去打个招呼,如此而已。
第二,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中国人以家庭为单位。西方人看到一个小孩,通常会直接问他叫什么名字 ;中国人看到一个小孩,通常会问他是谁家的小孩。中国人会根据小孩的爸爸来判断他的品性,而不是根据他自己。同理,要是小孩做错事,人们也通常会把错误归到他父母的头上,责怪他们不会教育小孩。
第三,西方人重视平等,中国人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西方人可以直呼爸爸的名字,因为大家是平等的。而在中国,这样做就是不孝,是忤逆。中国人不认同西方人那种“人生而平等”的观点,而认为人一出生就不平等,而且是合理的不平等。合理的不平等,大家都能接受。但是,过分的不平等,我们就会反抗。中国人不相信绝对的平等,资源有限,机会太少, 怎么可能绝对平等?
人与人之间合理的不平等所体现的正是中国人的伦理。爸爸与儿子、上司与下属、老师与学生……永远有高低上下之分,不可能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没有哪个中国人敢站在上司面前说 :“我和你是平等的,所以你也要听我的话。”中国人对上的态度和对下的态度不同,你对下属敢讲的话,不一定敢对上司讲,这是很正常的。对上级是一种说法,对下级是另一种说法,这就是伦理的体现。
第四,受“神本位”的影响,西方人只讲权利和义务,而中国人讲彼此对待。西方人就算父子之间也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儿子 18 岁以前,靠父母养活;18 岁以后,就得靠自己。中国人不看重权利和义务,如果中国的父母一等孩子长到 18 岁就让他自生自灭,会被别人视为狠心的父母。
中国人所重视的彼此对待,就是说:你对我好,我没有理由对你不好;你对我不好,我也不会对你好。中国人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这与权利和义务没有任何关系。在西方的企业里,上下级之间也只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你是我的上级,我就会按照规定向你报告。中国人却不这样,你虽然是我的上司,但我不认同你的时候,我就不会向你报告,你要是强迫我报告,我就会敷衍了事。
《人性的奥秘:曾仕强谈人性的弱点》
前言 人性的弱点并非人性的缺点
人性与习惯并不相同
首先,让我们把人性和习惯区分开,分别认识得更清楚一些。人的行为习惯,并不能代表人性。
譬如大多数人都喜欢讨价还价,这仅仅是一种行为习惯,而非人性。如果有一天,大家都不喜欢讨价还价这种形式了,也就用不着讨价还价了。
见面的形式,无论是握手、拥抱,还是亲吻,都只能算是行为习惯,与人性无关。比如人和人见面要不要向对方微笑?有什么方法,可以让别人马上喜欢上自己?到底是“请将”好呢,还是“激将”更有效?恐怕这些都不是人性的基本问题。
人类的行为习惯具有区域性特点。每个地区,由于风土人情的差异,会逐渐形成一套约定俗成的习惯,因而彼此不同,各有特色。
那什么才是人性呢?
首先贪生怕死是人性。因为不论种族、肤色、语言、文字、居住环境或者交通设施有多大的不同,只要想到死,好像大家都会感到相当害怕。当然,有时候某些人面对死亡会视死如归,但那属于舍生取义,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非人人、时时都能做得到。
我们一般情况下把人类共同的性质当作人性。人性虽然是相近的, 但是每个人因各自不同的人性所采取的策略并不相同,以致产生的行为习惯也各有不同,有些甚至相去甚远。
人性的弱点说起来最重要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人都要求生存。人人都要求生存,所以大家的弱点也都相近。只不过求生存的方式不一样,因此各自的习惯相去甚远。而求生存这个弱点逐渐衍生为怕死、贪生,最后变成了只顾自己。
顾自己顾到一定程度,就成为自私。如果说求生存是人性的第一层弱点,那么自私便已经进入了人性的第二层弱点。自私的表现,以贪利、贪名为代表,贪利、贪名的结果,最后都会归结到贪图享受上面来。
贪图享受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追求个人的快乐。于是求快乐成为人性的第三层弱点,这层弱点以刺激、争夺和征占为重点,导致各种明争暗斗的花样,令人苦恼不堪。
人性的弱点并不全是人性的缺点,因为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基本都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所有的企图心,实际都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只要保持合理,求生存、自私和求快乐,不但没有害处,反而有好处。
适应人性的弱点,若是策略正确,弱点都会变成优点。所以,策略的选择和应用非常重要。对于人性的弱点,我们主张不要存心加以利用,以免造成害人的后果,也害了自己。同时主张不要完全防备别人运用我们的弱点,以免丧失机会,永远建立不了所需要的各种关系。
研究人性的弱点,主要在于明辨适应的策略,使弱点运用和被运用到合理的程度,以求化弱点为优势,助己助人。
人性是先天性的,彼此相近 ;习惯是后天性的,各不相同。
自古以来,一切都在变,唯有人性没有变。人们拿不变的人性,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环境,于是采取不同的策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因而形成有差异的习惯。
习惯从适应人性的弱点而来,又用以满足人性的弱点。
弱点可以变成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好习惯使弱点变成优点,坏习惯使弱点成为缺点。
采用何种策略,养成什么习惯,都是“人”的问题。人性的弱点从根本上来说不是问题。
对人性的弱点,要适应、运用,不可控制、利用。这样对人有利,对自己也有好处。
人性和习惯不同,前者是天生的,属于先天性,而且整个人类的人性大抵相近;后者属后天性,是逐渐养成的,几乎人人都不太相同。
大家关心人性的弱点,希望通过对人性的掌握,实现对自己有利的企图,达成预期的目标,并且提高其效益。这种是人性中求生存的表现,但是如何掌握人性的弱点,怎样控制人性的弱点,采取什么方式来评估人性的弱点,则由于各人的习惯不同而有差异。
求生存是人性,用来求生存的方法是习惯。有人好吃懒做,也有人勤奋积极,是习惯不同,并不是人性互异。所以说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实在是一种错误说法。好逸恶劳应该属于人的习惯,有人如此,有人则习于劳作,近乎工作狂。
自古以来,一切都在变,只有人性没有变。我们常说人性变了,其实改变的是习惯,并不是人性。
习惯从哪里来?人性既然不变,为了以不变应万变,我们必须采取各种不同的策略,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以满足人性的需要。这些不同的策略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成为习惯。习惯由何而生?由各人不同的策略而产生,所以人人不同。
例如人性要求生存,几乎凡人皆如此,没有不同。但是各人求生存的策略差异很大。有人以隐藏实力来求生存,认为含蓄是一种涵养。有所保留是谦虚,不要锋芒毕露,以免引起他人不悦,而对自己的生存构成压力。有人则到处作秀以求生存,认为表现才能吸引别人的注意力,以攻为守对自己比较有利。采取隐藏策略的人逐渐培养出十分忍耐的习惯,能隐人所不能隐,藏人所不能藏。而采取作秀策略的人也逐渐养成招招出击的习惯,虚张声势,到处拜托大家给他一个展示的机会。再加上隐藏和作秀的方式彼此不同,因而变化出很多花样, 构成五花八门的生存之道。所谓“人一上百,形形色色”,可见,习惯不同,使得人群与社会不但多元化,而且复杂化。
人性的弱点不过是人潜在的欲望
人性最基本的弱点便是求生存。求生存逐渐发展成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便进入了自私的层次。自私自利的表现,归根结底是由于贪图享受,这又进入求快乐的层次。
每个弱点都包含三个向度。求生存表现在怕死、贪生和顾自己上,产生了很多可资攻击的弱点。自私表现在贪利、贪名以及贪图享受上,多少人为求名利而创造、发明,多少人为求名利而摧残、破坏。同样为求享受,多少人不论贫富都能够随缘随喜,开开心心、快快乐乐过一生;多少人又贫有贫的痛苦,整日怨天尤人,富有富的苦恼,徒然成为不快乐的富翁。其实求快乐,也表现在刺激、争夺以及征占上,各有策略,也都往往为对方的对策所命中,弃甲投降。
人性三大弱点本身不是问题,不过是人潜在的欲望。变成优点或缺点则是策略问题,也就是“人”的问题。人有权选择采用哪种策略,使弱点成为优点或缺点。
乍一看,人类求生存免不了贪生怕死。
我们不妨虚拟一下,假定人人都不贪生,抱着活多久就算多久的心理;人人也都不怕死,认为死了之后,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请问:社会会安宁吗?人类幸福与否?恐怕会天天有人自杀,时时有人杀人,搞得人人不安宁,社会乱糟糟,谈不上什么快乐幸福吧!
可见不贪生不怕死并不是理想的状态,不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历史上伟大人物很少是通过不贪生不怕死塑造出来的。我们只责骂文官贪财、武官怕死,但并没有人倡导完全不贪生、不怕死的生活理念。
文官怕死是理所当然,因为文官不怕死的结果大多是死得很快, 而且死得很难看。武官不能怕死,因为战死沙场才是武官的最高荣誉。一旦武官怕死,就会未战先逃,置国家安危、百姓性命于不顾,失去军人本色。就算逃跑能够不死,也将活得很难看。
然而贪生怕死并不见得就有利无弊,大家都喜欢。社会上的许多问题实际上也是贪生怕死造成的。
大家都贪生,才造成今日处处可见的社会老龄化现象。贪生的后果是大家都活得久。而活得久的结果之一就是不可避免地老人愈来愈多。人生七十古来稀,忽然变成人生七十才开始。问题是怎样开始?开始制造社会问题,还是开始形成问题社会?
老人可能是“宝”,也可能是“贼”。这两种情况,孔子都提到过。“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是说老年人经验丰富,思虑周到,修养良好, 凡事拿捏得恰到好处。遇有晚辈请教,都能够耐心指导,诚恳相待,当然是非常宝贵的导师。老就是宝,特指这些人士而言。
但是,有些老人,却不折不扣地应了孔子所说的“老而不死是谓贼”。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国外,自己则留在国内到处制造社会问题,逢人就增加麻烦,最后还要子女之外的人来送终。这不是贼,又是什么呢?
嘴上说得好听,这么做是为了不连累子女。实际上自己无法独立生活,势必要依赖别人。这种贪生,完全是只顾自己,丝毫不考虑别人。要贪生,先要有靠得住的子女。否则,就不必贪生,以免连累外人。
怕死不难,要有老本、老伴和老友,再加上“老宝”的修养,这样就不怕不受人欢迎,爱活多久都可以放心地活下去。军人退伍之后,照样可以怕死,也没有人有权责骂他。
自私是贪生怕死的必然结果。贪自己的长久生存,怕个人的快速死亡,都有自私的成分,不容否认。
从现象上来分析,自私的对象离不开名和利。贪自己的利益,求个人的名分。名利心愈浓重,自私的心理就愈重。自私心理重到竟然忘记了名和利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
别人的名利和自己无关,以致不去关心。只有自己的名利,永远说空不空。只要一口气还在,就有名和利的欲念和需求,很难摆脱名利的纠缠。
追求名利,还可以说是企图心、上进心、奋发图强的原动力,或者积极求取进步的驱策力。如果把追求所得的果实与社会大众分享,名利就不致遭受严苛的怨责。有名有利的人士,也不至于承受那样恶毒的诅咒。问题是在出名、获利之后,把果实留下来私自享受,才会引起众人的不满。
很多人把贫富悬殊视为社会不安的根源,似乎富有的人永远要接受贫穷的人的挑战,仿佛富有的人非把财富重新分配不可。
然而,有名有利的时候,如果不享受名利的果实,岂不证明名利果然是空的?那还有多少人会积极追求名利?大家都视名利如粪土,世界上还会出现什么样的名和利?活在如此这般的社会,人类会觉得快乐吗?
《情绪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不生气的活法》
引言
中国人现在很爱生气!为什么这么说?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我们听惯了谩骂之声;在车水马龙的公路上,我们看多了两车追尾司机吵架,甚至大打出手。中国人的情绪似乎发展到了一动就怒、一点就着的程度。
其实,人的一生都和情绪有关系,一生都要同它打交道。比如小孩子一开始就懂得他要会哭才有人照顾,如果不会哭,根本就没有人理他,甚至会把他忘记。对孩子而言,哭是一种工具,因为他们还不会说话,所以要用哭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力。平时谈到情绪,很多人都会往负面的方向去想,比如:“你看,又闹情绪!”好像情绪都是不好的。其实,情绪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人们对环境的一种反应。环境指的是什么?以前人们认为外界的事物才是环境,比如山水、天气、道路交通等。其实,人内在的东西也属于一种环境,即人对自己也是一种环境。
任何环境都是会变动的,那些看得见的、看不见的以及外在的、内在的任何变动都会使人产生一种反应。比如当一个人饿的时候,看到很普通的一张大饼,他的肠胃就会蠕动,他会流口水,吃大饼的时候会觉得很香;但是当人酒足饭饱之后,给他吃山珍海味,他也会觉得没什么味道,甚至会因为吃得撑了而感觉到恶心、难受。这些都是情绪。
有情绪,并不一定是坏事,关键看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什么是管理?管理一定是有方法的,没有具体的方法不是管理 ;管理一定是有效果的,如果做了半天没有效果也不是管理。很多人认为情绪不能管理,认为“我就是这个脾气,我没有办法,我想改就是改不了!” 其实,人可以管理情绪,因为情绪跟别人没有太多的关系,它完全是人自己在决定,相比其他事情,人在管理情绪方面的自主性更高。比如,别人如何泡茶,那是别人在决定;别人如何配置自己的电脑,那也是别人在决定。可见,情绪是人本身的一种反应,是可以控制的,也是可以管理的。
中国人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一样都有情绪的起伏。但是,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情绪起伏都没有中国人这么大,换言之,中国人最爱生气。
为什么中国人爱生气? 因为我们的个性中有四个字——能屈能伸。中国人还有一个比较让人“害怕”的地方,就是生气的时候完全不讲理。其实中国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但是如果有人惹他生气, 他就不讲理了。
爱生气,并不利于为人处世。因而,对于中国人来说,为人处世最要紧的就是管理好情绪。中国人情绪变化起伏大,容易发脾气,所以更需要情绪管理。
世间最复杂的莫过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中国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更加难以把握。一方面,中国人认为“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靠不靠得住,就看关系如何。另一方面,中国人又希望凡事凭本事,讨厌“拉关系”。殊不知,一个毫无能力的人,是无法依靠人际关系而成功的。而如果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即便能力再强,也无法顺利获得成功。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人的人性颇有研究。他认为求生存、自私、求快乐是人性的三大弱点,但弱点并不等于缺点。通过阅读本书,找到正确认识自己、读懂他人的好方法,让弱点变成有点,就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本书旨在探索中国人人性的奥秘,内容直指人心,有“醍醐灌顶”之效。
曾仕强教授认为,生气、抑郁、焦虑等情绪只是人对环境的一种反应,没有好坏之分,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了解情绪、接受情绪,并适度地调节情绪,才能更好地生活并与他人和谐相处。
曾仕强,被称为是“中国式管理之父”,是当今中国极具影响力的管理大师与国学大师。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州立大学行政管理硕士。研究中国管理哲学三十年,首倡中国式管理,名动政、商、学界,享誉海内外。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曾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被著名国学专家钱文忠教授尊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天人之师”。
《人际的奥秘:曾仕强告诉你如何搞好人际关系》
引言
第一章 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特性
第一节 言——模棱两可,言不由衷
听话不如“看”话
“随便”并不随便
不反对并非赞成
第二节 行——谨慎小心,反求诸己
先弄清对方是谁
小心才不会上当
凡事都追求合理
第三节 心——追求圆通,善于自保
圆通而不圆滑
遇事先求自保
第四节 性——爱占便宜,死要面子
就怕吃亏上当
只爱占小便宜
自私又爱面子
第二章 建立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一节 正视自己
确定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以实实在在为做人的准则
第二节 善待他人
待人需要诚心
待人需要友善
待人需要礼貌
待人需有差别
第三节 三大禁忌
第三章 十大要领是人际关系的催化剂
第一节 一表人才
不要以貌取人
提升第一印象
正确认识自己
第二节 两套西装
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同样重要
人的外表应符合社会文化背景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朋友之间可以通财
第三节 三杯酒量
爱好并非是坏事
凡事要适可而止
酒桌交际的技巧
第四节 四圈麻将
赢到后来总是输
人际关系要经营
第五节 五方交游
多个朋友多条路
严于律己获益多
第六节 六出祁山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朋友之间可以通财
第七节 七术打马
多说恭维话
少去讨好人
第八节 八口吹牛
要自己肯定自己
让别人来赞扬你
第九节 九分努力
努力没有用
运气很重要
曾仕强国学智慧奥秘系列(套装全三册)
全新成都
¥ 93.18
曾仕强国学智慧奥秘系列(套装全三册)
全新广州
¥ 102.83
曾仕强国学智慧奥秘系列(套装全三册)
全新成都
¥ 70.20
曾仕强国学智慧奥秘系列(套装全三册)
全新天津
¥ 95.70
曾仕强国学智慧奥秘系列(套装全三册)
全新上海
¥ 74.10
曾仕强《易经的奥秘》智慧摘要
九五品延安
¥ 300.00
曾仕强国学智慧系列:家教
全新无锡
¥ 40.89
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智慧摘要
八五品衡水
¥ 14.00
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智慧摘要
八五品衡水
¥ 13.00
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智慧摘要
九品衡水
¥ 14.01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