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活在课堂里 大夏书系(李政涛教授新作,献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人)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34.64 5.8折 59.8 全新

库存1398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政涛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76041279

出版时间2023-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9.8元

货号29637646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生活在课堂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活泼泼的生命。这个生命在哪里“活”?如何“活”?什么样的“活”是最理想的“活”?这些问题与“寿命”无关,但与“质量”和“使命”有关,它们事关生命的质量,更事关一个人的使命。

迈入知天命之年以后,我对此信念笃信不疑:每个降临在此世的生命,都存有某种天赋的使命,使命不论“大小”“高低”“贵贱”,但都通往独一无二的“这个人”。人人都是宇宙中的独一无二,没有一个人可以被任何“他者”“后来者”所替代,不可被替代的首先就是“这个人”的“使命”。清晰了自己的使命,就是“明自我”;履行了自己的使命,就是“自我实现”。如此,可以无憾退席,无愧离世。

教师的使命,在课堂。教师的生命,也在课堂。这是“事”与“人”的交互生成:课堂属“事”,生命属“人”,课堂与生命的关系,本质是事与人的关系,是成事与成人的交融。课堂是教师成就自我生命价值的事之载体,通过课堂之事,成就教师之人。对于他人来说,做生意、做官,是成就其生命价值的载体。对于教师而言,课堂则是自我成就的载体,或许,这就是教师的宿命。

在你成为教师之前,课堂就在那里,等候着你的到来;在课堂走入你的世界之前,你的生命,对它已有冥冥中的期盼:这里,将是你的成长之地,你的天命之所在。

自此,一个世界将要展现在你的面前,这个世界,可以带给你不可替代的幸福、丰富,以及不可捉摸的伟大。

从此,课堂将在不知不觉中渗入你的生命,成为生命的根基。

在进入这一世界之前,需要以审慎的态度,回答如下严肃的问题:课堂适合你的生命吗?课堂可以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吗?

无论有多少裁度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指标,最根本的尺度,是藏于教师内心的自我尺度:

我有没有通过课堂,活出自己的生命?活好自己的生命?

我有没有在课堂里,活出“我这个教师”的生命质量?

我有没有因为课堂的存在,实现了“我这个人”的生命价值,拥有了生命尊严?

我有没有把课堂真正变成我生命的根基?即使没有庄子所言的“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的豪情,至少可以“深根宁极而待”,等待“我这个生命”深深地植根于课堂里,最终绽放出属于我的花朵,在教育的天地中摇曳生姿……

没有一个课堂可以复制,没有一个生命可以重来。活在自己的课堂,就是活出一个“不可重来的生命”。

作为1989年走进课堂的“老教师”,长年穿梭在大学课堂与中小学课堂之间,或多或少,我活出了自己的课堂,也在课堂里活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在课堂上活出的生命之体验,生命之光影,能否留存下来,并与更多的后来者分享?今日之我,当下的操心之事,已主要不是论文、著作、奖项、荣誉、头衔、身份等外在之物增添与否的计较与比拼,转而忧心于这个“我”,能够为身后之世界留下些什么,与后来者分享些什么,什么是“我”这个活在课堂中的独一无二的生命可以留下并分享的曾经“在课堂活过”的证据和痕迹。这一切的忧虑都源于“辜负”二字,在回答如何才能不辜负世界和时代之前,总得想清楚:如何不辜负我这一被世界赋予的生命,被时代赋予的生命,被父母与恩师赋予的生命?如何不辜负我的生命的独一无二?

课堂给予了我可以“不辜负”的条件与可能。课堂把流逝的生命留住,进而塑造它。我试图用文字把流逝的课堂凝固下来,进而挖掘和展示它:发掘课堂中活出来的各样体验、千般感悟、万种细节,用深幽、寂静、谦虚的真诚展示这一切,且以自我对话的方式加以留存。对话中的每一个“你”,可能是正在或将要成为“教师”的“你”,也可能是已经成为教师的“你”,其中包括多年来和我共同亲历过课堂改革,由于诸种机缘得以相遇的“你”。作为作者的“我”,不是“你”的陌生人,我的生命也在课堂上,是另一个“你”,和“你”一样,有共通性的课堂之疑、课堂之惑,“我们”共享生命在课堂中的成长之痛、成长之喜。通过问与答的对话,“我”和“你”见话如面。我不敢奢望这份答卷多么实用或多么深刻,如同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所言:“你要宽恕我的回答,它也许对你没有什么帮助;因为在根本处,也正是在那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上我们是无名地孤单。”

站在课堂里的人,其实都有无名的孤单与寂寞。因为,我们每天都处在“课堂”这个最深奥、最重要的事物之中。不要指望别人能够给我们多少理解和同情,在那些深奥、重要和涉及根本的事物上,总是旁观太多,体察太少,呼唤太多,应答太少。我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传播并践行一种信仰:人类要有光,要有希望,就要有课堂,就要有“我”和“你”。

这个信仰不只是说给别人听、做给别人看的,它最终都将返归自我的生命:

生命在,课堂在;课堂在,生命在。

真正的课堂,都是用生命活出来的。

教师的生命世界,就是课堂世界。理想的教师的生命境界,就是带着冲创意志和宁静致远的意境,以游心之心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独与课堂天地往来,课堂之精神就是教师与日夜往来的天地之精神。

这一境界中的课堂,是用“你”的生命凝结和绽出的,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

课堂于“我”和“你”的真谛,以及它昭示出的使命和责任就在于此:

把全部生命都献给课堂。



导语摘要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作者简介

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目录

第一辑   理想的课堂
朝着理想课堂的标杆直跑 / 3
课堂,在即兴中创作,在试错中完美 / 18


第二辑  设计的课堂
当好课堂的“总设计师” / 25
教学设计,首先是育人价值的设计 / 33
做方法的主人,不做方法的奴隶 / 42
我的风格,我设计 / 46
爱学生,是课堂的终极命令 / 51
爱学生,从“学生设计”开始 / 56


第三辑   传统的课堂
不把传统当垃圾 / 63
那些需要珍视与呵护的课堂传统 / 68
保持对传统课堂弊端的敏感与警醒 / 73


第四辑   世界的课堂
做“中国教师”,上“中国课” / 83
西方课堂的样子 / 95
实用和多元的美国课堂 / 107
席明纳式的德国课堂 / 114
“新共同基础”的法国课堂 / 123
卓越且平等的芬兰课堂 / 138
亦东亦西的日本课堂 / 149


第五辑  科学的课堂
让课堂科学起来 / 165
以科学精神为魂,以科学思维为核 / 173
好的教学,必须能唤起学生的科学思维 / 179
用学习科学指导课堂改革 / 189
创建“以脑为导向”的课堂 / 196


第六辑  未来的课堂
未来的课堂:一线牵引,双线融合 / 213
走出数字化的“课堂之路” / 223
呼啸而来的教育元宇宙课堂 / 227


第七辑  教师发展的课堂
做好迎接课堂的准备了吗? / 235
理论对课堂有用吗? / 242
不要放弃对读书的信仰 / 248
新时代中国教师的教学新基本功 / 251
当教师遇上人工智能 / 256
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 / 264
从“课例研究”到“作例研究”:教学改革与教师发展的新路径 / 274
通过写作,凝固并留存课堂的意义 / 285
参考文献 / 289


后记 活出课堂的样子 / 299



内容摘要

《活在课堂里》是李政涛教授写给愿意把生命献给课堂的教师的一首“抒情诗”。他以极大的热情与浪漫活在课堂里,努力写出课堂已有的样子和应有的样子,写出课堂的中国风格和西方风采,写出课堂过去的样子、现在的样子与将来的样子,从而写出教师生命的样子,活在课堂里的活泼泼生命的样子。教师生命的千差万别,造就了课堂的千姿百态。课堂是教师生命的结晶,是展现生命价值、生命光彩的地方,教师活得精彩,课堂才能上得精彩。相信读者读了这些清新隽永的文字,既能丰润干涸的心田,又能缓解职业倦怠,笃定又幸福地活在课堂里。



主编推荐

李政涛,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 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



精彩内容

朝着理想课堂的
标杆直跑

身为教师,课堂是教师的职场。教学是教师的专业,专业就需要有标杆,这个标杆就是理想课堂的标准,也是好课的标准。

活在课堂里,首要的任务是明晰课堂的理想标准。不同的课堂标准,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不同活法,每个教师都依据自己的标准,以各自的方式,活出理想课堂的样子。

理想课堂长什么样?这是典型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我只能说说自己心目中的样子。

如果要树立一座好课的丰碑,我希望在这个丰碑上,刻上六个大字。

一、“实”

叶澜先生曾经用五个“实”字,诠释了好课之“实”的理想标准。

一是扎实。扎实的课,是有意义的课,是学生走出课堂和走进课堂相比,不一样的课。所谓“不一样”,或者表现为学生获得了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拥有了新的知识、技能、方法、习惯和兴趣,或者具有了新 课标倡导的核心素养,尤其是学科核心素养。它们应该是在本节课上,通过教与学的互动生成的,是只有“这节课”才能带给学生的“不一样”。

二是充实。充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一般而言的“有效率”,考虑的重点放在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上:如何以最少的投入,时间、精力、人力、物力的投入,让学生在课堂里获得最多的收获,产生最大的成效?换个角度看效率,还可以从“面上”的整体视角来理解:一个班级里,总是存在不同类型、层次的学生,有“好生”“尖子生”“学霸生”,还有“学困生”“潜能生”“希望生”等。如果一节课上完了,只是“潜能生”克服了学习的困难,部分“潜能”变为了“现实”,老师们看到了更多的发展“希望”,但是“好生”原地踏步,停滞不前,这肯定不是理想的课堂,除非同一个教学内容,在同一个班级里教了后,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变化、有发展。我深知,这是一种完美的理想,也是历代教师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面对学生的差异而教学?

三是丰实。丰实的课,是有生成的课。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一向是教师面临的挑战之一。教学离不开预设,而且必须从预设开始,依托教案来预设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以及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记得我初为人师之际,甚至把课堂上自己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写在教案里,美其名曰“详案”。教学又必须跳出预设,因为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至少教师永远无法精准预设课堂上的学生会提出什么问题,表达什么观点,做出什么反应。课堂的本质就是动态生成,是无法用预设来包裹和替代的生成。这就是丰实课堂的本义了: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实现了预设,又超出了预设,在学生那里生成更多的收获。

四是平实。平实的课,是常态下的课,与之相对的是公开课。两类课各有各的价值,公开课的价值是最能锤炼人,锤炼一位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备课、上课、说课、观课、评课和写课等“六课技能”。上过公开课的教师,都知道要经历怎样的磨、煮、泡和熬的艰辛过程……常态下的课,是家常课或日常课,它的重要价值是最养人。打个比方,公开课相当于各种宴会、宴席中的“大餐”,其豪华奢侈,决定了不可能天天享用,很少有人是吃大餐长大的,大多是吃“家常饭菜”长大的。家常课就是教师每天都要吃的家常饭菜,它最能滋养教师的成长。这说明,无论公开课有多大的价值,它毕竟只是教师的“小众场景”,只有将各种磨炼和熬炼渗透在日常课中,才是最有效地促进教师发展的方式。

五是真实。真实的课,是有缺憾的课。如同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样,也没有完美无缺的课,给人这种感觉的课,一定是造假的课。其实,一旦发现课堂中出现的各种缺憾、缺陷或缺失,反而是好事,说明找到了教师发展的空间:一个问题,就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空间。

二、“长”

“长”即生长。每当“我”走入课堂观课、听课,总会暂时悬置一切与课堂有关的各种理念、观念或成见,转而诉诸直觉和感觉,这种感觉可以命名为“课感”。就像开车的老司机,已经无需通过背诵、记忆操作手册上的条文来开车,只凭“车感”就足以在道路上游刃有余。上了且听了这么多课以后,自然会有“课感”萌生。进入课堂之后,“我”全部的感官都指向于“生长感”:有没有涌现生长的感觉,有没有感受到与此相关的台阶感、推进感、纵深感、突破感?更进一步而言,“我”试图感知并确认,这堂课是带着学生在一个层面上以“滑冰”“漫游”或者“转圈”的方式徘徊不前,还是引领着学生,在“刨坑”“攀岩”或者“拔节”中向上生长?
……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