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47.42 6.8折 ¥ 69.8 全新
库存8件
作者过伟敏,刘佳
出版社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42294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635753
上书时间2024-11-04
【前言】
为什么要出这本书和这样一本书?
笔者所带领的团队围绕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的传承研究,从1998年开始,迄今已有二十余年。作为回望,希望出版一部能比较全面、系统反映上述研究工作成果,同时涉及江苏多个城市的横向式研究专集。这个专集应该是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具的传统建筑研究著作。
在过去的研究过程中,结合研究的进展,研究团队已出版了《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江西美术出版社,2006)、《扬州老城区民居建筑》《镇江近代建筑》《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东南大学出版社,2015)、《无锡传统历史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5本涉及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的著作,除《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中有部分内容论及其他江南城镇外,其余4本著作都是江苏单个城市传统建筑个案式研究的专著。
从本书的内容来看,主要是前面谈到的对研究工作的回望。同时,本书的出版亦成为研究工作再出发的标志。
具体而言,回望,主要是对笔者所带领的团队二十余年来围绕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的认知研究,做一个阶段性总结。当然,本书在内容选择上不是简单的、资料式的堆砌,而是选择了既往认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即江苏近代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进行系统的总结。同时,研究对象的空间亦能覆盖江苏地区的多个城市,回答同一个研究问题的区域性的总体特点,并兼有对区域内不同城市间的传统建筑进行横向比较的意义和目的。
而再出发,指团队二十余年来已基本完成江苏地区多个城市传统建筑(包括多个建筑类型和不同历史时期的案例)的认知研究。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将转向基于历史环境的当代传承设计的方法研究,回归当初设立研究团队的初心。当然,江苏地区城市传统建筑的认知,仍然是团队的研究领域,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主要是补缺和深掘。
另外,从本书的体例来看,区别于以往学术著作以文字为主的面貌,以图为主,文字为辅,即所谓的“图文版”。写作和研究的方法为“图说文论”。本书以图为主,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或者敷衍了事,而是另有缘由。
首先,能帮助读者通过对图像的阅读,比较直观地了解江苏近代时期,在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非“主流”城市所建造的建筑式样和特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增加本书的可读性和普及性。
其次,能为江苏近代时期上述诸市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当代传承提供 “原始”形象资料的支撑,同时亦希冀能推动江苏近代建筑历史信息库的建设,为其历史信息的保全做一定的铺垫。
*后,亦进一步体现了设计学专业研究的特点和特色。举凡,设计学的研究对象都有具体的形象,设计学的研究成果均有图,图(尤其是绘制的设计分析图)亦是论证的重要证据材料。“图说文论”当是设计学专业研究的重要路径。笔者团队参与编撰的《中国设计全集(全20卷)》(商务印书馆、海天出版社,2012)、《中国当代设计全集(全20卷)》(商务印书馆,2015)、《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全55卷)》(山西人民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2019)均采用了“图说文论”的方法,出版后得到业界同行的充分认可。“图说文论”的方法能兼顾著作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更为重要的是,2021年下半年国家发布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充分体现了国家层面对城乡历史环境和传承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高度重视。2022年上半年江苏省亦专门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本书作为江苏城市传统建筑保护和传承的专项研究成果,响应了国家和地方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重大需求。总之,这本兼顾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专题性研究著作的出版,是希望能在普及和传播江苏近代建筑的相关知识以及保全历史信息等方面,尽绵薄之力。
【后记】
笔者研究团队早在2014年就开始谋划,并着手整理出版一本以江苏各地传统建筑测绘图为主要内容的书籍。主要城市涉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和南通共6个城市,案例选择了二百余例,亦专门撰写了总论和各城市的研究分论。其中研究对象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包括近代以前的传统建筑到近代建筑。
而*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更加集中的选择。即聚焦于江苏近代建筑,涉及的城市缩减为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和南通5个城市,案例亦缩减了百余例。
本书出版的目的,主要是协力于江苏近代建筑历史信息的保全工作,同时希望帮助读者了解除南京外、江苏其他城市近代建筑的历史信息,进而成为了解江苏近代建筑的指南。此外也推进建立比较完整的江苏近代建筑信息库工作,为当下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提供基础。
本书文字部分由过伟敏、刘佳撰写完成。案例建筑图录部分,苏州部分由龚滢博士带领研究生完成现场测绘,无锡部分由史明老师带领研究生完成现场测绘,常州部分由黄颖博士带领研究生完成现场测绘,镇江部分由刘佳老师带领研究生完成现场测绘,南通部分由罗晶老师带领研究生完成现场测绘。过伟敏、刘佳负责全书的校核,王馨怡和邢兆连两位博士生协助整理了案例建筑图录部分的测绘图纸。
本书是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再生研究团队多年来的研究积淀,蕴含了二十余年来所有团队成员和历届博士生和硕士生的心血,在此一并感谢各位的付出!
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对本书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各位编辑为本书的顺利出版付出的辛勤劳动。
因笔者学识疏浅,书中难免存在粗疏和不足,望读者能给予指正。
江苏近代建筑在近代中国建筑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苏近代时期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非“主流”城市建造的建筑及其式样具有“特殊性”。
本书研究基于方法论、本体论和历史论展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以作者团队二十余年来的研究对象——江苏城市传统历史建筑及其研究经历为例,解读了设计学研究的方法,涉及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内容;其二,从学理层面,分析了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方式、形式选择机制、“源”和“流”及其谱系等问题;其三,“图说”了江苏近代建筑式样,涉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5市,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百余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建筑的专业性图像文献。从建筑图像的角度,进一步解析了其源渊和发展脉络,亦为上述诸市近代时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当代传承提供了“原始”建筑形象资料的支撑。
本书学术性、可读性、文献性三者兼具,可供从事设计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和再生等方面的学者和人士参考。
过伟敏
江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bu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教学名师。兼任教育bu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出版有《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设计全集·第1卷·建筑类编·人居篇》《中国当代设计全集·第6卷·建筑类编·城建篇》《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藏族》《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著
作。曾获教育bu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刘佳
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设计系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出版有《镇江近代建筑》《景观设计要素图解及创意表现》《空间设计基础》等著作与教材9部,发表CSSCI及中文核心等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教育bu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一、研究的回顾
(一)研究的回望与再出发
(二)对设计研究的认识
(三)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问题的确立
二、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研究的价值
(一)以江苏城市传统建筑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核心内容和研究策略
(三)研究的学术价值
三、 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
(一)江苏近代建筑的主要类型和外来建筑式样
(二)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方式
(三)江苏近代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形式选择机制
(四)江苏近代建筑的“源”和“流”及其谱系特点
(五)江苏近代建筑式样图谱
参考文献
后 记
江苏近代建筑在近代中国建筑版图中占有重要地位。江苏近代时期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非“主流”城市建造的建筑及其式样具有“特殊性”。
本书研究基于方法论、本体论和历史论展开,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以作者团队二十余年来的研究对象——江苏城市传统历史建筑及其研究经历为例,解读了设计学研究的方法,涉及研究的必要性、研究的方法和策略等内容;其二,从学理层面,分析了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方式、形式选择机制、“源”和“流”及其谱系等问题;其三,“图说”了江苏近代建筑式样,涉及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5市,选择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建筑百余例,较为系统地整理了建筑的专业性图像文献。从建筑图像的角度,进一步解析了其源渊和发展脉络,亦为上述诸市近代时期建筑遗产的保护和当代传承提供了“原始”建筑形象资料的支撑。
本书学术性、可读性、文献性三者兼具,可供从事设计学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建筑遗产保护和再生等方面的学者和人士参考。
过伟敏
江南大学至善特聘教授,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bu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教学名师。兼任教育bu高等学校设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出版有《江苏城市传统建筑研究系列丛书》《中国设计全集·第1卷·建筑类编·人居篇》《中国当代设计全集·第6卷·建筑类编·城建篇》《中国少数民族设计全集·藏族》《建筑艺术遗产保护与利用》等著
作。曾获教育bu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国家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等。
刘佳
博士,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环境设计系主任,美国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出版有《镇江近代建筑》《景观设计要素图解及创意表现》《空间设计基础》等著作与教材9部,发表CSSCI及中文核心等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曾获教育bu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三等奖等多项省部级奖项。
作为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典型代表,中西合璧式样建筑量大面广,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等城市均有众多案例,且涉及不同的建筑功能类型,如工商业、居住、公共活动、教育等,几乎覆盖了当时新建的所有建筑类型。关于其产生原因,笔者研究团队结合前述多个城市近代建筑的研究,已有许多论述和论断,在此不再赘述。
笔者所在研究团队2012年对镇江近代建筑进行研究总结时,曾将镇江近代时期建造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定义为内中外西式、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三种不同的类型。“内中外西式即建筑内部采用传统中式空间或造型风格,而建筑外立面被西式风格的表皮包裹。”“内西外中式是在近代中后期镇江个别近代建筑中出现的手法。外部建筑造型采用传统建筑样式,内部则采用西式的新兴空间形式。”“中西融合式建筑较其他两种来说,中西方的建筑特色有了更好的融合,而不止于生硬的叠加和拼凑。往往在同一栋建筑中,从空间到造型,既有?式的要素又凸显了传统建筑的特色。”
随后,此观点在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后续开展的对无锡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中,包括同在江苏、处于长江北岸,被称为中国“近代第1城”(吴良镛语)的南通近代中西合璧建筑的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运用。同样,亦在苏南地区苏州、无锡和常州三市的近代工商业建筑的式样特征和比较研究中,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影响的江南近代建筑的设计特征研究中,以及对苏州近代建筑谱系的研究中得到验证。
可以认为,内中外西式、内西外中式、中西融合式三种类型的分类方式,适用于江苏上述诸市的中西合璧式样建筑,且具有较好的普适性。这些中西合璧式样建筑,在设计手法上的表现主要是“折中主义”。而从学理的层面,作为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代表,其本土化方式又是如何?
关于近代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讨论和分析,多从研究对象的建筑本体所包含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筑造型、立面造型、细部处理等方面展开。同时,基于类型学的研究方法,对其从形式原型、文化原型、审美原型等不同角度进行解读。
笔者研究团队认为,“对建筑艺术遗产进行系统的认知,即将建筑艺术遗产视为一个形式系统,包含形相、功能、结构与意义四个方面,形相即建筑外观的物理形式属性;功能即基于支持人的各类行为与活动的建筑内外空间环境的布局;结构即建筑形式呈现的机制与方式;意义即建筑蕴含的文化内涵”a。其中,“结构”一词对于从更高层次(抽象的角度)来观察和解析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本土化的学理,更具价值。当然,对于其“结构”的描述和分析,“形相”是重要的基础和观测点。在此,“功能”和“意义”暂且忽略。
基于以上观点和认识,若从建筑物的整体形态(“结构”)和形式(“形相”)结合的角度来观察的话,近代江苏外来建筑式样的本土化方式,呈现为一种“体”与“用”关系,以及一种“图”与“底”关系。其中,在建筑空间生成和布局与建筑整体外观形式方面,表现为一种“体”与“用”关系;而在建筑立面构图和处理方式与建筑局部装饰细节处理方面,则表现为一种“图”与“底”关系。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