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36.1 4.6折 ¥ 78 全新
库存386件
作者张国刚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63087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78元
货号29629637
上书时间2024-11-04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所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入选“2016中国好书”。
主要著述包括《〈资治通鉴〉通识》《〈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史》《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资治通鉴启示录》等。
导论
第一讲 三家分晋
历史自古分分合合。三家分晋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领导者的基本素质和领导能力是带好队伍,不光自己要谦虚谨慎地处理国务政务,而且要让人愿意跟你走,愿意为你做事。同时,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才,应该比别人更加谦卑。有担当、有事业、有未来的人,尤其将来可以成为领袖的人物,应该比别人更自律。
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是完全靠主观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如果不能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很可能就要碰壁。所以既要目标坚定,又要步履稳妥,这是成事者应有的风度。
一 智伯覆亡
二 魏国崛起
三 吴起悲剧
第二讲 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怎么估计也不会过高。它不但奠定了秦国统一的制度根基,而且对之后两千多年中国的政治、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谭嗣同说过:“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也讲:“百代都行秦政法。”
商鞅变法提倡的价值观,即不断地努力工作就能改变自己身份的观念,把大家的欲望都释放出来了,对成功的欲望,对财富的欲望等。如何掌控这种欲望,就成了贾谊《过秦论》及后世执政者一直在探讨的根本要旨。
一 去魏投秦
二 立信变法
三 商鞅之死
第三讲 纵横捭阖
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至少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一是著名的远交近攻,二是不拘一格延揽人才。秦王嬴政启用了很多从六国投奔来的人才,这些人才能够真正把握到六国的命脉所在,让秦国的统一大战略得以顺利展开。
战略的制定是一方面,战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还要看领导层是否贤明,同时对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国领导层比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帮助秦国实施其谋略。
一 南取巴蜀
二 远交近攻
三 逐客风波
四 破坏人才
第四讲 千古一帝
商人吕不韦发现秦国质子异人“奇货可居”,几方斡旋,将异人推上太子的宝座。从别人的需求出发,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就是吕不韦的成功之道。
秦王嬴政是个顾全大局的人,他能改过迁善,能使用不同类型的人,并让他们各尽其才,所以成就了千古伟业。但他没能在制度上设计对权力的制约机制,没能建设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配套软件,成了后世君王的反面教材。
一 奇货可居
二 赵姬身世
三 茅焦之谏
四 始皇功过
第五讲 亡秦必楚
刘邦起兵之初,一无家世,二无德行,却凭借强大的人格魅力赢得张良等人的追随。在入咸阳之前,刘邦拥有什么呢?一是一支独立的军队,二是仁义甲天下的江湖声誉。
整个战争,项羽都在自己打,谁也打不过他;而刘邦却自始至终在下一盘棋。刘邦最大的本事,在于他会用人,这是他成功的关键。
一 高祖起兵
二 先入关中
三 鸿门宴
第六讲 楚汉之争
在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实际的工作是建立统一战线。他一直在争取团结所有跟项羽不和的人、过去反对项羽的人,以及自己部下能够跟项羽单独作战的人。
项羽长叹“天之亡我,我何为渡”,看上去是英雄气概、杀身成仁,但从领导者素质的角度讲,这是在逃避责任、逃避奋斗。
一 汉王拜将
二 陈平献计
三 韩信将兵
四 垓下之围
第七讲 西汉开国
刘邦建国后,花了相当大的气力来解决功臣问题。对异姓诸侯王,刘邦未必一定要在肉体上消灭他们,但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不能危及国家安全。刘邦封赏功臣昭示了两个问题,一是开始重视文治,二是塑造以忠诚为第一的价值观。
汉承秦制立国,但没有用苛严的秦政,而是与民休息,无为而治,尽量为百姓创造自由宽松的环境,让他们去创造财富,是为“文景之治”。
一 汉承秦制
二 兔死狗烹
三 封赏功臣
四 诸吕之乱
五 文景之治
第八讲 汉武大帝
汉武帝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开疆拓土,儒外法内,王霸杂用。他一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另一方面在实际选拔人才中,又不拘一格,注重实际干才。
汉武帝熟谙权变之道。原则、制度是不变的,而社会和世事是不断变化的,两者之间难免会有不契合之处,采取变通的措施和做法,以权变之道来处理,是最好的选择。
一 金屋藏娇
二 汉家故事
三 武帝功过
四 巫蛊之祸
第九讲 昭宣中兴
从昭帝霍光辅政到宣帝亲政,其间的四十年,史称“昭宣中兴”。霍光没有文化,没有战功,仅依靠谨慎、机敏爬到了人臣权力的巅峰,体现了他的政治魄力。但当他的权力大到没有什么可以制约的时候,自我膨胀使他听不进任何人的建议,自己不知进退,又疏于对家人的约束,最后满盘皆输。
一 霍光辅政
二 宣帝继位
三 霍光之死
四 祸萌骖乘
第十讲 王莽始末
王莽在时代理论营造的氛围中,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在万人推戴下,和平演变登上了帝位。有道是,风光的背后,不是沧桑,就是肮脏。王莽手上的权力,是肮脏的。
西汉在王莽的禅让中,寿终正寝;王莽在他自己推行的改革中,也灰飞烟灭了。王莽没有解决当时社会问题的能力,却设法坐到了皇帝的位子上,既是民族国家的灾难,也置个人于危险的境地。
一 纯儒起家
二 万人拥戴
三 新莽改革
四 王莽末路
第十一讲 光武中兴
南宋的陈亮认为,中兴之盛,没有能超过光武帝的,他的功业之大、成效之高,不光是靠天命,也靠人的谋略——“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
刘秀是个宽厚的人,也是个精明的人。精明用在大事上,厚道用在小事上,无论精明还是宽厚,刘秀都是从事业的需要出发的。
一 少年有志
二 榻下之对
三 刘秀立国
第十二讲 士风矫激
桓帝和灵帝时期,宦官掌握着朝廷大权,士人羞与为伍,却又与之争权夺利。他们实现自己政治和经济诉求的途径,是利用舆论工具:第一批评时政,评骘公卿;第二互相抬高,激扬名声。
东汉的士人们标榜自己的行为是为了伸张社会的正义,但实际上这种行为背后潜伏的却是自身的政治诉求和经济利益。他们鼓动全社会疯狂,实际上无助于社会的进步。
一 宦官专权
二 清议名士
三 党锢之祸
第十三讲 曹操成败
曹操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很奸诈,《三国志》中的曹操很正面。如果历史上的曹操不是正面形象,少年李隆基怎么会以阿瞒自诩呢?
年轻时就以睿智知名的曹操,有非常精准的审时度势的判断力,这使他在数次大事关头都能处理得当,未届不惑而雄霸一方。然而,一世英雄的曹操却也躲不过人性最低级的弱点——骄傲轻敌,他被之前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赤壁之战惨败而回。
一 机警权变
二 乱世奸雄
三 成败关口
第十四讲 刘备百折
刘备在江湖上的美誉度,随着他一次一次兵败而不断提升。仁厚,是他的智慧所在。在困境中求生存,借力发力,则是他仁厚之外坚忍、通权变的特征表现。比起曹操的雄才伟略,刘备确实甘拜下风。然而他广播恩信,“折而不挠”,最终成就了一番偏安的霸业。
一 江湖声誉
二 困境机遇
三 赫然寂灭
第十五讲 孙权偏霸
与父兄相比,孙权不善于挺矛操戈、冲锋陷阵,他的特点是能像越王勾践那样屈身忍辱、笼络人才。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善于识人用人,能够驾驭部下;也能把持自身,改过迁善,约束权力。但在古代权力结构中,长寿的帝王晚年往往恣意妄为,造成悲剧,孙权也没有逃脱这个宿命。
一 父兄好汉
二 任才善谋
三 处世用人
第十六讲 曹魏国运
与曹操的格局相比,曹丕实在相去甚远。继位之前发生的琐屑小摩擦,曹丕却在继位后用帝王的权力来实施报复,其格局可见一斑。
曹魏政权,从曹丕到曹叡,片面接受东汉末年的教训,把权力集中于秘书,依靠秘书治国,导致了大权旁落,江山不保。在集权时代,领袖人物的才能和智慧,对国家安全和治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曹丕称帝
二格局有别
三曹魏之弊
四明帝托孤
五司马篡权
第十七讲 西晋乱局
东汉之后,国家分裂了近两百年才重现统一。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作为西晋的开国皇帝,有统一之功。可是为什么统一之后只有三四十年,这个王朝就灭亡了呢?
制度是否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是一个问题,有没有能力强、合适的人来执行制度,是另外一个问题。在帝制时代,一个政权能不能找到优秀的接班人,对于王朝兴衰,非常重要。
一 三分归晋
二 继位风波
三 八王之乱
第十八讲 南北并立
东晋南朝的政权切换,关键人物是寒族将领刘裕,他开启了南朝第一朝,立国前后六十年,史称“刘宋”。其后的萧齐、萧梁、陈朝更为短促。萧衍是南朝君主中最有学问的皇帝,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儒法兵道佛,无所不通。在他的统治下,南朝萧梁社会稳定、文化繁荣。说萧衍统治的梁朝是东晋南朝近三百年文化最发达的时代,也不为过。
北魏是鲜卑拓跋氏建立的政权,经过三代君主的努力,完成了统一的历程。493年,孝文帝将首都从大同迁往洛阳,同时改鲜卑姓氏为汉人姓氏,穿汉服、讲汉语,北魏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然改革引发了“六镇起兵”,来自怀朔镇的高欢在控制的关东地区建立东魏(都邺城),来自武川镇的宇文泰在控制的关中建立了西魏(都长安)。北方又一次陷入东西政府对立的分裂局面。
一 刘宋起家
二 梁武治国
三 北魏迁都
四 尔朱功过
五 高欢崛起
六 宇文家族
第十九讲 隋唐霸业
从东汉末年董卓进京到杨坚统一南北,结束了中国历史长达四百余年的分裂。从入宫辅政到当上皇帝,杨坚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难怪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但古来失天下之快,也未有如杨隋者。短短三十几年时间,杨隋就被李唐取代。罢黜高颎、废黜太子杨勇改立杨广,是隋文帝政治由明到昏的转折点。
隋末起兵的各个势力中,李密和李渊是最有实力的两队人马。开始是李密占优势,而最后却是李渊得天下。为什么呢?
一 北朝政局
二 杨隋代周
三 罢黜高颎
四 废勇立广
五 二李得失
六 天下归唐
第二十讲 治世明君
从马背到龙椅,唐太宗李世民认识到文治教化才能真正帮助他征服天下。他能知人识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而不求全责备,起用了大批人才辅佐他治国,这是他得以开创盛世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皇帝制度下,对皇权没有制度化的约束机制,因此,皇帝对臣下意见的准确判断和自我约束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贞观政要》所讨论的重点并不是如何驾驭臣下,而是如何约束皇帝及其权力,这正是李世民超迈古今帝王的所在。
一 文武治道
二 治国用人
三 克己纳谏
四 律身“帝范”
第二十一讲 开天治乱
开元盛世到底有多盛?在一幅欣欣向荣的盛世图景后,有没有藏着乱世的危机呢?
唐太宗曾担心的守天下问题,在其曾孙李隆基身上得到了应验。晚年的唐玄宗,不仅做不到居安思危,在任贤纳谏上也犯了严重的错误,再加上对自我约束的懈怠,促使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的辉煌一去不返。
一 玄宗其人
二 开元之治
三 盛世危机
四 浪漫天子
五 安史之乱
第二十二讲 大唐日落
唐朝的衰落与安史之乱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是土地兼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到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和宦官擅权成了两个政治顽疾。虽然中后唐的历代皇帝为了解决危机做了不少努力,但要么铩羽而归,要么功败垂成。
唐代中晚期的朝廷士大夫,虽优秀如李德裕,却也外无法对付骄藩,内不能抗拒宦官,又在权力和政策问题上陷入个人恩怨,制造了历史所称的“牛李党争”。即使皇帝颇有明君品质,朝中又有干练忠臣,却不能合作开创唐后期的新局面,这不能不说明唐朝气数已尽,无可奈何。
一 中唐整顿
二 泾原兵变
三 永贞革新
四 甘露之变
五 会昌之政
六 末日挽歌
第二十三讲 五代流光
907年,黄巢麾下大将朱温借势唐末起义实现改朝换代,建立后梁,历史进入五代时期。统治格局小,没有合格接班人,是整个五代王朝更替的共同问题。后周世宗柴荣,颇具雄才大略,可惜寿命不永,子嗣幼弱,殿前都点检赵匡胤成为最高军事长官。
赵匡胤整顿军队,削弱地方节度使势力,为化解五代藩镇坐大、问鼎中原提供了基本条件。这样一个有文韬武略的青年军官出来收拾五代的残局,也真算是天降大任于斯人的历史选择。
一朱温后梁
二 克用遗志
三 伶人天子
四 燕云割让
五 黄袍加身
六 南唐风云
增订版后记
初版后记
《资治通鉴》是了解中国历史和历史智慧的重要经典,是历来帝王将相、大臣学者治国、为学的经典。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张国刚潜心研读《资治通鉴》数十载,以纵横东西文化的视野广度、贯通古今历史的思维深度,精心选取《资治通鉴》中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二十三个关键点,以现世眼光审视传统文化精髓,追寻政治得失、王朝兴衰之迹,探究修身齐家、经世治国之道。
《〈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从《资治通鉴》文本出发,观照影响家国大政之关键节点,言简意赅地讲述由三家分晋至五代十国终结的中国历史,书中不乏忠于原典的历史场景再现、人物言行钩沉,更有张国刚教授独到深刻而妙趣横生的分析讲论,令一部体量浩繁的古典巨著一变而为精简通达的大众历史读本,堪称当代大家解读历史名著的经典之作。
张国刚,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为联邦德国洪堡学者。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史、隋唐史、中西文化关系史的研究。所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入选“2016中国好书”。
主要著述包括《〈资治通鉴〉通识》《〈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中西文化关系史》《唐代藩镇研究》《佛学与隋唐社会》《唐代家庭与社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资治通鉴启示录》等。
1. 《资治通鉴》曾被誉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王鸣盛语),无疑是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首选经典。作为唐史名家,清华大学张国刚教授谙熟《通鉴》不在话下,他面对青年学子和大众的新作《〈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精心选讲了关乎家国兴衰的大事件,探讨历代的兴衰治乱,不仅有学术见解,更有对历史的理解,可谓自有机杼。文中其对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的点评,也都耐人寻味。要之,这是一部当今真正的史家对《资治通鉴》不同凡响的解读。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虞云国
2. 《资治通鉴》是治中国史的大书。本书作者以宽广的文化视野,深厚的史学功力,深入浅出地向读者解读此书,追寻王朝兴衰之迹,探讨经世治国之道,是一部难得的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导引读物。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
3. 《资治通鉴》是一部有几百万字的历史巨著,内容十分丰富,如何向当代人讲述它,如何把最前沿的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可以接受的语言,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化,是摆在学术界和出版界面前的重要课题,而张国刚教授著《<资治通鉴>与家国兴衰》,无疑是这方面的典范之作。
作者的史家之识,开放的思维,让古老的历史焕发新的生机,让传统的观念得以新的阐释,而且我特别注意到,作者不拘于中国史,经常与世界史有横向的对比,让我们对中国史的认识更为全面和立体。
本书在编辑上所下的功夫也可圈可点,提示语、章节语的选择和设置,要言不烦,殊为精当。大气朴素的装帧设计,超越普通大众读物的粗制滥造。以上种种都可见编辑和出版者的良苦用心。
——文化评论家、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
4. 近年来读史之风日盛,但缺乏专业学术训练,不熟史料,使很多读者读了不少书,但仍停留在读故事读传记的层面。张国刚教授以《资治通鉴》为用,讨论家国兴衰、民生休戚之体,旁征博引,举重若轻,读后启人智慧,拓深对历史的理解与视界。
——资深媒体人刘忆斯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