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86.75 5.1折 ¥ 169 全新
库存5件
作者杨新 著,杨丽丽 编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76526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169元
货号29622488
上书时间2024-11-04
本书为故宫学术文丛之一种,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杨新先生在书画鉴定与史论研究中,将两者相互融通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他对古书画鉴定方法和理论、对古书画发展规律以及隐藏在内的因素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接受现代史学教育的美术史学者,杨新先生得到徐邦达、启功等大师的悉心传授,重视将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同时借鉴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学、科学检测等方法。他的文章论述严谨、论证充分,又有着宏观的视角;而扎实的文史哲功底与艺术家的特色,使得他的思想的凝重与文笔的灵动相结合,文章不古板,有趣味,十分耐读。
杨新(1940.6—2020.1),汉族,湖南湘阴人。书画鉴定家、美术史论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受教于金维诺、王逊等先生。1965年毕业分配至故宫博物院工作,师从于徐邦达、启功先生学习书画鉴定。1984年作为卢斯基金会访问学者,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艺术史系讲学和研究一年。1986年破格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研究馆员。同年8月被文化部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主管全院业务工作。
主要著作有《扬州八怪》《中国画家丛书·项圣谟》《中国画家丛书·程正揆》《中国传统线描人物画》《五代贯休罗汉图》《胤禛美人图揭秘》《故宫联匾导读》《中国绘画三千年》(合著)等。主编有《国宝荟萃》《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等。
目 录
序言 要把古书画鉴定传承下去 郑欣淼 001
第一编 书画鉴定和画史通论
中国画的得意、写意和会意 003
中美合作《中国绘画三千年》序 009
书画鉴定三感 020
略谈中国古代书画的作伪与鉴定 030
商品经济、世风与书画作伪 040
由《出师颂》引发出的关于中国书画鉴定的思考 055
中国传统人物画线描及其他 069
第二编 关于《女史箴图》的研究
从山水画法探索《女史箴图》的创作时代 099
《女史箴图》箴文书体讨论与文字校勘 126
第三编 五代及宋元绘画研究
五代绘画概述 139
《溪岸图》之我见 160
《向氏评论图画记》是个账本 ——兼谈向氏家族及其收藏 171
佛像马家的最后传人马公显 179
去伪存真,还原历史 ——仇英款《西园雅集图》研究 192
胡廷晖作品的发现与《明皇幸蜀图》的时代探讨 205
第四编 明代绘画研究
论晚明绘画 225
试论晚明政治形势对中国画坛的影响 247
明代女画家与春宫画刍议 261
传神写照、惟妙惟肖 ——明清肖像画概论 273
人生、个性与艺术风格 ——略论文徵明与唐寅的异同 306
“字须熟后生”析 ——评董其昌的主要书法理论 322
第五编 清代绘画研究
清代雍、乾时期的宫廷绘画 347
师法自然的非主流画家 ——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 374
但有岁寒心,两三竿也足 ——吴历的人生与艺术 413
“扬州八怪”述评 440
晚清绘画中色彩的回归 473
后 记 487
本书为故宫学术文丛之一种,较为全面地体现了杨新先生在书画鉴定与史论研究中,将两者相互融通的研究方法,同时展现了他对古书画鉴定方法和理论、对古书画发展规律以及隐藏在内的因素的探索和思考。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接受现代史学教育的美术史学者,杨新先生得到徐邦达、启功等大师的悉心传授,重视将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同时借鉴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学、科学检测等方法。他的文章论述严谨、论证充分,又有着宏观的视角;而扎实的文史哲功底与艺术家的特色,使得他的思想的凝重与文笔的灵动相结合,文章不古板,有趣味,十分耐读。
杨新(1940.6—2020.1),汉族,湖南湘阴人。书画鉴定家、美术史论家。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北京市文史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受教于金维诺、王逊等先生。1965年毕业分配至故宫博物院工作,师从于徐邦达、启功先生学习书画鉴定。1984年作为卢斯基金会访问学者,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艺术史系讲学和研究一年。1986年破格被评为国家文物局研究馆员。同年8月被文化部任命为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主管全院业务工作。
主要著作有《扬州八怪》《中国画家丛书·项圣谟》《中国画家丛书·程正揆》《中国传统线描人物画》《五代贯休罗汉图》《胤禛美人图揭秘》《故宫联匾导读》《中国绘画三千年》(合著)等。主编有《国宝荟萃》《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等。
要把古书画鉴定传承下去
杨新先生(1940—2020年),著名古书画研究专家、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65年,杨新与他的两个同学从中央美院分配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这于中央美院与故宫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对美院来说,他们是该院新开设的美术史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对故宫来说,在此前后则很少进大学生,直到1987年张忠培先生到故宫博物院当院长时,全院968名职工,其中本科毕业生也仅44人,而且是不同时期因多种原因来到故宫的。因此科班出身的这三个人在“文革”前同时到故宫,还是故宫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件大事。他们果然不负众望,后来都成为著名的专家,在故宫业务和学术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杨新在故宫从事中国古代书画的陈列与研究,除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外,又曾跟随徐邦达、启功先生为主力的全国文物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大博物馆鉴定书画,眼界大开,知识渐长,使其书画鉴定研究有了更为厚实的基础。
在杨新的学术之路上,徐邦达、启功两位先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启功,人们一般都知道他是书画专家,其实他成名很早,而且与故宫有很深的缘分。民国时期,故宫博物院设有以学术活动为主旨的专门委员会,所聘专门委员俱为有关研究领域的一时之选,故宫聚集了一大批中国当时最为著名的文史及古物研究的专家学者。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故宫重建专门委员会,最后公布的47位专门委员中,有书画专家10位,时年35岁的启功就崭露头角,为世所重,与张珩、蒋穀孙、朱家济、邓以蛰、张爰、张伯驹、徐悲鸿、沈尹默、吴湖帆等并列;其他九位的专长都注明为“书画”,唯启功注明是“书画史料”。杨新得到启功指点,自是十分幸运。在杨新的书画鉴定文章中,可以看到经常引用启功的话。可称为他的代表作的《书画鉴定三感》,不仅说明是受启功先生《书画鉴定三议》写法的启发,且其第二点“望气”之法得失有无、第三点书画鉴定的“模糊性”,就是直接引自启功的论点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做进一步阐发的。
杨新曾担任徐邦达先生工作助手六年之久,受徐先生教导尤多,影响更深。
清宫旧藏以书画铜瓷为大宗,15万件书画也成为今天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优势。从20世纪50—60年代直至80年代,北京故宫所藏古书画先后经过徐邦达、张珩、启功等先生的鉴定,对这些书画的作者、流派、时代、内容等方面给予了客观的基本定位。其中徐邦达先生贡献尤多。杨新从徐邦达身上受到两方面教育:
一是学习徐先生对工作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杨新从徐邦达为故宫古书画藏品所建的档案资料中,深刻感受到先生的认真、严谨、细致:“在所立栏目中,除了登记其质地、尺寸、款字、来源等各项之外,还要对其收藏印鉴、题跋进行识别,对其内容、真伪、艺术等写出评语,查出文献的记载,最后还有识真伪的结论等,实际是一次科研活动。先生所做的这些工作,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书画方面的陈列研究、编辑出版及对外交流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档案至今仍然在使用。”(杨新:《我跟徐邦达先生学鉴定》)
二是学习徐先生书画鉴定的方法和思想。由于故宫研究人员掌握了大量的具有鉴定标尺作用的书画,并对古代书画有着较为广泛的涉猎,因此在书画鉴定方面相当受到国内外的重视,故宫研究人员也形成了重鉴定(目鉴)及文献考据的特色,其科研成果不断补充着艺术史的实际内容。徐邦达先生是其中的代表。他的《古代书画概论》将文献考据与目鉴有机地结合起来,系统地建立了古书画的鉴定标尺,真实地还原了中国书画史的发展脉络,将原先只可意会的感性认识发展成为可以传授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
故宫的老一辈专家学者,不是把书画鉴定视为一项单纯的“技术活”,而是明确藏品的价值,与文物藏品有很深的感情,有着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这是故宫学人的优良传统。杨新先生既学习继承徐邦达等先生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又学习实践他们对故宫、对文化遗产、对自身工作的严谨认真的态度。
徐邦达、启功先生的教诲,一般不是耳提面命,而主要体现在他们具体的书画鉴定过程中。他们的片言只语,往往重若千钧,凝结着老先生的才学与识见,是他们毕生经验的总结,其中就有度人的“金针”。对学习者来说,则要处处留心,仔细观察,反复体味,当然也要具备相当的基础,还要有灵性和悟性。杨新做到了这一点。他的20多本笔记,就是亲承謦欬的学习记录。在《我跟徐邦达先生学鉴定》一文中,更有满怀深情的真切回忆。1980年他随徐先生在云南省博物馆看“参考品”时,凭着积累起来的知识,把一件曾为乾隆皇帝存疑,亦被张珩先生否定的宋代郭熙山水图判为真迹,得到徐先生的认可,说明他在研究鉴定之路上的勤奋与进步。徐邦达对杨新寄予厚望,1975年就有《浣溪沙》一阕相赠:
幼妇黄绢许释之,奎章异制荐同时。平生抵掌恨君迟。渠识虹梁归指划,象规神禹想威仪。风流惠塑笔能期。
杨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接受现代史学教育的美术史学者,又得到徐邦达、启功等大师的悉心传授,重视将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同时借鉴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学、科学检测等方法,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为学界所瞩目。他的文章论述严谨、论证充分,又有着宏观的视角和眼光;而扎实的文史哲功底与艺术家的特色,又使得他的思想的凝重与文笔的灵动相结合,文章不古板,有趣味,耐读。杨新先生撰有百余篇研究论文,《书画鉴定三感》《项圣谟》《师法自然的非主流画家——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中国画的得意、写意和会意》等为其代表作。杨新先生治学严谨,尊重科学,不拘泥于前人之说。徐邦达先生持《女史箴图》为唐摹本说,杨新则将《女史箴图》的创作年代提前到北魏时代,并认为是创作原本,获得了徐先生的赞赏。
杨新先生曾担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14年,主管全院业务工作,在提升和促进博物院的业务方面也同样做出了贡献。他注重学术建设,积极推动故宫文物的整理与研究出版,大力宣传故宫。1992年,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主编的《国宝荟萃》,是两岸故宫及文物学界互通有无的开创性成果。他担任总主编的大型学术图录丛书《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是向国内外宣传介绍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最为全面、影响最大的出版物。在他任职期间完成的故宫业务部门的改革工作,将保管部和陈列部合并,按照文物类别重组,实践证明这是更有利于保管、展览工作以及业务人员学习进步、加强学术研究的重大举措。
这里谈谈我与杨新先生的一些往事。我与他相识不算早,来往也不算多,但却印象深刻。
我们的相识与来往,还是20多年前我在国家文物局工作的时候。2000年初,受主管故宫博物院业务工作的杨新之邀,我曾在故宫斋宫观看“清代宫廷包装艺术展”。这次展览引起我对“文物”概念以及故宫文物藏品的一些思考,曾写过专文发表,此后我便对故宫产生了很大兴趣,持续关注着这个举世闻名的博物馆。不久我调到故宫博物院工作,开展为期七年的文物清理,从根本上来说,就与观看这个展览有关。正因为如此,我也常常记起杨新先生。
我到故宫博物院工作时,杨新已退休,像许多故宫老专家一样,他仍然积极参加院里的学术活动及有关工作。特别是1997年开启的故宫与香港商务印书馆合作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他作为主持者与总主编,继续认真负责,前后十余年,直到2010年方才完成这项跨世纪的文化工程。
杨新先生曾嘱我为他的两本书作序。
一本是2006年的《故宫联匾导读》(此书因故至2011年始由故宫出版社出版)。在有些人看来,杨新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这似乎只是随手拈来的一本普及性小册子。我不这样看。我认为这也可见作者的才、学、识,书小,但内涵不小。其实同是普及读物,即有层次之分,有时其间高下之别,真的不知凡几。有的大家的“小书”甚至成为经典,就是这个道理。杨新翻阅大量典籍资料,对这些联匾认真地加以注释,除了弄清成句及典故的来历外,又结合宫殿特点或作者情况,对联匾的深层或多重意义加以阐发,而对一些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更有裨于对联匾的理解。他的笔触,既有注释时的严谨准确,在叙述中亦不乏轻松灵活,例如养心殿后殿东里间门楣上,有光绪帝载湉所书“毋不敬”三字,而在东次间门楣上则有慈禧太后那拉氏所书“又日新”三字。杨新这样评说:“又日新”与“毋不敬”,好像是慈禧与光绪母子的对话,一个说 “你要天天悔过自新”,另一个说 “我没有什么不孝顺的”。相信读到此处,读者当会有深切的体会。我为本书写的序言也下了功夫,竟然写成一篇4600多字的文章。
另一本是《杨新诗书画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版)。杨新在诗、书、画创作上俱有成就。通过对杨新诗书画创作的考察与学习,我对他本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杨新先生幼好绘画,曾以木炭于粉墙作人物树屋,父母不以为过,乡人多所夸奖。后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打下了较好的绘画基础。中央美术学院的深造,使他得到更大提高。就是说,他是以绘画起家的,且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他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及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画既不保守,也不追求时尚。画风写实,格调清新,富于诗意。书法擅长行书,不专学哪家哪法,尚意、唯美而已。至于写作旧体诗,遵守格律,感事抒怀,寄情山水,以诗论画、评画,均能传情达意。杨新先生的画,是对传统的文人画精神的继承,可以说是新文人画。文人画讲求自娱、高雅、适意、纵情、放逸。生活在现今时代的杨新先生,虽受传统文人画影响,尚意、自娱、唯美,但又在创作中自觉地注入新时代的内容,反映着特有的感受,寄托着自己的情感和理想,因此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这些都是我们在欣赏中不能不注意的。
有人把杨新的诗书画仅看作他的一项技艺、一个爱好;我认为,诗书画是杨新文化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学术活动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杨新说:“作为中国古书画鉴定家,必须兼善书画创作,这是中国书画鉴定工作的优良传统。”(《书画鉴定三感》)他认为,鉴定中国古书画,主要依据的是古书画本身,特别是其中笔墨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技巧和个性特征。鉴定者如果自己也去尝试绘画,懂得中国书画用笔的奥秘,就能够深入了解他人作品中用笔的特点,在鉴定中就比不会画的人要“占便宜”(张珩语)。这是前贤的教诲,也是杨新的夫子自道。
我还感到,对杨新来说,诗书画不只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的境界,对他的人格形成产生相当影响。他的许多朋友都说,杨新的“文人气”浓,这温文尔雅的“文人气”当然与诗书画的长期浸润有关。
追求诗歌、书法、绘画兼擅的艺术活动,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方式、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是中国艺术特有的奇葩。在当代中国,诗、书、画兼擅者当不在少数,但既事艺术创作又攻艺术研究者则不多,成就斐然者更是寥寥,启功、谢稚柳、徐邦达诸先生卓成一家,堪为此中代表。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杨新的诗书画成就就更值得关注了。
杨新先生还多次向院里提出工作建议,这些建议一般也很重大。记得有一次,他提议把现在神武门门洞上的“故宫博物院”匾额,恢复成原来李煜瀛先生所书,并写有书面材料。后来虽然没有实行,但他的这种认真精神,令我感动,记忆犹深。
杨新先生晚年古书画鉴定研究不辍,时有新成果问世。但不幸的是2010年突发脑出血,愈后又未注意保护,及2013年复发,遂长年辗转病榻,并多次告危。2015年2月17日晚上,我依约去家里看望杨新。他这天精神很好,坐在轮椅上,与我长谈一个多小时,主要是他谈,谈他的经历,谈故宫,特别谈到他对《雍正十二美人图》的考证。这套美人画像中的部分画轴,曾经到日本、中国台湾等地展出过,久已名声在外,是故宫博物院的“明星”藏品,但很少有人对此做进一步研究。杨新首先发现“美人图”后的题诗和书法都是胤禛所为,署名却是米元章或董其昌,便通过多方缜密的考证,指出这套画像是胤禛和画家一起构思并亲自参与制作创造出来的,其用意是借传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寓意手法,以抒发心中的郁闷;并认为这套画像题为《雍正十二美人图》不妥,应当正名为《胤禛围屏美人图》。这个研究是他在第一次与第二次脑出血之间完成的,此间还写了不少重要文章,如对《姚大梅诗意图》的真伪鉴定、画家马公显的考证等等。我分享着他的快乐。
这个晚上他兴致颇高,送了我好多本他的著作,包括《胤禛美人图揭秘》,并挥毫签名,使我再一次感受到他所流露出的童心和率性。我也很有感触,赠他一首《浣溪沙》:
谁解紫垣一种痴?烟云早染鬓边丝。潇湘山水总依依。回味世间儒释道,展舒笔底画书诗。勃然劫后傲霜枝。
2017年春,杨新先生的女公子杨丽丽在微信上发来她父亲给我画的一幅画的照片,是墨笔勾皴的老梅树,花朵怒放,是他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写照。因为是病中身体无法坐起的缘故,画面构图有些偏斜,但笔法苍劲,风韵宛然,仍可见其功力。右下方题写着“郑欣淼院长请指导 杨新病中 丁酉年”。我万分感动。苏轼词作刻意追求一种豪放的风格。杨新先生还给我绘过一幅《东坡词意》图,吐露了他虽卧病在床但未曾消沉的一腔豪气。
而我所期望的“傲霜枝”,杨新先生自己期望的老梅吐艳,终于没能抵御住肆虐的病魔,在庚子年之初,永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所挚爱的故宫和事业。
最近,由杨丽丽编选的《陏石斋论画——杨新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文集》告讫。丽丽女士是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是在故宫院子里长大的一代故宫人,又曾是故宫博物院为其父所配的专职助手。这本书汇集了杨新关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和书画史论的精要,是一份重要的学术遗产。丽丽女士请序于我,虽然书画研究有其专业性,但我认为自己不能推辞。
丽丽曾告我:她父亲患病期间的2016年,为了让他锻炼脑子,也想考考他的记忆力,就让他给同事和朋友写新年寄语。他写给我的是:“继承传统,把书画鉴定延续下去,郑欣淼院长。丙申年杨新”,并且写了两幅。丽丽说,这是她父亲的愿望。后来我拿到这两幅墨色浓重、笔法凝练老辣但行笔已有不稳的字,就好像捧着一团火。我感到,我们心有灵犀;这是他的愿望,也是我的愿望。我也认真读过他的著作,对他的素养、情怀深有感受,因此不揣浅陋,写了以上的认识和感想,以就教于方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郑欣淼
杨新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接受现代史学教育的美术史学者,又得到徐邦达、启功等大师的悉心传授,重视将古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相结合,同时借鉴了美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学、科学检测等方法,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就,为学界所瞩目。他的文章论述严谨、论证充分,又有着宏观的视角和眼光;而扎实的文史哲功底与艺术家的特色,又使得他的思想的凝重与文笔的灵动相结合,文章不古板,有趣味,耐读。
——郑欣淼 文旅部原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杨新的诗书画创作,既抒真情实感,又见真才实诣,继承了徐邦达、启功等学者的学人诗书画传统,出入前人,学艺相成,具有时代的特点,形成了个人风格,在同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