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思与省悟:听梁漱溟谈人生、论求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深思与省悟:听梁漱溟谈人生、论求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18.99 4.5折 42 全新

库存23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8157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42元

货号29596333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编选其父文稿三十余年,从读过的无数文章中,精选出印象特深、一读再读、不忍释手的四十篇,并亲自为每篇撰写了编者导言。梁漱溟一生东奔西走,经历之多,常人少有。书中既有人生的思索与领悟,亦有自述经历、思亲忆旧的回忆文章,也有读书与论政的独特心得,其中《谈禅宗》《谈静》《纪念先妻黄靖贤》等皆为首次发表。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 — 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 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 世纪40 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1949 年后屡受批判而不改初衷,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目录

1 编者前言


 


3 秋意


5 三种人生态度


9 成功与失败


11 吾人的自觉力


13 欲望与志气


15 择业


18 一般人对道德的三种误解


21 道德为人生艺术


26 谈乐天知命


29 谈修养


32 谈戏剧


36 谈禅宗


38 谈静


41 何谓理性


43 孔子的道理与中国的人生


45 这好比太阳底下不用灯


47 思索与领悟


 


55 一个瘠弱而又呆笨的孩子


58 我的中学生活


63 思亲记


69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72 纪念先妻黄靖贤


77 寄宽恕两儿


79 山东敌后历险


84 香港脱险寄宽恕两儿


106 寄晓青甥


109 怀念熊十力先生


 


115 初访延安所见


119 统一与民主


122 答政府见召书


128 国庆日的一篇老实话


 


133 孔子真面目将于何求?


145 敬答一切爱护我的朋友,我将这样地参加批孔


运动


150 成都诸葛武侯祠拜谒志感


151 《论语》决不可不读


153 读新版李氏《焚书》《续焚书》


158 个人出自社会,社会大于个人


160 风俗人情古厚今薄


162 率直无隐以报梁任公


164 生物生命与天时节气变化息息相关



内容摘要

本书是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先生,编选其父文稿三十余年,从读过的无数文章中,精选出印象特深、一读再读、不忍释手的四十篇,并亲自为每篇撰写了编者导言。梁漱溟一生东奔西走,经历之多,常人少有。书中既有人生的思索与领悟,亦有自述经历、思亲忆旧的回忆文章,也有读书与论政的独特心得,其中《谈禅宗》《谈静》《纪念先妻黄靖贤》等皆为首次发表。



主编推荐

梁漱溟(1893 — 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 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20 世纪40 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1949 年后屡受批判而不改初衷,宣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精彩内容

成功与失败

没有志气的人,没有成败可说;有志气的人,没有经过二三十年奋斗不懈的阅历,也不会懂得成功与失败是怎么一回事。成功是什么呢?成功是巧,是天,不是我。失败是什么呢?失败是我,是我的错误,我有缺漏。

一事之成,都需要若干方面若干条件的凑合。百分之九十九都凑合了,一分凑不齐,便不成。在这百分中,有若干是需要自己努力的;有若干是自己努力不来,而有待于外的。而细审之,没有哪一点不需要自己精神贯注,亦没有哪一点不有待于外面机会(非自己力所能及)。然而一个人(或一伙人,或一个团体),怎能没有错误呢?没有缺漏呢?聪明而晓事的人,早晓得自己大小错误多得很,缺漏到处皆是。凡自以为我无过者,都是昏庸蠢劣之极。天下固无无过之事也。说“我无过”者,正已是从头错到底,更不消同他论什么过不过。错误了,而居然不从这里出岔子,而混得过去,岂非天乎!一次混过去,二次又混过去;这里没出岔子,那里又没出岔子,岂非天之又天乎!成功是什么?成功是巧而已,是侥幸而已。古往今来,于事业有成功者,而其人又聪明晓事,吾知其于成功之时必有此叹也。而失败了呢?则不得怨人。一切失败,自然都是各面不凑合,什么事本非自己所能包办的。然而失败之由,总在自己差失处,精神不照处,或是更大的错误,根本错误。像是楚霸王的“天亡我也”,虽在某时亦确有此叹;不过,若因此将自己许多错误缺漏都不算,那还是蠢劣,自己不要强。所以说失败是我,我值其咎。古往今来,一切失败者,而其人又自己真要强,吾知其于努力失败时必如此负责也。

成功的事和失败的事相比较,其当事者内里所有疏漏孰多孰少,亦许差不多;不过一则因其成功而见不出,一则因其失败而不可掩耳。古人云:“不可以成败论人”,旨哉言乎!其理盖如此。

 

 

欲望与志气

在这个时代的青年,能够把自己安排对了的很少。在这时代,有一个大的欺骗他,或耽误他,容易让他误会,或让他不留心的一件事,就是把欲望当志气。这样的用功,自然不得其方。也许他很卖力气,因为背后存个贪的心,不能不如此。可是他这样卖力气,却很不自然,很苦,且难以长进。虽有时也会起一个大的反动,觉得我这样是干什么?甚或会完全不干,也许勉强干。但当自己勉强自己时,读书做事均难入,无法全副精神放在事情上。甚且会自己搪塞自己。越聪明的人,越容易有欲望,越不知应在哪个地方搁下那个心。心实在应该搁在当下的。可是聪明的人,老是搁不在当下,老往远处跑,烦躁而不宁。所以没有志气的固不用说,就是自以为有志气的,往往不是志气而是欲望。仿佛他期望自己能有成就,要成功怎么个样子,这样不很好吗?无奈在这里常藏着不合适的地方,自己不知道。自己越不宽松,越不能耐,病就越大。所以前人讲学,志气欲望之辨很严,必须不是从自己躯壳动念,而念头真切,才是真志气。张横渠先生颇反对欲望,谓民胞物与之心,时刻不能离的。自西洋风气进来,反对欲望的话没人讲,不似从前的严格;殊不知正在这些地方,是自己骗自己害自己。

 

纪念先妻黄靖贤

【编者导言】 此文写成于一九七七年,今收入本书为首次发表。自写成至发表,前后竟有四十年矣。此文中说夫人一九三五年病故后曾有悼亡之文,今查明此悼亡文题为《悼亡室黄靖贤夫人》,写成于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四日,并于同年九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四日在《中央日报》(上海版)发表,后又收入《梁漱溟全集》(卷五)。

先妻黄氏靖贤一九三五年八月二十日病故于邹平,我曾有悼亡之文,今不存。但记得我于靖贤之为人尝以刚爽二字表出之,盖纪实也。据闻其年少之时,身体健壮,气概一如男儿,绝无女儿羞怯态,有“小山东”之称(距今七十年前,北京市民都饮用井水,率由山东壮汉担送来家。——作者注)。又尝闻靖贤自言,平素夜晚就睡,或侧身向左而卧,或侧身向右而卧,其姿势直至次晨睡起一无改动,从未有辗转反侧之事。是殆其胸襟坦荡,无系着,无扰动之证乎。又言对于男女婚姻问题虽自己年齿加长,从未萦心在念,唯临到二十八岁那一年忽尔映现脑际,而即于是年与我结婚云。

我们结婚之年,靖贤廿八岁,我廿九岁,伍庸伯先生实为媒介。一九二一年夏,我应山东教育厅之邀,为暑期讲演于济南,讲题即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毕回京写完讲稿准备付印,正在闭户孜孜而伍先生忽往顾我家,愿以其妻妹介绍于我,征询我的要求条件如何。我答:我殆无条件之可言,一则不从相貌如何上计较;二则不从年龄大小上计较;三则不从学历如何上计较,虽不识字者亦且无妨;四则更不需要核对年庚八字(旧俗议婚两方互换庚帖,庚帖上载有生辰八字。——作者注)。当然,亦非尽人可妻。我心目中悬想得一宽厚和平之人;但其人或宽厚和平矣,而无超俗之意趣,抑何足取?必意趣超俗者乃与我合得来。意趣超俗矣,而魄力不足以副之,势将与流俗扞格而自苦;故尔要有魄力才行。我设想以求者如是如是。伍先生笑曰,你原说无条件,你这样的条件又太高了。然而我要为你介绍之人却约略有些相近。其实我一心在完成手中著作,未暇谈婚事;且询知伍先生娶于旗籍人家,虽属汉军旗而袭染满洲人习俗,我夙所不喜,当下辞谢其介绍之好意。

其后既卒于订婚而成婚,成婚之夜我为靖贤谈及上面说的宽厚、超俗、魄力三点。她不晓得魄力一词,问此二字怎样写,正为其读书不多,超俗云,魄力云,非所习闻也。

于此,宜一谈伍先生的婚姻。满汉通婚,清初有禁。入民国后,满人或冠汉姓,满汉分别渐渐泯忘。然一个广东人的伍先生而缔姻北京旗籍人家,亦有其缘由。

先是靖贤及其胞姊敬如女士——即后来的伍夫人——同学于某一蚕桑学校,而伍先生陆军大学同学友张国元之妻适亦就学其间。张妻来自粤省西南隅(似是合浦县)之偏僻农村,其人既拙笨复憨态可掬,同学欺侮戏弄之以取笑。靖贤姊妹见其受窘,恒卫护之,以是相亲昵。课余既有往来,经国元之父张翁为媒,而伍先生与敬如的婚姻得成就焉。

靖贤少于其姊两岁,而婚姻成就差迟七年。论面貌、

体态、神情,姊氏转而显得年少,其各自禀赋不同而随之以时运不同乎。靖以一九二一年归于我,一九三五年去世,相处十四年间,深知其生性淡泊寡求。七情六欲固人所同具,而靖之表现恒于质直中见消极。例如亲友见面或分手之时,都有许多虚情客套语,而靖独以木讷出之,巧言令色所不屑为也。然其赋性消极则年寿不永之征。

昔人有云“中年丧偶大不幸”,我于靖贤之逝乃始有味乎其言。假使人当三十岁前后遭遇乎此,虽然悲伤乃至痛悼,却亦易于渐渐浑忘。若在暮年老朽时,则此属意中之事或亦无其凄惨。唯独在中年有难于忘怀者。

我之不忘靖贤者,靖贤为我留下两个好儿子。两儿失母之年,培宽十一岁,培恕八岁。我既已致力社会运动,奔走四方,不遑宁处,两儿唯赖靖贤抚育成长。两儿虽无过人之资,却亦各有才品,四十年来在社会培植下各有专业,为国服务。最难得的其兄弟友爱之情自童稚至于今而弥笃。各自成家后,妯娌以至诸孙雍睦无间,使我耄耊得此,独非靖贤之赐乎。

然而莫设想我们家庭生活总是和乐融融的。靖之为人既秉消极气氛,而我较之通常人则有些乖僻,又往往态度生硬。所幸我常常不在家,别时多于聚时,避免了冲突不和。我今回顾往事,记得靖贤曾一次郑重其事地指摘我如下三点:第一,说我好反复。说我每每初时点头同意之事,又翻悔不同意。这确有之。因为她遇事明决,不多思考审量,而当她征问我的意见时,我每先附和之,旋加考虑不免又更改。此盖两人头脑不同,性格不同也。第二,说我气量窄小,似乎厚道,又不真厚道, 似乎大方, 又不真大方。第三点记不明确,大约是说我心狠,对人的同情心不足。……这些批评出自至亲至近之人,大值得反躬自省。纪念先妻之文即截止于此。

一九七七年六月十一日着笔,十八日写完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