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探微(文明通鉴丛书)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中国文化探微(文明通鉴丛书)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66.81 6.8折 98 全新

库存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汪德迈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19082

出版时间2023-04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98元

货号29590775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本书汇集了汪德迈历年来汉学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近几十年于中国和法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演讲,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论古文字与古代思想关系;论经学和儒学;论古代哲学、法律和艺术;谈与恩师饶宗颐先生的学术交往以及对自己学术经历和思想的总结。代表性文章有《中国特有的相对应性思想之起源:龟卜术》《重新研究和翻译“五经”的意义》《中国与西方传统中“法律”概念辨析》《我与我的老师饶宗颐先生》等。本书旨在系统呈现汪德迈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洞见,反映了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所做的杰出贡献。



作者简介

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1928—2021),法国著名汉学家,历任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教授、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法国远东学院院长;1980年荣获法兰西学士院铭文与美文学院颁发的“儒莲奖”,2016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目录

《文明通鉴丛书》序


自序


与西方文化基础的神学相比较之中国的占卜学


中国特有的相对应性思维理论之起源:龟卜术


中国文化的形成——从占卜到文字


中国表意文字中的“天”


占卜与文字的关联——试论《竹书纪年》中一段编年史的“克隆”式制作


中国思想史的历史观是什么?是如何形成的?


中国传统中的至高社会标准:文学的“文”和伦理的“仁”


重新研究和翻译“五经”的意义


霍布斯的个人主义与儒家的人伦主义


次文化革新运动——论孔子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在曲阜孔子研究院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通过齐鲁文化的起源探讨汉语“革命”的概念


汤一介——21 世纪儒学研究的复兴者


庄子对语言与文字的评说——以《老子》和禅宗公案故事为对比


中国与西方传统中“法律”概念辨析


中西绘画之比较


作为反语言的艺术“语言”


饶公选堂之故事


我与我的老师饶宗颐先生


饶宗颐先生的典范作用


第五届“会林文化奖”颁奖典礼获奖演说辞


中国文化研究七十年


附录


汪德迈先生学术访谈录  欧明俊 李晓红


汉文化应现代化而不是西洋化——专访法国知名汉学家汪德迈先生  潘耀明 郑炜明 罗 慧 杨汉群


汪德迈谈与饶宗颐先生的师生情与学术交往——访谈记录  周兵 蔡瑞琦


汪德迈先生年谱初编  欧明俊 李晓红


汪德迈先生著作目录  李晓红


编后记  欧明俊 李晓红



内容摘要

本书汇集了汪德迈历年来汉学研究的部分成果,主要是近几十年于中国和法国各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演讲,按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论古文字与古代思想关系;论经学和儒学;论古代哲学、法律和艺术;谈与恩师饶宗颐先生的学术交往以及对自己学术经历和思想的总结。代表性文章有《中国特有的相对应性思想之起源:龟卜术》《重新研究和翻译“五经”的意义》《中国与西方传统中“法律”概念辨析》《我与我的老师饶宗颐先生》等。本书旨在系统呈现汪德迈先生对中国文化的洞见,反映了他在中法文化交流中所做的杰出贡献。



主编推荐

汪德迈(Léon Vandermeersch,1928—2021),法国著名汉学家,历任巴黎第七大学中文系教授、法国高等实践研究院研究员、法国远东学院院长;1980年荣获法兰西学士院铭文与美文学院颁发的“儒莲奖”,2016年荣获中国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



精彩内容

许多学者认为汉字的起源应该是半坡与大汶口遗址出土陶器上类似象形文字的图画。然而,提到文字,就令人想到某些符号的相互组构。在此之前并不能说已经产生了文字,而只能说是符号性的图像。陶器上的图像并不被当成文字。在文字还没有发明之前,这些图纹不是文字。由于那时的人并没有发现文字的写法,所以中国文化里初出现的文字只起源于卜辞中,因为仅仅在卜辞之中文字间开始有了关联性特点。

关于这一点,有人提出反对论点:甲骨文进化到如此成熟之前肯定存在某种其他文字,初时形状原始,之后逐渐改进,而我们今天寻找不到痕迹的原因是这些文字所出现的媒介如树皮、木头、动物皮或其他媒介物等,皆因其容易腐蚀而消失得无迹可寻,只有刻于甲骨上的文字留存了下来。

而我则反对这个观点,因为相较于甲骨,存在可以承载文字的更久远的物体,如铜器。当然陶器、玉器上的文字也都比较耐保存。我们今天甚至还保存有非常完整的金文参考资料。虽然个铜器早出现于西元前1600年的二里头遗址商代地层上,但两个世纪后,在武丁在位后期,才出现初的有金文的铜器(其铭文尚未发展成熟)。而在此之前,同陶器一样,有的铜器上也刻有图画,但却从未刻过文字。而且铜器上的文字在甲骨文文字体系已经发展得非常完整之后才出现,所以我认为甲骨文之前中国没有文字。当然,那时也可能存在有类似于文字的图,但是无人能读,亦无人能懂,也可能有个别“文字”,但是这些“文字”终没能变成汉字,它们没有句法结构(syntaxique)。我认为,汉字是从甲骨文中来的,而不是来自于甲骨文以外的“文字”。当人们发明了文字,便可以把陶器上的图当文字用。比如,在陶器上发现的鱼图像,原本是图。文字发明以后,这个“鱼”的图就成了象形文字。只有甲骨文可以派生出汉字。汉字一定是从甲骨文来的,这是一个线性发展,是一种历史变化。我认为,问题不在于追究铜器、甲骨、陶器是否可以长期保存文字,而应该重点研究那是不是语言。

……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