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 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 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黄天骥诗词曲十讲

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27.39 3.9折 69.8 全新

库存32件

江西南昌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黄天骥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28561

出版时间2023-06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8元

货号29581718

上书时间2024-11-04

思源汇书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我们的浪漫底色是什么?是唐诗的恢宏,是宋词的风雅,是元曲的兼容并蓄……
中山大学教授、古典文学专家黄天骥,用十堂课,讲透我们的浪漫底色。
讲诗词曲之外的世界,搭建中华文化的“浪漫宇宙”;
讲诗词曲之中的思维,详述诗人经历的历史与现实;
讲诗词曲之内的技法,解构千古名作的意境与魅力。
一本书,十堂课,击碎自己的古文阅读障碍,唤醒内心的中式浪漫。



作者简介

黄天骥,**古典文学专家,1935年出生于广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著述多获国家重大奖项,出版有《黄天骥文集》十五卷及《岭南师友》等。



目录

目录


 


讲 学习诗词曲的缘由.............................................................. 003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003


    “勒马回缰”的现象......................................................... 009


    学习些什么.......................................................................... 013


第二讲 解开诗词的密码.................................................................. 023


    知人论世,开启密码的钥匙............................................. 023


    一篇《锦瑟》解人难......................................................... 033


    解开密码与文化环境......................................................... 042


第三讲 从比较中鉴析...................................................................... 059


    同中之异,异中之同......................................................... 059


    三首《贫女》的比较......................................................... 073


    从比较看苏轼的《赤壁怀古》......................................... 082


第四讲 有情此有诗.......................................................................... 101


    缘情与言志的关系.............................................................. 101


    真情的流露.......................................................................... 104


    《羌村三首》的深挚......................................................... 112


第五讲 穷愁与婉约.......................................................................... 125


    诗穷而后工.......................................................................... 125


    载不动,许多愁.................................................................. 126


    两难的心态.......................................................................... 131


    凄惨哀戚的《声声慢》..................................................... 141


第六讲 时危节乃见.......................................................................... 159


    从《满江红》说起.............................................................. 159


    四面边声连角起.................................................................. 165


    一次战役的生动描写......................................................... 171


    武戏文唱的妙用.................................................................. 177


第七讲 情与景的交融...................................................................... 187


    情景的矛盾统一.................................................................. 187


    在风景的背后...................................................................... 194


    平淡中有变化...................................................................... 201


第八讲 理趣,诗和哲理的结合..................................................... 211


    “天人合一”的理念......................................................... 211


    哲理的叩问.......................................................................... 218


    《春江花月夜》,有限与无限的对立统一..................... 225


第九讲 意境与虚实.......................................................................... 249


    虚实结合的《石壕吏》..................................................... 249


    “意境”的概念.................................................................. 255


    意境和蒙太奇...................................................................... 261


    境界有大小.......................................................................... 269


第十讲 散曲的滋味.......................................................................... 277


    散曲的体制.......................................................................... 277


    豪辣真率的特色.................................................................. 281


    《高祖还乡》的喜剧性..................................................... 288


附录 把韵律安排得更艺术些......................................................... 297


后 记.................................................................................................. 318



内容摘要

我们的浪漫底色是什么?是唐诗的恢宏,是宋词的风雅,是元曲的兼容并蓄……
中山大学教授、古典文学专家黄天骥,用十堂课,讲透我们的浪漫底色。
讲诗词曲之外的世界,搭建中华文化的“浪漫宇宙”;
讲诗词曲之中的思维,详述诗人经历的历史与现实;
讲诗词曲之内的技法,解构千古名作的意境与魅力。
一本书,十堂课,击碎自己的古文阅读障碍,唤醒内心的中式浪漫。



主编推荐

黄天骥,**古典文学专家,1935年出生于广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等。著述多获国家重大奖项,出版有《黄天骥文集》十五卷及《岭南师友》等。



精彩内容

讲 学习诗词曲的缘由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作为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诗、词、曲,从狭义上说,它们各有区别。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近体诗又可分为绝句和律诗。词则只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曲,我们这里指的散曲,它又分为小令、套数等。关于诗和词的体制问题,同学们在中学阶段,相信已有所认识,我不拟多讲了。为方便起见,下面谈到的诗,也多是篇幅较短的近体诗。

从广义上说,古体诗、近体诗和词、曲,它们都是诗歌。除了在体制上有所区别以外,其余有关创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创作规律、艺术追求、写作方法等,完全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在诗歌的概念统摄下,把诗、词、曲三者打通。通过对它们的总体认识,了解、鉴赏和研究我国传统的诗歌创作。

我开设“诗词曲”的讲座,实际上是一门通识课。

按我的理解,所谓通识,有点像中医所谓打通任督二脉。我希望通过对我国传统诗歌的了解,帮助同学们提高文化素质和思维能力,特别是提高和贯通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这一点,无论是对学习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人来说,都是重要的。

据生理学家说,人的大脑,可分为左脑和右脑两个部分,一边管形象思维,一边管逻辑思维。从事自然科学工作的人,逻辑思维比较发达;从事人文科学工作的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但正如左脑和右脑是相互贯通的一样,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也互相贯通,绝非截然分开。就人的能力而言,逻辑思维与分析力有关,形象思维与想象力有关。而无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离不开分析和想象,否则,便谈不上创造和创新。

科学发展到现代,学科与学科之间,它们的关系像网络般相互贯通,从本质上说,没有一成不变的边界。一方面,学科愈发展,分工也愈细;一方面,不同分支的学科,又会走向新的结合,从学科交叉综合中生出新的生长点。有些学科,看似风马牛不相及,而追求的本质,却是一致的。例如学文学的人,要有审美的眼光,要懂得什么是美。而数学家认为,数学公式的计算、论证过程,是否简洁,是否巧妙,也有美和不美的问题。可见,这两个似是毫不相干的学科,其追求“美”的本质,却是相通的。

从事人文科学的学者,应具有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这自不待言。其实,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往往都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艺术修养。据悉,袁隆平教授拉奏小提琴,颇为出色。钱学森教授的夫人蒋英是著名的音乐家,钱先生出国留学时,蒋先生特别送给他一本唐诗,可见钱先生本人对文学兴趣之浓厚,至于他对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自不待言。中山大学著名的昆虫学家蒲蛰龙院士和微生物学家江静波教授(法国外籍院士),一位精于小提琴,曾应邀参加“羊城音乐花会”的演出,一位创作了长篇小说《师姐》,一时成为畅销书,获得了广东省的“鲁迅文学奖”,后来还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

多年前,我在我的老师王季思教授的客厅里,看到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一首律诗。诗云:

 

黄冠翠袖足清闲,淡泊生涯水石间。

南闽有家归梦远,西湖无庙属杯难。

闻香晓日春何早,听雨青灯夜更寒。

我似老僧偏爱静,案头不厌两相看。

 

诗写得真棒,一看下款,原来作者是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教授,诗题是《七律·咏水仙》。我大吃一惊,没想到一位数学家写出了水平如此高超的律诗。

这是一首咏物诗。句说水仙有黄色的花、绿色的叶,就像出家的女道士那样,满足地享受清闲的生活。第二句描写水仙花只用清水浸泡,用鹅卵石压着,它在水石之间,过得淡泊悠闲。人们都知道,苏教授一生淡泊名利,一生以素食为主,从不吃高档菜。这两句,作者写的是水仙,其实也是他对生活态度的自况。

第三句写水仙来历,水仙产于福建,南闽有它的家。可是,它现在离开了家,被送到遥远的地方培植,所以,它只能做想念家乡的梦,而梦境也远隔千里。第四句说,在杭州西湖,没有水仙庙,没有水仙可以安居之所。这让爱水仙的人,也不能安下心来,专心地和亲朋故友传杯递盏,以酒相劝。这一联,写的是水仙的心情,同时曲折地传达出作者自己的心境。

我们知道,苏步青教授是浙江平阳人,留日归国后,长期在杭州的浙江大学任教。他视浙大为母校,对浙大,对杭州,怀有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上海复旦大学工作。这首诗,写于20 世纪80 年代,应是他在担任复旦大学校领导期间的作品。那时,他虽身在上海,却心系杭州。所谓“有家归梦远”,所谓“西湖无庙”,语带双关,表面上说的是水仙花,实际上是作者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第五、六句,“闻香晓日”,依诗律语句倒装,是“晓日闻香”的意思。水仙花迎春开放,春天的早上,空气特别清新,送来了阵阵清香,让诗人发觉,春天来到了,而这也让诗人悚然一惊:原来时间过得这么快,又过了一年了!这里,着一“何”字,把诗人惊喜交加之情和盘托出。

“听雨青灯”,也是倒装句,亦即“青灯听雨”。诗人说,屋里的灯,发着幽幽的光;窗外,雨声淅沥,陪伴他对着水仙那单薄的身影。在这冬春之交,细雨蒙蒙,和淡静的水仙相对,让诗人觉得这凄清的夜,更添一分寒冷。这两句,诗人写他独对水仙时的感受。年华渐老,思乡情切,那淡淡的忧思,微妙的心境,跃然纸上。

不过,诗人又觉得,他能够静静地欣赏水仙,有水仙与他为伴,这就很不错了。何况他自己,比老僧还更喜爱幽静寂寞的环境,他的情怀,如同水仙一样,“淡泊生涯水石间”。他像水仙,水仙像他;或者说,他就是水仙,水仙就是他,即使是寂寞冷清,这比什么都要好。在案头,他在看水仙,也觉得水仙在看他,互相欣赏。一点也不会厌烦,只觉观之不足。

“案头不厌两相看”这句诗,是从李白《独坐敬亭山》一诗变化而来的。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敬亭山在安徽宣城。李白一生,佩服的是南朝齐诗人谢朓。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曾任宣城太守,李白把他视为偶像。有诗云:“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玄晖月下吟》)又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所以,清代王士禛在《论诗绝句》中说李白“一生低首谢宣城”。

谢朓常在宣城的敬亭山上吟诗。李白来到这里,看到了敬亭山的景色,想起曾经在这里高吟的谢朓。如今,他看到的,只是一片寂寞景况。鸟儿们都飞跑了,孤单的云彩,慢慢地静静地飘走,剩下的就是一座孤独的山峰。但是,李白说,他一点儿也不厌烦那单调的敬亭山,因为他知道,常来这里的谢朓很欣赏这里的高雅。他推崇谢朓,爱屋及乌,也爱上了敬亭山。同时,他在看敬亭山,也觉得敬亭山在看他,觉得敬亭山也爱他,把他视为和谢朓一样的知己。

李白来到宣城的时候,年已半百,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他独坐在敬亭山上,觉得自己的处境,和敬亭山一样经历过人生的冷暖,友朋星散,身上的光环渐渐消失。但他不在乎,他觉得敬亭山理解他,谢朓理解他;正如他理解敬亭山和谢朓一样。李白认为,山与我,静静相对,怡然自得。于是,他从敬亭山的高旷中,看到了自己。后来,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的《贺新郎》一词有句云:“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便是从李白“相看两不厌”变化而来的。

同样,苏步青教授的“案头不厌两相看”,也是吸取了李白的诗意的新创造。熟能生巧,脱胎换骨,如果作者不是精读唐诗,是不可能有此神来之笔的。李白把敬亭山人格化,苏教授则把水仙花人格化。这首咏物诗,既写水仙之容貌,又写水仙的风神,实际上,这咏水仙,也是作者的自喻。

苏步青教授的《七律·咏水仙》,立意清新,遣词高雅,对偶工整,意境深远,实在是格律诗中的上乘之作。我们又知道,苏步青教授有精深的文化修养,他出版过《苏步青业余诗词钞》。他的一本论著,书名是《数与诗的交融》。显然,他非常了解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互贯通的意义。正因为他具有非凡的想象力,这才写出了经典的著作《微分几何学》和《射影曲线概论》,他也因此被誉为“数学之王”。

在欧洲,意大利人达·芬奇,创作过《蒙娜丽莎》《后的晚餐》等享誉千古的名画,他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的美术家,同时,他又是建筑家、工程师,畅晓数学、物理学、天文、地理。在我国,汉代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当然可以称得上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他又写过《二京赋》《思玄赋》,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也占有一席地位。

上面,我们介绍了几位科学家和艺术家既长于形象思维又长于逻辑思维的情况,是要说明,左右脑虽然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其实又是互相贯通,互相促进的。换句话说,杰出的科学家所取得的成就,与他在形象思维能力的锻炼息息相关。同样,艺术家、从事评论的学者,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也是不可思议的。在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多半是评点派,即以片言只字,随机对作品做出评价。评点派在文学批评史上有其价值,这里暂且不论。但其理论性、逻辑性不强,也是事实。因此,除刘勰的《文心雕龙》外,我们鲜有系统性的文学理论。这一点,和我国古代文学家缺乏逻辑思维锻炼有关。

以我的理解,通识,并非指普普通通的常识,更不是要同学们对各类学科,通通都能认识,而是要有贯通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认识。在下面一系列的讲述中,我希望通过介绍诗、词、曲,帮助同学们提高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特别是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由于散曲本身是诗和词的变体,而在近百年来,一般群众更喜欢学习唐诗宋词,因此,我的讲座除了有专门介绍散曲的一讲外,谈论更多的是诗和词。又由于诗和词、散曲的创作规律,以及对它赏析的方法,是可以贯通论述的,因此,为方便和习惯起见,我一律将其称之为“传统诗词”。至于讲座中所选用的例子,也以唐宋词和近体诗居多。这一点,也希望大家注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