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量上传,套装书可能不全,下单前咨询在线客服!有特殊要求,下单前请咨询客服!
¥ 64.04 6.4折 ¥ 99.9 全新
库存49件
作者[美]艾莉森·高普尼克 著,杨彦捷 译,湛庐文化 出品
出版社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73906045
出版时间2023-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99.9元
货号29576180
上书时间2024-11-04
引言:毛毛虫与蝴蝶
一名刚满月的小宝宝紧皱着眉头,专心地凝视着妈妈,看着看着,突然绽放出快乐的笑容。他不仅看到了妈妈,而且感受到了妈妈的爱意,但是,对这个小宝宝来说,他真切地看到和感受到的究竟是什么呢?做一个小宝宝是什么感觉呢?
一个2岁的孩子把吃了一半的棒棒糖送给了一个看上去很饿的陌生人。那么小的孩子就已经知道同情他人,并愿意大方地分享吗?
一个3岁的孩子宣称,除非她的“宝宝们”,就是那两个住在她的口袋里,以花瓣为早餐,长着紫色头发的双胞胎娃娃也能在餐桌上有一席之地,否则,她就不吃饭了。这个孩子怎么会如此坚定地相信由自己的想象所虚构出来的人物呢?而且,她怎么能幻想出那么特别的人物呢?
一个5岁的孩子通过观察一条金鱼发现,死去的生物不会复活。这样一个既不会阅读、也不会做加减法的孩子是如何弄明白“死亡”这种艰深的概念的呢?
那名刚满月的小宝宝也会成长为2岁、3岁、5岁的孩子,后来,她也会拥有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母亲。在这些不同的年龄段,看上去完全不同的小生命怎么可能会是同一个人呢?我们每一个人曾经都是孩子,而大部分人也终将为人父母,我们也都问过这类问题。
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同样也是人类特质中尚未被探究清楚的一个领域。童年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但当我们谈及童年时,所用的几乎都是个别化的、人称的说法:“我”现在应该对“我”的孩子做些什么?“我”的父母当时做了些什么,才让“我”长成现在这样?大多数与孩子有关的书籍都是这样表述的,包括自传和小说,以及随处可见的教养类书籍。但童年并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经过专门描绘的那种复杂时期,也不仅仅是美国的早教计划中尚待解决的一个特殊问题,它甚至不仅仅是人类所独有的。我认为,正是童年,让我们所有人能够成为我们自己。
一旦开始更深入地思考童年,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普遍、明显、简单的事实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孩子们非常相似,也十分不同。有时,我们会觉得孩子就像成人一样,但有时,他们却像是来自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孩子的思维似乎非常局限,他们知道的东西也比我们少得多。但早在学会读写之前,孩子就有非常特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早在开始上学之前,他们就已经具备了很强的学习能力。有时,孩子关于周围世界的经验狭隘而固化,但有时,他们的经验似乎比成人的更宽泛。在成长为我们自己的过程中,童年的经验似乎十分重要。而我们也都知道,孩子长大成人的路途迂回而复杂,世上有很多糟糕的父母养育出了优秀甚至伟大的子女,也有很多慈爱的父母养育出了焦虑而神经质的孩子。
年纪越小的孩子越令人不可思议。我们或多或少都能记得自己五六岁时的情景,也能够在理性而公平的基础上与学龄儿童交谈,但更小的婴儿和我们就不是同一层次的人了。小婴儿还不会走路,更不会说话,就算是蹒跚学步的幼儿也一样,但他们都懂得科学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他们都具有科学常识,这表明,孩子在童年所学之多,是今后一生都无法企及的。也许,我们很难从一个孩子身上看到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我们更难将目前正在写作的“我”和50年前那个只有6斤重的小婴儿联系在一起,她们眉眼之间毫无相像之处,甚至难以将其和稍后那个有27斤重、喜欢胡言乱语、情感强烈、自由地玩着假装游戏还爱到处乱跑的孩子联系在一起,我们甚至没有为童年的这个年龄阶段设定一个很好的名称。
本书重点关注5 岁以下的孩子,我有时会用“婴儿”这个词来统称所有3 岁以下的孩子。我觉得,“婴儿”等于结合了胖嘟嘟的脸颊和有趣的发音为一体的可爱生物,但同时,我也十分清楚,许多3 岁的孩子可能会强烈地反对我的这种描述。
新的科学研究和哲学理论都表明并且加深了童年的神秘性。过去30 年来,我们对于婴儿的科学认识有了革命性的新发展。我们曾经认为婴儿是不理性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是无道德感的,他们的思维和经验都是固化的、直接的、局限的。但事实上,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已经发现,婴儿不仅比我们所认为的要学得更多,而且他们幻想得更多、关心得更多、经历得更多。在某种意义上,年幼的孩子实际上比成人更加聪明,更富有想象力,更会关心他人甚至更为敏感。
这一科学的革新让哲学家们将婴儿纳入认真研究的范围内。童年很重要,也很令人困惑,这种二元组合应该是哲学中的一个经典领域。但追溯2 500 年的哲学史,几乎找不到任何关于儿童的论述。假如一个火星人希望通过研究地球上的哲学来了解人类,那么,他可能会很轻易地得出“人类依靠无性繁殖”的结论,因为我们关于童年哲学的讨论实在是太少了。
但近年来,这种状况有所改变。哲学家们开始关注婴儿,甚至开始向他们学习。如今的《哲学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里收入了一些与婴儿有关的文章,通常以“婴儿的认知”或“儿童的心理理论”之类的标题出现。我也曾在美国哲学学会(American Philosophical Association)和儿童发展研究协会(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发言,在那里,哲学家们对“婴儿何时开始理解他人的想法”“婴儿如何认识世界”“婴儿是否有共情能力”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有一些哲学家甚至摇摇晃晃地坐在幼儿园的小椅子上,对孩子们做实验。研究婴儿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回答关于想象、真理、知觉、身份、爱、道德等基本问题。在本书中,我将以婴儿为基础,讨论对这些基本哲学命题的新看法,并将以这些哲学命题为基础,讨论关于婴儿的新观点。
做一个小宝宝是什么感受?
他们看似神秘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
他们有同理心吗?又如何得知关于道德的复杂事理呢?
当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充满哲思的话,或者张口就是一句诗,你会感到意外吗?
一个小婴儿着迷似地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全心投入地玩着假装游戏的孩子可能解释了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甚至是如何写出一本书,如何发明日新月异的科技……童年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但我们对那个阶段所知的实在太少了,而许多时候甚至忽视了它。
在《孩子如何思考》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将近3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发现展示给大家,不仅揭示了孩子意识与思维的独特之处,更融入自己作为哲学家的洞见,深刻剖析了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一生,以及童年对于整个人类的重大影响,给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如果你是父母,本书将带你畅游宝宝的精神世界,让你更加理解你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他相处。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本书将带你重温早已被遗忘的童年岁月,重回滋养了我们一生的沃土。而每一个曾是孩子的大人,都不该错过这本书,因为你将在书中知晓“我为什么是我”的答案。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引言 毛毛虫与蝴蝶
部分 孩子如何想象世界与他人
反事实思维让我们改变未来
孩子既能计划未来,也能推断过去
奇妙的假装游戏
反事实思维与因果关系相伴而生
孩子就是因果关系大师
大脑中的示意图与设计图
孩子与计算机,谁更聪明
探测机关的实验
童年里无处不在的假想同伴
创设心理世界的示意图
从假想同伴到平行世界
自闭症孩子无法想象他人
孩子假想的同伴与成人虚构的角色
想象与现实因何不同
灵魂的工程师
玩耍的功效
孩子惊人的学习能力
8个月大的统计学家
3个月大的实验专家
孩子天生会模仿
孩子如何理解心理活动
第二部分 孩子如何感知外在与自我
由外界产生的注意
由内部产生的注意
孩子的注意不同于成人
做小婴儿会有何感受
旅行与冥想
灯笼般照亮四周的意识
会“骗人”的记忆
孩子的记忆不是一片空白
易受暗示的孩子
此时的我与过去和未来的我
生活在当下的孩子
如何进入婴儿般的“无我”状态
意识为何发生变化
进一步探究意识体验
第三部分 童年奠定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
罗马尼亚的孤儿
先天遗传与后天教养间的矛盾
孩子如何“培养”自己的父母
关于爱的理论
超越母爱的爱
生命像天气一样无法准确预知
拥有过去很重要
模仿与共情
超越共情的道德
道德观缺失的精神变态者
失控电车困境
扩大道德关怀的范围
孩子与规则
谁来制定规则
哈克贝利·费恩的智慧
尾声 孩子与人生意义
致谢
做一个小宝宝是什么感受?
他们看似神秘的大脑是如何思考的?
他们有同理心吗?又如何得知关于道德的复杂事理呢?
当孩子突然冒出一句充满哲思的话,或者张口就是一句诗,你会感到意外吗?
一个小婴儿着迷似地深情凝视母亲的脸庞,可能奠定了人类爱与道德的基础;全心投入地玩着假装游戏的孩子可能解释了我们如何想象未来,甚至是如何写出一本书,如何发明日新月异的科技……童年是人生至关重要的成长阶段,但我们对那个阶段所知的实在太少了,而许多时候甚至忽视了它。
在《孩子如何思考》中,国际儿童学习研究泰斗艾莉森·高普尼克将近30年来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的革命性发现展示给大家,不仅揭示了孩子意识与思维的独特之处,更融入自己作为哲学家的洞见,深刻剖析了童年生活对一个人的一生,以及童年对于整个人类的重大影响,给我们提供一个完整的、充满情感与智慧的视角,从一种崭新的角度去欣赏童年的丰富性与重要性。
如果你是父母,本书将带你畅游宝宝的精神世界,让你更加理解你的孩子,更懂得如何与他相处。如果你是普通读者,本书将带你重温早已被遗忘的童年岁月,重回滋养了我们一生的沃土。而每一个曾是孩子的大人,都不该错过这本书,因为你将在书中知晓“我为什么是我”的答案。
艾莉森•高普尼克(Alison Gopnik)
孩子和童年如何改变世界
本书所有具体研究和讨论的背后都蕴含着一个基本观点,即与其他生物相比,人类更有能力做出改变。我们改变着周围的世界、他人以及我们自己。理解孩子以及童年有助于解释这些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而“我们会改变”这个事实则解释了为什么孩子会是这样,甚至解释了为什么会有童年的存在。
究其根本,关于童年的新的科学解释是以进化论为基础的。但通过对孩子的研究让我们看到的进化对人生的塑造方式,却完全不同于“进化心理学”的传统解释。一些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认为,人类特质中重要的部分是由基因决定的,基因是让我们成为自己的一种内部“硬件”系统。我们被赋予了一系列固定的、独特的能力,这些能力是为了满足20万年前生活在更新世的史前祖先们的需要而出现的。毫无疑问,这种观点忽视了童年的重要意义。依据这种观点,“足够好”的童年环境也许是必要的,它让潜藏的人类特质得以实现。但除此之外,童年期的影响并不会太大,因为与总体的人类特质和具体的个人性格相关的大部分要素早在我们出生时就已经确定了。
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能阐释我们正实际经历着的、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生。至少,我们能感觉到自己似乎真的能够创造自己的人生、改变周围的世界并且改变自己。这种观点同样也无法解释人类生命中根本的、历史性的改变。如果我们的特性已经由基因决定了,那么,你也可以认为,如今的我们仍然会和生活在史前更新世的人们一模一样。
做出改变的能力是人类的神秘特质,无论是在我们自己的生命中还是在整个历史中,这种能力也是我们特别而永恒不变的本质。
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不诉诸神秘主义,来解释这种充满灵活性和创造性、能改变我们个人和集体命运的能力呢?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年幼的孩子身上,这就将我们带入了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进化心理学。人类在进化中的优势就在于,我们能够摆脱进化本身的束缚。我们能够了解周围的环境、想象不同的环境并将设想的环境变为现实。同时,作为一种极具社会性的种群,他人也是我们周围环境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我们更有可能去了解他人,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改变他人的行为方式以及我们自己的行为方式。这样,人类就能够进入不断改变的循环之中,这是人类进化遗产中核心的部分,也是人类特质中深刻的部分。我们改变着周围的环境,而环境也改变着我们。我们改变着其他人的行为,同样,其他人的行为也改变着我们的行为。
与其他物种相比,人类从开始就能够更有效、更灵活地认识周围的环境。这让我们可以想象新的甚至全新的环境,并通过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环境。之后,我们能够了解自己所创造的新环境中的意外因素,然后再次改变环境,如此循环往复。神经科学家们所提出的“可塑性”,即在经验的基础上做出改变的能力,就是从大脑到思维再到社会各个层面理解人类特质的关键所在。
学习是改变的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然而,人类做出改变的能力不仅仅与学习有关。学习是指周围世界对我们思维方式的改变,但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样也可以改变周围世界:提出一种解释世界的新理论,让我们有机会设想这个世界还可能是别的什么样子;理解他人和自己,让我们有机会设想别的做人方式。同时,这也让我们有机会改变周围世界,改变自己,改变我们身处的社会,并思考我们应然和实然的状态。本书将讲述孩子的思维是如何发展,以至于改变世界的。
目前,心理学家、哲学家、神经科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们正着手于谨慎而准确地判断,有哪些潜在的根本机制让我们获得了这样一种人类特有的、能够做出改变的能力;在人类的天性中,有哪些方面让我们的教养和文化得以产生。对其中的某些机制,我们甚至开始形成各种严密的数学解释。这种新的研究和思考趋势大多在过去几年中完成,这让我们开始重新理解自己颅骨下那个“生物计算机”究竟是如何“制造”出人类的自由与灵活性的。
在写这本书时,如果我抬头看看面前的各种日常物品:电灯、直角构造的桌子、锃亮而对称的釉色陶瓷杯子、闪着光的电脑屏幕,几乎没有一件物品与我们可能在更新世看到的东西有相似之处。曾经,所有这些物品都只存在于想象中,但它们却是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东西。而我,一名女性认知心理学家,正在撰写有关儿童哲学的书,在更新世也同样不可能存在。我同样是人类想象的产物,当然,你也是。
我们受保护的、漫长的未成熟期在人类改造世界和自己的能力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孩子并不仅仅是不完美的成人,也不仅仅是复杂的、尚未成熟的、日臻完美的人,相反,孩子与成人是两种不同形态的人类。他们的思维、大脑和知觉形式虽然都很复杂有力,却完全不同,服务于不同的进化机能。人类的发展更像是一种蜕变,就像毛毛虫破茧成蝶一样,而不仅仅是简单地成长。虽然在成长的道路上,似乎是像蝴蝶一样充满活力、四处漫游的孩子慢慢变得像毛毛虫一样行动缓慢。
什么才是童年?它是一个独特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年幼的孩子特别依赖年长的成人。如果没有照顾者,童年不可能存在。但我们究竟为什么一定要经历童年这个阶段呢?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不成熟的、无法独立的阶段更长,即人类的童年更长,而且,随着人类的历史不断演进,这个不成熟的时期变得更加漫长了。像我一样,子女已经20 多岁的父母们也许会认可这一点,并为之嗟叹。为什么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孩子们都那么无助?而成人又为什么要投入如此之多的时间和精力来照顾他们?
童年为什么那么长
这长久的未成熟期与人类做出改变的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想象和学习的能力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益处,它让我们比其他动物更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能以一种其他动物无法做到的方式来改变我们自己的环境。但另一方面,这种想象和学习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弊端,即学习是需要时间的。
例如,当你两天没吃饭时,你可不会想探究捕猎鹿的各种新办法。同样,当你正被一只剑齿虎追赶的时候,你也不会想去学习文化之中所积累的关于剑齿虎的知识。而对我来说,像我儿子那样花费一周的时间来探究新电脑的各种功能也许是个好主意,但是,面对研究基金截止日期这个追着我不放的“剑齿虎”,以及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授课任务时,我还是情愿沿用旧法。
一种动物如果要依赖过去几代前辈所积累的知识而生存,那么就需要一段时间来获取这些知识;一种动物如果依赖于想象而发展,那么也需要时间来将想象变为现实。童年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这段时间。孩子不需要面对成人生活中的种种紧急状况,例如,他们不需要猎鹿,也无须从剑齿虎口下逃生,更不用写研究基金申请或授课。所有的这一切,成人都已经为他们做好了,孩子需要做的就是学习。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全心全意地学习认识周围的世界,并想象世界还有可能是什么样子的;而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会将自己所学所想的付诸实践。
孩子负责研发,成人负责生产与销售
在孩子与成人之间,有一种进化意义上的劳动分工。孩子就像是人类的研发部门,一群空想的人通过头脑风暴产生各种奇想;而成人则像是生产与销售部门。孩子来发现,我们来实施。孩子想出上百万个新创意,大部分没什么用,而我们则负责找出其中三四个好的点子来付诸行动。
如果我们强调的是成人的能力,例如长期规划,快速且自动地执行计划,对鹿、剑齿虎或是基金申报的截止日期做出迅速而有技巧的反应,那么,婴儿和很小的孩子看起来确实是很可怜、很无用。但是,如果我们关注的是做出改变的特殊能力,尤其是强调想象和学习的能力,那么,显得很迟钝的就会是成人了。可以说,“毛毛虫”和“蝴蝶”擅长的事情全然不同。
婴儿的大脑就像巴黎的老地图
成人与孩子的这种基本分工方式反映在他们的思维方式、大脑结构和日常生活中,甚至反映在他们的意识经验中。婴儿的大脑似乎有一种特质,让他们尤其擅长想象和学习。事实上,婴儿的大脑比成人大脑的神经连接程度更高,比成人有更多的神经通路。当孩子逐渐长大,获得更多经验时,他们的大脑就会“剪除”那些薄弱的、不常用的神经通路,而强化那些经常使用的神经通路。如果你观察一幅婴儿大脑的神经连接图,会发现它很像旧时巴黎的地图,上面有很多蜿蜒连通的细窄“街道”;而在成人的大脑中,这些细窄的“街道”已经被更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